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宏观经济背景下,如何看待理财公司的长短期战略?

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中信债券明明,作者:明明债券研究团队

理财公司崛起成为市场主力

核心观点

2021年资管新规过渡期正式结束,理财发展进入新阶段,理财公司逐渐成为市场的中坚力量。为谋求长期稳定的发展,理财公司需要结合宏观经济发展情况制定短期和长期的发展策略,那么,宏观经济对理财公司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是什么?理财公司又该怎样去应对?本文将进行详细分析。 

理财市场与理财公司发展近况。2021年底资管新规过渡期正式结束,理财市场从冲击中基本恢复,2021年底存续余额为29万亿元,同比增长12.14%,预计未来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张。目前理财市场产品净值化转型进程显著,净值型产品占比达到市场整体的92.97%,产品类型上以固定收益类产品为主,资产配置上以债券为主。其中理财公司逐渐成为市场的中坚力量,2021年底其存续规模占整体市场的59.28%。从产品类型上看,理财子公司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占主导且存续规模及占比呈上升趋势,从渠道上看,截至2021年底,所有理财公司都有同代销机构展开合作,代销产品余额共17.07万亿元。

宏观经济的短期变化发展分析。6月数据显示经济基本面正稳步修复,制造业供需双双回暖,非制造业景气度也加速回升,居民贷款、企业贷款在总量和结构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贸易顺差规模快速走阔。同时后续稳增长政策还将继续推进且专项债资金加速运用,预计很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同时政策性、开发性金融为稳增长宽信用“保驾护航”,收缩性政策预计将谨慎出台以稳定市场预期。

理财公司短期应对策略。短期建议关注风险控制,增厚资产配置的安全垫。债市投资建议以防御为主,适当控制杠杆率水平,缩短久期,避免过度追逐热门品种。A股短期波动较大,虽然年内稳增长目标下仍有投资机会,但是具体的投资时机还需观察国内重要会议定调以及政策落地安排,风险控制依然是重要底线。“固收+”或是值得发力的方向,但需要积累更厚的安全垫,注意谨慎控制回撤。

宏观经济的长期变化发展分析。目前我国经济结构转型持续,“十四五”战略规划下,未来五年内新老基建、数字化、制造业等领域将迎来重要发展机会,同时大国博弈之下科技自主与产业升级将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首要任务。利率环境上,国内人口增速降低和技术迭代放缓导致经济增长率下降,中国或将逐步进入低利率环境,低利率拉低回报收益,对于投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居民理财意识提升拉动投资需求增长,但各类资管产品齐头并进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同时在国内老龄化加速阶段下,推动发展个人养老金、着力加快养老三支柱建设是当前我国养老体系发展的重要目标。

理财公司长期应对策略。在社会责任定位方面,应当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支持重点领域建设,实现金融服务实体的本质。在人才团队建设方面,应当市场化人才来源,完善内部人才培养机制。在渠道开拓方面,要增加合作代销机构,扩展互联网等外部渠道。在客户服务方面,要坚持客户导向并提升客户黏度,关注增量市场。在产品开发方面,可重点关注养老理财产品,追求养老资产长期稳健增值。 

正文

2021年资管新规过渡期正式结束,理财发展进入新阶段,理财公司逐渐成为市场的中坚力量。为谋求长期稳定的发展,理财公司需要结合宏观经济发展情况制定短期和长期的发展策略,那么,宏观经济对理财公司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是什么?理财公司又该怎样去应对?本文将进行详细分析。


理财市场与理财公司发展情况


理财发展进入新阶段

2021年底资管新规过渡期正式结束,理财市场从冲击中基本恢复,中国理财业进入新阶段。理财子公司逐步接管母行理财业务,理财产品存续规模呈稳步增长趋势。2021年底市场上共301家银行机构和21家理财公司发行了理财产品,存续数量为3.63万只,同比小幅下降;存续余额为29万亿元,同比增长12.14%。国内理财市场日趋成熟,预计市场规模增长趋势或将长期保持。

理财市场产品净值化转型进程显著,净值型产品占比大幅增加。随着老产品的持续压降和净值化新产品的不断发行,2021年底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余额为26.96万亿元,占市场整体的92.97%,较资管新规发布前增加了23.89万亿元;非净值型产品存续余额为2.04万亿元,较资管新规发布前减少了16.39万亿元。

从产品类型看,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占绝大多数。截至2021年底,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存续余额为26.78万亿元,同比增长22.80%,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92.34%;混合类理财产品存续余额为2.14万亿元,同比下降46.13%,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7.38%;权益类理财产品存续余额为809亿元,同比增长1.09%,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0.28%;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理财产品规模较小,仅为18亿元。

从资产配置看,理财产品资产配置以债券为主。理财产品资产选择有债券、现金及银行存款、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权益类资产等,配置债券资产规模与占比逐年上升,2021年底投资债券资产21.33万亿元,占比68.39%,较上一年同期增加4.13个百分点,较资管新规发布时增加19.43个百分点。此外,2021年底理财产品投向现金及银行存款、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权益类资产的资金余额分别为3.56万亿元、2.62万亿元、1.02万亿元,占总投资资产的11.40%、8.40%、3.27%。从评级来看,理财产品主要持有优质信用债。2021年底理财产品持有债券中AA+及以上信用债规模达12.75万亿元,占持有信用债总规模的84.05%。

理财公司崛起成为市场主力

资管新规发布以来,理财公司逐渐成为市场中坚力量。大型银行下设理财子公司承接其理财业务,银行自身回归传统信贷功能;中小银行未被授权设立理财子公司,理财产品到期后不得展期,理财业务萎缩。从2018年12月至今,监管部门坚持“成熟一家,批准一家”原则,已批准29家理财公司筹建,其中24家获批开业,理财业务公司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而尚有理财产品存续的银行机构下降至近300家,理财市场已呈现出以理财公司为主、银行机构为辅的格局。截至2021年底,大型银行存续产品1224只,存续规模1.82万亿元,同比下降69.49%;理财公司存续产品10483只,存续规模17.19万亿元,同比增长157.72%,占市场比例59.28%。

从产品类型看,理财子公司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占主导,且存续规模及占比呈上升趋势。截至2021年底,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存续余额为15.92万亿元,占理财公司产品存续余额的92.62%;混合类理财产品存续余额为1.24万亿元,占产品存续余额的7.21%;权益类理财产品存续余额为0.03万亿元,占产品存续余额的0.17%。

从理财公司理财产品资产配置来看,截至2021年底,现金管理类产品资产配置具有较高流动性特征,配置现金及银行存款、同业存单资产合计占比47.02%;固定收益类(非现金管理类)产品资产配置更加多元,配置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公募基金、权益类资产占比分别为8.81%、3.98%、1.89%;混合类产品资产配置中公募基金和权益类资产的占比相对偏多,分别为23.71%、14.94%。

截至2021年底,所有理财公司都有同代销机构展开合作,代销产品余额共17.07万亿元。21家理财公司中有3家仅同母行合作,另外18家理财公司不仅由母行进行代销,与其他银行也存在代销业务,平均每家理财公司约有14家合作代销机构。此外,10家理财公司还存续有通过直销渠道销售的理财产品,销售余额0.11万亿元。根据《理财公司理财产品销售管理暂行办法》,理财产品代理销售机构为其他理财公司和吸收公众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剔除母行代销的情况,截至2021年底,共有97家银行机构参与代销理财公司的理财产品,代销存续余额1.60万亿元。城商行以88家的数量排名第一,股份制银行代销理财公司产品的余额最大,余额占比60%。


宏观经济对理财公司的短期影响及应对


经济基本面持续修复

6月制造业供需双双回暖,非制造业景气度也加速回升,疫后经济修复速度加快。6月3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6月中国采购经理指数运行情况。6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2%,比上月上升0.6pct,重回荣枯线以上,制造业恢复性扩张,其中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52.8%和50.4%,分别比上月上升3.1pcts和2.2pcts,供需双双回暖。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7%,比上月上升6.9pcts,重返扩张区间,非制造业景气水平连续两个月明显回升。

社融数据超预期,居民贷款、企业贷款在总量和结构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经济修复取得阶段性成果。6月社融数据显示,6月经济发展逐步摆脱疫情的负面影响,新增人民币贷款2.81万亿元,同比多增6900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5.17万亿元,同比多增1.47万亿元,实现超预期修复。信贷情况上,居民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分别新增4282和4167亿元,较1-5月明显好转;而企业中长期贷款新增14497亿元,同比多增6130亿元。疫情好转之下的线下活动增加,导致居民信贷需求有所释放,复工复产推进后,企业信贷需求也随之释放,有望持续带动前期淤积的银行间流动性流入实体经济,经济修复成果初显。

出口反弹势头延续强劲,进口增长略显乏力,贸易顺差规模快速走阔。5月以来,在国内局部地区疫情缓和背景下,复产复工进一步推进,国内供应链持续修复,叠加此前国内供应链受挫而积压了一定的出口订单,6月出口表现强劲,同比增速录得17.9%,延续高速增长。进口同比增速转弱,读数仅为1%,一方面有去年6月进口基数略高的影响,另一方面,当前海外产能受限,我国对海外进口产品的依赖程度也在减弱。在出口表现超预期和进口表现略显乏力的组合之下,贸易差规模持续走高,6月读数近千亿,再创历史新高。

后续稳增长政策还将继续推进

专项债资金加速运用,后续基建等项目投资将落地,预计很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受疫情影响二季度全口径基建投资增速环比放缓,6月增速在12%左右,较5月进一步提升。5月30日全国财政支持稳住经济大盘工作视频会议指出:“确保新增专项债券在6月底前基本发行完毕,力争在8月底前使用完毕”,目前发行要求基本完成,地方政府债在6月份发行量创历史新高,专项债发行已完成下达限额的93%,如果按照“8月底前使用完毕”来看,预计未来两个月资金会更快到位,实物工作量会显著增加,拉动基建投资继续回升。

政策性、开发性金融为稳增长宽信用“保驾护航”。 6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在部署一揽子政策措施时提出,调增政策性银行信贷额度8000亿元,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此后在6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通过发行金融债券等筹资3000亿元,用于补充包括新型基础设施在内的重大项目资本金,同时会议提出,通过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加大重大项目融资支持,有利于在坚持不搞大水漫灌、不超发货币条件下,更好发挥引导作用,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促进银行存贷款在规模和结构上更好匹配,实现扩大有效投资、带动就业、促进消费的综合效应。

收缩性政策预计将谨慎出台,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市场信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正确认识和把握共同富裕、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等多个政策,未来有收缩效应的政策应更加谨慎出台,缓解监管政策对特定产业的负面影响。3月21日国常会强调“开展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防止和纠正出台不利于市场预期的政策”;3月16日的金融委会议也表示“凡是对资本市场产生重大影响的政策,应事先与金融管理部门协调,保持政策预期的稳定和一致性”。我们认为在稳增长的大背景下,具有收缩效应的政策将谨慎出台,减少对实体经济的冲击,降低对市场信心的影响。

应对:债市以防御为主,风险控制仍是底线

随着宽信用逐步修复、流动性需求上升,需警惕收益率曲线熊平的风险,债市投资建议以防御为主,适当控制杠杆率水平,缩短久期,避免过度追逐热门品种。在流动性需求尚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逆回购缩量等变动对流动性不会直接产生较大的影响,短期内资金面或将仍保持宽松态势,但市场情绪或受到一定的扰动,市场会对可能的利空因素更加敏感,叠加金融数据超预期好转的冲击,利率可能会震荡偏弱运行。中期来看,货币政策可能会从危机模式向常态模式转换,随着宽信用逐步修复、流动性需求上升,市场或告别极度宽松的流动性环境。预计下半年资金面稳步收敛与基本面好转将是利率的影响主线,需警惕收益率曲线熊平的风险,适当控制杠杆率水平。信用债方面,二级债行情基本兑现,继续博取利差下行的空间不大;而城投债利差同样下行较多,目前估值保护不足,下半年风险或将升温,不建议继续下沉。

A股短期波动较大,虽然年内稳增长目标下仍有投资机会,但是具体的投资时机还需观察国内重要会议定调以及政策落地安排,风险控制依然是重要底线。A股市场经过第一轮小复苏后基本重回本轮疫情前的水平,但是局部疫情反复导致经济恢复仍存在压力,叠加全球经济下行趋势初现、部分行业出现信用风险事件等因素,市场情绪整体较为低迷,A股估值修复再遇波折,短期内可能会有较大的波动,不宜过于激进。虽然年内稳增长目标之下基本面的修复有望带动A股市场再次反攻,但出于理财子公司的客群特征及其产品定位来说,我们建议还是需要注意风险的控制,避免过于追逐“低位布局”而导致风险积累加大,应当持续关注国内重要会议定调以及政策的落地安排,跟踪各项数据的改善情况,在回升趋势的确定性较高时,再进行相关配置。

综合来看,下半年“固收+”或是值得发力的方向,但需要建立更厚的安全垫。在全面净值化时代,纯固收产品乃至现金理财产品也要面临净值波动和回撤的情况下,部分投资者更加青睐“固收+”产品,通过“+”的部分来增厚收益。随着下半年经济基本面的修复,理财产品收益率或将有所回升,“固收+”产品值得理财公司重点发力。在投资策略上,我们建议首先积累安全垫,尤其在初始运作期内,以债券配置为主,通过中短久期和高信用债券,获取绝对收益,积累组合安全垫。再结合经济基本面判断以及政策预期,利用部分仓位进行波段操作,以期增加超额收益,注意谨慎控制回撤。


宏观经济对理财公司的长期影响及应对


经济结构持续转型

目前我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在“十四五”战略规划期阶段,稳增长将成为首要发展目标,未来五年内新老基建、数字化、制造业等领域将迎来重要发展机会。

我国基建投资存在较大发展空间与发展动力,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传统基建将继续成为托底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新基建将获得全新发展机遇。我国的人均基础设施存量较低,且存在城乡差异大、设施老化等问题。在当前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大环境下,全面推动具有经济托底作用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加强新老基建融合成为当务之急。目前我国基建投资项目储备丰富,“十四五”规划要求新增陆路交通里程、加快供水灌溉等建设,均为基建投资提供机会。同时政府引导基金、城投债等工具带来充裕资金,增强基建投资资金保障。在国家政策支持以及投资力度增加的形势下,未来有望重新发展。新基建领域,双碳政策以及“十四五”时期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目标带动能源基建、特高压、5G、数字经济相关的基础设施成为重点建设方向,国家或大力投入新基建来实现提振经济的目的。

“十四五”期间数字经济迈入全新发展阶段,算力基础设施得到提升,核心技术领域朝国产化方向发展;“东数西算”全面启动,优化区域发展不协调、资源与需求不匹配问题,引导数据中心集约化、规模化、绿色化发展。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2005-2020年期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2.6亿元上升至39.2亿元,年复合增速达19.83%,我国迈入数字经济发展全新阶段。《“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要求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规模占国内生产总值达10%,数字经济发展上升至国家策略,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增大。“东数西算”工程将东部地区算术压力向西部转移,带动云计算、数据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发展。在俄乌冲突、美国对中国技术遏制的压力下,《规划》提出突破操作系统、工业软件、核心算法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未来芯片、半导体等数字经济核心技术或将朝着国产化的方向发展。

在大国博弈环境下,科技自主与产业升级将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首要任务。当前美国持续实施针对我国的技术竞争和封锁,为中国的产业发展带来多重压力。拜登政府高度重视减少“关键与新兴技术”领域对中国的依赖,一方面补贴关键产业和开展“科技十二国”等多边合作,以维持竞争力,另一方面继续制裁中国关键企业、军工和军民两用企业,计划制定排他性技术标准打压中国高科技企业。2021年,美国的技术封锁对中国部分高科技企业形成压力,一些企业相关业务因“芯片荒”受到打击。中国整体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下游,国际关系动荡形势下我国为了避免出现被其他国家“卡脖子”的难题,谋求自主创新和升级产业链是帮助我国保持高速发展的重要任务。

低利率趋势降低回报收益

人口增速降低和技术迭代放缓导致经济增长率下降,长期来看,中国将逐步进入低利率环境。根据我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20年我国总人口为141178万人,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增加7206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53%,人口增速长期低速增长。由于人口既是需求端的消费者,又是供应端的人力资本,我国目前儿童和老年人较多时,总抚养比较高,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下降,人口生产性减弱,人口红利逐渐减弱,经济增长动力减弱,增长率下降态势明显。此外,自2007年以来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持续走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技术迭代放缓。人口增速降低、人口老龄化叠加技术进步放缓,未来如何寻找新动能以促进经济发展将成为不小的挑战,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将逐步迈入低利率环境。

低利率环境下,理财产品回报率下行,对于投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市场利率走低,对于金融机构,尤其是以配置策略为主的理财机构来说,各期限理财产品收益率同步下降,经营压力随着增加。恰逢疫情反复以及全球金融市场震荡,过往理财产品资产配置的舒适区间已不复存在。收益率倒挂、回撤幅度加大等挑战对理财子公司的投资管理能力、研究能力和产品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理财子公司只有提高自身投研能力,才能在净值化产品市场站稳脚跟,吸引客户,扩大市场。

理财意识提升拉动投资需求

目前居民财富不断积累,理财意识持续提升,对于金融产品的需求逐步提高。理财新规发布以来,居民财富累积上升,投资准入门槛有所降低,理财投资者队伍逐步壮大,理财投资者数量再创新高。2021年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增长3967.42万个,截至2021年底为8129.90万个,同比增长95.31%。其中,个人投资者新增3919.13万人,同比增长94.48%;机构投资者新增48.29万个,同比增长3倍。居民理财意识的上升拉动了投资需求,为银行理财业的迅速扩张奠定基础。理财公司要基于居民的主动投资需求扩大资管产品发行规模,使得银行理财业的发展势头持续强劲。

基金、信托、保险等资管产品齐头并进,理财公司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根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1年)》,截至2021年底,与公募基金、信托、保险资管等其他类型资管产品相比,银行理财产品存续规模连续三年居于各类资管产品首位。然而,伴随着其他资管类产品规模的迅速扩张,银行理财产品的市场份额受到挤压,导致规模增速放缓。自2017年以来,公募基金规模持续扩张,增长速度持续攀升,在2021年公募基金市场份额达到了32%,仅次于银行理财,同比增速高达46%。与此同时,保险资管规模保持高速增长趋势,自2018年以来同比增速持续稳定在20%以上。相比之下,银行理财发展动力不足,规模增速波动放缓,银行理财业的发展呈现相对停滞状态。因此,虽然银行理财行业总体平稳增长,但银行理财公司在未来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

人口老龄化问题仍待解决,参考海外发达国家经验,未来老龄人口占比可能会进一步提升。以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来衡量老龄化程度,1990年以来,我国老龄人口占比保持稳定增长,近十年复合增长率达5%。发达国家比中国更早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人口出生率从19世纪起就已缓慢、平稳地下降,老龄人口占比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截至2020年,我老龄人口比达13.5%,正在不断接近美国(16.63%)与英国(18.65%)等发达国家水平,高于泰国(12.96%)、印尼(6.26%)等亚洲国家,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

我国老龄化加速将给社会发展带来深刻影响,推动发展个人养老金,着力加快养老三支柱建设是当前我国养老体系发展的重要目标。中国已经迈入了老龄化加速发展阶段,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预测,205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将达4.87亿,占总人口的34.9%,居民养老压力逐步攀升。目前我国的养老金体系仍以政府兜底的第一支柱为主,养老金体系存在结构失衡、替代率下降、公共养老金财务可持续性脆弱等诸多问题。国家鼓励发展适合中国国情、政府政策支持、个人自愿参加、市场化运营的个人养老金,这是健全养老金体系建设的重要战略。未来,我国将全力发展养老理财产品,协调发展其他个人商业养老金融业务,健全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

应对:提高投研能力,挖掘客户资源

在社会责任定位方面,理财子公司应当积极相应国家政策,支持重点领域建设,实现金融服务实体的本质。在“十四五”战略规划期阶段,我国进入经济结构转型关键期,新老基建、数字经济、高端制造将成为未来重点发展领域,伴随着外部环境复杂性上升,我国要重点谋求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理财子公司应当把握国家发展动向,积极关注国家重点发展领域,关注各项政策的出台与落地,发展绿色主题、基建主题和新市民等主题的理财产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则。

在人才团队建设方面,理财子公司应当市场化人才来源,完善内部人才培养机制。由于理财子公司对专业能力建设的客观需求,人才来源的多元化能够汲取市场化的经验和能力,提高理财公司的投研能力。理财子公司应当通过市场化机制吸引高端人才、充分利用数字化时代网上办公模式来减少物理空间的阻碍、同时开展内部培养和外部招聘、注重人才培养、建立科学的人才晋升制度、具备市场化的薪酬制度、完善职业晋升序列、从而吸引大量专业人才进入银行理财子行业,帮助理财子公司扩大规模。

在渠道开拓方面,要增加合作代销机构,扩展互联网等外部渠道。理财子公司作为独立的资管机构,不能仅依附于母行的渠道,需要积极拓展其他银行、券商以及互联网等外部渠道,将客户范围从母行延伸到全市场。中小银行在客户资源和销售渠道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理财子公司可充分利用中小银行的渠道优势,在过往基金、保险等产品的代销基础上,打造更丰富的产品货架,扩大中收来源。除此之外,理财子公司要积极开拓互联网销售渠道,通过线上销售平台提升业务效率,结合支付场景快速触达目标群体,更高效精准地满足客户多样的理财需求。

在客户服务方面,要坚持客户导向并提升客户黏度,关注增量市场,避免不能及时感知客户需求,陷入被动竞争局面。理财公司要做好客群画像,根据客户的风险偏好和资产配置需求发行相应的理财产品,从而更好地满足客户的理财需求。与此同时,理财公司要持续关注客户体验,通过全流程体验提升客户黏度。具体来说,理财公司应充分揭示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在市场剧烈波动情况下做好沟通解释等工作,多渠道采集客户反馈意见,实现投前—投中—投后全流程陪伴服务,提升客户体验。除此之外,理财公司应当关注增量市场,既要制定基于维护现有客户群体的竞争策略,更要思考基于未来行业增量市场的竞争选择。理财公司要持续关注客户的财富管理倾向,区分短期流动性偏好与中长期保值增值需求,区分风险厌恶型和风险激进型等,要及时感知客户需求,兼顾创造新客户与满足现有顾客。

在产品开发方面,可重点关注养老理财产品,追求养老资产长期稳健增值,满足居民的风险保障需求。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加之国内以政府为主的养老体系保障水平有限,企业和个人养老体系建设发展相对滞后,商业养老产品将在居民养老保障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养老理财产品具有低风险、开放式的特点,是居民选择养老资产配置的重要选择。当前我国的养老理财产品相对其他资管产品起步较晚,产品同质化程度高,且发展相对滞后。因此,理财公司要着重发展多元化养老理财产品,促进个人养老体系发展,进一步满足居民的养老需求。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