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万亿大减税,国资会割肉吗?

至于这个2万亿减税的游戏,最终会引发国企什么样的变化,目前仍值得密切关注。毕竟,动刀子割自己肉的事情,并不是简单的道德口号就能推动的。

来源:孙树冠

最近有两个事情,非常有意思。

一边是2万亿大减税正在切向央企和国企,并要求政府过紧日子;另外一边,一季度楼市忽然有回暖迹象。

据中国经营报报道,一位财政系统人士表示,减税降费的2万亿的缺口,一方面会通过增加特定央企和国企上缴利润,初步测算这部分能够增加近1万亿的收入;另一方面政府过紧日子的态度,压缩一般性支出后,开源节流可以缓解财政支出压力。

21世纪经济报道最新报道显示,每年三、四月份是楼市传统的“小阳春”季节,但在小阳春开始之前,2月部分城市和地区的楼市就开始转热。 

表面上,看起来这两件事情好像八竿子打不着,但如果对于国内“土地财政—金融杠杆—经济增长”运行体系稍有了解的人,都清楚这其中的必然联系。

2万亿元减税对于经济转型升级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棋:唯有国资有所贡献的情况下,才能缓和楼市价格上涨放缓给地方财税上缴带来的冲击,为产业转型升级和地方债务规范化提供足够大的缓冲地带。 

减税很好,钱从哪里来?国资是快难啃的骨头 

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要难。

两会宣布两万亿减税,无疑是件阻力巨大且需要勇气的事情。从上述中国经营报的新闻报道来看,显然这轮改革需要国资做出贡献。 

国资是否有让利的空间?答案是肯定的。 

去年10月24日,《国务院关于2017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和《国务院关于2017年度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的专项报告》资料显示: 

全国国有企业资产总额183.5万亿元,负债总额118.5万亿元,国有资本及权益总额50.3万亿元。全国国有企业境外总资产16.7万亿元;国有金融企业资产总额241万亿元,负债总额217.3万亿元,形成国有资产16.2万亿元。全国金融企业所投境外机构资产规模18.1万亿元;全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总额30万亿元,负债总额9.5万亿元,净资产20.5万亿元; 

上述报告数据同时显示,2013年至2017年,中央国有金融企业营业收入由4.3万亿元增至5.8万亿元,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从1.2万亿元增至1.4万亿元。 

国有金融机构营收和净利润大幅增长背后,是国资银行从A股市场拿走大量的净利润。

即便是去年整个宏观经济去杠杆、中美贸易摩擦冲击下,去年银行上市公司的利润还是非常可观。

正值2018年报披露的窗口, 26家上市银行股中,有14家已经发布年报,合计净利润为1.31万亿元。

目前3604家A股上市公司年报尚未披露完毕,但从2017年的数据来看,A股上市公司整体盈利不过3.3万亿元,银行上市公司就拿走了将近一半的净利润。

从中泰证券的研究报告可以看到,2018年A股市场上市公司的整体亏损面比2008年还严重。此前大量上市公司业绩爆雷,也曾引发舆论哗然。

美国、日本等大国崛起的过程,似乎并没有类似我们这边这种特殊的情况。

显而易见的是,原本指望着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能够转化为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助力实体经济发展,但当初那些亏损得一塌糊涂的银行,通过资本市场的力量不断做大,更进一步促使银行和实体经济之间形成倒金字塔的结构。 

金融系统高高在上、实体经济嗷嗷待哺的情况下,前些年才会有民生银行洪崎说“银行赚钱赚到不好意思”。 

然而,银行作为国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是远远不够的。

从就业的角度来看,民企对新增就业共享度达90%,税收共享超过50%,占国民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及对外投资比重超60%。 

以信贷资源为例,去年11月7日,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据不完全统计,现在银行业贷款余额中,民营企业贷款占25%,而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超过60%。民营企业从银行得到的贷款和它在经济中的比重还不相匹配、不相适应。”郭树清称,从长远来看,银行业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支持,应该契合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相应比重。 

银行不肯贷款给民企的原因,也有企业家透露过其中的症结:银行内部事实上存在一条“隐形线”:给国企贷款出了风险责任轻,但给民营企业贷款出了风险问题就大了,所以不乐意给民营企业贷款。 

楼市回暖,土地财政毒瘾难戒!但新变化正在发生 

去年楼市调控基调从“限购”转向“一城一策”后,今年一季度楼市似乎有转暖的迹象。 

21世纪经济报道显示,北京、杭州、成都2月份,楼市就开始有回暖迹象。无独有偶,最近有个开房地产中介公司的朋友,在走访惠州、广西防城港等地的楼市后,同样也反映当地楼市重新活跃起来。 

为什么那么多年以来,房子的调控往往都是失效的呢? 

问题的根源,无外乎地方政府对于土地财政的深度依赖。 

根据国务院参事夏斌《中国经济:观察与谏言》一书中提到,以2013年为例,地方政府和房地产相关的8类税收加上土地出让金收入合计6.4万亿元,狭义土地财政依赖度为53%,包含财政收入和政府性基金在内的广义土地财政依赖度约38%。 

土地财政收入下滑,往往是地方政府不可承受之重,也不符合历史上对地方官员的GDP考核(这几年已经提到不以此为考核导向)。

“房价下跌—土地价格下跌—基建、棚改等缩减—GDP增速下滑”的传导链条影响下,目前基建80%为银行融资的局面下,将会产生巨额的债务问题。由于房企、地方债等多方面影响进一步激化银行资产质量恶化,将会形成社会债务陷入坍缩的恶性循环。

由于地方政府对于土地财政依赖太重,即便是“住房不炒”定调之下,也无法遏制房价的快速上涨。 

很多人有误区,认为房价过高是供需问题,认为是房子盖得太少。但在一个非真正市场化的房地产市场里,国内房子整体上却是过剩的。 

过去几年房地产企业高负债率扩张的背景下,商品房待售面积2016 年就已经飙升到7亿平米以上的历史最高位,房屋建设的速度远远高于城镇化人口增长的速度。 

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的数据,2006-2016 年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累计扩张了61%,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扩张54%,而城区人口只增加了21%。 

更为荒诞的是,地方政府收取大量土地溢价后,老百姓的教育、医疗 等公共产品领域的生活成本却越来越高,而时不时又爆出“蝇官” 贪污受   贿成百上千万。

从最新动向来看,限制房地产暴涨的同时,各地方发债的热销,正在不断降低系统性的风险。

通过交易所大力发债,不仅对限制地方政府“老赖行为”、减少寻租空间有利,才能换得争取产业发展的资金和时间,还为老百姓的理财提供更多选择。 

最新资料显示,目前有宁波市、浙江省、四川省、陕西省、山东省和北京市等6个城市的地方债开放中小投资者通过银行购买。 

有趣的是,由于国内靠谱的理财产品匮乏,再加上近几年P2P频繁暴雷,地方债反而成为了国内居民热抢的理财产品。 

3月25日,第一批地方债——宁波债券和浙江省债券正式在柜台发售。两个地方债14亿额度遭疯抢,10分钟内就全部售罄。 

公开资料显示,宁波债券为土地储备专项债券,期限3年,招标确定的发行利率为3.04%,柜台销售额度3亿元;浙江债券为棚改专项债券,期限5年,招标确定的发行利率为3.32%,柜台销售额度11亿元。 

随着对地方政府债务终身责任制的出炉,以及规范地方平台融资等一系列举措的出台,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贺铿口中“地方政府债务大约40万亿元,没有一个想还”的情况大概率会得到好转。 

然而,利益博弈向来都是十分激烈。房价泡沫目前并没有因为政策层面上发生的巨大变化而产生根本性的改变。 

过去几十年,房地产成为地方政府、银行、开发商和多套房产拥有者财富分配的主要工具,不可能轻易就好因为政策层面上的用途说“住房不炒”就会真的老老实实执行的。

但对于企业来说,胳膊肘始终是拐不过大腿的。

所以,这几年可以看到,一边是融创等房地产商低调宣布2018年的业绩持续表现抢眼,另外一方面,类似恒大的这些公司又开始在新能源汽车等诸多领域开始布局。而以前高调的“一个亿小目标”,除了“卖卖卖”断尾求生之外,另外一个大地产商海航目前仍处在债务去杠杆的游戏之中。

至于这个2万亿减税的游戏,最终会引发国企什么样的变化,目前仍值得密切关注。毕竟,动刀子割自己肉的事情,并不是简单的道德口号就能推动的。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