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价大跌:悬在中国农民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

题记:13亿中国人,保守的数字是有7亿农民,中位数也至少有8亿农民。所以本月刚去世的中国农村改革之父杜润生有这样一句话:“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最大的问题是土地问题”。今年入秋以来,粮食主产区的玉米、小麦价格均出现不同程度下跌。其中玉米价格平均下跌20%以上,最高跌幅相比去年达30%;而小麦在国庆前也经历了一轮断崖式下跌。目前水稻

题记:13亿中国人,保守的数字是有7亿农民,中位数也至少有8亿农民。所以本月刚去世的中国农村改革之父杜润生有这样一句话:“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最大的问题是土地问题”

 

今年入秋以来,粮食主产区的玉米、小麦价格均出现不同程度下跌。其中玉米价格平均下跌20%以上,最高跌幅相比去年达30%;而小麦在国庆前也经历了一轮断崖式下跌。目前水稻收购价总体稳定,但部分地区较往年也有小的跌幅。

老话说,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头等大事。如今粮食市场出现的大幅波动,必然会影响到7亿农民、乃至13亿中国人的生活。

 6.jpg

7.jpg


长期供需失衡

本次粮价下跌,最主要的原因有两条:国内库存积压、国际粮价显著低于国内。这二者其实是一个本源的两种不同表现,都源于国内畸高的粮食价格

价格下跌的直接原因通常都是供给与需求不平衡,粮食市场也不例外。国家长期对粮食实行最低收购价保护的政策,使得市场价格长期高于均衡价格

经济学告诉我们,如果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则会刺激供给,抑制需求。这样一来,供给高于需求,“产品卖不掉了”,厂商自然会选择降价出售,市场价格向均衡回归。

而中国市场面临的问题是,由于存在ZF高价兜底收购,导致市场不能出清,供给无法自发削减,长期保持着供大于求的状态。

10月8日,国家粮食局发布通知,用两个“前所未有”来形容当前的粮食储存形势:“目前我国粮食库存达到新高,各类粮油仓储企业储存的粮食数量之大前所未有,储存在露天和简易存储设施中的国家政策性粮食数量之多也前所未有。”

随着中国经济走软,财政收入的增速明显放缓,必然难以继续支撑高昂的收购价,而多年来的高价收购导致的供给过剩已达到极限,价格自然也出现了拐点。

 

深层原因:成本高昂

那么ZF为什么要高价兜底?表面原因当然是为了国家的粮食安全,必须保证足够的粮食产量。而只有保证农户有一定的利润,才能维持其种粮积极性。

这种解释看似合理,但并没有触到实质问题。每个国家都要顾及粮食安全问题,对农业进行补贴是通行的做法,为什么中国的粮食价格就显著高于其它国家?个中缘由只能从成本端来考虑了——中国的农业生产成本显著高于农业发达国家

中国的生产成本更高,还要保证有利润,那么价格自然会高于国际价格。以去年就已崩溃的棉花价格为例:2014年9月,有业内人士指出,棉花的种植成本是:长江流域棉区21300元/吨;黄河流域棉区14600元/吨;西北内陆棉区17500元/吨。而郑商所棉花主力合约的价格大约是13000元/吨(同期纽约期货交易所价格约合8600元/吨),国际价格<国内价格<种植成本,三大棉花种植区域已经全面沦陷,说明财政已经无法再支撑棉花的价格(也可以说棉花因为财政的压力首先被放弃)。

粮食价格是否会步棉花的后尘还有待观察,不过其核心逻辑是一致的:成本劣势导致价格畸高,一旦支撑因素(ZF补贴、贸易壁垒)减弱,价格分分钟就会决堤。

 

成本的决定因素:生产方式

在普遍的认识里,中国最大的国际竞争力就是生产成本低。虽然近年来东南亚等更不发达的国家开始以更低成本介入市场,但中国至少与发达国家相比应该仍有显著的成本优势。

但,这一点在农业生产上不成立。这是由不同的生产方式决定的

中国的农业生产一直都是小农经济式的个体生产阶段,特点是成本结构中劳动力成本占比很大,而发达国家普遍已施行了机械化、规模化的生产模式。换句话说,同样面积的土地,在中国需要更多的人去耕种。

更多的劳动力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不断提高的生产成本,因为在一个正增长的经济体里,劳动力的成本是不断抬升的。另一方面,随着技术进步,机器的成本是增长缓慢甚至下降的。所以如果中国的农业生产方式不改变,成本的劣势会不断加大

以中美玉米生产总成本为例:

 8.jpg

由于迅速攀升的人工成本,近年来中国的玉米生产总成本提升明显比美国更快,终于在2010年超过美国。美国农业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1%-2%,人均耕地面积约为中国的200 倍。因此美国农业得以大规模使用机械化生产,减少了人力投入,形成了集约化、产业化的农业经营方式。

与之相对照的是,由于水稻的生产特点,难以实现规模化,所以中外水稻的生产成本差距就相对较小。

 

农业现代化:土地制度亟需破局

近期的粮价下跌只是中国现行农业生产模式难以为继的一个缩影。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升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依靠人海战术的小农生产方式必然导致成本高昂。财政补贴能力总是有限的,不可能永远兜底。

出路在哪里?人类历史告诉我们,所有现代化国家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就是农业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移,留下的农业人口通过现代化、规模化的生产获得足够的收入

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在投入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对产量的边际效果将无限减小。说白了,一块地有多少产量,这个天花板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城市服务业的生产力增长可能性是近乎无限的。所以只有用更少的人耕种同样多的土地,提高每个农民占有的耕地面积,才能保证农业人口的收入与城市人口有可比性。

中国目前人均耕地面积很少,土地被零星分隔,分属不同的生产者,因此难以实施机械化耕作,无法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对比中美数据,差距极大:

 9.jpg

所以结论其实很清晰:中国目前的土地制度必须改革

土地制度改革允许土地承包权自由流转,使有能力耕种更多土地的农户有机会释放其生产力。可以看到,国家早已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推行土地流转制度改革,这是很好的开始。然而目前的改革措施还十分有限,并没有使大部分土地有效流转起来,中国农村的生产面貌还是基本延续了传统的模式。改革需要谨慎,但以中国农村的现状来看,农民们能等待的时间,恐怕是有限的。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