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行业深度报告:从创投到产业平台的重度垂直闭环 ...

由于医疗服务需求的特殊性,类似于“网购电商”大而全的商业逻辑在医疗服务领域难以成立,医疗服务需求是纵向链条衍生需求,未来互联网医疗生态格局将极可能演变为一全多垂局面。(作者:格隆汇 张常新、姜天骄) ... ...

互联网医疗行业深度报告:从创投到产业平台的重度垂直
作者:格隆汇  张常新、姜天骄

投资要点:


我们方正中小盘在2014916日成功举办了2014年互联网医疗行业额高峰论坛,本报告为主要发言嘉宾的观点精炼集锦。我们本次论坛邀请到了九安医疗、中卫莱康、乐普医疗、理邦仪器、华平股份、北京健康云、丁香园、春雨医生、杏树林、掌上药店、紫色医疗、达晨创投的创始人及高管,以及资深HIT专家。精彩观点不容错过!

我们的主要观点重申:重度垂直将成为互联网医疗最重要的发展趋势,没有“之一”!“一个完整的“重度”服务,将在体验上完胜“大而全”的单环节平台,从而成功抢夺高粘性、高单价、高频次的优质用户。由于医疗服务需求的特殊性,类似于“网购电商”大而全的商业逻辑在医疗服务领域难以成立,医疗服务需求是纵向链条衍生需求,而“网购电商”是横向衍生需求。我们认为未来互联网医疗生态格局将极可能演变为“一全多垂”局面

安医疗董事长刘毅:互联网模式实际上核心就是一个变化:从客户到用户。硬件、App、云服务三者构成了新的产品形态。硬件是围绕用户完整的循环,让用户凭直觉去使用,轻松完成用户健康数据的采集,上传到云端分享应用到用户所需方面,健康数据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快速累积。互联网医疗最重要的一个变化是健康数据的获得,实际上这些数据在医院住院的时候都能获得,但住院只有7%-8%的人,剩下的数据需要去医院获得。如何获得简单、方便的数据,这对健康医疗有很大影响。这样的健康大数据正在形成,数据需要个人化、指标化、连续性、不能人工输入。

中卫莱康CEO马晨曦:移动医疗是大变革:移动医疗是一种变革,而不仅仅是多了一些工具,移动医疗的核心价值在于运营移动医疗平台的大数据将彻底改变医疗服务与医疗科研的方式和方法,移动医疗的发展取决于移动平台的开发能力和获取用户的能力。移动医疗关注的不仅仅是医疗体系的数据,更多是院外的数据。通过对国内外数家领先的移动医疗公司进行分析,主要分两类:第一类:从医疗穿戴设备研发入手发展客户继而形成用户平台。第二类:集成医生资源、知识资源、社群沟通资源等,集聚用户形成运营平台。

北京健康云执委会副主任徐欢生:闭环和用户思维是重中之重。现在做医疗健康产业形不成闭环,商业价值是很低的。北京市的领导一开始在考察产业发展的时候就发现一个问题,硬件的企业要把硬件、健康管理、医生服务全部串起来,做服务的公司在早期迫不得已要自己做硬件,还要自己搭建云,对于现在正在崛起的一些企业难度比较大,对于社会资源也是极大的浪费,北京市的领导从产业规划的角度就规划了北京健康云。

达晨创投北京总经理何士祥:VC对互联网医疗很看好。从春雨医生、丁香园获得大笔资金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互联网行业当下正热门,资金供需双方火热。需求方(创业方):大量的创业者出现,有从互联网公司上市后出来自创业,也有从传统行业(大型垄断、难以有更多的上升空间国企、大型外企)中出来创业。互联网运营与传统产业经验结合。投资方:首先,BAT本身股东、老板及高管,还有普通投资者都通过上市带来大量财富资金,可以引发更大的投资浪潮,具有超额的基金供给。互联网大佬、阿里巴巴马云、马化腾和360周鸿祎,有大量的资金沉淀可以供应给创业团队。其次,VC方也很看好。

HIT专家赵新远:从关键词看美国互联网发展。医疗碎片化,专科分化太细。信息不共享,不同医院病历不共享。美国政府拿出很多资金建立电子病历解决不了以上问题。现在,以病患门户PatientPortal的形式,希望可以解决数据的交换和互操作。在上面看见患者基本信息,病历、检查、过敏、用药史等的清单。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费用。

春雨医生联合创始人毕磊:医疗盈余。春雨成立到现在3年,产品在11年底上线,春雨做到现在我们也不认为已经摸索出了行业的发展方向。为什么做春雨这家企业?我们在做春雨之前看了中国医疗的整个大环境,互联网医疗化大概有两个方向:商业化为导向的服务,也就是医院或药企给钱就帮忙导入用户,不管这个医院或者药品是不是用户所需求的,在PC时代比较普遍;另一种是,医生为导向,有报道说中国人收入的80%花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这些人是真正高ARPU值的人,所以中国人所有的医疗服务都集中在这个阶段,但大多数人没有这么严重的病,需要健康管理服务,这些低ARPU值的人需求没有人满足。这些人在移动互联网中都是绝大多数人群,都是传统医疗服务不关心的人群。

杏树林创始人张遇升:让行医更轻松。医生的工作本质是信息的获取和处理,核心是四个方面:收集数据,所有的临床诊断、化验;制定方案,根据临床经验制定方案;实施方案;最后,进行随访并获得随访结果。每一个步骤有很多数据处理的过程。过程当中就会出现一些需求,中国的医生比较累比较忙,工作效率极其低下。其中有一些什么样的需求呢?比如说如何快速地收集一大堆病人的资料,怎么样随时随地地看这些资料,怎么样方便地随访这些病人,遇到疑难杂症怎样方便地找到参考的信息。杏树林试图去解决这些问题。

掌上药店业务负责人Daniel:掌上药店O2O进展。移动互联网对医药零售已经产生了很大影响,我们认为有六个方面:去流通环节化;在线流量入口为王,消费者现在购药的习惯还在线下,我们希望转化到线上;加速药店洗牌,中国不需要现在这样42万家零售药店;后台费用效率最优化,品牌方与药店在沟通时,希望药店有偿帮助推广一些产品,之前分付费都无法做到量价挂钩,现在我们希望把促销活动能够覆盖的人群多样化,提升转化率;O2O CRM大数据崛起,线上的服务本身积累许多数据。

紫色医疗创始人卢杰:互联网医疗,还有那些机会?健康行业,产业链的各环节,涉及的角色去分析。医生、科研机构、药企、保险公司、可穿戴设备厂商,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母婴,健身、减肥、养生人群等。健康和医疗是有区别的。健康是以预防疾病为需求的,而医疗是治愈疾病、医疗服务为诉求的;涉及的主要是医生和病人,是刚需。健康事业则可以设计减肥导师、健身教练的,是软需;有些健康服务还是反人类的,如健身节食;但也有预防性服务需求也是比较大的,如打疫苗。医疗服务设计三步骤诊断、治疗、随诊。随诊国内做的最不好。

写在前面:从“四句真经”,到“重度垂直”,再到“2014年互联网医疗高峰论坛智慧精华”,方正中小盘在互联网医疗领域的深耕思考一直在前进,期待您的交流!

自我们7月29日发布60页的《互联网医疗系列研究报告之一:享行业盛宴,记“四句真经”》之后,我们发现整个资本市场对于互联网医疗的研究热度迅速提升,我们也很高兴看到我们的研究框架成为了业内众多同行后续研究互联网医疗的基准框架。但是,越研究,一个问题越萦绕在心头:互联网医疗到底有没有颠覆医疗?或者说,互联网医疗到底颠覆了什么?我们发现目前市场上的研究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其中有两个代表性的观点:第一种,盲目谈“颠覆”,但却没有说明“颠覆”了什么,这种观点往往受到了传统医学界的反感;第二种,避开“颠覆”,只谈“改善”,我们认为,中庸之道在行业关键转折点是万万不能接受的态度,逃避思考行业真正的发展趋势,就是逃避寻找投资机会的可能。

我们对此问题思考的结论是:互联网医疗确实颠覆了医疗!更确切地说,互联网医疗颠覆了医疗服务提供模式和接受模式,但是并非摧毁医疗行业本身的价值(而不像门户网站,颠覆纸媒就意味着摧毁纸媒;图书电商,颠覆书店就意味着摧毁书店)。

那么,什么叫做颠覆了模式呢?首先,从方法论上,互联网医疗提供了传统医疗所需要,却无法获取的更多的动态体征数据;深度学习和数据挖掘技术有望提供传统医疗无法从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深刻结论。其次,从用户体验方面,患者角度看,传统医疗提供的是低效、低准确率、割裂的、重复的、麻烦的服务;医生角度看,传统医疗环境下工作量大、自身价值无从实现(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性和资源垄断)、医患沟通不畅造成众多医患矛盾和职业风险。而互联网通过连接,解决了信息不对称,提高了效率,减少了资源的浪费,为用户大大提升了体验的满意度,同时也增强了优质医疗资源的可及性。第三,从商业模式看,互联网使得医疗服务领域的社群商业成为可能,使得基于生命体征的数据衍生商业模式成为可能(从而实现实体产品在生态链中能够实现成本定价或0价格,从增值服务中赚钱),使得基于用户思维的深度盈利成为可能。推动医学进步、提升用户体验、改造商业模式,这些变化,在互联网诞生之前不能想象,称之为互联网医疗对于医疗的颠覆,不为过。想清楚了这个问题,另一个问题又开始出现:究竟什么才是互联网医疗最重要的发展趋势?我们通过大量调研和思考,发现重度垂直将是互联网医疗对于医疗的最大的一次颠覆,重度垂直模式的实现,就是人们健康问题得到一体化解决方案的实现,这是整个人类在医疗、健康管理方面的重大变革!

为了充分让各位投资者了解“重度垂直”的互联网医疗商业模式,同时,也是为了让更多上市公司和产业界朋友了解、探索、实践、争议、甚至是否定“重度垂直”的商业模式,我们又特写了这篇《互联网医疗行业系列深度报告之二:重度垂直,闭环为王》,以期待能为投资界、产业界提供一点思路、或是一些争论。

与此同时,我们也深感,研究互联网医疗行业,与产业界的深度交流不容忽视,而为了能够为投资者提供一个最好的与产业界沟通和互动的机会,我们于9月16日组织了大型会议:2014年互联网医疗行业高峰论坛,邀请到了九安医疗、中卫莱康、乐普医疗、理邦仪器、华平股份、北京健康云、丁香园、春雨医生、杏树林、掌上药店、紫色医疗、达晨创投的创始人及高管,以及资深HIT专家。这些产业界翘楚为我们对互联网医疗行业的理解深度,以及投资方法和切入点带来了极大的启发,为了能让更多投资者分享到这些观点,我们特将现场精彩观点提炼整理,凝聚成这篇《互联网医疗行业深度报告之三:2014年互联网医疗峰会精粹集锦》。

1、九安医疗董事长刘毅:从硬件到互联

互联网模式实际上核心就是一个变化:从客户到用户。九安之前是一家硬件公司,卖出去一个硬件给客户,跟客户的关系就基本结束了,剩下的就是售后的关系。现在的变化是,乔布斯给大家指出了一条路:要有硬件、有App、有云服务。这三者构成了新的产品形态。硬件是围绕用户完整的循环,让用户凭直觉去使用,轻松完成用户健康数据的采集,上传到云端分享应用到用户所需方面,健康数据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快速累积。互联网医疗最重要的一个变化是健康数据的获得,实际上这些数据在医院住院的时候都能获得,但住院只有7%-8%的人,剩下的数据需要去医院获得。如何获得简单、方便的数据,这对健康医疗有很大影响。这样的一种健康大数据正在形成。我们提了一些想法,数据需要个人化、指标化、连续性、不能人工输入。

九安的核心思想是:硬件做入口,软硬件结合。硬件是九安擅长的,相对来说有优势,做互联网的人做不了硬件,而做硬件的之中,九安起步又早,做了一些互联网结合的部分。移动互联网是一个新的变化,最初大家想把互联网的东西搬到移动互联网都没有成功,因为移动互联网有本身的特点。这就给我们一些新的机会去探索,实际上九安是从端走向云,从硬件做入口,建立健康大数据,形成足够多的用户,把 “重度垂直”给完成。当然可能是在血压、血糖上。现在九安已经完成了用户数据采集的闭环,以用户为中心,搜集用户的数据。现在有五类,接下来还会做第六类产品,甚至自己不做这些产品,让ODM做这些产品。

营销模式上讲,九安有两个方案,一个是B2C,像苹果渠道,现在在卖九安的产品现在还在探索另一个渠道B2B2C,我们在想这个东西到底在为谁带来价值,是否给患者带来价值、是否给医生的带来价值,有价值人家才会使用。我们认为它帮助医生获取了以前难以获取、获取成本较高的数据,数据可以用来判断治疗效果、药物效果、诊断的正确性。现在也有很多的医疗机构来找九安合作,目前确实包括医院、医生,科研方面有巨大变化。

下面简单讲一个例子,Careinnovation,是GE和Intel的合资公司,专门做老人的远程医疗和康复,现在已经跟九安开始合作,通过九安的设备来采集我们老人用户的设备,保险公司需要这些数据,因为奥巴马医疗规定65岁以上老人的医疗费用大部分市政府支付的,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降低政府的费用。像美国的UCSF,相当于美国的协和医院,与我们也有合作,要追踪100万个心脏病病人。AHA,美国心脏病协会,协会有一个目标,在2020年要降低20%的脑中风和20%的心血管发病率,传统方式下很难解决,采集数据成本很高,很难实现,现在九安跟它合作,做很多的网站、云端的App,跟九安的设备合作,采集这些数据,这些数据他们可以使用,但是用户是九安的,当然还有更好的机会就是苹果health,一边要有医院等医疗机构使用数据,一边要取得数据,而取得数据依靠iHealth,因为现在只有九安有全面的数据,包括血压、血糖等,许多商家只有单方面的数据,比如运动的数据,这种数据跟医疗没有太大关系。

苹果这次对九安是很大的推动,当然用户还是我们的,只不过用户数据和苹果相通,苹果和医疗机构相通。苹果也会极大推动移动医疗向前进,目前苹果只是做了一个新的数据平台,没有像乔布斯一样定义出一款产品,说明Health是什么。但用户需要的不仅仅是数据,要把闭环打通,体验要好、各方面关系要协调好,是需要摸索、创新的,现在没有人做成的,大家只是在开始做而已。

那九安在中国怎么做?我们一直在看,我们可能觉得中国市场还不够成熟,还需要一段时间,看着看着时间就到了,九安在中国也开始变化。九安不做渠道了,在中国的做法和在其他地方很不一样,直接做互联网的营销、以互联网的方式,在中国九安跟微信接,现在有两款产品跟微信接了:血压、运动计步仪。希望通过与微信的连接打通社交关系,整个闭环能在一些地方找到突破点,更快地形成用户,我们希望在微信中去尝试这些东西,京东上可以买到这款产品。比如血压,我们希望通过情感的需求打动用户,父母测完血压我们就可以马上看到血压的情况了,并提个醒,创造新的信息交流,创造父母与子女交流的机会。另一方面与小米合作,这个产品正在公测,我们计划在重阳节在小米网站开卖。在美国我们用iphone测血压,在中国我们用小米测血压,学习小米的思路、营销模式。希望将我们硬件的用户量打到一个高的水平,这样我们可以自己做闭环,我们也可以让别人来做。最大的可能是用户量大了之后形成平台,硬件、软件、服务都可以不做,平台把每个环节都实现了,给人们提高了效率,总会能分一部分钱。九安现在要先把硬件做好,足够量的用户形成了,某一些单项的服务做到了,才会有其他家个性化的服务形成。现在给我们的机会,从电脑到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我们看待中国企业在这三轮中的变化。电脑时代,中国不管软件硬件都没有公司,去年才成为硬件行业的世界老大,而世界都变了,云时代到来的。互联网时代我们会说你有雅虎我有新浪、你有eBay我有淘宝,中国的公司把中国占领,没有走向世界。但移动互联网这一轮中国肯定会诞生世界级的公司,比如QQ是中国人的QQ,微信就是世界人的微信,小米是世界人的小米。我们也希望我们能成为移动健康领域的苹果。
2、中卫莱康CEO马晨曦:移动医疗是大变革

移动医疗是一种变革,而不仅仅是多了一些工具,移动医疗的核心价值在于运营移动医疗平台的大数据将彻底改变医疗服务与医疗科研的方式和方法,移动医疗的发展取决于移动平台的开发能力和获取用户的能力。移动医疗关注的不仅仅是医疗体系的数据,更多是院外的数据。通过对国内外数家领先的移动医疗公司进行分析,主要分两类:第一类:从医疗穿戴设备研发入手发展客户继而形成用户平台。第二类:集成医生资源、知识资源、社群沟通资源等,集聚用户形成运营平台。

移动医疗的产值将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源于移动医疗对传统医疗产业价值的转移。另一方面则源自于诸如医疗健康穿戴设备、新型互联网诊疗方式等新产品、新模式的价值体现。我国人口众多,病患群体基数庞大,然而在众多病患中,并非所有的疾病都适合移动医疗,我们认为适合移动医疗主要包含几大特点:病患基数庞大;市场规模大,可以产生规模效应;疾病本身是可致命的,并且在病患中的致命性较高;病患有很强的防范和防治意识,并且愿意付费;虽是慢性病,但易突发,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甚至在极短的时间内致命。疾病除致命性和易突发外,还有一个特点,即疾病可控,可通过日常监控可达到实时指标监测。在突然发病时能够及时提示并在可能的情况下进行快速医治。将大大地减少疾病的死亡率,这对于患者有着很高的重要性。

移动医疗的需求来自多方:患者、医生、医院、医疗主管部门、医疗保险、商业保险、医疗相关企业。患者的痛点主要有:一,导诊(难以寻找到合适的医院和医生)。医疗资源紧缺、分布极不均衡、信息不对称等原因,造成三甲医院有大量普通病症患者,人满为患确未能发挥最大功效;不少重症患者由于不知道专业医院或医生所在,而得不到应有的治疗。二,挂号、诊断(排队时间长、医院之间或科室之间信息不流通)。患者对三甲医院挂号、就诊过程中排队时间长的抱怨由来已久,花费半天、一天甚至更长的时间进行各种化验、拍片等检查;真正和医生面对面沟通的时间不过2、3分钟。三,院外康复(需定期复查、无法及时咨询、不能随时获知康复进展)。国内医院的患者随访、复查都是定时、定点,致使患者反复重复挂号就诊的过程,十分繁琐;目前各医院没有回访管理制度,患者特别是慢性病患者在长期服药过程中得不到及时的监测和没有可以随时咨询渠道。

医生的痛点包括:一,工作强度与收入不符,需要增加合法收入。医生的前期投入、工作强度和承担的风险都处于峰值,但是医生的合法收入得不到公允的市场定价。随着新医改和医生多点执业等政策的出台和推进,未来医生的收入更加市场化。二,提高诊断准确性,快速获得临床经验。获得患者连续跟踪数据,包括既往病史、症状、日常监测数据等,准确判断病情,降低诊断风险。获得匹配的患者,发挥专长,避免每天大量重复性工作。随时查询药品、临床试验、学术论文等信息,帮助医生进行辅助性决策。三,高效跟踪患者康复情况。

在院外康复环节,没有合适的途径与相应的时间对患者进行随访和管理。对慢性病和术后患者,难以保证治疗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医疗主管部门痛点包括:一,医患纠纷呈上升趋势。由于医生特别是三级甲等医院的医生长期超负荷工作,缺乏医患间的沟通,医患之间的信任度下降。二,慢性病预防、控制难度大。缺乏合适的途径与相应的方法对患者进行随访和管理,尤其对慢性病和术后患者,难以保证治疗的连续性和一致性。三,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难以保障。由于基层医生的职业素质、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公共卫生人员的缺少及设备的缺乏,导致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实施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难以发挥实际效果。


医院痛点包括:一,院内数据互通及数据大集中。我国医院受早期的HIS系统的限制,导致各科室之间形成信息孤岛,难以全院贯通。二,患者分流。三甲医院有大量普通病症患者,人满为患确未能发挥最大功效。三,医疗资源共享。由于医疗资源分布极度不均衡,受技术、设备水平的限制,中小医院难以获得高ARPU值的患者,难以承接需要院外康复治疗的患者。

医疗保险痛点包括:一,支付费用高。缺乏合适的途径与相应的时间对患者进行随访和管理,尤其对慢性病和术后患者,难以保证治疗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导致反复住院。二,管理难度大。

商业保险公司痛点包括:一,保费佣金比例高。二,无法监测用户的身体状况,无法降低赔付成本。

医疗相关企业痛点包括(以药企为例):一,特定药物无法进行精确广告投放和销售。随着患者的自我用药意识的不断增强,如何能够精确定位药品适用科室和医生成为未来发展的难点;如何了解患者病情和需求、推送匹配药品广告是关键点。二,大病用药疗效无法获得有效跟踪。长期的用药疗效跟踪能够为药企提供宝贵的科研数据,不断改善药品疗效,提供利润空间。

移动医疗未来的方向:第一,用户沉淀是移动医疗的核心。虽然医疗资源是最为稀缺的资源,但却是最难以进入的环节。在目前体制和政策下,移动医疗的发展重心不应仅仅放在医疗资源的拓展上,更应该放在用户的积累和沉淀上。用户沉淀是发展王道,其核心是抓住用户痛点、理解用户需求。

第二,盈利模式向多元化发展。由于体制和政策的限制,导致医院在医疗领域中占据垄断地位,医生自由职业争议不断,企业的基本保险制度覆盖率低等,国外的很多赢利模式无法开展。在目前现有政策下,移动医疗的收费对象可分为五类:患者/高危人群,商业保险公司,药企,医生、医院。但后两类实现的可能性较低。医疗是刚性需求,但医疗资源的短缺和分布的严重失衡却是中国社会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并将在医疗和医生教育体制改革成功之前长期存在。随着我国人均收入的不断增高、老龄化速度的不断加快、慢性病群体数目的进一步扩张,以及目前我国整个医疗行业存在的多元化痛点和新医改方向的确定,亟需引入移动互联网进行改造,移动互联网+医疗服务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下一座金矿。

3、北京健康云执委会副主任徐欢生:闭环和用户思维是重中之重

现在做医疗健康产业形不成闭环,商业价值是很低的。北京市的领导一开始在考察产业发展的时候就发现一个问题,硬件的企业要把硬件、健康管理、医生服务全部串起来,做服务的公司在早期迫不得已要自己做硬件,还要自己搭建云,对于现在正在崛起的一些企业难度比较大,对于社会资源也是极大的浪费,北京市的领导从产业规划的角度就规划了北京健康云。

北京健康云是连接智能硬件、云、健康服务这样的系统,老百姓感觉到的是什么?比如说减肥,过去是单纯卖减肥药,但我们会把体脂仪、运动手环、后台的专家指导服务连贯在一起,形成完整的闭环。所以我们是三层架构,最底层是心电、血氧、血压,手环等职能硬件设备;中间一层是云平台,把所有的数据统一在一个平台内,把不同的设备、不同品牌的设备,全部在一个平台内,用户不管使用什么硬件,数据都是可以打通的,各方面数据如血压、体重等数据也是可以打通的,应用场景如高血压病人,医生可以知道是由于体重太大引发的高血压还是年龄太大自然引起的血压升高,我们的数据会开放出来,开发出更多的服务。有一个真实的例子,百度一个同事的大姨子,有一天血压计量血压180,后台看到数据值班医生告诉她立刻去医院,去医院住院住了2个礼拜,花了3万块,出院的时候半边脸瘫着,医生告诉她晚来两三个小时可能就没命了,因为当时的情况是中风,180是三级高血压,无论何种情况下都需要及时就医,如果没有后台的指导,大部分人不知道180的血压意味着什么。把整个服务的链条串起来,才能实现服务的价值。

接下来我会重点讲一讲这样的趋势对于上市公司的估值会有什么影响。很多人不一定用过智能血压计,我用更常见的东西举例:空调。格力现在的市值是1000亿,利润是100亿,10倍的PE。小米现在估值300亿美金,去年的利润才30多个亿,为什么小米的估值这么高?

过去的时候产品卖给用户就没有关系了,小米不一样,手机卖给用户时与用户的沟通才刚刚开始,这是典型的互联网概念。公司与用户有沟通的渠道,就可以理解为公司的互联网化是成功的,如果仅仅是卖产品,那么估值始终是按照PE的估值。

最近有一个公司叫PICOOC,做体脂仪,估值1个亿美金,腾讯和京东联合投资,现在利润为负,才卖了5万台,为什么估值这么高?因为投资人对它每个用户的估值是2000美金,设备虽然只要400人民币。

北京健康运在百度大会上发布了与361度合作的一款鞋。这双鞋两个典型的功能:第一帮助小孩子长身高,这是国家体育总局的一项研究成果,小孩的身高跟运动量没关系但跟每天蹦的次数有关系;第二是小孩子的防丢,能够精准地定位到小孩子。这就是把简单的一双鞋变成了用户的概念。我们看361度的股票,当与百度合作的小道消息泄露的时候,361度的股价就涨了10个亿港币。资本市场对于健康和智能的概念十分看重,从一个卖鞋的公司转换为非常时髦、与用户有沟通的公司。

那么A股市场有没有好的机会?我们在帮助很多百度重要的客户,北京健康运也将这些客户纳入进来,比如说药业公司,有几家上市公司开始接触我们。这家公司过去卖药是比较苦的,卖OTC药,估值是很低的,北京健康云帮助他们开始卖服务,比如说卖减肥药,现在就卖整体的减肥服务,按照服务包来卖,服务包有三个模块:智能设备、后台专家服务、减肥药。从药变成了用户+服务,通过智能设备维持与用户的沟通。

再一个就是体检机构,现在的体检就是检完之后医生开一个报告,平时与医生没有交流,真正有价值的是把用户的365天都管起来,我们现在帮助体检机构根据病种分配不同的智能设备,把体检医生下午的闲置利用起来,客单价快速提升,通过把一年的健康服务都管起来,可能会卖到1000以上。

还有比如保险公司,过去一直是拉客户进来收钱,但随着老龄化的来临,要开始往外付钱,我们设计条款的时候规定客户不能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等,但是到了年龄大的时候,客户很可能会有这些病,保险公司要花很多钱赔偿费用。而现在的改变是,不是简单地卖保险,有了病来找保险公司报销,这样成本是很高的,其实是希望病不严重时帮助控制病情,降低保费。保险公司跟我们联系一般是续费或者快要过保的时候,是一种不愉快的经历。我们需要制造一种愉快的经历,我们会经常有专家对客户的关怀,督促客户注意健康管理。

我们结合政府的力量、百度这样的大平台以及九安、中卫莱康这些服务的公司,做一个大的平台,服务于整个社会。

4、达晨创投北京总经理何士祥:看好互联网医疗

VC对互联网医疗的态度

(一)VC对互联网是很看好的。从春雨医生、丁香园获得大笔资金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互联网行业当下正热门,资金供需双方火热。需求方(创业方):大量的创业者出现,有从互联网公司上市后出来自创业,也有从传统行业(大型垄断、难以有更多的上升空间国企、大型外企)中出来创业。互联网运营与传统产业经验结合。投资方:首先,BAT本身股东、老板及高管,还有普通投资者都通过上市带来大量财富资金,可以引发更大的投资浪潮,具有超额的基金供给。互联网大佬、阿里巴巴马云、马化腾和360周鸿祎,有大量的资金沉淀可以供应给创业团队。其次,VC方也很看好。我们达成刚过了4个项目都是TMT方向,两个互联网硬件创业,一个机器人项目,一个电商项目。今年20个投资项目中的15个是TMT创业。整个供需两端相瞭望。资金方面以外,服务,如云服务、硬件方面都给创业提供了便利。

(二)另一个实战的点,互联网教育和医疗比较难做。

整个互联网产业供需皆涨,供需两端相望增长,融资规模大。但医疗产业是非常长的,很难被互联网攻破的,因而需要打一场持久战。容易颠覆的媒体是媒体,接着是零售,服务,金融,教育与医疗是最难的。教育是对人的专业知识的传授。医疗产业是人命关天的事情。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营利模式展现,看见曙光,但路很长;竞争会更激烈,更多的大型融资会陆续出现,还有一阵融资浪潮。

(三)项目融资方面。VC投资方对各轮融资的看法。在创业初期(A、B、C轮)不要引入BAT巨头的资金,首先这些巨头进入之后会建立团队进行研发,很容易超过你;其次,如果做不过,就收购你,收购之后的融资中会有很多苛刻的竞业限制条款,限制后期融资。早期尽量引入财务投资者的资金,这样的投资方没有能力去做你的事情,因而对于产品基本没有自己的意愿;会持续跟进资金。当你比较有实力,或者遇到强竞争对手可以引进BAT资金,会获得很多的支持。最好不要站队,入股比例不要过高,依然可以获得很多资源;这方面做的比较好的是阿里巴巴投的美团、腾讯入股的大众点评。先引入财务公司资金,然后再引入战略合作人——医疗行业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的投资资金主要为自己的布局负责;而财务公司则主要根据前瞻性和盈利性。上市公司对新的盈利模式不具有试险性,很难颠覆自己的模式,业绩,股市要求,习惯思维被锁定。

5、HIT专家赵新远:从关键词看美国互联网发展

(一)互联网与医疗结合成为ehealth。互联网已经渗透(如果不说颠覆)到医疗行业,支持医疗行业的activity,帮助解决医疗行业的现存问题。

(二)美国面临医疗的三大问题:医疗费用高企不下,医疗质量差,医疗的差异化和不公平——不同人群种族之间,患病率、治疗效果、死亡率存在很大差异。

(三)互联网给改善这些提供了可能:
超高效医疗、超高效健康;
个性化医疗,个性化健康方兴未艾
互联在4P医学中大有发展空间。4P:个性医疗personality、参与医疗paticipate、预防医疗prevent、预测医疗predict)
互联网产物:
医疗P2P;Epatient。中国的患者:最好的患者;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而美国51%的慢病患者会自己在网上找健康信息寻找医生。

(四)一家调查公司调查成果给的启示

47%的人自己或身边的人表示从互联网获得对健康的帮助。女士(64%)对医疗更敏感,而男士(57%)则有更大惰性和不敏感性——雌性荷尔蒙经济。美国人群对互联网依赖的影响因素:年龄(青壮年用互联网医疗多)、种族(白人使用互联网医疗最多)、学历(大学学历使用最多),年收入中等的人对互联网医疗更依赖。

(五)病患门户Patient Portal:共享健康医疗数据

医疗碎片化,专科分化太细。信息不共享,不同医院病历不共享。美国政府拿出很多资金建立电子病历解决不了以上问题。现在,以病患门户Patient Portal的形式,希望可以解决数据的交换和互操作。在上面看见患者基本信息,病历、检查、过敏、用药史等的清单。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费用。

(六)Peer-to-Peer health,同侪医疗。

同类共享的平台。互联网为医疗提供了平台和便利。病人之间,分享心得体验,效果很好。美国成年人用66%的往时间是搜索健康信息。医生之间,不同科室之间医生切磋,降低误诊了(美国现在40%以上误诊率)。因为科室细分化,医生的知识深度可以广度不行。Sermo,医生之间的facebook,27万医生用户,医生可以从上面获取知识。

(七)Telemedicine & Telehealth  远程医疗,远程健康,远程患教。可以解决农村医生匮乏的情况。一方面,GP全科医生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另一方面,医生也不愿意去往农村。Telehealth比Telemedicine多了医生和患者的教育。关注公共健康和医疗的行政管理。美国的远程医疗可以追溯到1927年,之前一直没有大的发展,这三两年发展却很快。美国的医疗支出在1990年7400万美元,2000年大约1.5万亿美元, 2010年2.6万亿,20年时间,大约增长了2.6倍,占GDP的17.9%。现在美国的医疗费用支出已经当达到GDP的18.5%。中国5.57%,按增速12.6%,十年后可以达到,18.5%。对于美国财政这样的支出难承其重,中国也是。美国为解决三大问题大刀阔斧,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不公平;费用控制倒逼远程医疗开始被关注。解决医生执照跨州问题和远程医疗保险报销问题。

(八)Healthcare Privacy & security医疗数据隐私和信息安全

HIPAA。医疗私密法律。创业者和投资人都需关注。

6、丁香园创始人李天天:“先颠着”

《颠覆医疗》:一本为互联网医疗入门者打开大门的好书。
中国医疗问题。(1)医患纠纷,(2)虚假医疗广告。从渐冻人、冰桶挑战网址进去可以看到不少虚假广告,有的能致人生命。且政府在这方面措施软弱,(3)三长一短:排队长、取药长,等号长,问诊断(4)医生合法收入微薄,导致转业。
mHealth:去年开始,很多投资者都蜂拥而入投了很多mhealth的企业。美国FDA局长发言: FDA管两件事:一,凡是可能给患者带来风险的,二,转到移动端的东西和原先的一模一样functionality一致。三件事不管:一,医患交流。如医患预约。二,医学的计算,如BMI。三,提醒。如,吃药时间不管。

美国、中国都这样:互联网医疗企业不停挑战政府管制的底线。企业做,看政府什么时候喊停。在美国开会,上午大家讨论技术,都非常热闹。比如,什么口腔植入speaker,耳洞植入听筒;就不用打手机了,脑洞大开。一到下午FDA一来,发挥cooler角色作用,会场立马冷静了。在美国可以看到半年后的中国情况,医疗app的热潮减退。医疗硬件起来,比如可穿戴设备。

中国情况:(1)软不下,缺乏忠诚的合作者。(2)硬不起,做软件的去做软件,做不动。(3)不付费,app的使用基本不付费,慢病管理软件收费不易,提供不了有效建议,且中国政府不可能为这种医疗服务付费(美国政府可能,只要你能证明有效)。(4)移不动。先讲医疗中移得动的:网上挂号、医生端的functionality的迁移,用移动端看病历,connection正常的远程反馈,药店,有效的医疗信息、教育。

但互联网医疗要做需要两个前提要保证: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No-harm,你可以有技术、经验上的缺陷,但你不能伤害他。所谓医患互动难以移动,是因为患者情况不确定。普通感冒可能不只是感冒,而是白血病之类的。医疗是所有人需要但谁到不想要。仅靠单纯的问诊可以解决。症状-体征-辅助检查三位一体,症状可通过问诊得出,体征可以通过观察得出,比如感冒听一听咳嗽,脚痛走两步等,辅助检查则有验血、拍片等。虽然也可能出现误诊,但这些检查也算尽力了。对于在线医疗,无论是基于pc的还是基于移动设备的,都有较为严格的政府规定,如卫生部66号文对远程医疗就有相应严格的要求。网上的医患互动甚至不能被称为问诊,最多是咨询。

Bigdata:人体基因数据是医疗大数据的首项。我们可以根据个人基因及用药反馈进行用药,筛查减少残障婴儿的出生率。但通过基因诊断,目前还是困难的。因为目前基因、突变、片段缺失和病症的对应性还不知道,无法根据基因情况进行病因诊断。其次也因为诊断需要大规模数据做支持,如果数据库不够大,很可能各家公司基于自己不同的数据库给出的结果是不同的。很多大数据不算临床有用数据。如运动量数据,Google的流感预测(假阳性数据太多)。疾病预防中心的数据虽有延迟,但基本准确。电子档案,结构化的高质量数据,但一般拿不到这些数据。NHS就给我们看了英国的电子档案。英国公开数据基于三个原则:Openness、integrete、honest,因而开放数据给工业界、保险公司、药企、研究机构使用。基于这一点,很可能mhealth的bigdata这一领域未来领军的会是英国的NHS,美国很可能做不到这一点很注重privacy。美国左的厉害,而英国更加flexible;法国,信息较少,可能浪漫性比较大,限制少适于创业。Bigdata中我们需要的是的meaningful data,有意义的数据。李天天认为meaningful data是可以用较低成本持续获取,并能够进行分析和解释的高质量结构化数据。可以帮助临床决策,提高效率、产出和医疗质量和病人安全。有意义的比如测血糖的仪器等。

7、春雨医生联合创始人毕磊:医疗盈余

春雨成立到现在3年,产品在11年底上线,春雨做到现在我们也不认为已经摸索出了行业的发展方向。为什么做春雨这家企业?我们在做春雨之前看了中国医疗的整个大环境,互联网医疗化大概有两个方向:商业化为导向的服务,也就是医院或药企给钱就帮忙导入用户,不管这个医院或者药品是不是用户所需求的,在PC时代比较普遍;另一种是,医生为导向,有报道说中国人收入的80%花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这些人是真正高ARPU值的人,所以中国人所有的医疗服务都集中在这个阶段,但大多数人没有这么严重的病,需要健康管理服务,这些低ARPU值的人需求没有人满足。这些人在移动互联网中都是绝大多数人群,都是传统医疗服务不关心的人群。

有人问我们为什么医生会有时间去院外服务?所以我们就在做医疗的盈余,在讨论中国的医疗资源有没有为这些服务的?
春雨医生是国内第一家M-health公司,我们认为health是健康的概念,我们要运用移动互联网的手段改变中国人的健康,而不是去治病。中国的医院大多是三甲、二甲综合医院,生病进医院,治好了出医院,大家觉得医院就应该把病人治愈。但我们看国外的医疗体系,生病了找全科医生,然后转到专科医生,然后转到CT检查诊所,然后转回相应的诊所。国外是一个个诊所串联成的医疗体系。未来中国也应该是这样,我们要做未来中国医疗中一个初期的服务,通过我的健康平台,需求可能转化为进阶的需求,然后把需求分发给别的企业,由别的机构完成其他环节,我们不认为目前移动医疗能达到治病的程度。

我们现在有3000万用户,5万的医生。这5万名医生全部经过实名审核,目前日活80万,每天提问量5万。

春雨的服务是患者通过图文、语音方式提问,医生以同样方式交互。以快速回答的形式帮助患者问诊,现在我们医生首次响应时间是3分钟。我们的医生都来自二甲、三甲医院。

我们的服务模式是,用户提问后机器进行科室的分诊,特定科室的医生进行抢答,问题只有用户才可以取消。在回答之后用户如果觉得医生不错,我们提供进一步交流的方式,这样用户再次提问时可选择定向推送给这位医生。

移动互联网创造了一个新的时代,首先是如何调动医生的时间,我们做的是众包的分发需求,用户提问之后我们不算是分发给一个医生,而是推送给一个科室,我们春雨没有一个自己的医生,而从来没有一个医生在我们的平台上对问题进行解答的。比如我们一个科室里有5000个医生,那么这个问题推送出去5000个医生都可以收到问题。

另外我们采取多维的快速匹配,是我们这么多年来一直在打造的一套体系。我们之所以承诺7*24小时都在半小时内响应问题,考虑到问题可能在凌晨2点,问题可能很复杂,有的问题医生不愿意回答,我们就需要根据相应的需求快速匹配到相应的医生,如果第一时间匹配不到的话就需要进行人工的干预,这样才能保证半小时内对用户问题进行解答。

然后是认知盈余的调用。医生很忙,问诊时间也就几分钟,但医生只是在出诊时很忙,并不是每天都出诊,一整天都出诊,医生的盈余时间在传统PC时代获取成本是很大的,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可以把医生的盈余时间集中在一起,形成医生的支持体量,用这些体量解答用户的需求。

最后是实时的医患交互。很多用户没有去医院看过病,不能清晰地表述自己的症状,我们需要有一个医生和用户实时交流的渠道,才能让医生不断追问用户,清楚了解症状。

通过四种方式我们提供了春雨的服务体系。完全不是基于PC端,移动端和PC端是两个概念。

然后就是医生积极性的调用问题,医生为什么愿意来春雨的平台挣着些钱。举个例子,如果你在北京一家三甲医院值夜班,接待一个病人,一个病人带来的收入是1块钱,一个病人聊10来分钟,收入是很低的。春雨可以为医生提供阳光透明的收入,在国外平均见到医生是在需求提出后27天,那么快速响应本身就是价值的体现,通过有价值的服务获得阳光的收入将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

另外就是医疗能力的利用,中国的医生比如说主治医生,获得的机会很少,主治拿着微薄的收入做着一些基础性工作,他们在网上能够快速地解决人们这些轻问诊的需求,医疗知识得到更好的使用。

第三是个人品牌的塑造。比如我们在广州的一位医生,他的一次定向提问收费达到100块钱,每天限制自己只接10个定向提问。这位医生态度非常好,十分认真,大家在现实中很那得到这样的服务。我们希望更多的医生能够在我们的平台获得用户的认可。

最后是医患关系的改善,医疗纠纷。中国首诊的误诊率据说是30%,但其实会是更高的数字,医疗并不是看一次病就知道怎么治,需要多方会诊。真正的医疗纠纷可能发生在“疗”这个阶段,在“疗”之前对自己的症状完全无感知,去医院之前不知道自己要花多少钱,对医生的建议没有话语权,所以当自己在“疗”的过程中没有治好,就会对之前整个过程产生一种愤怒。解决医疗纠纷就是要在“疗”之间要有更多的医患沟通,与医生进行交互,商讨什么治疗方式最适合用户。

医患关系如何构建,中国现在医患关系仅限于医生给治病,然后除非是慢性病需要复诊否则医患就没什么联系了。春雨想要创造“我的医生”这样的概念,浙江正在实施新的医疗改革,就是家庭医生,每个月10块钱,政府负担一部分,对接家庭医生之后可以优先转诊,保证家庭医生提供一定量的服务,医保报销比例下浮300块钱。我们希望大家通过春雨能够获得家庭医生的服务。我们虽然提供专科医生的服务,但用户可以获得类似全科问诊的服务。我们推出年包的服务,一年内随时可以向医生提问。

在此基础上我们想做“我的病人管理”。让医生时时刻刻关注你,通过身体的数据、通过医患沟通,让医生指导用户的健康管理。

用户需要怎样的医疗服务:我们以用户为导向,从流量变现转化为用户运营,当一个人下载了我的APP,我只需要对他进行服务,什么时候服务满意了就实现了转化。然后是创建用户为导向的产品使用场景,用户的需求很多时候是不确定的,用户提出需求,医生回复一些建议,用户使用建议之后给医生反馈,在我们春雨我们会创造一些使用场景,比如说BMI、高血压、心血管等场景,用户根据场景去咨询使用相应的产品。第三让商品售卖成为商业服务的一个环节而不是终点,真正的服务体系才是用户想要的,而不是仅仅去卖一个药,用户可能还需要营养品、咨询建议等等服务,用户想要的是结果,我们要根据结果构建一整套服务。

我们春雨现在没有商业模式,我们现在以烧钱为主。我们需要获取大量的用户、获取大量的医生,成本很高,获取用户沉淀之后再进行商业模式的考虑。我们的想法是:第一是基于数据分析的定向推送,春雨上用户会告诉我们需求是什么,痛点是什么,我们可以为广告主提供非常有价值的推送服务;第二是保险,保险的一个重要业务是团险,个人售卖可能出现道德风险的问题,春雨聚集的不是病人,而是有健康需求的人,所以我们可以指定对应的PHR,给每个人制定一个健康档案,健康档案与保险公司关联,帮助保险公司制定保费;第三是企业,通过健康管理的方式管理客户通过服务让客户产生粘性,理解客户的进阶需求;第四是药品,现在处方药的开放售卖正在推进,药品的线上售卖关键是让用户有需求,春雨最大的价值就是用户有许多需求,把线上的流量推送到线下。最后是硬件,如果能够提供实时的数据采集,医生就知道用户处于什么样的状态,是在向好的方向发展还是差的方向发展,如果是差的方向发展就可以及时进行干预,这种模式就比单纯的数据采集要好得多。

8、杏树林创始人张遇升:让行医更轻松

医生的工作本质是信息的获取和处理,核心是四个方面:收集数据,所有的临床诊断、化验;制定方案,根据临床经验制定方案;实施方案;最后,进行随访并获得随访结果。每一个步骤有很多数据处理的过程。过程当中就会出现一些需求,中国的医生比较累比较忙,工作效率极其低下。其中有一些什么样的需求呢?比如说如何快速地收集一大堆病人的资料,怎么样随时随地地看这些资料,怎么样方便地随访这些病人,遇到疑难杂症怎样方便地找到参考的信息。杏树林试图去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的产品叫病历夹,最初出来的时候是想帮助医生收集自己感兴趣的数据。病历夹最主要的特点是图片提取成文字,我们开发了云端的引擎,我们在24小时内的识别率基本达到100%,所有的病理的检查、病案的记录,手写的还不行,打印的都可以在24小时内自动识别。同时有一个医学训练的语音引擎可以进行语音输入。

收集完病历数据之后干什么?我们可以帮助医生统计分析这些数据,帮助在医生之间讨论这些病历,也可以去随访这些病人,这些都是自动完成,比如说随访,可以通过微信、短信去预约随访。同时,云端也是同步的,手机上拍完之后再电脑上也可以操作了。我们的网站上有很多医生应用的例子制作成视频,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还有一方面比较重要的是用户数据的安全和隐私,我们是很慎重的,中国目前没有专业的标准,所以我们按照美国的HIPAA做了认证。

我们为什么想到要做病历夹。其实是来自协和的一个故事,协和之前有一位老教授张孝骞,是一位内科学的大师,行医60年。他一直有一个习惯,每看一个病人都会用一个小本记录下来,所有的问题都会记录下来,后来去世之后发现有一个书架的小本记录了张教授的思考以及对病人的一些想法,但他去世之后没有人能用得着了。我们发现很多病人有记录病人情况的一些需求,有人拿excel表或者拿相机去拍,但是很难整理,所以我们就想做一个东西帮他们去整理,最后利用这些数据,将来汇集起来还能帮助更多的医生。

这个东西未来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呢?第一,协和三宝是不是能服务全中国的医生,协和有三宝:病案科、图书馆、老教授,协和的医疗质量很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资源就是病案室,从建院开始的病案都做了很好的归类整理和索引,遇到疑难病历可以查找到类似的病历帮助诊断,但这个东西只给协和的医生用,我们在想如果创造一个巨大的云端的病历库供全国的医生使用,是不是有这个可能性。第二,有没有个人病案管理的软件,更好地管理病案,更好地服务患者;第三,对于患者来说,能否得到个性化的、标准的疾病管理?

我们除了病历夹还有两个产品,一个是医口袋,一个是医学文献,都是帮助医生获取专业信息的工具。我们的目标是让行医更轻松,帮助医生更好地工作,提升医生的工作效率,更好地服务病人。

9、掌上药店业务负责人Daniel:掌上药店O2O进展

移动互联网对医药零售已经产生了很大影响,我们认为有六个方面:去流通环节化;在线流量入口为王,消费者现在购药的习惯还在线下,我们希望转化到线上;加速药店洗牌,中国不需要现在这样42万家零售药店;后台费用效率最优化,品牌方与药店在沟通时,希望药店有偿帮助推广一些产品,之前分付费都无法做到量价挂钩,现在我们希望把促销活动能够覆盖的人群多样化,提升转化率;O2O CRM大数据崛起,线上的服务本身积累许多数据。
医药B2C和O2O到底有什么区别?它们一定是以后医药当中的两个流派,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未来5-7年之内,O2O将会成为主要的模式,我们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的方式帮助每一家门店在网上开一家商户。

目前国内有四大流派在做O2O。第一,网上药店发展O2O,比如说金象药房;第二,商业发展公司,比如九州通;第三,纯移动互联网介入,比如掌上药店;第四是BATJ,他们本身就有零售基因。

我们也会去解读美国公司的发展历程。比如一家叫Walgreens,在引进移动端,实现O2O之后,和客户接触的时间增长了6倍。美国CVS的统计显示,移动端浏览过店铺之后,32%以上会转化为订单。

对于掌上药店来说,我们现在还没有实体,目前还是在靠online和mobile两部分。掌上药店下载量超过3500万,占据药品类App下载量的70%以上,我们现在还没有做交易,我们第一是导购媒体,现在药店分布密集,竞争激烈,我们通过线上的店铺为药店进行导客。接下来三年当中,我们要做O2O药品交易,我们会选择试点城市、试点诊所,可能会涉及支付、实体药店的合作、送货等等,我们基于搜集的数据为药店提供增值服务。

目前掌上药店Online和mobile是自己在做,线下在与其他商家合作,包括华氏、益丰、海王星辰等等,我们现在有大约3万家试营药店。两年内我们希望突破10万家。我们会在合作的药店贴掌上药店的海报,让消费者享受到更多服务。我们为实体药店实现3个价值,媒体价值,会员价值,经营价值。媒体价值和会员价值的体现主要通过店铺的装修、商品上架SKU、贴海报以及药店排名来实现,每天每店收取5块钱。经营价值实现的方式是:药店如果要进行促销优惠,形式是优惠券或者会员卡,这种形式是很死的,消费者在买药的时候根本想不起自己有优惠券、会员卡,掌上药店专门开设一个药方的营销专区,所有药店的促销优惠信息展现出来,在上海华氏给我们的反馈是每天会有2、3个人拿着手机优惠券过来消费。专区的费用现在是每店每月2万块。

我们是连接B端和C端的平台,我们也在为药企提供服务,主要是:新媒体,品牌方希望通过掌上药店接触到目标客户;电子券,药店和品牌方都愿意接触,我们帮助做到店购买和品牌管理;CRM,我们基于数据告诉药店如何进行客户忠诚度的管理。

10、紫色医疗创始人卢杰移动医疗还有哪些机会?

健康行业,产业链的各环节,涉及的角色去分析。医生、科研机构、药企、保险公司、可穿戴设备厂商,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母婴,健身、减肥、养生人群等。

健康和医疗是有区别的。健康是以预防疾病为需求的,而医疗是治愈疾病、医疗服务为诉求的;涉及的主要是医生和病人,是刚需。健康事业则可以设计减肥导师、健身教练的,是软需;有些健康服务还是反人类的,如健身节食;但也有预防性服务需求也是比较大的,如打疫苗。医疗服务设计三步骤诊断、治疗、随诊。随诊国内做的最不好。

以美国为例。看看成熟案例:健康可穿戴设备,医疗检测可穿戴,Health tap: 健康咨询入口;Zocdoc: 导诊入口,医疗上的大众点评;Welldoc:糖尿病慢病管理;Doximity:医生社区;Epocrate:医生工具。

行业还有那些机会?有的细分方向已经有相对成熟的企业获得大额融资,行业已经有“巨头”存在,是不是已经没有机会了呢?可能还有些方向可以做:
垂直细分领域:市场化程度相对比较的科室:美容整形、齿科等O2O闭环;各种慢性病管理:高血压、糖尿病;依靠专业服务留住客户;各种患患社区:PC端甜蜜家园、肝胆相照;移动端的产品的社交元素的进入还是机会。远程医疗:远程医疗、远程会诊:现在主要是病理科、图像学基础诊断为基础的远程会诊。其他病科,也认为是有机会的。HIS系统的移动化、外延化:HIS系统已经较成熟,但外延化由于公立医院把持,还没有外延。但已经有缺口打开,比如挂号系统。深入医院是有可能而向医院供应HIS系统的厂商或许会抓住互联网厂商,打造区域化、全国化系统也是可能的。基于大量有效医疗数据的云计算、大数据分析、PBM管理:结构化的大数据的有效医疗数据是很有用的。单纯的计步器、心率检测器提供的无结构数据是无意义的、医生无法利用。

未来减肥师可不可以利用计步器提供的数据进行健康服务,这是另一个命题。但对医生来说,医疗数据是复杂的结构的,仅依靠简单的数据是不能进行诊断的。

垂直细分。医疗领域一定要专业,做了细分领域就一定要专业。举几个例子,以大众点评模式为基础打通闭环,往往是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会实现商业化。中国没有Zocdoc,会有齿科、整形、皮肤美容、康复的大众点评。患患社区实际上比较重运营的产品,关键是提高用户的活跃度,所以互联网的团队很重要,未来患患社区的活跃度、粘性起来了,未来可能的商业模式是电商的导购、药企患教。慢性病管理,依然占据一席之地,如果在微信或百度上做轻应用或者自己做APP,应该是要足够细分,甚至就是做一种病:糖尿病。一定要足够专业。在很大一部分慢性病中,未来移动端的产品软硬结合是一种趋势,可能患者的获取、患者的粘性都会大大提升。对于糖尿病患者,测血糖是必须的,记录血糖不是必需的,如果测血糖的同时记录血糖,整个过程患者留下数据的频次和意愿就会大大提高。

紫色医疗是去年年底成立的,去年12月底出了第一款产品,我们是做皮肤领域的远程医疗。为什么选皮肤科?为什么定位成远程医疗?首先皮肤领域有一个特点,皮肤科医生基本上是问信息和看皮肤,很少有上手摸的,做检查的情况也很少,诊断和治疗主要依靠皮诊的形态学。患者远程将照片传给医生,皮肤科大夫70%-80%可以进行诊断和指导治疗,可以完全脱离医院的体系。第三个随诊环节,拿到药物之后才是随诊,能不能拿到药物呢?皮肤病的药品70%-80%的药品为外用和口服药品,患者很容易买到药品,随诊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完成了。整个过程就在家里完成了。

其实在美国远程皮肤科的诊疗已经研究了10余年的时间,作为一个医疗服务把患者的安全放在第一位怎样都不过分,我们查询了大量的文献,美国的一个专门的组织叫远程皮肤病分会,常年做很多研究,比较了许多皮肤病线上线下诊疗的效果,发现是相当的。在学术上,远程皮肤病治疗是可行的,只不过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

我们的品牌叫紫色医疗,面向医生。我们的APP产品面向病人,叫我的医生。用户进来以后通过平台向医生提问,医生会给出一些建议,我们定义的是建议而不是就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