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重启挖煤,揭露出了一个被有意忽略的真相

英雄“气短”

2018年,联合国大会上,一向不靠谱的特朗普难得靠谱地讨论起能源独立问题:

各种能源都应该考虑,而不是只考虑一部份能源;

比如,德国将会完全依赖于俄罗斯能源,如果他不尽快更换能源供给方式的话;

我们美国就不一样了,我们完全致力于能源自主。

听闻此话,德国外交官们笑成一团:“别搞笑了,我们只有一小部分能源依赖俄罗斯。”

知道今天,这几位老哥还笑不笑得出来。


01

“正义”


看过《三体》的朋友应该还记得,故事的起源,是想要殖民地球的三体星人,在征途中向地球发射了两个量子机器人“智子”,破坏粒子加速器的实验结果,务必在军队抵达地球前,把人类科技锁死在四维空间里。

效果很明显。当面壁者“罗辑”从休眠中苏醒后,看到人类社会先进的人工智能与各种设备仪器,一度以为三体威胁已经解除。可实际上,人类多年来发展的只是应用类工程技术,科技理论仍停留在他休眠前的水平。

这一点,在后来的水滴战役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满载全人类希望的太空战舰,在小小的水滴面前,脆弱如蝉翼一般。

科技代差造成的降维打击,让人类第一次感受到绝望。

很多人觉得,《三体》其实是一部政治小说,书中的诸多情节,也是对现实世界的影射。

《零碳社会》的作者杰米里·里夫金曾断言:碳泡沫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经济泡沫。而化石燃料文明的崩溃,很可能发生在2023-2030年之间。

那么,谁能取代其地位?列国政府将目光投向核能、光能、风力、水力等新能源。

而在新能源之上,以欧洲日本为首的发达国家,还画出了一幅更宏伟的蓝图——碳中和。

2015年,196个国家和地区一致通过《巴黎协定》,提出要“把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之前2℃以内。”

全球碳中和的目标自此真正开始。

但众所周知,只要有生产,就会有碳排放。而想要达到碳中和,就必须减少碳排放,并回收多余的碳。

西欧与北美地区的发达国家,经过两个多世纪的工业化,碳排放最高的时期早已过去,并得益于把“低端”产业链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已经基本实现“碳达峰”。同时,因为科技树的枝干相对繁茂,有余力通过新技术发展,渐渐减少碳排放。

只是,在自己上岸后,它们开始以碳排放不达标为由,向发展中国家施压,还让一切觉得理所当然。

仍在发展中的国家,不仅工业化尚未完成,科技成长也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还要因为自身的碳排放,向其他国家购买“配碳额”。

为了融入全球经济圈,一面要催动工业化和科技树成长,一面又要在成长过程中为自己排放的碳买单——对所有后发国家而言,这明显是一种压制。

与三体中的智子所为,颇有相似:利用技术代差优势,在全球有限的资源中,维持强势文明的扩张需求。

这是一种阳谋,如果不想被“主流世界”孤立,只能无奈遵从,共同维护看似不合理的秩序。

直到制定规则的人,自己打破了规矩。


02

本手、俗手、妙手


尽管早在2018年,欧盟就提出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但就目前来看,其能源结构依然以化石能源为主。具体来看,石油占35%,天然气占24%,核能与其他可再生能源分别占13%和17%。

问题在于,欧洲本土的化石能源产量并不高。而且因为各种环保政策,石油对外依存度常年在90%以上,天然气和煤炭的依存度也持续上升。

其中,约三分之一的天然气和56%的煤炭,均来自俄罗斯,这可不是“一小部分”。

早在2020年底,因为大放水,疫情缓和后,欧盟通胀指标持续上扬。尤其随着地缘战争规模超出预期,制裁与反制裁你来我往,能源战持续升级,这一趋势更加明显,电力的缺口也将越来越大。

上个月,欧盟委员会发布“重新赋能欧盟计划”,号称将会为欧洲提供廉价、安全和可持续的能源,将2030年的可再生能源目标从当前的40%提高到45%,预计在2030年前使可再生能源总装机量达到1236GW。

长远来看,该计划的确有助于加快欧盟能源转型、独立,但解不了燃煤之急。

用大家比较熟知的话语讲,这是俗手,更多是一种政治正确的口号。

本手则是天然气,毕竟是用惯了的能源,难点在于如何覆盖俄罗斯的缺口。

目前,天然气产量具备增长潜力的有美国、挪威、阿尔及利亚、阿塞拜疆和卡塔尔。

分别来看。美国方面,拜登曾在3月的北约峰会上承诺,今年至少向欧盟提供150亿方液化天然气,但欧盟部分成员国缺乏LNG接受设施,修建管道不仅要花钱,更重要的是,很费时间。同时,美国的液化天然气,在成本上并没有优势,大量买不划算。

挪威天然气,则早就处于满产状态,尽管有一定扩产意愿,但小国寡民,短期内增产空间并不大;

阿尔及利亚,本国需求越来越大,自己都不够用,出口量只会越来越少;

阿塞拜疆,这个亲西方小国,尽管近期向市场传递天然气的扩产和加大向欧盟出口的意愿,但因为濒临里海,一来运输不方便,二来产量也太低,堵不住大窟窿;

卡塔尔,是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出口国之一,但主要出口方向是亚洲,签订了很多长期合同,短期内很难转向。

简而言之,其他各方能提供的增量产能,与俄罗斯1550亿方的断供缺口相差太远。可以作为熄火的手段之一。

思来想去,既然其他方式均难以完全弥补电力缺口,破局妙手只能是最原始的煤炭。


03

煤从何来


欧盟当前火电装机容量为111268兆瓦,在建产能1260兆瓦。按2021年欧盟煤炭发电量435.95太瓦计算,2021年欧盟煤电利用小时数约为3918.02小时,设备利用率为44.7%。

理想状态下,即使考虑在极端情况下俄罗斯对欧盟全面断供,仍可通过提高火电产能利用率和延缓火电厂关停进度等方式弥补电力缺口。

如此,另一个问题就接踵而至:煤从哪里来?

早从80年开起,欧盟煤炭产量就持续下降,目前煤炭在欧盟已不算支柱能源。

截至今年1月,欧盟煤炭在产产能为3.97亿吨,拟建2400万吨。拟建项目中,在建200万吨、获准1200万吨、勘探中1000万吨。整体来看,未来增量偏低。

只能寻求海外。

再看看几个主要煤炭出口国的具体情况。

俄罗斯出口给欧盟的,主要是动力煤。而目前,在这方面具备增量潜力的,除了俄罗斯,主要为美国、哥伦比亚、南非、澳大利亚和印尼。

一个个来。

美国境内,因为电厂补库存需求,出口被限制。据EIA数据,3月份美国发电厂的煤炭库存比过去13年的平均水平低出了约44%。尽管根据预测,今年全年的产量一定会有所增长,但出口量大概率还是跟不上。

哥伦比亚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尽管该国拥有丰富的煤炭储量,但新建煤矿需要很长时间。即便能在短时间内将产量恢复到疫情前水平,也不过2000万吨的增量。

南非则是因为政局不稳。据最新数据,因为罢工、游行,南非4月采矿量同比下降14.9%,而且还有大量设施被盗、被破坏,运输链也难以维持。

澳煤则是因为当前客户供不应求,且出口方向主要以越南、韩国、日本为主,而且现在南半球正受暴雨洪水影响,在短期内对欧盟增加出口的难度很大。不过,过了这段时间,增加出口倒是有可能的。

印尼煤与澳煤相似,只是出口量更大,排世界第一。2021年印尼煤炭产量为6.14亿吨,同比增加5000万吨,出口4.27亿吨,比2020年增加2060万吨。主要销往中国、日本、印度、韩国和马来西亚。

差别就在这里,因为印度最近抢煤热情下降,导致印尼煤炭一部分出口产能出现松动。所以,最近,一些欧洲国家纷纷向印尼提出了进口煤炭的想法,德国更是率先抛出了1.5亿吨的大单。

看到这里,就明了了。目前,对欧盟来说,最佳替代能源是印尼煤,未来大概率还有澳洲煤。

只是,在此之前,欧洲从来都不是印尼煤炭的主要出口地。

第一个原因,显而易见,两地相距太远了,几千公里的距离,运输成本得多高?

第二个原因,欧洲人太精贵了,对煤炭的质量要求很高,发往欧罗巴半岛的煤炭必须使用好望角型和巴拿马型货船。这也是为什么,印尼迄今为止对欧洲市场的出口仅3%。

此外,印尼煤炭灰质比较多,欧洲很多国家煤电站是按俄罗斯煤炭标准建的,不知道合适吗?


04

尾声


6月19日,奥地利政府称,将与最大电力供应商维邦公司合作,重启位于该国南部的一家煤电厂。该设施于两年前关闭,而现在又将重新运转,帮助政府应对能源短缺问题。

同一天,德国政府表示,针对俄罗斯方面大幅减少天然气供应量,德国将采取一系列紧急应对措施,包括限制使用天然气发电、增加煤炭使用量和引入天然气“拍卖”机制等,以优先提高储气量用于冬季取暖。

6月20日,荷兰表示,为应对能源危机,计划取消燃煤发电厂的产量上限。根据荷兰现有的法律,该国燃煤发电厂的产量上限为35%。

除此之外,奥地利、意大利也表示,如果发生“能源绝对短缺”,国内火电厂将满负荷运转。

这些都可以理解。目前欧洲地区的天然气价格,暴涨数倍,很多民众日常做饭,都不敢把火开到最大。

可见,在生存问题面前,游戏规则不值一提,即使是自己曾经极力倡导的碳中和规则。

凡是生存发展,必然是要耗费能源,造出更多的污染与碳排放,这是最基础的物理规律。

曾经,站在人类文明“灯塔”上的“先进国家”,以全人类生存之大义,通过碳中和,名正言顺地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但欧美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升级完成科技与资本积累之后,可以通过进口大部分的生存所需来维持它们体面精致的生活,却有意无意地忘记了,这些物资的从生产到送到它们手上的过程中其实也是有更大量的碳排放,只是污染和碳排放在发展国家而已。

如果真的完全去全球化,一切生存所需都需要自给自足,其实它们会发现,它们的污染和碳排放,不会比发展中国家少。

这是一个被有意忽略的真相。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