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双面天使的未来

如果中美之间的文化隔阂深若大海,那么中印之间的文化隔阂就辽阔如太阳系

如果中美之间的文化隔阂深若大海,那么中印之间的文化隔阂就辽阔如太阳系。全球看多印度多年,但要看清印度却不容易。

印度,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国都。这个国家出过圣人“甘地”,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赢得了民族自立,向世人展示了和平斗争的力量。然而,同样在这个国家,时至今日种姓的血统论还居于统治地位,维持着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

当代的印度,就如同双面天使,一面行走于云端,创造着灿烂的物质精神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争奇斗艳;另一面又堕落低至尘埃之中,紧随着蒙昧和落后。

印度,想说爱你并不容易。

种姓等级制度撕裂社会

在今日今时的印度,某个人群走道的时候还要小心的避着人,因为他们不能让自己的影子落在路人的身上;还有某个人群随身带着扫帚,一边走路一边扫掉自己的脚印。没错,二十一世纪了,这种集血统论、歧视、森严等级观念于一体的邪恶社会关系还存在着。这就是印度列表种姓中达利特等所谓的“贱民”或“不可接触者”的日常生活,充满禁忌。他们饱受歧视,在教育、劳动都无法享有与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因此处境艰难,生活贫困,借了高利贷还不起还会沦为债主的契约劳工,以提供无偿劳动来还债。

尽管1950年的印度宪法规定:印度公民不分种族、性别、出身、宗教信仰和出生地点,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废止“不可接触制”,禁止任何形式的歧视。1955年通过的《不可接触制犯罪法》又规定,对“前贱民”实施任何不可接触制的歧视行为,都将构成刑事犯罪。不允许“前贱民”进入寺庙,到圣河沐浴,进入商店、河流、墓地等公共场所,阻止他们举行宗教仪式,不允许他们佩戴首饰和穿着华丽的衣服,不允许他们进入医院,不允许他们买东西等项行为都触犯法律,都将受到惩罚。1976年把《不可接触制犯罪法》改称《民权保护法》,再次申明,对表列种姓的歧视均属犯法行为。

但是,种姓制度犹如万年寒冰,一直未被打破,而且难以消融。

圣雄甘地把不可接触者称为“哈里真”,即神的子民,收养贱民为义女,并为抗议不可接触制多次绝食。印度制宪时,也将废除种姓歧视载入至高宪法。印度国宝级演员沙米尔汗认为种姓制度造成了印度社会割裂,不废除种姓制度印度不可能成为大国。但是,种姓依然顽固的在印度的社会关系中起着事实上的决定性作用。

低效率政府的低能治理

1、司法文明两极化但法治水平总体偏低

英国殖民留下的遗产之一是法治思想的移植。英国法的移植开启了印度法治现代化的进程,注入了民主、自由、平等等基本的现代社会理念。1960《英国法规废止法》进行重置后,原有法律体系中的258条英国法律经过本土化改造继续适用和施行。印度的司法实践中,私人与政府发生冲突,法律更倾向于保护弱势的私人(强拆少是印度很难修建宽阔笔直的马路或高铁的原因之一),这就是得益于“人身保护令”的传统已经在当地生根落地。而且,印度法官的判决书非常注重说理,因此法律的透明度很高,这与英美法系是一脉相承的。因此,印度在民商事的司法理念和实践上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相对容易共处(比如印度保护少数投资人权益上非常出色,2017年全球排名第4),这也是印度外包产业的发达的一个原因,因为服务贸易对法律有更高的要求。

与此相对,印度司法的另一极是极度落后。习俗和传统依然凌驾于法律之上,使得种姓制度的种种歧视一直挑战着宪法的权威。此外,印度在国际舆论上沦为“强奸大国”,包括一些恶性的刑事案件上,政府的消极不作为或选择性执法,让这个国家的法治水平堪忧。根据世界银行编制的法治指数(Rule of law index 【-2.5 weak; 2.5 strong】反映了民众对合同执行质量、财产权、警察和法院等社会规则的信心和遵守程度,以及犯罪和暴力的可能性),印度的法治水平这些年一路下行,该指数在2009年由正转负。

2、腐败和低效的政府

众所周知,除了历史上昙花一下的孔雀王朝之外,印度始终是松散的邦联国家,缺乏中央集权的治理历史。实行宪政之后,建立了美式联邦制,但又缺乏美国联邦制的向心力和政治治理能力,使得印度始终缺乏强有力的联邦政府(中央政府)。

可叹的是,印度同时也缺乏强有力的地方政府,因为路径依赖下,印度社会治理体系里一直发挥着作用的习俗和传统,都不支持强政府的存在(制度学派认为习俗和传统等非正式制约及其自我实施的能力,是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Government effectiveness index(政府效率指数【-2.5 weak; 2.5 strong】反映市民对公共服务质素、公务员队伍质素及其独立于政治压力的程度、政策制订和执行的质素,以及政府对这些政策的承诺的信誉)也证明了这一点,尽管印度政府的效率指数最近3年有所提升,但仍在0.1以内的弱水平。

印度政府的腐败也是世界知名。根据世界银行公布The index for Control of Corruption(腐败控制指数【-2.5 weak; 2.5 strong】反映了人们利用公权力为私人利益服务程度的看法)显示,尽管近年来印度政府的腐败程度有所减轻,但2017年仅排名在全球96名的水平。非政府组织“透明国际”发布的2017年度“全球清廉指数”中,印度排名81位,则是另一佐证。

谁能想到,在印度还存在着很多反政府武装,活跃在其版图内,发生的恐怖袭击时有发生,其中最臭名昭著便是“孟买恐怖袭击事件”。而政府却无力清剿干净。这算是印度政府治理水平低下的另一个表现吧。

3、营商环境水平差

“在印度经商从来都不容易”(印度总理莫迪语)。在世界银行2018年的营商环境排名中,印度从130名上升至100名,但照样是任重道远。

根据世界银行编制Regulatory quality index( 监管质量指数【2.5 weak; 2.5 strong】)反映了人们对政府有能力制定和执行允许和促进私营部门发展的健全政策和条例的看法)显示,印度在推动私营部门的发展上非常落后(2017年中国香港第一),就是说印度政府缺乏能力制定有效的政策,来推动非政府非国有部门的经济活动。

政府的治理能力差,导致印度的经济大起大落之余,银行系统已经深受其害,2017年不良贷款率已经攀升至9.98%的水平(达到技术性破产的底部),影响到了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好消息是印度的金融深度很低,2016年银行总资产在GDP的占比仅为69.67%(中国的同期数是168.01%);对私人部门(非政府)的银行信贷规模仅占GDP的49.55%(中国的同期数是155.80%)。如果未来印度GDP维持高速增长,银行信贷进一步扩张的话,消化不良贷款的空间还是有的(这和1998年之后中国银行的情况相类似)。

经济发展不尽如人意

1、经济增速不及潜在增长率

潜在增长率一般指的是经济在产能已充分利用、物价保持基本稳定的前提下能够实现的最高增长率。但1991年以来,印度的实际经济增速始终低于多数机构与学者估计的经济潜在增长率。

1991年印度开始经济自由化改革之前,印度实施的是混合经济体体制,私营经济一直受到抑制,国有经济受到追捧。各种许可证制度对私人资本非常不友好,所得税边际税率高(个人所得税的最高档位累进税率一度高达97%)更是直接压制个人和私人企业。 

从1991年起,随着经济自由化改革不断推进,政府向国内国外私人资本开放的领域越来越多,私人企业也越来越积极地参与国内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但即便如此,印度经济增长率长期低于专家预估的潜在趋势值,且波动很大,扛外部冲击能力弱,2008年次贷危机时经济增速以近乎自有落体的方式下行。

1991年时中印的人均GDP(PPP平价下)差不多处于同一起点,在1000美元左右。但到2017年的时候差距已经拉开,相差一倍有余。

以美元计价的GDP来看,两国的差距更大,中国2017年的GDP为12.24万亿美元,印度仅为2.6万亿美元,相差4.7倍。而1991年时,中国的GDP为3833.73亿美元,印度为2665.02亿美元。

2、高膨胀的威胁如影随形

因为政府治理水平低,所以央行独立性就差,货币供给失控是常态,印度经常发生两位数以上的恶性通货膨胀。直至2013年9月4日拉古拉迈·拉詹出任印度央行行长一职,央行独立性得到改善,印度通胀的前景才有所改观。

这位伟大的央行行长上任之初,面临着双重挑战:一是对抗两位数的通货膨胀,二是稳定卢比的汇率。他竭尽全力的控制住货币供应,同时改善了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水平,在经济增长和抗通胀努力寻求平衡。2016年拉詹离任(他是20多年来唯一取得连任的印度央行行长,可见这个职位受干预之深,且难以令人满意)之时,印度国内的通胀得到了控制,经济增长恢复,卢比的币值也趋于稳定。拉詹的继任者帕特尔巩固了拉詹的货币政策的成效。

3、经济结构不平衡

2016年GDP 中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份额分别是17%、30%和53%。在这三大产业中,工业对于吸纳劳动力的弹性最高,但工业在GDP中占比低,导致剩余劳动力转移能力偏弱,这无疑从几个方面制约了经济发展:

(1)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工业、服务业等劳动生产率高的部门转移较慢的话,会导致全要素劳动生产率提升慢;

(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慢和少,就业就成为问题,这会导致居民收入不能快速增长,这不利于国内市场规模的扩大。亚洲经济奇迹,无论是日韩还是中国的经验表明,无论是通过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以吸纳每年新增的劳动力,还是帮助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经济聚集效应突出的城市、转向劳动生产率更高的产业,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都是无可替代的(北大汇丰海上丝路研究中心)。目前印度的劳动参与率很低,2017年劳动参与率仅为53.79%,隐性失业问题非常严重。女性的劳动参与率更27.21%,这意味着妇女要承受更多的压迫。

另外,印度独立之后,长期实行严格的保护主义政策,导致经济发展缓慢:

(1)出口缺乏竞争力,都是一些低附加值的产品;

(2)国内产业无法满足国内居民的各种需求,导致进口需求一直相对旺盛,两者的共同作用就是进口多出口少,贸易长期赤字。而且,印度是一个贫油国家,高度依赖石油进口,每年进口石油的逆差占了贸易赤字的一半左右。

4、市场分割、要素流动水平低和劳动力平均素质不高

印度是联邦制政体,地方各邦享有一定的主权,包括司法治安等领域的自治权、邦内税的自主订立等等(但达到没有美国那样高度发达的治理水平,所以联邦制派生了很多问题,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所以,印度有14种官方语言,邦与邦之间的贸易并不便捷,加上各邦制定的邦内税与邦际销售税导致了市场的分割。这使得印度没有一个事实上统一的国内市场,直到今天印度国内尚没有连锁经营的大型商业企业。

又由于印度独立之后的保护主义政策,印度资本、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并不能自由流动,导致要素的配置效率不高。

另外,印度的教育水平高度不平衡,成人识字率仅有69.3%(2011年,成年人识字率指的是15岁及以上的人,既能读又能写,而且能理解一段简短的日常生活说明),接近13%的人是文盲。妇女更是处于劣势。相比之下,越南的识字率为93.52(2009),中国的识字率为95.12%(2010)。

印度高等教学毛入学率2016年达到26.93%,全球排名60名,落后于中国48.44%(34名)和越南28.26%(56名)。

5、文化传统制约经济发展

印度全国约有83%的人口信仰印度教, 13.4%的人口信仰伊斯兰教,剩余的少数人口信仰锡克教和基督教等。

作为印度人基本信仰的印度教属于传统宗教,主张多神崇拜的主神论;四种姓分立;因果报应及生死轮回;祭祀万能与崇尚苦行。这些与自由资本主义的精神毫无激励相容之处,一方面制约了强调承担风险和理性逐利的企业家精神的产生;另一方面甘于现世苦难的宗教意识催眠了民众的创富意识,并抑制了民众对好生活的追求。而这些恰恰是经济发展的精神驱动力。

6、基础建设长期落后

由于民主和法治传统,导致印度的联邦政府和地方邦政府都缺乏资源动员能力,所以印度一方面不能从广泛而充足的政府税源中汲取足够的财务资源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不能自上而下的搞基础设施建设运动。

世界经济论坛(WEF)2018年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仍处于较为落后的水平。

如道路连接指数全球排名76为,质量指数全球排名51位。

潜力与优势

1、莫迪的改革红利

2016年9月,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公布的民调显示,民众对莫迪的支持率高达80%~86% ,莫迪成为继尼赫鲁之后最受民众欢迎的政府领导人。莫迪利用民众的高支持率,推动着轰轰烈类的政治改革,致力于为印度创建一种新型的联邦体制: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上,通过向地方让渡一部分财权、事权,提高地方政府行动的自主性与成效性,并促进中央与地方在平等协商基础上展开合作。莫迪的联邦政府鼓励地方邦政府在行动自主的基础上开展竞争,说白了,就是向美国体制靠拢,试图建立自由资本主义的联邦体制。

经济上,莫迪政府通过了统一的商品和服务税法(GST)及破产法。GST在全国范围内合并税种,其好处在于:第一,消除重复征税的现象;第二,统一税制,可以避免邦政府之间利用税率的恶意竞争,有助于统一全国市场;第三,统一商品和服务的税率,解决了很多税务纠纷;第四,可以实现全国税务信息的统一联网,有效打击逃税行为。当然,最大的好处就在于这有助于在印度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内市场。 

而《破产法》对那些与债权人发生冲突的人毫不留情。如果专门法庭裁定企业无偿还能力,那么该公司董事会实际上全部遭解雇,同时指派一位独立专家代表债权方来管理公司,随后,新的管理人为寻求新的投资者做准备。如果债权方不能在九个月内达成交易,那么该企业会遭清算,其资产出售,这对各方都是不利的结果。但这会有力且彻底的促进市场出清,制止银行系统再向僵尸企业注资(这是中国需要学习的),改善金融系统的效率。前面提到现在印度的杠杆率水平很低,政府债务(2017年占GDP为68.7%)和私人部门债务的总债务水平远低于中国,债务的扩张有望给印度带来新的增长动力。

2、国际政经优待加分

印度的政治系统自独立后至今近70年,已经逐步进化至“人权在上,主权在下,任何政党,通过竞选获胜之后,不能利用国家主权谋私,也不能利用国家主权来侵犯少数人的利益,更不能利用国家主权来压制反对党”的不完全水平,在西方世界眼里已经属于较合格者,因此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中得到很多优待。

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对印度在技术输出方面政策更为宽松,印度相对中国更容易获得一些先进技术。比如,在《瓦森纳协定》的限制之下,欧洲诸多高新技术和产品无法进入中国市场,印度则不存在这方面的限制。

3、得天独厚的人口红利

人口结构好,目前印度的人口数量已经超过了13亿。截止2016年时,印度20岁以下人口数量达到5亿人,我国20岁以下人口数量只有3亿人。从年龄结构上来看,印度目前的平均年龄只有27岁,相当年轻。这意味着印度会有源源不绝的低成本劳动力成为经济发展的燃料。同时,印度还是一个高储蓄率的国家,2017年印度总储蓄占GDP比重达到32.1%,这有助于投资的增加。

4、市场经济秩序的自发扩张

从经济常识来讲,市场经济秩序会自发扩张,突破某些临界点后会有加速的态势。有理论认为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之后,经济发展就容易进入良性循环阶段。如中国人均GDP在2006年达到2099美元后,经济出现了加速成长,至2017年人均GDP已经达到8826美元,11年间成长了4.2倍,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3.95%。日本在1970年人均GDP达到2037后,1981年达到1.04万元,11年间的增速与中国非常近似。

其中的道理很简单,人均GDP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民众的社会生活会全面卷入到市场经济秩序之中,社会分工拓展至更广更细的范畴,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将由此大大提高。同时市场经济会为民众发展经济提供最有力的激励(这与政府的努力不一样),让民众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最终刺激经济的加速发展。同时,市场经济改善了资源配置的效率,更好的提高全要素劳动生产率(TFP),也会加快经济增长的步伐。

结语

由于极深的文化鸿沟,评估和预测印度的未来并不容易:

其一、印度是联邦制,联邦政府并没有中国政府中央集权的权威;

其二、印度的邦政府享有相当程度的主权(请注意是主权,国家主权),因此印度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的统一的国家,与此相对应,印度不是一个统一的市场经济体系,统一的商品和服务税法(GST)的实施尽管改善这种状况,但印度也不会形成如美国或中国那样同一性强的大市场,而更类似于欧盟那种差异化的子市场联盟;

其三、印度的政体是民主代议制,立法涉及到非常复杂的博弈,所以没有中国一样的政策决策效率。其四、印度的文化更加内倾封闭,英国近200年的殖民都没有留下太深的政治经济文化遗产,没有把印度自然而然的引向市场经济,这充分说明文化传统是决定一个国家长期走向的关键因素,所以印度市场经济进化之路并非全是坦途;

其五、印度最吸引人的是其人口红利及潜在的内需市场,但印度受制于传统而劳动参与率很低,廉价劳动力能否迁移至现代经济部门并不是确定性的事情;如果劳动力转移不理想,居民的收入不能提高,勃兴的内需市场也未必那么快形成;

只有从经济常识可以推断相信,随着市场经济秩序的扩张,印度有能力解决或缓解基础设施不足、宗教压抑等等不利因素的影响,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虽然2016年开始印度的经济增速冠绝全球,但仍可能低于其潜在增长率。随着莫迪改革红利的释放及市场经济秩序的自发扩张,印度可能进入一个全新的增长时代。投资印度股市,分享印度经济成长的成果,是投资人理所当然的想法。印度孟买SENSEX指数从2008年四季度最低7697点涨至2019年2月1日的36469点,涨幅高达473%,年复合涨幅15.17%。

投资印度的结果竟如何,最终取决于现代自由市场经济与印度传统文化系统冲突角力的结果,其中引发的矛盾烈度是作为局外人的中国人不容易理解的,正如我们难以理解印度独立后为何长期落后,经济自由化改革后又落后于中国的发展速度的真实原因。说白了,就是现代经济发展并非是理所当然的自然之事。但是,如果拥有一个朴素的信念,即人民,无论来自于地球哪个角落,对好日子的追求是最不可遏制的发展动力,只要一个国家能把这种动力引入到大致正确的方向,那么这一国就会迎来加速增长。

对于普通投资人而言,投资印度最好选择指数基金,现在有很多跟踪印度各种指数的ETF值得考虑。其中iShares MSCI India ETF(代码:INDA)追踪的是明晟印度指数(明晟指数比较不错,很有影响力,比如明晟考虑进一步调高中国A股在MSCI指数中的权重,到2019年8月将A股大盘股纳入因子提升至20%,A股占MSCI新兴市场指数权重提升至2.8%,带动大量外国资本流入A股;所以值得投资人考虑),该指数基金当前的估值是PE为20.36,PB为2.95。对于一个GDP实际增速在7%以上的国家而言,只要纳入指数的上市公司的盈利能与经济同步成长,未来10年10%以上的复合增长回报率是完全可期的。

参考资料:

《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马克思韦伯

《2016、2017、2018年营商环境报告:人人机会平等》世界银行

《从印度经济增长瓶颈看莫迪改革的方向、挑战及应对》北大

《“印度制造”为何难以复制中国奇迹?》华民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