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阿玛蒂亚•森:我不认为有中等收入陷阱

森教授演讲中不断重申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不是很担心中国经济增长率下降问题,中国经济即使增长率不高,也不会如想象般成为灾难,重视教育、注重环境是中国克服当下发展障碍的关键。

  • 作者:阿玛蒂亚•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

  • 来源:《清华管理评论》

  • 2月26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来到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发表了题为《增长与发展》的演讲。森教授演讲中不断重申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不是很担心中国经济增长率下降问题,中国经济即使增长率不高,也不会如想象般成为灾难,重视教育、注重环境是中国克服当下发展障碍的关键。

  • 中印应相互学习

中国是亚洲的中部王国,印度是亚洲的西部王国,中国和印度长期紧密相连,可以互相学习。

印度每年的经济增长率大约在8%,最近已经超过了中国,但是沉醉于经济增长赶超中国的兴奋,而不比较中印的教育、基础健康、人均寿命等其他方面,就是不够清醒。经济增长当然对促进生活水平、对抗贫困有很大的帮助。但没理由把GNP增长本身作为终点,而不是作为我们实现价值的重要手段。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经济增长会增强提高生活水准的能力,那这样去区分会带来什么不同?关键在于,经济增长本身对提升生活水平很重要,但目标的实现在于我们如何支配增长的收入。经济增长和生活水准提升之间的关系,取决于很多因素,包括经济和社会不平等,政府怎么支出来自经济增长的收入。

来自世界银行和联合国2011年的数据显示,中国人均寿命73.5岁,而印度是64.4岁,印度的婴儿夭亡率是每千人50人,中国是每千人17人。在印度,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是每千人66人,中国是每千人19人。印度人在校受教育的平均时间是4.4年,而中国是7.5年。中国人的识字率达到94%,印度是74%。

印度努力提高女孩的受教育水平,所以15岁至24岁女性的识字率明显提高,但是还是没有超过80%,而中国是99%。印度有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是相当大比例的印度儿童在不同程度上营养不良,而中国这类儿童占人口比例很小。只有66%的印度儿童接种了三大疫苗(白喉/百日咳/破伤风),而中国是97%。

中国比较了不起的就是能把公共服务资源、教育资源等各种资源调动起来,推动社会进步。

最早,中国对于市场经济是持怀疑态度的,现在是非常希望用市场化的手段发展经济,同时发展教育、卫生。对人力资本的重视又进一步促进了中国市场经济的繁荣。这些都得益于1978年开始的经济改革。

对中印两国发展来说,经济增长与发展问题中,至关重要的是致力于发展,即改进人们的发展能力,需要加强教育、医疗、自由平等等方面的能力。这方面的制度政策建设十分重要。

  • 教育是增长和发展关键

原来大家都认为,中国对教育方面不太重视,但并非如此。中国对人才和教育非常重视。尤其在农业领域、农业进程方面的教育,中国引领世界。中国劳动力的技能提升,主要是在学校教授的,这些技能让中国人在经济增长中发挥作用,这个经验也可以被很多国家借鉴。

如果有基本的教育和技能,在遇到挑战时就可以解决。很多商品中国都可以生产,因为中国劳动力普遍会学习和阅读,印尼等地都没有达到这么好的教育水平。

全民教育是欧洲兴起的关键,美国也是如此。日本在1868年明治维新后,想要在四十年内实现全民教育,他们实现了。还有韩国、新加坡和中国也都实现了。认为经济增长可以和劳动力质量相分离的观点是错误的,亚当·斯密在1776年就对此观点提出过警告。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在农业方面取得巨大发展,中国也在塑造自己的教育体系。教育体系不仅是社会推动力,也推动了工业的发展。这是印度需要汲取的经验,印度有非常好的IT、医药等成就,但它的经济发展不如中国稳健。很多人对中国上学难的问题都有自己的批评和见解,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教育。中国发展的水平是其他国家没有办法复制的。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国人的预期寿命也在延长。

  • 低生育率是个问题

《纽约时报》有份报道,中国一直奉行上世纪60年代制定的独生子女政策,但如果生育率降到3以下,就会出问题。

中国女性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生活在改善。由于生育成本、生育时间等都由女性来承担,而女性在家庭中越来越重要,过度生育会带来很重的负担,自然会降低生育率。我们也可以比较印度一些地区,印度有一些地区,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生育率也出现类似情况——下降。中国生育率从2.8到1.4,这个生育率还在不断缓慢下降。

  • 要把增长转化为进步

中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两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现在也面临一些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如何用经济发展去促进社会取得进一步的发展。例如目前中国女性的平均寿命是77岁,泰国则是78岁;中国的孕产妇死亡率高于泰国。泰国也是通过教育兴国,中国在科教兴国之外还结合了市场经济。但为什么在一些社会指标上,中国的表现没有泰国好呢?这是中国需要考虑的问题,包括学前教育、学童供餐等具体问题。

如何把经济增长转化为社会进步,中国能不能把经济中的各个要素调动起来,超过邻国?这是我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很重要。中国女性地位得到提升,为什么在生育时还是有重男轻女的现象?在中国的每一个行业都会看到,女性开始挑大梁,这在其它国家很少见。但在生育过程中,重男轻女依旧很严重。在世界其他国家,自然生育率的男性高于女性,这是自然现象。30年前我也考察过这个现象,当时医学上男女生育比例是108:100,现在大概105:100。德国、英国、美国都是这样的比例:9.4:9.6。但是在中国,男性比例要高于女性很多。

但实际生活中,女性地位越来越重要,这就要反省文化方面的问题。在印度的中部和南部,有些地区生育的男女比例为9.4:9.5,接近欧洲。但在北部的克什米尔等地区,性别比低得多,有些比中国还要低。为什么中国的出生婴儿性别比数据和印度最落后地区的数据很接近?在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男女性别比也是比不上欧洲,这方面有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

  • 不认为有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在经济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印度的经济改革也赶不上中国的步伐,有很多城市级别的经济体,比如香港和新加坡,在变革方面都比不上中国大陆。中国大陆经历了1980年代快速的市场化改革,成为经济发展方面重要的范例。

我不认为有中等收入陷阱。有人说,发展到一定阶段经济发展就会止步不前,必须要应对一些问题才能够摆脱经济徘徊的困境。中国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但我们不能单纯从历史角度来说未来会有瓶颈。现在中国的发展比较温和,这只是相对的放缓,而增长还是相对快速的。单纯谈增长速度没有意义,而是要看到实现经济增长的背后因素,也就是发展的能力建设。当然,经济增长可以提高发展的能力,发展也可以促进经济更快增长,但更重要的是用增加的收入改进教育、医疗、环境、社会不公平等,提高人民的福利水平。

1983年开始,每年我都会来中国,我发现,中国的发展趋势在其他国家是没有先例的,如果对经济进行调整,包括税收等等,我觉得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长不是问题,消费率还可以进一步提升, 在很多方面引领全球的发展。

本文发于《清华管理评论》2016年3期,原标题《诺奖得主阿玛蒂亚·森:不担心中国增长率下降》。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