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排队计提减值

大股东把这些钱用到哪里去了?

文:里海(公众号:fengkuanglihai)

深圳上市公司国元证券8月20日发布公告称,准备计提信用减值2.56亿元,其中主要是买入返售金融资产,金额为2.24亿元。而这2.24亿元全部为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主要为待购回的标的证券“ST华业”和“ST中孚”股价持续下跌,且低于100%维持担保比例。

而最近一个月,上市券商中,太平洋证券、山西证券、国海证券等均发布公告,计提减值,累计超过13亿元。

其实说通俗点,就是借钱给ST华业和ST中孚这两家公司的股东,担保方式为股票质押,然并卵的是,大股东还不起款了,股票价格也跌下去了且很难平仓,成坏账了,所以没办法只有自己扛了。

所以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两个点。

一是什么是股票质押和股票质押式回购。

股票质押很容易理解,就是借钱,用股票做抵押,如果还不了款,就要处置股票。但有个问题就是,这属于场外质押,如果要处置抵押物的话,需要法院判决后才行,可是,等到法院判决下来,这股票股价可能已经只有零头啦。所以鉴于此,股票质押业务是一直没有大规模推广的,直到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出现。

而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是券商推出的一种新业务,弥补了股票质押的不足。股票质押式回购和股票质押的区别在于股票质押式回购,是证券公司的一种新业务,融入方以所持有的股票质押融入资金,并约定在未来返还资金、解除质押的交易。而这种模式是属于场内交易,所以融资效率非常高,下款只需要1-3个工作日,可以做短期长期借款,并且如果还不上资金触发违约的话,是可以及时平仓处理,因此业务推出后,极大的推进了大股东股权质押贷款的业务的发展。当然,这也是间接的导致了大股东的股权质押危机。

理论上来说,这产品设计非常完美,大股东可以很快的拿到资金,而券商处理质押物也非常便捷,很难出现不良。但为啥还是出现这么多不良呢?其原因还是在于产品设计很美好,而现实比较骨感。

例如,一旦到了平仓线,要卖股票,可是,如果没有买盘,卖给谁?一旦出现违约的时候,企业往往是陷入危机的时候,很可能是连续跌停,怎么卖?再者,还有行政性的因素,为了保持市场稳定,某些时候监管机构是不允许平仓的。

同时我们还发现,计提减值的大多数是中小券商?为啥?因为好公司的股票,早就被大券商吃完啦,小券商也就只能做点基本面不那么好的公司的业务咯,当然,收益是高,可是风险也大啊。

股票质押式业务的雷,是悬在头顶的巨大堰塞湖,只能用时间来慢慢化解了。

二是来说说大股东把这些钱用到哪里去了?

很多人以为是上市公司缺钱了,所以大股东要质押。NO!NO!NO!

如果是上市公司缺钱,大股东用股票来质押,一般来说是做股票质押业务而不是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并且,这是一种债权融资行为,所以要计入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大股东出押品给上市公司融资,实际上是占比不高的。

很多时候,是大股东自己把钱拿去做另外的事情了,但具体做什么,很难知道,我们很难通过公开资料得知的,因为这不用公告。所以A股上有种很普遍的情况就是,上市公司还不错,但大股东爆仓了,因为大股东还不上钱了,而上市公司的钱是不能动用的,而这是两个不同的主体。

按照我平时的观察,一般来说这部分资金有三种用途。

一是变相减持。大股东根本就没想还,本身上市就是为了套现圈钱。因为自己减持有很多障碍,大股东就采取融资的模式变相把钱先拿到了, 后续反正你金融机构自己去处理股权吧,我不管了。这种是最恶劣的行为。

二是体外孵化项目,成熟了再注入上市公司。例如做得最熟的就是爱尔眼科了。或者是另外再孵化一个和上市公司主业无关的项目。这种业务的最大风险就是,万一项目做失败了怎么办?毕竟到期了还是要还钱的,这是最普遍,因为股权质押式回购太容易拿到钱了,所以大股东融了大笔资金,到处投资,结果发现投资的项目很难产生正的现金流,最终被体外项目拖死。

三是炒股。炒别人家的股票到没什么,如果投资能力强那没问题,但关键是很多大股东根本不懂资本市场,绝大部分还是坐庄的思路。而最恶劣的是炒自己家的股票,上市公司配合着自己坐庄,想割散户的韭菜,可是,大股东你忘了你的对手盘是市场先生哦,你能战胜市场先生吗?所以很多时候是亏得一塌糊涂。实体企业挣钱多难啊,而好不容易挣的钱,就被大股东在资本市场轻而易举的亏掉了。

金融供给侧改革,任重而道远啊,这种券商排队计提减值的情况,还会继续出现滴!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