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股权的尴尬人生:从“全民PE”到门可罗雀

不是过热就是过冷,投资的温度总是很难刚刚好

作者:沙粒

来源:WM工作坊 

“你上次买(卖)PE是什么时候?”......不管是理财师或者是客户,随着这两年PE的光环渐渐褪去,人们对私募股权开始感觉不满和望而却步。

不是过热就是过冷,投资的温度总是很难刚刚好。

我们试着从过往12年的数据看PE资产的这些年,07年到10年不温不火,从11年开始出现融资金额和募集事件数量的波动,到2014、15年开始的放量和事件数量增长,再到2017年虽然融资金额并未大幅下跌,但事件数量却有大幅下降。

  国内2007年至今的私募股权融资数据

数据来源:CVSource / 诺亚研究工作坊  时间截至2019年3月6日

市场的参与者在近些年随着机构主力的进场,个人LP的投资开始下降。再来看看市场某财富机构的这10年个人客户的PE产品不完全募集数据(非官方数据),就不难看出个人客户在2017年之后对PE投资的热情骤减。

对资产的重新认知

记得刚刚进入财富管理行业的时候,是2011年。二级市场曾经在好几年里都属于不受重视的资产,而现在这个角色在这两年换成了PE。曾经房子也是国人热度不减的投资,而现在也成了价格滞涨、流动性较低的资产。

其实房子还是房子,股票还是股票,不同的只是人们对资产的认知变化,随着市场的周期变换,资产的轮动根本上来说也是认知的轮动

随着私募股权行业在中国的发展,和海外国际市场的接轨,PE已经过了早期窗口的特殊红利阶段,再不是高收益的代名词。但是从海外长期数据来看,私募股权在各个资产类别中还是长期跑赢中位数,热情过后再看还是高净值人士最需要配置的资产之一。

二级市场参与的人是海量的,当海量的想法聚集在一起,波动的概率就变得大而不可预测,一个事件一个新闻,就能使企业的估值一夕之间随着人们的认知偏差忽而上升或者下降。

👉关于二级市场,如有兴趣推荐阅读《韭菜的进化——二级市场方法论》

PE的机会在哪里

早些年发行的PE基金多为“1+1+1+1” (投入1年、报会1年、上市1年、解禁1年)的投资策略,从这几年的存续来看,明显遭到了市场的拖累。特别是人民币基金,国内的上市受政策变化影响,预期的IPO和解禁进度明显放缓,导致了PE基金的存续期一延再延。同时也因为参与的机构和市场的PE热潮,资金大规模涌入私募股权行业,PE基金的预期收益大幅下降。

期限变长,而收益预期下降,以及一些基金的投资表现不尽如人意,造成了个人LP的积极性被严重打击。

然而,市场总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近几年我们也看到企业在上市之前的孕育周期越来越长,特别是科技公司的独角兽们并不急于上市,保持私有的时间正在变长

以前的一些科技企业,类似英特尔、微软在公司早期的时候就会上市,大部分增值出现在二级市场上,而现在新兴的科技公司比如阿里巴巴、facebook在上市的时候体量就已经很大了,更多的增值发生在一级市场,即未上市的阶段

创新创业公司刚开始起步的时候是不可能从银行借到钱的,只能寻求风险资本的支持,像腾讯、阿里、美团点评、今日头条等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方方面面的便利,但真正能成功的企业却又是凤毛麟角。

由于资本的进入,优秀的企业得以在当前一级市场孕育更长的时间,简单的说就是在上市前长得大些壮实些,更经得起风雨,当然上市的时候价格有时候也就不低了。

通过私募股权基金提前投资到这些创新企业,这就是现在PE的机会。

少数人挣钱的事实

只有少数人挣钱,可能是大部分行业的一个残酷事实。20%,甚至可能更少的人,挣走了80%的钱。私募股权行业也在发生大规模的优胜劣汰,头部机构始终保有最大的优势和资源

 
管理人业绩市场分位图示

注:管理人业绩以IRR为考量指标

数据来源:CVSource / 诺亚研究工作坊

虽然一级市场仍有估值高的可能存在,但相较于二级市场的资金量和参与人数,还是小很多。且一级市场主要还是专业的基金管理人作为机构参与投资,与二级市场散户为主的市场相比,相对更为理性。

如果担心被投企业上市破发的风险来说,可以选择早期或成长期投资比例多一些的基金,可以适当规避投资价格过高的问题。现在很多综合类基金,采用的往往是早期成长期成熟期组合投资的策略,这样成熟期项目给基金提供更快的现金流,而早期和成长期项目提供基金整体的收益支撑。

另外,因为有了近十年的PE市场存量,也有不少LP由于资金原因或者不愿长期等待,因此二手转让PE也是不错的选择,缩短了等待周期,也降低了盲池风险

商业世界没有真相,只有认知

周期带动资产的轮动,认知偏差影响资产的价格,我们既无法预测周期的准确到来,也无需对某一类资产过度热捧或者过度看空,这是我们需要资产配置的理由。

商业世界没有真相,只有认知。认知偏差产生投资的机会,也决定投资的胜负。权益类资产的魅力也许也就在此,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学习,刷新认知,希望能走在大多数人的前面一点点。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