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信用的逻辑无法有效指导短期交易

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国君固收覃汉,作者:覃汉团队

总体来看,目前短期和中期逻辑都很难看到大的边际变化。

宽松政策接连落地,但债市情绪偏冷静。12月6日,年内第二次降准以超预期的形式落地。但次日,现券市场几乎平开,并未延续夜盘的交易热情。随后,对支农支小再贷款调降利率25bp的消息传出,现券利率仅盘中下行了1.5bp就开始反弹,国债期货全天暴跌。

市场情绪偏冷静的主要原因主要有:①与7月份降准前相比,此次降准前市场杠杆和久期进攻性更强,不存在深度踏空;②临近年底,借利好兑现收益;③隔夜资金利率小幅上行,边际转紧;④股市地产、基建相关板块大涨,反映宽信用预期升温,向债市传导压力。

原因①和②代表的是微观机构行为,并不表征观点方向;③反映的是客观事实,但并未改变市场的短期逻辑——资金面长期宽松;④所传达的中长期逻辑,则更需要警惕,因为一旦这个预期形成,利率很可能走出反转之势。

回顾历史上的五轮宽信用周期,2018H2~2019H1是最近的一轮,与本轮宽信用的表现可比性更高。总体来看,上一轮宽信用走出了“三起三落”的行情,虽然最终被证伪,但阶段性导致的调整幅度亦不可小觑。

具体来说,第一波宽信用“起”:2018年7月18日~7月25日,宽信用政策密集出台;“落”是因为体感流动性持续宽松。

宽信用政策:2018年7月18日,央行指导商业银行配置中低等级信用债,后续将提供一定比例MLF资金;7月20日,资管新规落地不搞“一刀切”打开了市场对宽信用的想象空间,国债期货当日暴跌;7月23日,国常会定调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地方债供给集中放量;7月25日,MPA参数调整放宽对银行考核标准。

(短空+,长空+)出现共振,一方面,宽信用导致中长期看空的确定性上升;另一方面,市场预期“疏通传导机制”将降低货币继续宽松的可能性,短期看空的确定性也上升。在短短6个交易日中,10年国债利率累计调整近12bp。

然而随着利率逐步反映预期的边际变化,新的逻辑浮出水面:一方面,(短空-)切换为(短多+),资金面持续宽松,原先担忧的传导压力并未兑现;另一方面,(长空+)切换为(长空-),市场开始诟病宽货币向宽信用传导不畅。

最终,新的逻辑组合(短多+,长空-)边际上共振,利率拐头下行至调整前的低点,第一波宽信用行情结束。

第二波宽信用“起”:2019年1月15日~3月6日,金融数据超预期;“落”是因为经济预期不稳,股市回调。

2018.12~2019.01,连续两个月社融、信贷指标超预期,债市打破了开年后的区间震荡格局。利率在纠结中上行,走出了“N”字型;10年国债利率走势一波三折:3.07%→3.14%→3.07%→3.21%。

如此纠结的背后,是因为彼时债市对经济企稳的预期虽然有所强化,但并未形成一致预期。阻碍一致预期性形成的原因,既有2018年融资收缩、内外交困的惯性思维,也有CPI连续维持在1%字头,PPI有走向通缩的可能。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金融数据“热”+经济数据“冷”,也导致市场没有中长期维度的主线逻辑,只能看短做短,因此表现为行情有波动但趋势不明。

然而进入2月中旬,宽信用从两个维度同时冲击了债市,长期看空的确定性上升:

①股债跷跷板。熊了一年之后,股市对边际利好更为敏感,在融资数据“放天量”、经济数据企稳、货币宽松预期的推动下,股市从底部强劲反弹;

②宽信用更确定。金融数据中票据融资猛增,其潜在的资金空转套利风险被总理点名,无独有偶,资金面随之边际收敛(短多-)。市场对于货币政策传导的效果出现上修。

这一波宽信用行情的“落”首先发生在股市,并间接影响到债市。股市在上涨过程中形成反身性,但监管戳破“牛市”预期,3月7日,股指阶段性见顶,股市开始降温,债市也因此得到喘息空间。

第三波宽信用“起”:2019年4月1日~4月29日,金融和经济数据均超预期强势;“落”是因为PMI数据走弱以及中美贸易摩擦再起波折。

4月份经济数据全线超预期,经济回暖得到进一步确认:4月1日公布的3月官方制造业PMI50.5,远超预期的49.5;月中公布的月度金融和经济数据均大幅超预期:出口(读数14.2%,预期6.5%)、社融(读数28600亿,预期18500亿)、GDP同比(读数6.4%,预期6.3%)。

从市场表现来看,经济回暖得到数据印证,股市利好出尽,上证综指创新高于3288点后回落;而债市却走出一波急跌,21个交易日内,10年国债收益率从低点的3.07%累计上行36bp至3.43%。

一般而言,若长期趋势性判断不变,月度数据冲击过后,债市总会走出利空出尽的行情。然而,4月份的调整略有不同。2018年的经验让市场坚定了经济走弱的“信仰”,这一信仰经过两波金融数据的冲击,被4月份实体经济数据彻底“击碎”,债市主流预期的一致性形成,认为中长期看空的确定性提升。

这一波宽信用行情的“落”同样来自于基本面预期的变化,4月30日公布的官方制造业PMI数据弱于预期,而5月初,特朗普发推特,中美贸易摩擦再起波折(从关税战上升至金融战、科技战)。5月6日开盘前央行紧急定向降准,打破了4月初辟谣降准后的僵局。至此,(短多+,长多+)逻辑形成,债市也顺势走出了拐点。

通过对前一轮宽信用行情做理性重构,不难总结规律:宽信用行情有三个级别,造成的脉冲也有强弱之分。从弱到强,第一个级别政策引导预期(以10年国债利率为测度,调整幅度10bp左右),第二个级别金融数据超预期(约15bp),第三个级别金融与经济数据均超预期(约35bp)。从政策引导预期到经济数据端反映,期间时滞足有三个季度之久。

回归到本轮宽信用周期,目前处于第一级别向第二级别过渡阶段。从7月份超预期降准开始,政策对于维稳经济、促进宽信用实现的诉求显而易见。甚至不惜在“房住不炒”的大方针下作了些许让步,居民按揭放款提速加快房企现金回流并稳定房价预期,给并购贷开口子以促进行业内兼并重组避免大面积违约事件爆发。

然而,市场对于宽信用的预期始终起不来,宽信用层面的利空,对债市并未造成实质性的冲击,我们也有相应反思:一方面,与上一轮相比,本轮对于政策信号理解的最大不同在于,“跨周期”调节深入人心,从而强化了货币宽松的延续性,弱化了政策刺激的强度以及信用周期的弹性;另一方面,基于“学习效应”,此前导致市场一度有转熊风险的宽信用也最终被证伪,对于本轮宽信用的难度,市场有了更一致也更趋弱的预判。

这就意味着,本轮的宽信用行情想顺利过渡到第二级别,需要比前一轮更强的信号。因此,9~10月份社融同比增速筑底还不足够,市场可能需要的是:①政策表述更加积极,在“稳中求进”之下,经济工作会议对2022年经济目标有更高的诉求;②政府信用扩张,2022年新增额度有明显增长,且提前批次会在年内下达;③数据超预期,社融同比增速明显反弹,以及信贷增量和结构的同时好转。

宽信用方向确定但节奏不明,需要边走边看。当前市场的主流预期是,这一轮宽信用的实现应当是相对“收敛”的。我们也同意,预计2022年全年社融存量同比增速中枢为10.6%,但我们认为这一轮宽信用的持续时间会比较长。

当前到2022年初,地方债发行空窗期预计被填补,叠加年初惯性的银行放贷冲动,以及地产贷款和公开市场融资的放松,2021年三季度一直到2022年上半年,都会见到金融数据的逐步好转。虽然方向是确定的,但具体节奏如何、能否超市场预期、能否推动预期明显上修,都还需要边走边看。

暂时来看,宽货币与宽信用“抢时间”的局面不会改变,利率回归震荡走势概率较大。7月份降准后,债市也走出了N型,上涨(初次降准后~8月底)→下跌(9月初~10月中旬)→上涨(10月下旬~11月下旬)→下跌(二次降准落地后)。

这诸多波折几乎与宽信用层面的长期逻辑无关,主要是短期逻辑的边际变化,包括货币政策信号差导致的波动,以及阶段性的大宗商品暴涨暴跌影响。长期逻辑有分歧、市场看不清的时候就会选择性的忽略,因而短期逻辑主导波动,10年国债利率总体震荡区间2.8~2.9%,多数时间难以超出一个基本波段的步长20bp。

总体来看,目前短期和中期逻辑都很难看到大的边际变化。中长期维度,正如上文所述,导致市场转为看空的信号支持还远不够,但基于基本面衰退风险而看多的逻辑也很难更强化。短期维度,对于短期货币宽松的主流看法没有改变,但宽松政策落地后市场表现偏冷静,也反映出短期做多逻辑的确定性也很难再提升。

经过了最近几天连续降准降息对市场的扰动之后,投资者情绪可能会重回平静,利率大概率又会重新回到窄幅震荡的“难受”状态。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