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掉链子,腾讯内容端的阿喀琉斯之踵

渠道为王,还是内容为王?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这是个伪命题。

作者:孙树冠

来源:孙树冠

渠道为王,还是内容为王?

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这是个伪命题。

“天下英雄尽入彀中”,才是所有互联网企业追求的境界。

有人、有内容、自然就会有粘度和活跃度,商业效应也会随之而来。

无一例外的,所有社交媒体早期产品搭建好后,都是会花大力气、大价钱邀请意见领袖入驻。

无论是微博、微信公众号还是今日头条,邀请各行各业的意见领袖入驻,通过他们的号召力,吸引大量粉丝增加活跃,然后获得大量广告收入,早已经是社交媒体产品的基本套路。

也就是说,谁的打法最能聚拢海量的互联网用户,让用户花费更多的时间,谁就能在广告市场赢得大块蛋糕。

作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市场,我国手机移动端产业有着巨大的市场机会,谁能留得住用户的时间和金钱,谁就是最大的赢家。

手机是没有生命的,但文字却是能够勾起人们的贪嗔痴癫,也能唤起用户的爱恨情仇。

作为一名普通用户,一般情况下,如果不是需要买东西的话,很少会打开支付宝,但微信却是每天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的。

微信成功改变了人们的用户习惯,无论是日常的交流、阅读、移动支付和在线视频,都可以通过微信实现后,用户大量时间就被不知不觉绑架了。

然而,作为一个文字生产者,我的体会是,如果不是靠码字为生,估计我是不会订阅太多公众号的。

一般而言,大多数人在疲于应付日常工作生活中的琐碎之后,是没有太多时间和兴趣去关注别人的事情的。

对于绝大多数用户来说,移动端最大的价值,或许都是打发闲暇时光的。所以,快手、抖音等迅速窜起。

也就是说,从内容、尤其是严肃内容的角度来说,微信公众号的天然属性是没有微博来得好的。

微博像是一个广场,一旦有什么事情,大家迅速聚拢在一起讨论,对于事情的发展和变化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信息多方面的交叉比对后,能够迅速还原事实真相;微信,则更像是一个教室。很多认知水平差不多的人,就一个话题产生共鸣后,就会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但至于事实是不是真的这样,那就难以考证了。

毕竟,大家在微信里是来寻求“别人说出了我内心想要说的话”,而并非寻找事实本来的面貌。

说实在的,腾讯当年做微博的时候,也和新浪没有差多远,可惜却掉链子了。

微信天然聚集大量用户的基础上,腾讯微博原本能够成为一个很好的内容输出端口,成为一个开放性的话题广场,让各种信息在相互交叉比对中得以澄清,但当时负责的团队却没有把握好这样的时机。

“先发制人,后发至于人”的道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同样是适应的。

毕竟,用户一旦开始使用某个产品,要换成新的产品,是有切换成本的。

随着今日头条旗下的抖音、西瓜视频等产品走火,腾讯也跟着出了微视,但在微信这种较为封闭的场所内,其传播效果会不会很好,目前尚不得而知。但从整体上看,抖音和西瓜视频并没有微信那么好的“天然用户数据库”的情况下,仍然能够迅速崛起。显而易见的是,其产品更好的把握了“扩散性”,而不是微信那样的“聚合性”。

对于这种互联网巨头之间内容端的竞争,在国内市场拿不到第一的,往往也不要指望向海外市场扩张的可能性了。

内容产业,表面看起来只是一种文字生意,但背后却是有着复杂的文化和历史基因。作为中国人,连国人的文化和精神面貌都无法把握的话,怎么可能从中赚到巨额的商业利益呢?

产业发展是动态变化的,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情况,在互联网巨头之间的博弈当中,是很有可能发生的。

诺基亚如日中天的时候,他们也曾研发出智能手机,可是决策上的失误,让它整整错失了一个时代。

硬件如此,文化产业领域又何尝不是?

如果当年腾讯微博没有被放弃的话,现在通过微信的天然优势,新浪微博或许也就没有那么大的市场了。

但现实生活只有结果和后果,从来都没有如果。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