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cid巨亏5亿美元,为何股价反暴涨?

“格隆汇藏龙榜”是格隆汇发起的社区内容激励计划,邀请优质创作者,打造深度、优质的港美A财经生态!


01

王春龙

Q3营收下降净亏5亿美元,Lucid为何一夜暴涨23.7%被看好?

今年Q3营收下降净亏5亿美元,Lucid为何一夜暴涨23.7%被看好?这是五个主要原因:

北京时间11月15日,新能源公司Lucid发布了上市后的首份财报。截至2021年9月30日,公司第三季度营收23.2万美元,低于市场普遍预期的125万美元,低于去年同期的33.4万美元,同比下降31%;在盈利方面,Lucid净亏损5.24亿美元,相比去年同期为1.61亿美元,同比扩大225%;摊薄后每股亏损0.43美元,上年同期为6.64美元。但在公司财报后,Lucid在16日大涨23.7%,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其实主要有五个原因。

首先,Lucid拥有48亿美元现金流,这将使其足以实现未来汽车生产和业务开展。尽管亏损加剧,营收降低明显,但Lucid今年Q3季度财报最大的亮点就是拥有充足的现金流。

研究机构尼尔森认为,“Lucid创造了历史,成为第一个赢得梦寐以求的奖项的汽车制造商的第一款车型。它在本季度结束时拥有48亿美元的充裕现金,几乎是其第三季度调整后EBITDA消耗的20倍。“由于Lucid是市场上唯一一款在续航里程、马力和其他品质方面都能与特斯拉产品相提并论的电动汽车,我们仍然看好它的股票。”

其次,高端新能源车Lucid Air开始交付,10月订单增加4000个,对明年实现2万辆目标信心满满。虽然财报并不亮眼,但是Lucid向外界证明了其车型Lucid Air已经获得了超过1.7万份订单,预计订单金额超过13亿美元。值得一提的是,上个月的订单量就超过 13,000 辆。

这意味着,最近一个月时间,Lucid的新订单就增长了24%。Lucid称,位于亚利桑那州卡萨格兰德的先进制造工厂(AMP-1)已投入运营,年产量可达3.4万辆。预计到 2023年底,产能将达到每年9万辆。公司CEO对2022年实现2万辆的目标非常有信心。

第三,Lucid车型刚刚打败奔驰保时捷等众多对手,获得“2022年年度汽车”冠军。来自MotorTrend年度最佳汽车奖评中,Lucid Air击败一众对手,荣获“2022年度汽车”奖。Lucid Air在效率、价值、设计先进性、工程卓越性、安全性和预期功能的性能六项关键标准中表现出色,击败了包括奔驰EQS和保时捷Taycan等24名竞争对手。

第四,相比近1500亿美元市值的Rivian,Lucid目前估值并不算高,依然有成长空间。尽管Lucid最近股价暴涨,但目前市值为910亿美元左右,相比接近1500亿美元的Rivian,Lucid的市值似乎并不高(福特和通用心里有句“MMP”要说)?而主打电动轿车的Lucid,与Rivian也并不存在直接竞争关系,后者主打电动SUV和皮卡。

美股新能源概念已经疯了,特斯拉万亿市值带动下或许还将持续走高。最近一个月以来,特斯拉涨幅远远落后于Rivian和Lucid,但作为新能源概念股的龙头老大,特斯拉市值已经超过万亿美元,在其带动下,美股新能源概念股持续攀升,这或许也将刺激Lucid和Rivian两家公司持续走高。

02

投资虫虫

市场是每天换方向,轮动了个寂寞,这行情对持股的投资者就不是太友好了。今天是新能源集体反扑,锂电+风电+光伏都有不同程度的利好刺激。

锂电是昨晚网传锂电上游出现了第三轮涨价,主要原因还是供需失衡,碳酸锂的新增产品无法满足产业增量,盐湖冬天产能受限加剧了这种状况。我以为传导会在2-3天,昨晚写了很多所以没有详细写,而没想到这次这么快就反应到股价上。

不过这波的持续性我认为有待观察,目前分歧还是比较大的,我的预判是鱼尾行情,肉少刺多,注意止盈。风电仍是受盐城的风电规划的增量预期带动。

光伏直接是明牌降关税,此前征收的关税将退还给相关企业。气候问题是双方最没有分歧的合作方向,因此先降低光伏关税也是情理之中。

虽然今年光伏方向涨了很多,不过光伏的整体环境是一般的,上游硅料大涨、运费大涨、包括外围制裁等。

如今全球达成碳中和共识,关税问题转好,外围障碍逐步扫清,光伏板块在明年依旧是可以配置的明牌方向。只不过细分支线可能有所不同,当然也可以直接配置点省心省力的ETF。

先看硅料情况,22年硅料预计是量升价跌的格局,硅料企业的巅峰应该是今年,明年很难再有更高的预期。

硅片过剩更加明显,一方面受制于上游硅料,另一方面行业大规模扩产,导致部分龙头企业产能都未开足,所以明年也不太可能有超额利润,股价也难有超额回报。

电池方向,技术变革存在不稳定因素,Perc、Topcon和HJT三条路线并存,未来可能是Topcon和HJT并存发展,至于市场最终在哪个时间点更青睐更青睐哪个方向,不好说。

最有看点的应该是组件企业,今年组件企业的盈利是比较差的,但行业集中度在提升,如果明年市场预期硅料降价,那么利润将部分转移至组件企业,利润端有望获得高增长。还有,辅材中的EVA粒子,胶膜、逆变器也是不错方向。

汽车零件继续扩散,轻量化碳纤维、EDR、换电等各式各样的分支,我觉得这些分支方向更适合埋伏,涨多了用移动止盈法止盈。

还有件大事,康美的判决终于下来了。判断原董事长有期徒刑12年,承担24.6亿赔偿,独董也被重罚,会计事务所也承担了连带责任,这也是资本市场成熟的必经之路。

造假坑害不少股民,破坏市场者必将付出沉重的代价,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点个赞!

03
阿島
三方面剖析阿里巴巴绩后暴跌成因!

今日开市已跌一成,三方面剖析阿里巴巴绩后暴跌成因,及投资策略。

阿里巴巴H股公布季績后股价急跌,背后什么原因令业绩大走样?投资该如何部署

一、股东溢利大跌8成。

在今年9月底止季度,阿里巴巴的收入同比增长近3成至约2,007亿元(人民币·下同),主要反映中国零售商业业务及零端业务的增长,当中也包括了新收购高鑫零售所带来的合并贡献,期内有机同比增长亦有16%。

不过,阿里巴巴的盈利能力却录得显著衰退,期内经营利润增幅仅为10%,经调整EBITDA大幅下跌近3成,经调整EBITDA利润率更由31%减少了14个百分点至17%,而股东应占溢利更重挫超过8成。

二、共富政策影响显著。

今期阿里巴巴继续受惠疫情顺风录得增长,但盈利不进反退,最主要是集团在期内加大力度投资淘特、本地生活服务、社区商业平台及Lazada等关键策略领域,相信是为了响应国家新推的【共同富裕】政策。

若然撇除了关键策略领域的投资,商业分部的经调整EBITA约有522亿元,相对2020年度同期的523亿元大致持平,可见关键领域投资对盈利能力的影响相当显著。

阿里巴巴又预计商业分部的经调整EBITA利润率将会持续受到关键领域投资的影响,可见去年面对蚂蚁上市触礁及一连串监管铁拳打击后,阿里巴巴甘愿舍弃短线盈利能力,配合政策上的大方向,试图换取长远业务发展确定性。

三、积极布局增长业务。

不过,阿里巴巴烧钱投资并非【倒钱落海】,淘特、本地生活服务、社区商业平台及Lazada等领域的长线发展空间庞大,实际上可以为阿里巴巴开拓一片新天地,在长线弥补核心电商平台业务的增长放缓,例如淘特可以加强阿里巴巴在国内欠发达地区的渗透,Lazada则可让阿里巴巴踏入海外市场。

此外,今次业绩的一个亮点在于云端业务由亏转盈,主要反映规模经济效益,季度经调整EBITA接近有4亿元,相对去年同期约5.7亿元亏损,可算是阿里巴巴布局电商平台以外业务的小胜利。

小结

阿里巴巴的盈利能力录得显著衰退,但主要与关键策略投资相关,有望在长线为阿里巴巴带来增长续航力,而云端业务更成功由亏转盈,可见阿里巴巴的再投资路线持续有进展。

整体来看,阿里巴巴的基本面仍有望在监管铁拳打击后复苏,短期股价明显受到沽压,今日开市已要跌一成,技术上短期双顶可跌至132元水平。未持有的不妨考虑其他科技股。

若想买阿里巴巴,长线投资可考虑伺机小额部署,分段买入,但可考虑待股价回稳才进场。

对于已持股的,除非失守132元才考虑卖出部份,以防再次寻底,但可落触发限价盘,重返该水平时自动补回。

04
爱飞翔

牛奶消费是否遭遇天花板

很多人提起牛奶消费就会担心未来人口出生率下降,导致供需失衡,怀疑牛奶消费是否会遭遇天花板。

对于这个问题,个人的观点与大多数人的观点截然不同,觉得未来十多年,人口出生率下降,总人口10年不再增长,但喝牛奶的人只会更多不会减少,而且这个比例是逐年加速往上增长。

中国现在14亿人,十年后如果零增长还是14亿人,但人的结构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现在14亿人,老年人占一半以上,这些老年人天天坚持喝牛奶的比例很少,不会超过老年人的20%,农村的老年人坚持天天喝牛奶的那就更少了。十年以后,这批老年人大幅减少,走完了人生之路,替代他们的人口是喝牛奶习惯在日益加大的子孙后代。

现在出生的孩子,基本上都是每天喝牛奶的,养成的习惯会陪伴他们一生离不开喝牛奶,很多孩子还会一天喝2杯牛奶或吃价格更贵的奶制品。

这笔帐一算下来,未来10年喝牛奶的实际人数在人们不经意之中会加速增长,就喝牛奶而论,彼14亿人非现在的14亿人。

所以,对乳业未来前景,非常看好,特别是龙头企业伊利蒙牛,十年以后成为全球乳制品企业的佼佼者更是充满信心,因为,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喝出几个万亿市值的乳制品企业那是情理之中的大概率事情。

05
市值观察

11月19日,齐翔腾达公告称,因控股股东齐翔集团涉嫌内幕交易,证监会决定对其进行立案调查。

随着消息发酵,市场陷入恐慌。齐翔腾达开盘直接跌停,一日蒸发27.3亿元。截至发稿,公司股价为8.64元,市值为245.6亿元。

回顾齐翔腾达走势,近两年在资本市场走出了一波大行情。这家公司从去年4月末的3.71元一路涨至14.68元,涨幅逾295%,接近三倍。

支撑股价大涨的因素包括两点:

  • 净利大幅增长。2020年财报显示,齐翔腾达归母净利润为9.76亿元,同比增长57.25%,扭转了2018年以来业绩下滑局面。业绩增长是因为受益于公司销售的产品涨价。比如,在2021年三季度,顺酐均价为11341元/吨,环比上涨12.26%;甲乙酮均价9095元/吨,环比上涨7.67%。

  • 化工板块走强,带动化工股集体上涨。从年初到现在,化学制品板块指数涨幅超过57%,同期跑赢沪指涨幅。

资料显示,齐翔腾达属于甲乙酮和顺酐行业全球龙头企业,国内市占率分别在50%、30%以上,且公司出口占国内出口比例在50%以上。

凭借规模优势,该公司对下游企业有一定的话语权,具体表现为提价。

在扩展产能方面,今年年底和明年是主要看点。齐翔腾达于2019年4月投资建造70万吨丙烷脱氢项目预计2021年底投产,于2019年8月投资建造30万吨/年环氧丙烷项目预计在2022年4月投产。如果产品价格保持在高位,产能释放可以增厚公司业绩。

此外,外界比较看好该公司己二腈国产化。

随着齐翔腾达控股股东卷入内幕交易风波,已经对市场信心造成了严重影响。公司将如何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有待观察!

06
郭施亮

康美药业事件引发的独董天价罚款事件,独董一下就变不香了!

因康美药业事件引发的独董天价罚款事件,一下子让独董这一个职位变得不香了。紧随而至的,有一批上市公司独董提交了离职申请。有数据显示,在短短10天时间内,就有24名独董宣布离职,独董形成了离职潮的现象。

独董们纷纷离职的背后,很大程度上看到了独董职位背后的巨大风险。在实际情况下,虽然独董的身份特殊,但在公司里,却未必可以掌握很好的话语权。有时候,公司出现了一些不为人知的财务问题,独董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发现,一旦出现了财务爆雷问题,独董也就难逃追责的风险了。

有人觉得康美药业的独董们很可怜,但也有人觉得康美药业的独董们理应承担巨额连带赔偿的责任,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过去,独董这个职位很吃香,基本上是处于躺着赚钱的状态,担任上市公司独董的职位基本上很难与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关联在一起。

但是,随着康美药业的事件发生,独董们也深刻认识到这一个职位的高风险性。不过,从投资者的角度出发,独董们真的尽职尽责做好了独立性判断的职责吗?独董们真的做好了为上市公司中小股东创造权益的工作吗?

很显然,对大多数上市公司独董来说,并未做好独董的工作,部分独董甚至演变为上市公司董事会及相关利益机构负责,而并非为普通投资者负责。

根据数据显示,A股市场有超过4631家上市公司合计提供了13900个独董职位。换言之,平均每家上市公司可提供约3个独董的职位,有的上市公司的独董数量还处于平均数之上。

本来,有多名独董的把关,可以从最大限度上降低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以及投资者的踩雷风险。但是,在实际情况下,独董并未做好独立性判断与分析的工作,只是沦为了一个“花瓶”摆设。这样一来,即使上市公司存在财务风险的问题,独董们也不会重视起来,更谈不上为上市公司中小股东创造权益了。

独董需要承担连带巨额赔偿责任,独董们开始对自己的职位有了重新认识。受此影响,有独董开始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与经营状况重视起来,有的发现了问题,赶紧申请离职,而有的独董,因为自己的时间与精力有限,为了降低不必要的风险而采取了离职的策略。

针对独董离职的上市公司,未必都是存在问题的企业。但是,假如在一家上市公司中,发生多名独董集体离职的现象,且上市公司的财报数据曾经引发舆论热议的情况,那么就应该要引起足够警惕了。

此外,针对上市公司的投资风险,有时候还需要投资者进行独立分析与独立调研。在实际情况下,部分上市公司巧妙利用会计手段等方式做账,有时候专业人士也未必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对长期跟踪某上市公司的投资者来说,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从而达到降低踩雷风险的效果。

并非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上市公司的独董。纵观A股市场上市公司的独董职业情况,多以高校教授、律师、会计师以及财经专家为主。由此可见,担任上市公司独董的人士,基本上都是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或者权威人士。对他们来说,他们本来具备剖析上市公司财报数据的能力,而且可以及时发现上市公司的财报问题,但关键所在,还是取决于他们愿不愿意做,有没有时间去做。

随着独董们的风险意识迅速提升,他们肯定会对上市公司的财报数据及经营状况进行更深入的剖析。对他们来说,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发现上市公司的财务问题,应该不是大难题。

过去,独董们愿不愿意及时揭露上市公司的潜在问题与财务风险,则取决于独董们的良心。但是,在巨额赔偿的压力下,独董们不再是躺着赚钱了,独董们最终还是需要为中小股东负责,当他们发现了问题,应该要及时揭露,从最大限度上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07
黑马小王子

海底捞的问题远不止一次决策失误!

最近,关店300家的海底捞再次成为焦点,很多人问——海底捞还能行吗?

经过24年的打拼,2019年店面总数700家左右。2020年疫情期间张勇决策逆势开店,截止2021年6月新开店800多家,全球总店数达到1500之多。逆势快速扩张带来的结果是收入增长,但利润大幅下滑,翻台率下降,服务品质下滑。近期,张勇站出来承认决策失误,启动“啄木鸟计划”,关店300家、提升管理能力。

这时,很多人站出来唱衰海底捞。认为海底捞不行了。笔者认为,这次海底捞挺过去问题不大,但是真正的大问题远不止一次决策错误。在新的发展逻辑下,2020年6月张勇决策逆势扩展不能说是一个坏决策,反而是一个反共识的决策。在当时,由于疫情原因线下经济形势不好,很多商家为了吸引海底捞进驻,给予大幅租金减免及装修补助,因此开设新店的成本骤减。张勇反向思维,想大大的抄一把底,逆势扩张,加速海底捞扩张进程。

但是,出现了三个“没想到”:

  • 疫情持续时间超出预期。张勇当时认为疫情几个月就会过去,到时经济反弹,消费力回调。没想到,疫情不断反复。

  • 二、三线城市消费能力大幅下降。此轮大规模开的新店从一、二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下沉,下沉市场的消费能力明显不行。导致翻台率下降。

  • 管理跟不上。这么快的开店速度明显超出了组织能力的极限。团队感觉管理混乱,无所是从,疲于奔命。

点评:这三个“没想到”,暴露出张勇真正需要关注的两大底层问题:首先,海底捞模式的发展大逻辑。海底捞每个门店千平左右,员工百名以上,是明确的重资产重运营模式——是典型的线性增长逻辑。海底捞经过24年的积累和发展才开了700多家店,笔者认为这已经堪称奇迹了。而2020年到2021年一年的时间就新开了800多家店,这是很明显的发展逻辑违背。暴露的是张勇对自身发展逻辑的认知缺乏。如果这个逻辑没认清的话,海底捞会越发展越危险,直至崩盘。

其次,创始人的“孤岛效应”。对应如此“疯狂”的扩张决策,一线管理团队应该是会有“体感不适”的,但是,并没有影响张勇的决策。而且,问题不断出现后也并没有形成对决策者的快速反馈。这种信息反馈链路的断裂,导致更多的决策失误。

笔者深度挖掘,海底捞当下面临的问题如下:

第一,品牌老化。“海底捞尴尬”已经成为网上流行话题,服务曾经是海底捞的大IP, 在新的消费时代“服务过度”反倒是一个槽点。

第二,组织老化。海底捞的师徒制和家族式管理架构对于一定阈值内的内生式成长有很好的逻辑支撑,有很强的利益绑定和情感绑定。要更大规模复制的话,在简化、标准化、平台化方面要做管理转型。

第三,产品创新力不足。巴奴、太二等餐饮新品牌不断涌现,正在分流新世代餐饮消费人群。

背后的原因是,国内消费市场已有消费升级转向用户需求分化,小众需求成为主流。这就需求对市场的敏感度和持续的产品创新力。海底捞如果要建立餐饮帝国,就需要建立产品创新孵化机制。

海底捞这次危机,笔者认为海底捞还是可以挺过去的,原因有三:

  • 首先,张勇的决策模式没有变,回归价值观导向。 

  • 再者,人心仍在,海底捞最强的就是文化和组织能力,这种能力是可以帮助企业穿越周期,挺过低谷期的。

  • 最后,资金支撑。餐饮是现金流业务,大幅关店后会马上改变成本结构,现金流会向好,海底捞还有多年的资金储备保障。

总而言之,海底捞要想成为一家真正伟大的企业,需要回归内生式增长模式。顶住资本市场对增长预期的压力,拒绝行业排名的虚妄诱惑。基于市场和组织能力进行有节奏的扩张。

自激活个体的同时,强化平台能力的建设,在这方面要学习贝壳在平台和组织能力打造方面的投入和策略。这方面要大幅度快速补课,不能再犹豫和反复了,要花大心血大成本。在商业模式上进行创新思考和探索,改变成本结构和盈利模式,使扩张变得更轻盈。

08
shiyu0126

事件:据央视消息,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十四五”推进国家政务信息化规划,加快建设数字政府、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并决定再度设立2000亿元专项贷款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有机构预计,2025年数字政府市场规模近万亿。

与此同时,据中证报消息,在“双碳”目标下,我国氢能产业发展正步入快车道,已有50多个地级市发布氢能产业规划。业内专家称,国家层面关于氢能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也将出台。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动车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周鹤良表示,经过长期市场研发和沉淀,如今氢能源车技术水平越发成熟,目前氢能源车已经具备了规模化市场推广的可能。此前氢能源车从未受到产业政策、汽车企业、消费市场过高的关注。不过,从如今车市氛围的变化来看,已经能够从氢能源车身上依稀看到当年新能源车发展初期的影子。

11月17日,花旗银行将全球氢能源龙头企业普拉格能源目标价从35美元上调至56美元,此外近期有业内专家称,国家层面关于氢能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将出台,这可能意味着关于氢能产业顶层设计出台的时间窗口已经打开。

点评:国家虽然积极推动氢能源的发展,但氢燃料电池目前还无法快速发展。我国燃料电池技术不成熟(上游原材料需依靠进口),寿命较短,(催化剂铂金)使用寿命难以分摊其高昂的成本。

氢气供应方面也比较困难:化石燃料(石油、天然气、水煤气)改质制氢,成本最低、技术最成熟,但会带来大量碳排放,不符合长期环保政策。

未来与太阳能和风能结合,水电解法制氢将成为主流路线。(隆基股份已布局光伏制氢),但目前电解水制氢当前成本过高,需等待光伏发电成本降至煤制氢以下(约0.1度以下,预计2050年达成),氢能才能高速发展(而当前以氢能业务为主的公司能否存活到那个时候还不得而知)。

除此之外,储氢、运氢成本太高,加氢站数量太少且均处于亏损状态。

综上,考虑到国外燃料电池技术不断完善,NEDO(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目标计划2040年,燃料电池汽车耐久性大于15年、续航里程1000km,氢燃料电池寿命较短的问题迟早将得到解决。

个人认为,氢燃料电池高速发展至少需要等待光伏电价降至0.1度以下,预计2050年之后;新能源汽车未来将是以锂电池作为主动力电池的新能源汽车和以燃料电池为主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共存的局面。长期看好光伏制氢,当前可布局具有光伏制氢概念,以光伏业务为主的隆基股份。

09
晓晓说市

宁德时代会不会成为下一个茅台?

早上看见这条信息,宁德时代会不会成为下一个茅台?

这个大概需要用时间证明!

我最近也听了很多大神的逻辑和分析,先说一说茅台的上涨逻辑,之前一直不明白白酒的上涨逻辑,其实也很简单,短时间来看,没有哪一家公司可以代替茅台成为A股市场更受欢迎或者说可以容纳现有资金体量的公司,所以资金往茅台赛道一拥而进也是合理的。

再次,说一说消费的逻辑,最近涉及民生的产品,酱油,醋之类,甚至于榨菜都在提价,要知道,当初白酒的崛起,并且长牛了一两年,也是源于提价开始。

提价的优势很明显,在销量不变,利润减少的情况下,提价就是等于变相提高公司的销售额和利润,那么,业绩增长的持续性也得到了保证。

业绩有保障,足够容量大量资金涌入,茅台的龙头地位无法撼动,所以,股价长牛也是情理之中。

可能有人会疑惑,难道消费类的可以一直涨价么?涉及民生,这么涨价,不合适吧?

先举个例子吧,小时候我吃小馄饨,最开始五毛钱一碗,一块钱可以吃两碗,后来没吃几年,我记得就开始涨价了,从五毛钱一碗涨到一块钱一碗,也就是翻倍上涨。

再看看现在,大馄饨,小馄饨,一碗起步都是10块钱,15块钱计算的,涨了至少10倍,15倍,最高的已经20倍了。

小馄饨还可能再回到我小时候一块钱一碗的时候么?或者说不回到1块钱一碗,哪怕降到5块钱一碗,还有这个可能性么?

大概率是没有了。

因为经济在发展,即使经济在倒退,我们的经济体量也不可能倒退回到三十年之前,超发的货币不可能收回注销,生活品质提高之后,大部分人都不愿意再降低,只会努力想办法提高或者维持,经济也是如此。

所以,消费类的股票,只要可以提价,业绩就可以一直得到保障,那么股票的上涨持续性某种程度来说,也得到了保障。

再说回宁德,都知道高科技公司或者新能源产业不赚钱,那么为什么资金还喜欢买这些公司?

很简单,因为买的是未来的预期。

这点跟消费股票不一样,消费股票只要有确定性的业绩支撑,那么,股价即使下跌,在业绩利好的推动下,依然可以上涨。

可是宁德时代这类型的公司,大家随便看看数据都能发现,基本是赔钱赚吆喝,这个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所以买入这些股票的资金买的是未来的预期,未来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的预期,未来产品有议价权的预期,这样,等达到这个预期之后,再回归业绩逻辑,只要可以提价,产品销量不变的前提下,套一句:万物皆消费的逻辑,未来回归到消费的业绩逻辑可能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再仔细想一想,现在600多的宁德时代究竟是便宜还是贵呢?

10
黄半仙

11月18日,京东集团发布2021年第三季度财报,财报显示,京东第三季度净收入为218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5.5%。其中,净服务收入为327亿元,同比增长43.3%。净商品销售收入为1860亿元,同比增长22.9%;平台及广告服务收入为167.7亿元,同比增长34.3%。物流及其他收入服务为159亿元,同比增长53.1%。利润方面,第三季度经营利润为26亿元,经营利润率为1.2%。

今年第三季度,京东主站第三方商家的入驻数量是上半年总和三倍。其中,时尚居家的新商家入驻数量增加最多。

全渠道战略方面,不仅是打开京东零售长期发展天花板的第二条增长曲线,更将深度链接线下实体零售业态,助力零售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第三季度,全渠道业务贡献的GMV同比增长近三位数,与达达共同搭建的O2O到家业务模式今年加速增长。

对于外界较为关注的社区团购业务,徐雷表示,就整个行业来看,目前并没有真正降低商品流通成本,不能有效提升生鲜供应链和履约效率,也没有赋能小店主小摊主,及保障用户体验。京喜注重的是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以城市为单位搭建“能力”和探索真正创造价值的业务模型。经过上半年的探索,京喜7月份主动战略聚焦10个省份。在聚焦的城市里,随着供应链效率和成本结构不断优化,单均履约成本相较业务早期下降了接近50%。

据财报,第三季度,净商品销售收入为1860亿元,同比增长22.9%;其中,日用百货商品实现收入751亿元,同比增长29%。报告期内,日用百货商品收入在商品收入中的占比达到40%,收入的品类构成更加多元化。

此外,消费者对“非带电”类商品,如食品饮料、生鲜等的商品消费频次也在提升。第三季度,京东整体用户平均购买频次同比提升23%。3C品类的商品毛利率较日百商品较低,其中美妆等产品毛利率超过60%,随着此类商品销售占比逐渐增加,京东的毛利率有望继续保持提升。

以上是各位大v在格隆汇社区的精彩发言,想看更多港美A优质社区讨论,请下载格隆汇APP,欢迎加入格隆汇社区!

 【格隆汇藏龙榜•社区创作者激励计划】

现正火热进行中,格隆汇诚邀您的参与,让我们一起共创优质的港美A财经生态!

【活动简介】

“格隆汇藏龙榜”是格隆汇开展的对格隆汇社区优质内容和优秀创作者的激励计划,通过现金奖励、身份认证和流量倾斜的方式,挖掘更具价值的原创内容。我们为创作者提供专业精准高效的传播渠道。赋予创作者多重特权旨在提高创作者的收益和影响力。

【创作激励】

大v认证(发帖容易上热帖)

现金奖励(周榜优质内容前三甲奖励300元、200元、100元)

流量扶持(格隆汇制作榜单以及海报,将榜单公布在格隆汇APP、格隆汇网站、格隆汇公众号,让你获得更多的关注)

【参与方式】

下载打开最新版格隆汇app→首页(热点页面)右下角羽毛笔→发帖评论

【评选规则】

1、客观评分:根据文章的阅读、转发、评论、点赞、收藏数量相加所得;

2、主观评分:格隆汇将组织投资老司机组成评审团,对文章质量进行评审打分;

3、严禁抄袭、剽窃,一旦发现将取消参与评选资格;

4、发帖请注意遵守《社区守则》 。

【活动时间】

2021年8月中旬至2022年12月底

【榜单公布】

每周一公布上周获奖名单和获奖文章,节假日顺延。本月奖金统一于下月10日发放,收款所需信息会在消息中心通知。

若是次月3日前,获奖者仍未提供领奖所需信息,则视为放弃当月奖励。

【特别说明】

1、有任何疑问可添加格隆汇社区小管家微信咨询(ID:13316594015)

2、活动最终解释权归格隆汇所有

3、用户发表所有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不构成任何投资意见和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