珍惜“倒车接人”的窗口

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招商固收尹睿哲

如果流动性预期不发生进一步的改变,阶段调整后,抢资产行情有望进一步回归,珍惜年内为数不多的“上车”窗口。

摘要

票息收益逼近历史低点。截至8月12日,票息收益分布可以观察到四个特征:1)就1年和3年AAA及AA+中短票及城投债信用利差来看,普遍低于10bp;2)1年AA城投债信用利差与2014年以来低点距离不足3bp,城投债短端下沉的力度可见一斑;3)3年AAA-“二永”债信用利差与低点距离不足5bp;4)相对价差偏厚的品种集中在一般商金债及5年银行资本补充工具。

投资者预期“摇晃”。8月第二个交易周,各类票息资产折价成交比例几乎跃升。其中,银行资本补充工具高估值成交的占比接近70%,单周折价成交笔数与2月“理财破净”时期类似。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产业品种,折价成交的绝对笔数仅次于3月中旬;产业债配置多局限在短债,一旦出现预期反复,落袋为安的心态明显较重。

调整窗口会持续多久?首先,理财产品发行增速不低。8月两个交易周,无论是理财子公司,还是城商行及农商行非理财子公司产品,同比增速维持在较高水平,特别是理财子公司产品,增速达到33%。此外,考虑到7月募集产品规模进入配置期后,对债市的增量支持依旧存在。其次,票息资产净增还将是短板。截至最新,今年公募信用债累计净增量1.4万亿,好于去年同期,但低于2020年近2万亿的读数。理论上,同样因为疫情影响,今年发债水平应于2020年相近,但因城投发债受限,部分城投转向申报专项债,公开市场融资遭到挤压。值得注意的是,参考过去两年9月和10月,信用债净增量均表现一般,一是与发行人补充财务数据的影响有关,二是10月存在假期因素,交易日偏短。8月接下来两周,净增量若可以超预期恢复,有望扭转供不应求的格局,只是出现这一情况的概率偏低。

总体上,理财扩规模趋势没有明显停止,票息资产净增又面临各种约束,止盈行为能够较长时间演绎的论据不够充分。另一方面,参考6月初,市场对于宽信用政策充满期待,彼时地产债单边抛售位于年内较低位置,而当下地产债的担忧持续发酵,抛压陡增至新高,这也是居民配置逻辑切换又一侧影。

接下来,如果流动性预期不发生进一步的改变,阶段调整后,抢资产行情有望进一步回归,珍惜年内为数不多的“上车”窗口。建议关注三类品种的折价券参与机会:一是东部地级市开发区及国家级新区1.5年至2年城投债,此前如果较大力度参与弱财政区域地级市平台债,当前可适当止盈;二是头部钢铁企业存量券,可参与博资本利得收入,期限建议控制在1.5年内;三是3年到4年国股行二级资本债折价配置机会,但需把控好增持节奏。

风险提示:数据统计出现遗漏,理财整改再次冲击市场,地产债超预期违约

正文


又见止盈行为


前两个月,利好扎堆。6月下旬至8月初,三点预期逐步修正,一是实体融资需求不佳(7月社融读数是印证),商业银行扩表动力不足,资金淤积在金融市场,以至于DR001频繁下破1%;二是票息资产供给未能顺势放量;三是居民配置切换,推动理财产品发行,“存款搬家”加速。实体弱、流动性充裕与增量资金涌入皆利好债市,过于强劲的抢筹,加上前期(5月下旬到6月初)没有经历充分调整,难免性价比偏低的问题。

票息收益与历史低点的距离所剩无几。截至8月12日,票息收益分布可以观察到四个特征:1)就1年和3年AAA及AA+中短票及城投债信用利差来看,普遍低于10bp;2)1年AA城投债信用利差与2014年以来低点距离不足3bp,城投债短端下沉的力度可见一斑;3)3年AAA-“二永”债信用利差与低点距离不足5bp;4)相对价差偏厚的品种集中在一般商金债及5年银行资本补充工具。

挑战新低是偶然吗?并不是。对比去年以来四次抢资产行情后,代表品种的估值收益变化,不难发现,今年6月下旬到8月初,1年期以内中短票、城投债及一般商金债收益下行幅度整体偏大,一是与资金利率创新低的联动有关,二是利率债曲线陡峭化下行,打开短端信用利差压缩空间。相反,对于期限偏长的票息资产,尽管抢配偏好稍弱于同品种短债,但由于缺乏充分调整,再次被资产荒催化,绝对收益水平再下一个台阶。

市场认可度降低,正投射在定价层面。8月第二个交易周,各类票息资产折价成交比例几乎跃升。其中,银行资本补充工具高估值成交的占比接近70%,单周折价成交笔数与2月“理财破净”时期类似。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产业品种,折价成交的绝对笔数仅次于3月中旬;产业债配置多局限在短债,一旦出现预期反复,落袋为安的心态明显较重。

当然,也有相对稳健的品种:一是城投债,折价成交比例不到45%,这与上述利差偏低的特征并不相符,为何至此?城投债净增量预期较差。事实上,今年土地财政压力持续发酵,审批端出于防范潜在风险的考虑,有意放缓城投公开市场融资节奏,这一方面加剧一级拿量的难度,另一方面,给市场传递出维稳城投的信号。所以,城投债止盈后,面临的再投资问题,成为了约束交易频率的关键。除了城投债之外,票息相对可观,存量规模偏低的保险债和证券次级债也出现了类似的特征——折价力度偏低,核心或许也是卖掉之后,如何实现收益增强。

期限结构如何刻画调整?期限偏长的资产,跌起来会更快,尤其是2年到3年左右的资产,而1年内的部分票息资产,成交收益变化十分有限,这也很好的说明了负债端特征变迁,让短债“内卷”化更严重,加之供给预期偏弱,进一步抑制止盈操作。

调整窗口会持续多久?参考今年两次调整,第一次是2月中到3月中旬,权益资产下跌拖累固收+产品,同时引发理财赎回行为;第二次在5月中下旬到6月中旬,这与宽信用预期的升温有关,但调整力度上不及“理财破净”时期。两次调整约在3周到4周左右,这一次是否会有类似的表现?


供需失衡下,调整时长有限


首先,理财产品发行增速不低。8月两个交易周,无论是理财子公司,还是城商行及农商行非理财子公司产品,同比增速维持在较高水平,特别是理财子公司产品,增速达到33%。此外,考虑到7月募集产品规模进入配置期后,对债市的增量支持依旧存在。这与我们之前的判断一致,即:居民端配置逻辑切换,会成为中短债理财产品的新增长点。

其次,票息资产净增还将是短板。截至最新,今年公募信用债累计净增量1.4万亿,好于去年同期,但低于2020年近2万亿的读数。理论上,同样因为疫情影响,今年发债水平应与2020年相近(永煤事件冲击,2021年上半年融资偏低),但因城投发债受限,部分城投转向申报专项债,公开市场融资遭到挤压。

值得注意的是,参考过去两年9月和10月,信用债净增量均表现一般,一是与发行人补充财务数据的影响有关,二是10月存在假期因素,交易日偏短。8月接下来两周,净增量若可以超预期恢复,有望扭转供不应求的格局,只是出现这一情况的概率偏低。

近期现券市场调整,部分新券认购力度不减,如:地级市平台债及3年以上产业债,昭示的是投资者对后市净增量并不乐观,存在早配早收益的心态。

总体上,理财扩规模的趋势没有明显停止,票息资产净增又面临各种约束,止盈行为能够较长时间演绎的论据不够充分。另一方面,参考6月初,市场对于宽信用政策充满期待,彼时地产债单边抛售位于年内较低位置,而当下地产债的担忧持续发酵,抛压陡增至新高,这也是居民配置逻辑切换又一侧影。

接下来,如果流动性预期不发生进一步的改变,阶段调整后,抢资产行情有望进一步回归,珍惜年内为数不多的“上车”窗口。建议关注三类品种的折价券参与机会:一是东部地级市开发区及国家级新区1.5年至2年城投债,此前如果较大力度参与弱财政区域地级市平台债,当前可适当止盈;二是头部钢铁企业存量券,可参与博资本利得收入,期限建议控制在1.5年内;三是3年到4年国股行二级资本债折价配置机会,但需把控好增持节奏。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