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涨12%,复星医药看到曙光了?

平台八爪鱼的无奈

清明假期第二天,港股照常开张。整体大市上涨,具体板块来看,汽车、地产发展、电子商贸与互联网、医药等板块领涨。在医药板块中,又属抗疫概念股涨势最为凶猛,成为该板块上涨的领头羊。

盘中,开拓药业一度飙涨逾38%,新锐医药大涨逾22%,复星医药大涨逾12%,海普瑞、和黄医药、信达生物、石药集团、翰森制药等跟涨。

消息面上,开拓药业发布公告称,将于美国时间2022年4月8日至13日举行的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年会上,通过壁报(E-Poster)的方式公布普克鲁胺治疗新冠的作用机制和c-Myc degrader临床前研究数据。

此外,4月3日至4月4日,康希诺生物、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和石药集团的三款国产新冠疫苗相继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开展临床试验。在国内新冠病例持续高增的大环境下,市场对于新冠概念的利好消息也颇为敏感。

在板块整体情绪高涨的带动下,坐拥千亿市值的港股复星医药今日也涨势喜人。加之,4月1日,公司相继有两条利好消息传出,涨势得到延续,连续两个交易日内,港股复星医药的涨幅已经累计突破14%。

事实上,自3月15日后,政策面上对于市场的悲观情绪的安抚开始发挥作用,市场触底反弹,复星医药也借此摆脱了自去年8月初长达7个多月的跌势。这一轮大回撤中,港股复星医药股价跌去逾60%,市值斩去175亿港元;A股复星医药股价则跌去50%,市值斩去734亿元。

现阶段复星医药的上涨趋势是反弹还是反转?大幅回撤后的复星医药真的迎来了曙光吗?


01

集采压力,新冠概念来解?


据复星医药日前发布的最新业绩报告,公司2021年度实现营收390.05亿元,同比上升28.70%;归母净利润为47.35亿元,同比上升29.28%;扣非净利润为32.77亿元,同比上升20.60%。

具体来看,复星医药的三大业务中,制药业务依然是公司最主要的营收来源。2021年,来源于这部分的营收占总营收比重达到72%,较2020年的74%略有下滑。器械与诊断业务的营收占比较上年同期略有提高,达到17%。医疗健康服务业务营收占比则保持不变。

制药业务也是复星医药增长最快的业务。去年,在该项业务上,公司实现营收289.04 亿元,同比增长32.10%。器械与诊断业务营收为59.3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3.82%;医疗服务业务实现营收41.1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9.82%。

制药业务实现增长,主要是由于复必泰(mRNA新冠疫苗)在港澳台地区大规模创收,以及汉利康、汉曲优、苏可欣等新品和次新品的放量。截至2022年2月末,港澳台地区已累

计接种超2,000万剂。新品中,尤其是汉曲优在去年全年实现营收达到16.9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25.33%。

这些新品的放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去年公司部分产品受到的来自集采的压力,并为复星医药带来了经营性现金流的大幅增长。去年,公司的经营性现金流达到39.49亿元,较去年同比上升53.07%。

虽然营收增长基本复合市场预期,但在盈利能力上,复星医药交出的成绩却并不够理想。去年,公司的整体毛利率为48.1%,较去年同期减少6.6个百分点。

一方面,公司旗下非布司他、匹伐他汀等存量品种进入集采后,产品毛利率下降。另一方面,复必泰(mRNA 新冠疫苗)的虽然为复星带来了较多的营收,但其较高的采购成本以及按照《许可协议》需向BioNTech支付的毛利分享也在侵蚀复星医药的利润。

根据复星医药与BioTech签署的《许可协议》,复星医药不仅仅需要向BioNTech支付毛利分享,还需要在销售达到相应额度时(区域内销售额受此超过5亿美元),支付总计7000万美元的销售额。在前三季度,复星医药计提了这笔销售额,而这造成公司整体毛利率的下滑。

不过,由于复星医药三费控制较为得当,加上投资收益大规模增长,公司的归母净利润还是实现了双位数的增长。2021年,复星的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与财务费用率分别为23.3%,8.2%与1.2%,较上年同期分别减少3.6、1.6和1.2个百分点。投资收益达到了46.24亿元,同比大增102.45%。

虽然业绩表现有些增收不增利,但近期复星医药在二级市场却还是获得了资本的青睐。除了政策上的回暖,便是复星在新冠概念上又有了新动作。今年1月,复星医药获得默沙东新冠口服药Molnupiravi的仿制资格;两个月后,又获得了辉瑞新冠口服药Paxlovid的仿制资格。

因为复星在全球化布局,获得这两款新冠特效药仿制资格后,市场预期其海外业务将会得到放量。事实上,去年复星的海外营收便有较大提升,达到135.99亿元;占总营收比例则达到34.86%,较上一年同期增长7.84个百分点。


02

创新转型能如愿吗?


在外界看来,复星医药看起来像个“八爪鱼”。究其原因便是,制药、器械、医疗服务均有涉猎,制药中又涵盖仿制药、创新药、疫苗、引进药等诸多业务。甚至可以说,什么火做什么。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时,复星拿下BioTech旗下mRNA的代理权;如今新冠药概念横空出书,复星又马不停蹄拿下了两大国际巨头的特效药仿制资格。

但作为一家医药企业,最被外界看中的还是创新研发能力,尤其是在国内高举仿制药集采镰刀的宏观环境下,只有强大的创新能力才能走得更长远。

而复星最为资本市场诟病的也是这一点。其研发管线众多,但仿制药还是占大多数。2021年公司在研的仿制药数量为105,而创新药为64,其中还有11个为许可引进创新药。

加上复星热衷于通过投资的方式实现扩张,收购与商业引进是复星颇为擅长的业务,也就给市场留下了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的印象。

新冠疫苗与新冠特效药或许能缓解仿制药集采带来的负面冲击,但作为一家制药仍然是最主要营收来源的生物医药公司,医疗器械与医疗服务尚且难成气候时,复星不得不选择走自主创新研发的道路,纵使这条路曲折艰难。

近年来,复星医药在研发投入上略有提升。2021年公司的研发投入达到38.34亿元,销售费用率则从2019年的7.1%上涨至2021年的9.8%。但复星医药能否真正转型成功,还是个未知数。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股票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