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随想:你曾是少年

祝愿所有考生能有好成绩,能够未来意气风发追踪梦想,因为笔者认为只有自我的浮现和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才是最幸福的事情。

作者 | 向远之

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据

编者按:正值一年一度的高考,在这个紧张的日子,你是否会透过尘封的高考记忆,回忆起当初的一件事、一段情,它可能反映个人命运的转变,也可能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变迁。格隆汇组织了“那年的高考”征文活动,收到了多篇来自会员的高质量文章。今天刊登的是会员“向远之”的投稿,我们且来听听他的高考故事。

南斗鸿蒙众圣遐踪吾道迥辽千古事

北廊跬步翥鹏高旨此中烂漫少年心

这是长沙一所中学的高考对联,其中的意气风发和横越千古的气质,不知道会有多少人受到触动,也承接了岳麓书院的千年情怀。而高考,则是一个既融合有现代社会分工的人才筛选机制,也继承了古代儒家科举体制的制度。

高考有着古代科举制度的余音,但又不完全等同,实质上是继承了一部分精神气质。古代儒家的最高要求是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学讲究为万民立民,为万升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实用性,需要纳天才人才为当时的皇帝所用,发展到极致就是八股文。其实和现代高考是有区别的,现代高考,是一个能够以相对较小成本筛选出人才,同时为个人和家庭提供流动,从而使得社会效益和个人效益达到统一的一个制度,具有更多的现代精神价值。

烂漫少年心这句话击中了我,有首歌叫你曾是少年,每个人都曾经是那个不谙世故,意气风发的少年,少年需要尽力多少事,才会成为一个成熟的游刃有余的人?但那种成熟,是否又是以失去少年心换来的呢?其实,在高考前,你以为,我以为,高考就是一切,似乎考得好就有光明的前途,但其实也就是一个坎,人生还有更多的挑战和风浪,需要智慧和坚韧来克服。

“1031万”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第二峰值。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国高考报名人数突破千万人共有四次:2007(1010)2008(1050)2009(1020)和今年(1031),其中,2008年高考报名人数1050万,是报名人数最多的一年,今年是第二高这反映了高考仍然是最为重要的人才筛选制度。

虽然有很多人会因为外出留学或者其他道路而分流,而高考仍然是主流。而值得关注的是,一线城市比如北京等,高考报考人数并不高,以北京为例,今年是5.8万人,也反映出一线城市会有更多的道路选择。

1

关于我高考的一点回忆

对于高考最大的回忆,就是炎热。我在湖南考试,湖南的天气,混合了潮湿和炎热。2001年高考,当时高考扩招不久,老师们纷纷感叹遇上了好时候,虽然本科问题不大,但是上一所好大学仍然是比较比较难的任务。

父母亲早早为此进行了准备,我母亲专门为我定制了营养餐,每天上课下课接送,还在高二三找了辅导老师给我补课,可惜当时还不能完全领会父母的良苦用心。

由于中考我发挥失利,虽然初中成绩尚可,但是没有考上本市最好的高中学习,而我的初中好友们,许多去了本市最好的高中,后来他们大部分高考也考得相当不错,毕业后在北京和深圳工作生活,也有些虽然高考一般,但现在已经成了在美国的计算机科学家和博士后。

而我在的高中,当时教育质量比较一般,老师也往往体现出了对学生的失望。由于性格比较内向,找不到什么话题与同学交流,我也不大融入身边的同学圈子,但是,青春期那种对朋友的渴望,甚至想得到异性的认可的情绪仍然不可避免地流露出来,可以说我的高中生活过得有些压抑苦闷,但我想很多人其实都是如此吧,高中的回忆往往都是一半幸福一半苦涩。

到了高考当日,自然是十分紧张的,又有点懵懵懂懂。细细回想起来,只记得考完最后一门,随着拥挤的人流往外挤,心里那种空空落落的感觉。

至于报考专业,有点抓阄的感觉,最后进了经济学专业,这一读就读到了经济学博士。数年时间,从完全不了解到慢慢从经济学中发现一些乐趣,虽然仍不擅长做数学模型,倒也有幸走上了一条自己并不讨厌的路。

2

高考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高考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人的命运?笔者觉得,其实最重要的并不只是你进入了一所好学校和好专业,重要的是你跨过了门槛,这些门槛会给你带来一定的竞争优势,“物以稀为贵”这个词有道理,高考确实会决定未来的一定发展趋势。

有个室友曾经问我,你觉得这些高中学的化学、物理、对于未来有影响吗?几乎一辈子用不到啊。相信很多人对于这个问题也有同样的困惑。

但是,现在我觉得,首先这些学科是一个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 虽然说在生活和工作中不一定用得到,但却是作为社会的中人们了解需要了解的常识的一个根基 ;第二个,它可以在一个最通用的大框架下来筛选人才,从而进行分配,具有相对的最大公平性。

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岳昌君在《经济学季刊》上刊发的《教育对个人收入差异的影响》,通过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

近年来我国城镇职工的教育收益率有显著的提高,并且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年均教育收益率呈提高的趋势;教育对个人收入的直接影响是显著的,但是教育并不是影响个人收入的决定性因素,行业差异和地区差异等因素对个人收入也起着非常显著的作用;只有受高等教育者跨行业流动的能力才更明显,并通过流动提高个人的收入;在目前的学费水平下,高等教育投资的直接教育净收益是正的,如果再考虑高等教育的间接收益,那么高等教育的总回报可以到达非常高的水平。 

虽然说高考考上清华北大,被类比于中了状元,但其实古代要能够科举录取,其实难度比高考更高,虽然两榜加起来也就一百多人而已,但其实高考制有着比较高的公平性。

他在一个当时资源稀缺的情况下,通过甄别机制,保证了一个社会的流动性,尤其是在20世纪初期,国家的经济在飞速发展,人口的流动性大幅度提高,正好1998年高考的扩招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1999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祖国的经济开始腾飞。

笔者在北京认识很多老乡,大部分都是因为高考来到了北京然后留下来工作。而高考后就读学校和专业,很大程度上确实会影响人口的流动,从经济学上来说,就是促进了人力资本的形成,并且成为了激励经济发展的要素。

从现在来看,由于人口红利的减少和新一轮区域和产业竞争,城市之间已经开始了人口的竞争战,纷纷出台政策吸引人口的流入。只有新增的人口红利,才能让一个国家的经济得到发展。 

3

高考随着我们,一同在改变

这十多年来,人们选择接受教育的渠道有了更多的选择,比如可以在本科时候就选择去海外学习,而且国内的学校专业的选择也更加丰富了。

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地区的经济差异拉大和收入差距的拉大,而且信息的全方位传播使得人们有了更多的焦虑感,这种焦虑感在一线城市更加明显。

实际上,影响未来发展的,有很多的因素,比如外部的家庭背景因素、运气和个人的某些特殊禀赋等等。 

近期,读了两本探讨了流动性和不公平性问题的书让我思考颇多,在此也做下推荐,希望你也能从中获取一些感悟。这两本书分别是《断裂的阶梯》和《爱,金钱和孩子》。

《断裂的阶梯》探讨了为什么贫困的女性往往更早生育且拥有更多的孩子,为什么工人阶级在审慎投资未来方面缺乏信任,为什么人们对社会地位的认知会影响他们的政治信仰并导致更大的政治分歧,贫困如何像实际的人身威胁一样有效地提高压力水平,工作场所的不平等如何影响绩效等问题。 

理解不平等如何塑造我们的世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如下问题:是什么驱动了意识形态的分歧,为什么高度不平等会令中产阶级感到迷茫,以及如何脱离永无休止的社会比较。

而在《爱,金钱和孩子》中,作者讨论了越发激烈的育儿战争的问题,随着社会流动性的减少,人们越来越希望后代能够保持自身的教育水平和发展程度,甚至能够有所超过,但这却变得越来越困难。不平等和越来越高的门槛,让人们更加焦虑。

对此学术界也进行了很多研究。   

杨瑞龙在《经济学季刊》上发表的父亲政治身份、政治关系和子女收入论文,就考察拥有党员身份的父亲的退休对子女收入的影响。

结果表明,父亲在职和党员的交互项对子女收入有较为显著的影响。退休可以认为是一个与父母能力、子女能力和社会资本几乎无关的外生事件,这反映了政治关系特别是权力的寻租效应的存在。

文章还通过除年龄平均后的回归试图更加有效地解决父亲年龄和子女年龄相关的问题,以及通过父亲教育和退休交互项对子女收入的影响,进行了侧面的证明。 

在学术界,也早有对北大清华等名校的入学子弟的研究,通过经济学实证分析,同样表明了进入最好的高校的学生,身份上确实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80年代,有更多的农民身份的学生进入北大清华,而在现在,却以干部身份家庭背景的年轻人为主。

这些研究成果都在告诉我们,教育是很重要的,而家庭背景会对通过教育和未来的发展可以说是有有非常巨大的影响。

但至于我们平凡家庭的学子,面对这些新趋势,还是要保持客观理性心态,做好自己的事情。因为社会总是流动的,机会总是多元化的。尽管不平等和流动性变小是一个可能性,我们仍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随时准备把握机会,或许高考就是你能通过努力,最容易把握住的机会了。

最后,用两首诗结束本文。

一首是《途中应试有感》:李鸿章的频年伏枥困红尘,悔煞驹光二十春。马足出群休恋栈,燕辞故垒更图新。遍交海内知名士,去访师有道人。即此可求文字益,胡为抑郁老吾身!

一首是苏东坡的《沁园春·孤馆灯青》: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从古人看今人,祝愿所有考生能有好成绩,能够未来意气风发追踪梦想,因为笔者认为只有自我的浮现和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才是最幸福的事情。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