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兴生物:半年大赚500亿,靠疫情迎来高光时刻

2020年初的一场疫情改变了世界,也让许多靠经营性盈利的机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有大部分“正常经营”的消费品企业,也有不少靠生物科学盈利的机构和企业,而赚钱的自然属于后者。这场叫新冠的疫情催生了许多靠疫苗赚钱的生物科技企业,而那些原本就擅

2020年初的一场疫情改变了世界,也让许多靠经营性盈利的机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有大部分“正常经营”的消费品企业,也有不少靠生物科学盈利的机构和企业,而赚钱的自然属于后者。这场叫新冠的疫情催生了许多靠疫苗赚钱的生物科技企业,而那些原本就擅长此类研发的机构,更是靠疫情反复、席卷全球,迎来了企业的高光时刻。

疫苗企业究竟有多赚钱?他们最大的盈利来自何处?这应该是公众最关注的问题。如果没有疫情,没有这场危及全人类的疫情,这些机构是否还能实现当前如此可观的利润呢?

从全球截止目前共有3亿人确诊、造成3亿30万人口感染、547万多人因为新冠离世的数据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群体,也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而在中国,因为全民参与的隔离和防控,截止目前已有超过28亿剂疫苗接种,如果按照市场价格每剂200元来算,这就是5600亿;这个数据扩散到全球,70亿人口,只要有1\3的人口接种,每人接种三剂,如此巨大的市场,也会令那些以研发、生产生物医药为主业务的企业获得足够大的利润。

那么,一个疫苗公司,究竟有多赚钱,他们靠什么赚钱?

、疫苗市场有多大?有多少人群必须接种?

很多人其实并不知道,那些靠生物医药研发、生产盈利的企业,他们成功销售出一剂疫苗,能获得多大的利润。从2020年——2021年疫情反复的过程看,以中国14亿人为例,至少需要70%——80%的人群接种,才能达到群体免疫的效果,而中国14亿人,该数据必须达到10亿人次。

一剂疫苗可能获得50%的净利润,中国10亿人每人接种3针,就可能产生6000亿的市场,如果全球达到50亿人次的接种,则这个市场就会产生3万亿的巨大市场,与此相光的疫苗生产需求如此之大,这恐怕不是几家医药公司巨头就能消化的份额,需要的是更多有大型规模研发生产的医药企业。2020年国内的医药企业——恒瑞医药,曾经因为抗疫而股价大涨,被誉为“A股医药一哥”,但与恒瑞医药相比,2021年更多的企业实现了反超,比如大家熟知的疫苗巨头企业:科兴生物!

  • 科兴生物有多赚钱?

相比于恒瑞医药股价大涨8%,科兴生物在近年的走势可谓非常“平稳”,甚至可以说股价长期不涨,表现得风平浪静。但从2021年全国进入“疫苗黄金时代”后,这家靠研发、生产疫苗的企业仅上半年就获得了净利润86亿美元、折合人民币548亿的盈利。

财报显示,截止2021年12月,科兴生物向全球输出了25亿剂新冠疫苗,如果在中国国内的成本是200元一剂,那么,这个数据到了国外,就算以500元、600元估价,科兴也足够赚到令人咂舌的利润。回想2019年这家企业全年营收不过2.46亿美元,净利润3980.1万美元,而且该数据已经比2018年的同期增长了82.72%,而更夸张的是2017年,作为第一大股东的软银已经投资了30亿,却迟迟未看到盈利,直到进入2020年,公司才算看到业绩爆发的契机。

诚然,从2017年中国仅有151亿元的疫苗市场来看,如果不是2020年初的一场新冠疫情,恐怕科兴生物崛起,还需要很多年的沉淀。

三、科兴生物算不算发国难财?

从科兴的占股比例看,第一大股东软银持股15.07%、第二大股东尹卫东持股8.89%、第三个股东为CDH,而尹卫东就是该企业的总经理。且不论这家企业的外资企业,还是中国人自己的控股的企业,盈利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除了公益性质的机构,无论哪家企业,不盈利,就意味着倒闭、被淘汰。

若干年前一些专门研发试剂的IVD企业,因为市场冷清、短期资金不足,有可能几千万的研发费用就会逼死一家企业。这种情况直到2020年的新冠疫情蔓延,疫苗企业才迎来转机,大量的订单把靠研发、生产疫苗的企业推向一个全新的高度,但在疫情反复的市场下,不同的企业出现了不同的走向。有些企业因为增速太快出现“盛极而衰”,有些企业当初的利润也在不同的区间之间摇摆不定,真正达到50%利润的企业并不多。

仅从科兴外资占股较大的背景,说疫苗企业靠发国难财,显然并成立,更何况全民接种免费,买单的都是国家,这种片面的言论,其实更是危言耸听。

结语:2020年可谓是疫苗企业的“转折之年”,有的疫苗企业随着测试试剂的需求大量增加而收入大涨,仅一年的净利润就比以往上一年同期增长数倍,股价也因此而出现暴涨。在如今的疫苗企业,只要与疫情相关的企业,估值和净利润直线上升的企业成了行业的“共象”,诸如科兴半年就赚了500亿,靠疫情迎来高光的企业,也不是个例。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