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海策略:结构性货币政策再发力,联储官员对75BP的加息仍存分歧

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国海策略胡国鹏,作者:胡国鹏、袁稻雨

海外机构普遍认为美联储加息力度呈先急后缓态势

国内政策

结构性货币政策再度进入发力期,主要聚焦四个领域。4月下旬以来央行多位领导人先后表示“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5月9日央行发布《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其中“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稳字当头、主动应对”等表述延续了今年以来一如既往的积极态度。从具体操作来看,经过两个月的政策空窗期后,近期央行显著加大了货币政策的实施力度,且整体以结构性政策工具为主,重点支持四个领域,一是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住宿餐饮、批发零售、文化旅游等接触型服务业及其他有前景但受疫情影响暂遇困难行业,具体政策工具包括4月18日增加的1000亿元投向交通物领域的再贷款额度、4月26日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和民航专项再贷款;二是能源、农业等与国家安全相关的领域,比如4月26日宣布的增加1000亿元再贷款支持煤炭开发使用和增强储能,以及2021年11月已经推出的2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三是科技创新领域,包括4月启动的2000亿元的科技创新再贷款;四是养老等民生领域,包括4月29日开始在浙江、江苏等五个省份开展的400亿元的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

存贷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建立,进一步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下行。本次报告首次以专栏的形式披露央行指导利率自律机制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从我国存款利率报价方式改革来看,2019年8月LPR报价机制推出之后,央行已着手推动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2021年6月明确存款利率由存款基准利率加减点形式确定,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定期存款期限结构优化,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多数银行仍按照接近自律上限的方式确定定期存款和大额存单利率。本次报告指出为了进一步优化存款利率定价,2022年4月央行指导利率自律机制建立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明确参考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代表的债市利率和1年期LPR来调整存款利率水平。根据央行数据,4月25日至5月1日期间,全国金融机构新发生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2.37%,相较前一周下降10BP。此举意味着银行的存款利率市场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表明后续若1年期LPR调整或者10年期国债收益率趋势性下行,存款利率也将作出相应的调整。

海外之声

美联储5月FOMC会议如期加息50BP,并于6月1日正式启动缩表,但各官员对后续单次加息75BP的观点存在分歧。美联储在5月4日FOMC的会议中,宣布加息50BP并公布6月缩表路径,此举基本符合市场预期,加息幅度为22年来最高,且缩表速度远高于上一轮紧缩周期。加息方面,本次会议中宣布加息50BP,联邦基金利率的目标区间从0.25%-0.50%上调至0.75%-1.00%。在后续的新闻发布会中,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称FOMC在此后会议中继续提高联邦目标基金利率是合意的,多数与会者支持未来几次会议加息50BP,但本次会议中,单次加息75BP的情况并未得到积极讨论。缩表方面,美联储正式确定缩表开始时间与路径。即采用被动缩表模式,减少到期本金再投资,并非主动抛售国债。美联储将从6月开始以每个月475亿美元的上限缩表,其中包括300亿美元国债和175亿美元MBS,在三个月后将上限提高一倍。此外,本次缩表或将优先缩减长期限国债,如未达上述限额,将缩减短期国债作为补充。官员表态方面,鲍威尔明确之后连续两次加息50BP是合意的,但不会积极考虑加息75BP。梅斯特、巴尔金等地方联储主席则认为今后存在单次加息75BP的可能性。整体来看,得益于美联储较强的预期管理能力,本次加息与缩表均符合市场预期,下次会议上加息50BP基本板上钉钉,但各票委对于是否存在单次加息75BP的可能性看法不一。

基于俄乌冲突导致大宗商品暴涨以及疫情反复,海外主流机构对今年全球经济持悲观态度。此外,海外机构普遍认为美联储加息力度呈先急后缓态势。全球经济方面,海外大多数主流机构对全球宏观形势持悲观态度,IMF认为受到多重不利因素叠加的影响,IMF把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期下调至3.6%,并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前景表示悲观。摩根士丹利也对全球经济衰退的担忧持续升温,认为现在是几十年来最混乱、最难以预测的宏观经济时代。欧洲经济方面,巴克莱认为如果欧盟禁止进口俄罗斯能源产品,在最坏的情况下,这将导致该地区经济陷入衰退。美国经济方面,穆迪认为美国经济增长仍然不稳定,预计美国经济下滑不会重演。美国银行认为尽管美国公司业绩良好,但经济放缓的迹象很明显,因为领先指标急剧下降。美联储紧缩政策方面,高盛预计6月美联储将再次加息50个基点,然后2022年余下的每次会议加息25个基点。美国银行则认为去年各国央行总体上落后于通胀曲线,现在正竞相追赶。随着美联储2-3次加息50个基点,然后转向更温和的加息,情况应该会稳定下来。

全球大类资产配置方面,海外主流机构在股票市场出现分歧,看多原油等商品。美股方面,海外机构出现分歧,摩根士丹利认为导致全球经济走向衰退的因素是显而易见的,即使在没有衰退的基本预测情景下,美国股市也会出现进一步大幅抛售。高盛则认为美联储正处于激进的加息周期之中,预计将拖累美国企业盈利和经济增长,股市今年将比较困难。而摩根大通认为美国股市的负面情绪已基本演绎至极致,以至于有望即将出现反弹。巴克莱银行则预计市场将保持波动,由于滞胀风险继续增加,股市偏向于下行。债市方面,贝莱德将欧洲国债评价上调至中性,表示鉴于能源冲击对经济增长的打击,市场对欧元区加息的定价过于强硬。大宗商品方面,高盛预计2022年及以后布伦特原油远期曲线将上行,而摩根大通维持2022年Q2布伦特价格114美元/桶的预测,在此期间价格将飙升至120美元/桶以上,2022年平均价格为104美元/桶。

风险提示:国内疫情反复、政策不及预期、外部市场政策超预期。

正文


1、国内政策


1.1、 结构性货币政策再度进入发力期

结构性货币政策再度进入发力期,主要聚焦四个领域。4月下旬以来央行多位领导人先后表示“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5月9日央行发布《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其中“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稳字当头、主动应对”等表述延续了今年以来一如既往的积极态度。从具体操作来看,经过两个月的政策空窗期后,近期央行显著加大了货币政策的实施力度,且整体以结构性政策工具为主,重点支持四个领域,一是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住宿餐饮、批发零售、文化旅游等接触型服务业及其他有前景但受疫情影响暂遇困难行业,具体政策工具包括4月18日增加的1000亿元投向交通物领域的再贷款额度、4月26日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和民航专项再贷款;二是能源、农业等与国家安全相关的领域,比如4月26日宣布的增加1000亿元再贷款支持煤炭开发使用和增强储能,以及2021年11月已经推出的2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三是科技创新领域,包括4月启动的2000亿元的科技创新再贷款;四是养老等民生领域,包括4月29日开始在浙江、江苏等五个省份开展的400亿元的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

存贷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建立,进一步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下行。本次报告首次以专栏的形式披露央行指导利率自律机制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从我国存款利率报价方式改革来看,2019年8月LPR报价机制推出之后,央行已着手推动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2021年6月明确存款利率由存款基准利率加减点形式确定,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定期存款期限结构优化,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多数银行仍按照接近自律上限的方式确定定期存款和大额存单利率。本次报告指出为了进一步优化存款利率定价,2022年4月央行指导利率自律机制建立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明确参考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代表的债市利率和1年期LPR来调整存款利率水平。根据央行数据,4月25日至5月1日期间,全国金融机构新发生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2.37%,相较前一周下降10BP。此举意味着银行的存款利率市场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表明后续若1年期LPR调整或者10年期国债收益率趋势性下行,存款利率也将作出相应的调整。

1.2、政策延续宽松,强烈释放稳预期信号

政策宽松延续,部委接连释放稳增长信号。一季度以来国内疫情反复、海外地缘政治冲突对我国经济运行造成扰动,4月政治局会议强调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意味着一系列积极举措蓄势待发。随后一行两会相继召开学习会议,就房地产、资本市场、平台经济等市场关注议题进行表态。从宏观政策来看,政治局会议及各部委学习会议均明确提及在加快落实已经确定的政策基础上,要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重点支持部分受疫情冲击较为严重的市场主体及行业。从政策的关注点来看,全力扩大全国需求在政策关注点中的权重继续上升,其中突出基建和消费在扩内需中的地位。此外,本次会议及时回应市场关切,会议强调保持资本市场平稳运行,一是稳步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二是积极引入长期投资者,体现出中央对于资本市场的高度重视,三是表明平台经济专项整改已经完成,实施常态化监管,释放出正面积极的信号。

1.3、 稳定稳增长压力下基建、消费重要性再提升

物流稳定方面近期受到广泛重视,要求促进国际国内物流畅通,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相关政策相继出台。由于受到全国各地疫情因素的影响,现在已经出现了包括物资配送不到位等多种问题,对物流业带来了很大冲击,并且物流在复工复产和经济中起到核心且重要的作用,物流的供给不畅会对复工复产造成阻碍,使其生产、供应环节出现中断,进一步可能会造成经济的下降。因此国家开始重视物流运输畅通方面的问题,在当下物流行业面临困难之际,出台纾困政策,给予资金支持。从全国层面来看,国务院多次召开会议,要求共同抓好过度防控问题整改,全力确保交通网络畅通有序,并部署十项重要举措,出台《关于切实做好货运物流保通保畅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发改委、工信部、交通运输部等纷纷表示将按“一企一策”“一园一策”组

政策进一步发力部署基建投资、促进消费。4月29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再次为稳增长定调。但国内疫情反复、美联储加息、俄乌冲突、全球经济通胀等多方面因素对国内经济持续造成冲击,稳增长的压力依然存在。近两周经济政策重点聚焦在两个方面:一是基建方面,财经委会议首次将基建提升到国家安全地位,并详细梳理了未来基建发力重点。5月6日发布的《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逐步明确了基建的下沉趋势,县城基建投资成为城镇化进程中一个关键因素。针对可能县城财力不足支撑问题,《意见》也指出要建立多元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加强基建保障,预计基建政策将在县城层级进一步发力;二是在消费方面,4月25日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综合施策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特别是对促进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作出明确部署、提出具体要求。随后山西、青海、广东、海南也纷纷出台系列措施,重点鼓励汽车家电等消费。

1、5月6日,中办、国办发布《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基建下沉趋势逐步明确。

全方位多层次推进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意见》明确了县城建设的五个方面,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优化市政设施、强化公共服务供给、提升人居环境质量、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并进一步提出城镇化建设目标:到2025年,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县城短板弱项进一步补齐补强。从基建项目角度看,产业类基建包括产业配套设施、商贸物流网络、消费类基建等;市政设施包括交通设施、老旧小区改造、数字化改造等;公共服务类基建包括医疗卫生、学校、养老托幼场所等;环境质量基建包括历史景观保护、垃圾和污水处理系统;县乡衔接主要是基建向乡村延伸,如管网延伸、医疗卫生共同体、城乡教育联合体等。

2、5月1日,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接受采访,其表示接下来将全力以赴扩大内需,深度激发增长潜力。

增强内需发展动力,加大投资及消费的拉动作用。坚持一头抓扩大投资,加快实施制造业“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和项目,支持重点领域实施节能降碳重大技术改造,引导基础电信企业适度超前部署5G基站建设,扩大5G应用。一头抓扩展消费,充分挖掘汽车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潜力。

3、4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发挥消费对经济循环的牵引带动作用。

全力扩大国内需求,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发挥消费对经济循环的牵引带动作用。会议提出,要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扎实稳住经济,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在基建领域,要全力扩大国内需求,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强化土地、用能、环评等保障,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会议强调“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要求“全力扩大国内需求”,尤其要“发挥消费对经济循环的牵引带动作用”。要稳住市场主体,对受疫情严重冲击的行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实施一揽子纾困帮扶政策。要做好能源资源保供稳价工作,抓好春耕备耕工作。

4、4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专门研究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从战略定位、建设内容、支撑保障三方面对基建投资进行全面规划。在战略定位上,将基础设施建设上升到国家安全和长期战略地位;在建设内容上,提出加强网络型基础设施、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设施和国家安全基础设施五个大类,新老基建均包含在其中并相互融合。交通、能源、水利等网络型基础设施占比最大,是基建投资的重点与引领;信息、科技、物流等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将是快速成长领域;围绕城市群和城市升级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未来基建投资的重要方向;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补短板的重要领域;也要加快国家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提升应对极端情况的能;在支撑保障上,强调资金、资源等全方位跟进。以上规划为下一阶段以至于较长时期的基建投资指明方向。

5、4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综合施策促进消费持续恢复。

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短期支持和中长期促进相兼顾。一是应对疫情影响,促进消费有序恢复发展。做好基本消费品保供稳价,创新消费业态和模式;二是全面创新提质,着力稳住消费基本盘。积极推进实物消费提质升级,加力促进健康养老托育等服务消费,持续拓展文化和旅游消费,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充分挖掘县乡消费潜力。三是完善支撑体系,不断增强消费发展综合能力。推进消费平台健康持续发展,加快健全消费品流通体系,增加就业收入提高消费能力。四是持续深化改革,全力营造安全放心诚信消费环境。破除限制消费障碍壁垒,健全消费标准体系,加强消费领域执法监管,全面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五是强化保障措施,如加强财税支持,优化金融服务,强化用地用房保障,进一步夯实消费高质量发展基础。

1.4、房地产政策松动仍在途中

房地产行业作为稳增长的关键变量地位不变,政策调控持续。4月房地产市场较为低迷,但是中央层面和地方层面的稳定楼市的积极性调控政策均在持续发力,房地产行业有望回暖趋势。从全国层面来看,4月2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定调,支持各地从当地实际出发完善房地产政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随后多部委频频发声,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强调因城施策,陆续出台适度放松举措。从地方层面来看,4月下旬以来各地政府积极出台调控政策,维护房地产市场稳定。今年全国已有近100城出台房地产政策百余条,涵盖降低购房首付比例、降低贷款利率、松绑限购政策、提高贷款额度等多个方面。具体来看,政策由以往更关注保障性住房供给、发放购房补贴等方面转向更聚焦于放松限购政策、调整房价房贷等,意味着调控政策力度的不断加码,其中第一,广西、辽宁、江苏、河北等地纷纷出台措施,降低购房首付比例;其二,南京、上海、广东、安徽等多地颁布通知,表明限购政策松绑,其三,河南、浙江、福建等地适度上调贷款额度,广州、四川以及环京地区降低贷款利率。热点城市调整房地产政策具有风向标层面的意义,预计后续仍有热门一、二线城市继续跟进。

1、5月4日,银保监会召开专题会议,深入传达学习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具体贯彻落实措施,支持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支持首套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要督促银行保险机构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落实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会议指出,支持首套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灵活调整受疫情影响人群个人住房贷款还款计划。要区分项目风险与企业集团风险,不盲目抽贷、断贷、压贷,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要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做好重点房地产企业风险处置项目并购的金融服务。要充分发挥保险资金长期投资优势,有针对性地解决好“长钱短配”问题,同时进一步压缩非标资产比例。

2、5月4日,证监会召开专题会议,认真传达学习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支持房地产企业的相关工作措施。

积极支持房地产企业债券融资,积极引入长期投资者。会议指出,要积极支持房地产企业债券融资,研究拓宽基础设施REITs试点范围,适时出台更多支持实体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引入长期投资者,进一步发挥机构投资者作用。

3、5月4日,深交所发布关于支持实体经济若干措施的通知。通知指出,支持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

支持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支持房企正常融资活动,允许优质房企进一步拓宽债券募集资金用途,鼓励优质房企发行公司债券兼并收购出险房企项目,促进房地产行业平稳健康发展。

4、5月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湖南长沙设主会场召开视频会议,要求各地认真吸取湖南长沙居民自建房倒塌事故教训,对房屋市政工程安全生产工作再督促、再落实,切实防范和遏制安全生产重特大事故发生。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南长沙居民自建房倒塌事故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吸取湖南长沙居民自建房倒塌事故教训,对全国房屋市政工程安全生产工作再督促、再落实,部署全国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切实防范和遏制安全生产重特大事故发生要强化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把安全生产治理行动的各项要求落到每个企业、每个项目和每名从业人员,严查重大安全隐患,严查违法违规行为,把安全生产工作抓严抓实抓到位。会议要求,各地要继续按要求做好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细化分类整治措施,彻底消除安全隐患。要主动作为,对本地区城市范围自建房进行摸底研判,借鉴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经验做法,结合“两违清查”成果,研究制定排查整治方案,特别是对经营性自建房及此前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范围之外的自建房,要进行全面彻查,做到不留死角、不留盲区。对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经营性自建房,要立即停业,并及时采取有效管控和整治措施,坚决防止倒塌等事故发生。会议要求,各地要不等不靠,主动担当,积极作为,针对本地区房屋建筑安全突出问题,加快研究完善房屋建筑安全管理各项制度。要研究建立房屋体检制度,强化房屋全生命周期的安全保障。要研究建立房屋养老金制度,更好解决既有房屋维修资金来源问题。要研究建立房屋质量保险制度,以市场化手段进一步完善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机制。

5、4月29日,人民银行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学习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执行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会议要求,及时优化房地产信贷政策,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6、4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29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审议《国家“十四五”期间人才发展规划》,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

支持各地从当地实际出发完善房地产政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会议强调,要有效管控重点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支持各地从当地实际出发完善房地产政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优化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积极引入长期投资者,保持资本市场平稳运行。

7、4月24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党组召开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会议指出,要防范化解城乡建设领域风险,抓紧保障性住房建设。

抓紧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加快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退税减税降费、专项债发行使用、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支持企业稳岗等有关政策的实施,帮扶市场主体渡过难关。要重点围绕城市更新、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设、地下管网建设和改造等,研究采取更大力度的政策举措,推动释放内需潜力。要坚持底线思维,高度重视房地产领域风险,防范化解城乡建设领域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2、 海外之声


2.1、 近期全球央行政策变化

美联储5月FOMC会议如期加息50BP,并于6月1日正式启动缩表,但各官员对后续单次加息75BP的观点存在分歧美联储在5月4日FOMC的会议中,宣布加息50BP并公布6月缩表路径,此举基本符合市场预期,加息幅度为22年来最高,且缩表速度远高于上一轮紧缩周期。加息方面,本次会议中宣布加息50BP,联邦基金利率的目标区间从0.25%-0.50%上调至0.75%-1.00%。在后续的新闻发布会中,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称FOMC在此后会议中继续提高联邦目标基金利率是合意的,多数与会者支持未来几次会议加息50BP,但本次会议中,单次加息75BP的情况并未得到积极讨论。缩表方面,美联储正式确定缩表开始时间与路径。即采用被动缩表模式,减少到期本金再投资,并非主动抛售国债。美联储将从6月开始以每个月475亿美元的上限缩表,其中包括300亿美元国债和175亿美元MBS,在三个月后将上限提高一倍。此外,本次缩表或将优先缩减长期限国债,如未达上述限额,将缩减短期国债作为补充。官员表态方面,鲍威尔明确之后连续两次加息50BP是合意的,但不会积极考虑加息75BP。梅斯特、巴尔金等地方联储主席则认为今后存在单次加息75BP的可能性。整体来看,得益于美联储较强的预期管理能力,本次加息与缩表均符合市场预期,下次会议上加息50BP基本板上钉钉,但各票委对于是否存在单次加息75BP的可能性看法不一。

2.1.1、美联储5月FOMC会议内容

加息:当前美国面临较大的通胀压力,FOMC将使用包括加息在内的各项工具来遏制高企的通胀。本次会议中美联储同市场预期一致,宣布加息50BP,联邦基金利率的目标区间从0.25%-0.50%上调至0.75%-1.00%。此外,FOMC预计在后续会议中继续提高联邦目标基金利率是合意的,多数与会者支持未来几次会议加息50BP,单次加息75BP的情况并未得到积极讨论。

缩表:本轮缩表方式为市场普遍预测的被动缩表模式,即减少到期本金再投资,并非主动抛售国债。将从6月开始以每个月475亿美元的上限缩表,其中包括300亿美元国债和175亿美元机构债,在三个月后将上限提高一倍。此外,本次缩表周期或将优先缩减长期限国债,如未达上述限额,将缩减短期国债作为补充。

经济:美联储认为当前经济增长动力依然强劲,美国可承受更强硬的货币政策,同时不会陷入衰退,存在重塑经济稳定性的机会,实现经济“软着陆”。

就业:美国当前辞职人数持续上升,职位空缺数再度突破记录,美国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FOMC预计未来供需关系将回归平衡状态,在避免失业率反弹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可以趋于缓和。

通胀:当前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地缘政治冲突,对美国经济带来冲击,大幅抬升了通胀水平,中国防疫政策导致的封锁将进一步激化供应链矛盾。美国价格指数仍处高位,通胀压力并没有缓解,遏制通胀仍是美联储的首要任务。

2.1.2、海外机构对5月FOMC会议的解读

市场观点:渣打银行策略师SteveEnglander认为,投资者在FOMC会议前曾担心未来将加息75BP,且加息至政策利率超过中性水平,此类担忧反映在加息前的资产价格走势中。美联储加息靴子落地后,投资者担忧和悲观情绪得到缓解。

Cornerstone Wealth的首席投资官Cliff Hodge认为,本次会议的重点在于鲍威尔表态单次加息75BP的可能性不复存在,美联储政策态度相对于市场预期偏“鸽”。

彭博经济学家Anna Wong等学者表示,预测美联储将在未来两次会议上各加息50BP,联邦基金利率在今年最后一个季度会超过2.5%的中性利率水平。缩表方面,如果按照已经公布的缩表节奏,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规模到2024年将降至疫情前水平

道明证券驻纽约高级外汇策略师Mazen Issa评论称,此前市场认为美联储将在6月和7月之间,有概率单次加息75BP,此次FOMC会议后,鲍威尔的表态基本消除了单次加息75BP的可能性。

LPL Financial首席经济学家Jeffrey Roach表示,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最近的行动,证实了市场预期出现偏差,错误定价了今年美联储政策紧缩力度。

对冲基金管理公司桥水(Bridgewater Associates)的联席首席投资官Bob Prince表示,美联储将基准利率提高50BP,为22年来最大升息幅度,同时缩表幅度也高于上一轮紧缩周期。当前市场表现落后于美国经济,对通胀的担忧将冲击股市和债市。

野村控股驻悉尼利率策略师Andrew Ticehurst指出,鲍威尔的讲话降低了对75BP加息的预期,当前美联储提供前瞻性指引的难度较大,且将会根据最新经济数据作出政策工具的调整,但美联储当前仍需要着眼于防控通胀,希望联邦基金利率迅速升至中性水平。

咨询公司CrestwoodAdvisors首席投资官兼合伙人John Ingram认为,美联储正在减少市场流动性,同时会推高市场波动,紧缩的政策基调可能成为新常态,并延续至美联储控制通胀后调整政策方向。

TIAA银行全球市场总裁ChrisGaffney表示,尽管鲍威尔称不会单次加息75BP,市场受此消息提振在当日出现反弹,但中长期来看货币政策仍维持紧缩,并且收紧速度远高于以往,金融状况趋紧可能将导致经济出现衰退。

Bokeh Capital创始人KimForrest表示,美联储有关不考虑加息75BP的声明消除了市场的担忧情绪,认为美联储不加息75BP是正确的选择。

2.1.3、 美联储官员观点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

经济:经济可以承受更严格的货币政策,当前没有任何迹象表明美国将陷入衰退,经济存在“软着陆”的可能性。美联储会广泛的关注金融市场的各项指标,其中包括股市、债市、房市、信用利差等,但不会专注于单独的市场情况。

通胀:当前美国面临历史性的大规模通胀,对经济和民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FOMC的职责是确保通胀不会持续处于高位,正在迅速行动以压低通胀,会在必要时调整政策的任何组成部分,努力避免造成新的不确定性。

政策:美联储将先加息至中性利率,并观察届时的通胀情况,必要情况下会将政策利率调至高于中性水平。未来存在两次FOMC会议各加息50BP的可能性,但并不会积极考虑单次加息75BP的可能性。

克利夫兰联储主席 梅斯特

通胀:当前美联储两大目标存在冲突,即2%的通胀率和充分就业无法同时实现,如果不能降低物价并保持稳定,劳动力市场将不会有可持续的健康状态。

政策:当前通胀形势严峻,将根据下半年的经济、就业、通胀等数据制定政策,预计美联储将提高利率超过中性水平。即使面临失业率上升的风险,美联储也不能排除单次加息75BP的举措,并支持未来两次会议连续加息50BP,以遏制高企的通胀

纽约联储主席 威廉姆斯

经济:美联储期望的经济“软着陆”并不意味着失业率将一直维持在3.6%的水平,“软着陆”仍会使经济增速在一段时间内低于趋势,同时失业率走高,但波动的幅度并不会太剧烈。

通胀:随着货币政策的收紧,美国的通胀压力将逐渐缓解,预计通胀增速将在本年内降至4%左右,在2023年末将回落至2.5%,最终于2024年回归2%的目标通胀水平,在通胀恢复正常的背景下,美国劳动力市场将保持强劲态势,失业率将稳定在历史低位。

政策: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将随时间推移,缓慢解决供应链短缺造成的一系列问题,随供给端回暖,美国及世界经济有望重回平衡状态。此次加息50BP将为美联储后续政策操作留有一定空间,可在未来多次会议上加息50BP。

里士满联储主席 巴尔金

经济:美联储控制通胀的举措不会像80年代沃尔克时期一样使经济陷入衰退。强劲的需求为当前大幅加息提供支撑。

政策:认为当前美联储政策利率远未达到限制经济增长的水平,希望以可行的速度加息,并不排除未来单次加息75BP的可能性,快速加息至中性水平后再判断是否要进一步提升利率。

圣路易斯联储主席 布拉德

政策:当前市场利率为美联储加息路径提供了前瞻性的指导,并再度重申其观点,美联储必须在接下来几个季度加息至3.5%,如果通胀预期上升,将很难控制通货膨胀。

明尼阿波利斯联储主席 卡什卡利

政策:预估中性利率水平为2.0%,低于FOMC其余参与者的预估范围认为除非推动价格上涨的供应链压力减弱,未来政策利率或高于中性水平。

美联储理事 沃勒

政策:承诺不会重演70年代通胀高企的情况,但认为目前美联储决策者暂时不需要像70年代一样激进加息

2.2、 海外机构观点

基于俄乌冲突导致大宗商品暴涨以及疫情反复,海外主流机构对今年全球经济持悲观态度。此外,海外机构普遍认为美联储加息力度呈先急后缓态势。全球经济方面,海外大多数主流机构对全球宏观形势持悲观态度,IMF认为受到多重不利因素叠加的影响,IMF把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期下调至3.6%,并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前景表示悲观。摩根士丹利也对全球经济衰退的担忧持续升温,认为现在是几十年来最混乱、最难以预测的宏观经济时代。欧洲经济方面,荷兰国际银行认为欧元区4月经济景气指数从106.7降至105,表明欧元区前景已经恶化,但还没有急剧恶化,同时也反映了未来高度的不确定性。巴克莱认为如果欧盟禁止进口俄罗斯能源产品,在最坏的情况下,这将导致该地区经济陷入衰退。美国经济方面,穆迪认为美国经济增长仍然不稳定,预计美国经济下滑不会重演。美国银行认为尽管美国公司业绩良好,但经济放缓的迹象很明显,因为领先指标急剧下降。美联储紧缩政策方面,高盛预计6月美联储将再次加息50个基点,然后2022年余下的每次会议加息25个基点。美国银行则认为去年各国央行总体上落后于通胀曲线,现在正竞相追赶。随着美联储2-3次加息50个基点,然后转向更温和的加息,情况应该会稳定下来。

全球大类资产配置方面,海外主流机构在股票市场出现分歧,看多原油等商品。美股方面,海外机构出现分歧,摩根士丹利认为导致全球经济走向衰退的因素是显而易见的,即使在没有衰退的基本预测情景下,美国股市也会出现进一步大幅抛售。高盛则认为美联储正处于激进的加息周期之中,预计将拖累美国企业盈利和经济增长,股市今年将比较困难。而摩根大通认为美国股市的负面情绪已基本演绎至极致,以至于有望即将出现反弹。巴克莱银行则预计市场将保持波动,由于滞胀风险继续增加,股市偏向于下行。债市方面,贝莱德将欧洲国债评价上调至中性,表示鉴于能源冲击对经济增长的打击,市场对欧元区加息的定价过于强硬。大宗商品方面,高盛预计2022年及以后布伦特原油远期曲线将上行,而摩根大通维持2022年Q2布伦特价格114美元/桶的预测,在此期间价格将飙升至120美元/桶以上,2022年平均价格为104美元/桶。

2.2.1、 高盛

政策:预计6月美联储将再次加息50个基点,然后2022年余下的每次会议加息25个基点。

美股:股市今年将比较困难,美联储正处于激进的加息周期之中,预计将拖累美国企业盈利和经济增长造成压力,这可能削弱股市的关键支撑。就算美国免于衰退,股市也看起来风险很大。在通胀路径明确之前,美股波动率将保持高位。

大宗: 预计2022年及以后布伦特原油远期曲线将上行;到2022年下半年,布伦特原油的平均价格将达到125美元/桶,到2023年将为115美元/桶。

2.2.2、 摩根大通

原油:维持2022年第二季度布伦特价格114美元/桶的预测,在此期间价格将飙升至120美元/桶以上,2022年平均价格为104美元/桶。

美股:美国股市的负面情绪已基本演绎至极致,以至于可能即将出现反弹。备受关注的美国个人投资者协会调查创下 2009年3月初以来最悲观的水平,投资者情绪达到极度低迷的水平。再加上第一季度财报好于预期,应该会让市场反弹,目前投资者的担忧过头。随着全球经济增长预计将在下半年反弹,美国经济扩张虽在减弱但并未脱轨。现在的情况是,日益黯淡的盈利前景和经济指标表明,经济放缓已经近在眼前,这可能使美联储不会以市场目前担忧的程度加息。投资机会正在从便宜的所谓价值型股票转向优质股,一旦债券收益率走低,成长型股票可能会再次跑赢。

资产配置:建议客户减少现金和政府债务敞口,把资金转移到信贷。鉴于美联储反驳了在未来几个月加息75个基点的可能性,以及英国央行在上周政策会议上强调了经济增长的风险,市场已经达到了“鹰派峰值”。货币政策鹰派程度低于预期的前景以及良好的企业资产负债表等因素都表明现在是增加风险敞口的时候。

2.2.3、 贝莱德

债券:将欧洲国债评价上调至中性,表示鉴于能源冲击对经济增长的打击,欧元区加息的市场定价过于强硬。

2.2.4、 摩根士丹利巴克莱银行

美股:预计市场将保持波动,由于滞胀风险继续增加,股市偏向于下行。虽然不能低估熊市的急剧反弹,但认为上行空间有限。

经济:如果欧盟禁止进口俄罗斯能源产品,在最坏的情况下,这将导致该地区经济陷入衰退。欧盟高度依赖俄罗斯的能源产品。任何限制都将对能源价格造成进一步压力,甚至可能导致定量配给。因此,天然气供应中断至少会从三个方面影响欧元区的经济增长。首先,由于很大一部分能源是进口的,天然气价格上涨将对贸易造成负面冲击。其次,实物短缺可能会从投入方面限制生产。第三,天然气流动中断将增加不确定性。对俄罗斯能源产品的禁运会导致批发价格在没有配给的情况下大幅上涨,这将在欧元区引发“温和衰退”。这可能会推动天然气期货价格上涨约200%,油价上涨40%。一年后,贸易条件的冲击将使欧元区实际GDP下降约1.3个百分点,并将通胀率推高1.4个百分点。如果定量配给和能源禁运同时发生,欧元区GDP将大幅下降5个百分点。

2.2.5、 美国银行

经济:尽管美国公司业绩良好,但经济放缓的迹象很明显,因为领先指标急剧下降,利润率预期降温。对“需求疲软”一词的提及跃升至2020年第二季度以来的最高水平。美国银行的指引率、盈利修正率和企业信心指数均降至2020年第二季度以来的最低水平,加剧了对经济衰退的担忧。即便在没有经济衰退的情况下,2023年盈利增长也面临风险,预计会比共识预期低8%。第一季度业绩依然稳健,比共识预期高6%,所有11个行业都高于预期。

政策:央行本身就是部分动荡的根源,全球央行要对不确定性上升负责。去年各国央行总体上落后于通胀曲线,现在正竞相追赶。随着美联储几次加息50个基点,然后转向更温和的加息,情况应该会稳定下来。

2.2.6、 摩根士丹利

经济:对全球经济衰退的担忧持续升温,在过去三个月中,摩根士丹利将全球增长预测下调了170个基点,而通胀压力却在上升。现在是几十年来最混乱、最难以预测的宏观经济时代。即使部分国家二季度GDP出现连续的小幅度收缩,加强财政政策与疫情的消退应该会带动经济反弹。欧洲对俄罗斯石油的禁运并不是既定事实,只有当从俄罗斯进口的所有能源,包括天然气都突然被切断的情况出现时,欧洲才会步入衰退。而美联储正在探索通过让经济放缓以控制通胀的货币政策,但一旦“用药过猛”,美联储愿意改变策略。

美股:导致全球经济走向衰退的因素是显而易见的,即使在没有衰退的基本预测情景下,美国股市也会出现进一步大幅抛售;从疫情中复苏并超额盈利的、尤其是那些针对消费者需求飙升的快消公司,好运行将不久。此外,上升的利率和下降的经济增长,不利好公司估值。

2.2.7、 桥水

美股:市场表现落后于美国经济,对通胀的担忧打击股票和债券价格。由于担心通胀和美联储的紧缩政策,股市和债市上周大跌,美联储将基准利率提高了50个基点,为22年来最大升息幅度。标普500指数连续五周下挫,已较1月3日触及的历史高点跌了14%。债券价格也走低,10年期美债收益率突破3.12%,创2018年11月来最高水平。投资者应该多元化投资组合,把大宗商品、通胀挂钩债券、现金流稳定的公司股票放入其中,而不是估值基于未来潜在收益的成长型股票。

政策:美联储是时候变得更加鹰派了,如果美国要遏制通胀,利率必须达到比鲍威尔的预期高得多的水平。激进的政策紧缩预期将继续提振所有期限债券的收益率。

2.2.8、 荷兰国际银行

经济:欧元区4月经济景气指数从106.7降至105,表明欧元区前景已经恶化,但还没有急剧恶化,同时也反映了未来高度的不确定性。尽管目前几乎还没有确凿的数据可以证明乌克兰冲突对经济的影响,但第一季度部分GDP数据已显示,私人消费受到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高企的严重打击,企业已开始囤积库存。

2.2.9、 IMF

经济:受到多重不利因素叠加的影响,IMF把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期下调至3.6%,并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前景表示悲观。受到俄乌局势、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预计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2022年的经济增长率将从去年好于预期的4.5%放缓至3.8%,2023年经济增长率则为4%。同时预计今年斯里兰卡经济增长率将达到2.6%。由于与俄罗斯密切的贸易和金融联系、对汇款和旅游业的依赖以及“汇率和跨境支付溢出效应”,高加索和中亚地区的经济增长预计将从2021年的5.6%放缓至2022年的2.6%。就连产油国阿塞拜疆的经济增速也将从去年的5.6%放缓至2022年的2.8%,原因是该国依赖来自于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游客,以及从这两个国家进口小麦和化肥。乌克兰战争将大幅降低2022年中亚地区的经济增长,尽管油价上涨将缓解中东和北非地区受到的影响。这两个地区仍将受到大宗商品价格飙升的影响,仅小麦价格上涨一项,就可能使中东和中亚的外部融资需求增加多达100亿美元。该地区的低收入国家将受到最严重的打击,因为它们的储备有限,而且依赖乌克兰和俄罗斯的小麦供应。

通胀:俄乌冲突引发的冲击将不可避免影响非洲,石油和粮食价格大幅上涨对弱势群体造成伤害,加剧了许多国家对粮食安全的担忧。预计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通胀率在2022年将达到12.2%,2023年将达到9.6%,为200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2.2.10、 澳新银行

黄金:从技术面看,黄金一旦突破1930美元/盎司将确认看涨趋势,有望上探此前高点2000-2050美元/盎司。美联储激进加息、更快的量化紧缩、美元走强以及俄乌冲突缓解,是金价可能面临的主要不利因素。较高的通胀风险和挥之不去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可能会抵消其中一些风险。需要关注未来美联储对通胀超预期上行的反应,因为这可能会影响实际利率。

2.2.11、 穆迪

经济:美国经济增长仍然不稳定,预计美国经济下滑不会重演,但经济增速不会达到经济开始重新开放以来的水平。美国经济应接近充分就业,通胀应在年底前放缓;更高的利率水平将减缓经济增长;预计2022年美国实际GDP增速将升至接近3%,超过经济潜在趋势。

3、 风险提示

流动性收紧超预期,经济失速下行,中美摩擦加剧,疫情超预期恶化,历史数据仅供参考。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