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强积金管理该如何改良?| 大咖面对面

如何破局?

作者 | 张牧之

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据

手停口停,说的就是香港社会普遍的养老现状了。

“免税天堂”冠誉全球,低税率也在客观上打消了政府养老的可能,多数港人养老仍要依靠计划性地购买商业保险,政府提供的养老金则成为一个补充。

港府对退休老人的福利主要由公共福利金和综合社会保障援助构成。前者包括高龄津贴、长者生活津贴和伤残津贴金额,没有资产限制的高龄津贴等。

1月10日,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宣布,建议改革长者生活津贴(长生津),包括划一资产上限至50万元,以及划一每月津贴金额至3585元,预期有约5万名现领取普通津贴的长者,每月可以多领取910元,亦增加约10万名长者符合资格领取津贴,此举可望更完善长者退休的保障。

那么,强积金(MPF)在过去20年来于退休保障这板块又扮演着什么角色呢?有何存在价值呢?

香港积金局行政总监罗盛梅告诉格隆汇:“目前,全港有14家合资格强积金受托人公司管理强积金,约30万个雇主及430多万名成员参与该项计划,截止到2019年12月底,该项计划管理资金已经超过 9700亿港元。

1

为何而设?

强积金是港府于2000年正式开始推行的一项以雇佣关系为基础的强制退休保障政策,目前在港月收入超过7100元港币的18至64岁就业人口都必须参与强积金计划,由企业和员工共同缴纳,各自缴纳额度均不得少于员工薪资的5%,由合资格的受托人进行投资管理。

假设每月收入2万港元,按照现行法例雇主及雇员的供款额均为雇员有关入息的5%,如果双方不作自愿性供款的话,每月双方的强制性供款额仅仅2000港元。

一位刚获得香港永居身份的白领告诉格隆汇,“每个月就那么一点钱,我做到退休四十年储下来也不到100万,遇到经济不景气还不知道会跌多少,就算比较走运没亏钱,换算成现在的房价,也就只够买一个72尺(约合7平米)的房间。基本没什么用,我们只当是加了点税。

格隆汇在走访了几位在香港不同行业工作的人士后发现,他的观点在香港白领中普遍存在。除了每月的供款额度相对较低、产品选择有限之外,更大的问题在于管理费的高昂。

强积金具有小额大量、流转多次的特点,其中部分环节的流转仍然在依靠纸质支票往来,经营效率低下,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管理费的高昂。强积金的选择包括主动型及被动型基金,香港货币基金管理费率多在0.6%上下,债券基金多在1%上下,股票基金多在1.3%上下,而强积金的平均基金开支比率(截至2019年12月)为1.46%。

强积金制度是为在职人士而设的 ,透过雇主及雇员定期供款,逐步建立基本的退休保障,对所有受雇及自雇人士来说,保障当然重要。但由于每月储存的额度低,退休后攒到的金额往往不足以缓解退休压力,对于房租万元起步的香港白领而言,只能说是是杯水车薪。

对此,格隆汇咨询了积金局的看法,他们回应称,“强积金制度作为世界银行倡议的多支柱退休保障制度的第二支柱,旨在为打工仔提供基本的退休保障,同时它必须与其他支柱相辅相成,包括通过第三支柱(自愿性储蓄)进一步提升退休保障”。

因为强积金管理费率高于同类零售基金,要让工薪阶层自愿增加供款并不容易。好在近年透过自愿供款为退休增添保障的意识逐渐提升。根据积金局统计,强积金自愿供款由2008年的43亿港元,增加至2018年的116亿港元,占总供款额约16%,当中共有8.83万名雇员作自愿供款,总额为15亿港元,每名雇员的平均自愿供款为1.67万港元。

2

如何破局?

问题真的是出在供款率过低吗?

经常被拿来与香港强积金制度进行比较的,是澳大利亚的超级年金和新加坡的公积金制度。

澳大利亚的养老保障体系包括基本养老金、强制性超级年金和自愿性补充年金三大部分。

基本养老金由澳大利亚政府为低收入人群缴纳,在这里不重点介绍。强制性超级年金由雇主按员工薪资的9.5%进行缴纳,凡月收入在450澳元以上、年龄在18至65岁的员工都有权获得该项年金,这部分年金只需缴纳15%的税。

在此基础上,员工也可自愿缴纳一部分年金,因为当地个人所得税是累进制,税率最低17%、最高可达47%,所以自愿缴纳年金也是变相的合法避税。年金的投资和普通的信托基金大同小异,交由基金经理运作。

新加坡的公积金则是个人缴纳收入的20%,雇主缴纳16%,由中央公积金局负责管理,独立于政府财政,大部分用于购买政府的有价证券(投资于基础建设),有少量投资于短期证券。三大账户(特别账户、医疗账户、退休账户)的利率是在无风险收益率(10年期政府债券在过去12个月的平均收益率)基础上加1%,记账利率不得低于4%。

由于养老储蓄基金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新加坡政府通过中央公积金制度筹集的大量资金,成为推动经济高速发展稳定的资本供给来源。

香港的强积金起初是出于规模效应的考虑,将每个打工者收入的小部分强制性地汇聚起来,再投入资本市场获取收益。但要管理这么大额的投资并不容易,既要控制回撤又要实现收益,对基金经理有很高的要求,资历比较浅的投资经理未必能够交出回报亮丽的成绩表。

前述香港工作者自称在香港换过三次工作,也就有了三个强积金账户,但要更换或合并账户,流程很繁琐,所以一直没有操作。而因为更改账户流程的繁琐,致使强积金基金的募资情况与业绩表现并不挂钩,也让受托人难有提升业绩的动力。

好在积金局对于MPF基金可以投资的产品做了严格的约束,让基金整体的长期收益处在一个合理的位置。根据积金局最新数据,自强积金制度实施以来,截至2019年9月,投资回报为2371亿港元,年率化内部回报率(已扣除费用及收费后)为3.6%。

我们来看看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的养老制度有何分别——表面上看来其基金收益率貌似差不多,管理方式也大同小异。

但我们别忘了,一地的养老制度需要适应当地的经济环境,澳大利亚和新加坡都是高税率的地区,两地都有征收销售税,但香港的个人所得税自12000月薪起征,税率最低2%,最高17%,视乎每年的经济情况,财政司司长在每年的财政预算案中,还可能会有额外75%、上限1到2万港元的税务减免。最终,月薪3万以下的香港工作者,实际有可能交税不过1%而已。

低税率和低利率为香港带来了零售业、旅游业和金融业的繁荣,但在这一背景下,加上税基之狭窄,想让香港实现覆盖面广又有保障的养老福利制度实在是不现实。

积少成多,9000多亿港元的强积金资产,现在相当于香港财政储备的77%,从宏观层面上看,在未来的确能减轻港府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财政压力。

3

积金易:强积金的改良尝试

供款率偏低除了客观经济环境外,也和缺乏统一标准导致强积金受托人行政程序复杂及缺乏成本效率有关,积金局也已经启动了一系列改革来应对这些问题。

在大陆的金融机构中,金融科技是降本增效的主要方式。“金融科技”在内地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词儿,从手机支付到互联网银行,再到金融政务的逐步线上化,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但在比邻大陆的香港,或许是由于金融体系的健全、零售支付的完善、传统产业的守成以及一些文化保守主义的制约,在金融科技上的发展则落后得多,金融科技始终难以渗透,就算是在香港补贴多年的港版支付宝,在香港的普及程度还是比较落后。

在强积金的管理上,便利性一直被牺牲得很彻底——目前,牵涉到企业、雇员、基金受托人等三方面,仍有不少人在使用纸质支票流转强积金,大量的小额度流转,单是每年的流转和管理就耗资不菲,使得MPF基金每年的管理费介乎0.52%至最高2%。

繁琐的流程不仅带来了高费率,导致一些资质过硬的信托公司不愿申请成为MPF基金受托人,市场竞争不激烈,MPF基金总体收益在市场上一直不够突出,此外,也给企业带来了不小的负担。

罗盛梅说:“在 2018 年,积金局每年大约向 20 多万名逾期供款或欠交供款的雇主发出付款通知书,雇主因逾期供款而支付的附加费总额超过6000万港元,相信部分是由于雇主太过依赖纸张及人手工序所致。

针对当前分散模式下计划行政的问题,如何进行改进?电子化是一个重要的解决方案,依托于社会服务平台“积金易”,先解决便利性的问题。

2019年12月,积金局已经开始就积金易平台的建设征求建议书,新系统或将成为强积金管理流转中的润滑剂,大大降低摩擦损耗。

目前,该征求面向社会各界金融服务平台,投标者需要针对三个项目捆绑式提交建议书,包括积金易解决方案及应用程序的运营,基础设施、保养及信息保护,以及强积金计划营运服务、转型服务及向用户交付的服务。

有兴趣就积金易平台递交建议书的人士可向积金局登记,征求建议书文件将通过电子邮件向已登记的投标者发出。投标者须于 2020 年 4 月29 日或之前 ,向积金局递交建议书,预计2020年下半年将陆续批出合约。(登记网址:http://www.mpfa.org.hk/sch/mpfa/notices/index.jsp)

纵观香港金融领域的各类改革,不难见到金融科技对效率的提升,前有金管局“转数快”打通各家银行账户,如今港府又将斥资逾33亿港元打造积金易平台。这一次的改良将会扇动MPF市场怎样的巨变?我们且看且分析吧。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