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战对投资者究竟意味着什么

本文尝试从一名投资者的视角出发,以资产管理为目标,去谈一下自己对贸易和贸易战的理解,以及对应的投资策略。

来源:V5静观

作者:林健滔

“贸易战”,或“中美贸易摩擦”是今年最热最热的财经话题,这个话题关注人群之广,持续时间之长都是近年来罕见的。本文尝试从一名投资者的视角出发,以资产管理为目标,去谈一下自己对贸易和贸易战的理解,以及对应的投资策略。

面对如此复杂的经济问题,已经足够发达的网络信息,给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和相当丰富的资料。问题确实是非常复杂的,我的基本思路是,分析必须遵循几个原则,一是全局化的视野,二是结构化地看待问题,三是依据当下而不是过去的信息,四是数据化的分析,从而得出客观且科学的观点。坚决避免定性不定量地提出观点,避免因过时或片面的依据作出推论,更要反对假设立场的论证和捕风捉影的臆测定性。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客观的定性,只有这样,对投资才回是最有利和最长效的。

什么是定性不定量,什么是结构化?认为中国不如美国,或者贸易战中国必败,当然也包括完全相反的观点,这些都是定性的分析。中国是1:10不如美国,还是1:2不如美国,这就是定量层面的分析。中国是ABCDE全部不如美国,还是AB两项1:10不如美国,CD两项1:2不如美国,E项属于1:1中美两国不相伯仲,这属于结构化定量分析,同理还可再拆分其中某要素,例如A要素的结构来数量化和结构化的分析。

 为了论述这个问题,本文分为以下六个部分:

一、对中美两国经济的认识

二、贸易战是否影响双方经济驱动力的基本盘

三、贸易战中的非贸易关键因素

四、贸易战中的贸易关键因素

五、中国可能的应对措施

六、贸易战下的A股公司与投资策略

一、对中美两国经济的认识

我们研究的目标是去理解贸易战对中美双方,尤其是中国经济的影响。要理解这一点,我认为可以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双方经济规模、双方的经济结构和驱动力。其中的思路逻辑我们一点一点的谈。

1、中美双方的经济规模

经济规模反映的是体量的问题,双方的比值,实际也反映了能容忍损失的范围。两个成年人碰一下,双方都不会有什么大碍,但是同样的力度,一个大人和一个几岁的小朋友碰一下,小朋友就可能会跌到在地,这就是体量相差太大的作用。虽说贸易战没有赢家,杀敌一万自损八千,可是如果对方的八千仅占其10%,而一万却占己方的50%,意义就完全是云泥之别。

经济规模的度量,通用的指标是一国的GDP。互联网上有很多个版本的各国GDP数据,数据略有差异,本文采用世界银行官方网站披露的数据。从数据可以看出,2017年年美国的GDP达到19.39万亿美元,中国的GDP约为美国的2/3,达到12.23亿美元。从体量上说,中美两国都处于10亿美元以上的量级,而排在第三的日本则与中美明显不在一个量级上面。

排名

国家或地区

2017年GDP  (亿美元)

1

美国

193,906

2

中国

122,377

3

日本

48,721

4

德国

36,774

5

英国

26,224

6

印度

25,975

7

法国

25,825

8

巴西

20,555

9

意大利

19,348

10

加拿大

16,530

(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官方网站https://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NY.GDP.MKTP.CD?end=2017&start=2017&view=bar)

网上有很多关于日本与美国进行贸易战的分析,探讨了整个过程,其中当然有值得借鉴和警醒之处,但是我认为中国和日本、德国有许多不可比的地方,而且科学点说,从抓住主要矛盾的基本思维出发,可比性是相当有限的。

其中一个主要矛盾就在于体量的问题。日美贸易战肇始于1960年代,激化于1970年代,高潮于1980年代,经历了纺织品战(1957-1972年)、钢铁战(1968-1978年)、彩电战(1970-1980年)、汽车战(1979-1987年)、半导体战(1987-1991年)、电信战(1980-1995年)六个阶段。 

                      中美日德四国GDP数据                                                                          单位:亿美元

国家或地区

1960

1970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17

美国

5,433

10,759

28,625

43,467

59,796

76,641

102,848

193,906

中国

597

926

1,911

3,095

3,609

7,345

12,113

122,377

日本

443

2,126

11,054

13,989

31,328

54,491

48,875

48,721

德国

-

2,150

9,467

7,298

17,650

25,916

19,500

36,774


中日德三国GDP与美国比较

国家或地区

1960

1970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17

中国

10.99%

8.61%

6.68%

7.12%

6.03%

9.58%

11.78%

63.11%

日本

8.16%

19.76%

38.62%

32.18%

52.39%

71.10%

47.52%

25.13%

德国

-

19.99%

33.07%

16.79%

29.52%

33.82%

18.96%

18.97%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官方网站https://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NY.GDP.MKTP.CD?end=2017&start=2017&view=bar)

我们可以查看一下贸易战的各个阶段,日本和美国的GDP对比,19601970198019851990这些年份日本与美国的比例分别是:8.16%19.76%38.62%32.18%52.39%。很明显,在1960年日美贸易战爆发初期,当年日本的GDP仅为美国的8%。在广场协议签订前,1980年日本的GDP也仅仅达到美国的38.62%1985年广场协议签订后,日本的GDP水平明显提升,很大原因是汇率的因素,这里我们可以排除看待。而2017年中国与美国的GDP比值为63.11%这显然是没有可比性的数据。

通过数据,我们不难发现,体量与美国相差巨大的日本,在与美国贸易战的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都没有停止发展,反而与美国越来越接近。中国今年与美国爆发贸易战,体量对比却要远远好于当年日本,其冲击力度可以想象是小得多的。

2、双方的经济结构和驱动力

一个国家也好,一个公司也好,对于投资而言,了解了其规模是远远不足够的,我们必须要弄清楚其结构。因为当前的结构既决定了它的基础,也决定了它可能的发展方向,同时还表明了它的重心所在。值得注意的是,结构是会变化的,但它不可能短时间内剧烈的变化,变化也是积累量变才能引起质变的。

美国的经济结构

下表反映的是2017年美国GDP的构成,以及过去10年,其构成的变化情况。从数据可以看到,美国是一个以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体,金融(含房地产)、教育医疗、专业商业服务、休闲娱乐餐饮、交通运输邮政这些产业的比例加起来超过48%,另外建筑、政府、公共事业开支加起来占18.5%,以上的这些产业绝大多数都是内需为主,和贸易战的关系并不大。

数据来源:美国经济分析局(美国政府官方机构)https://apps.bea.gov/iTable/index_industry_gdpIndy.cfm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10年累计增长率

农林渔猎

1.05%

0.95%

1.07%

1.27%

1.15%

1.33%

1.17%

1.02%

0.95%

0.89%

12.24%

采矿业(含石油和天然气)

2.73%

2.01%

2.22%

2.57%

2.54%

2.70%

2.76%

1.81%

1.40%

1.70%

-17.81%

公用事业

1.61%

1.74%

1.78%

1.75%

1.63%

1.61%

1.61%

1.56%

1.54%

1.52%

24.20%

建造业

4.44%

4.00%

3.62%

3.52%

3.61%

3.72%

3.87%

4.08%

4.26%

4.26%

26.52%

制造业

12.33%

11.98%

12.23%

12.29%

12.28%

12.19%

12.12%

12.06%

11.72%

11.57%

23.71%

批发贸易业

5.96%

5.71%

5.80%

5.85%

5.96%

6.00%

6.05%

6.06%

5.92%

5.95%

31.42%

零售业

5.82%

5.84%

5.81%

5.75%

5.77%

5.80%

5.75%

5.84%

5.89%

5.86%

32.81%

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

2.87%

2.77%

2.84%

2.88%

2.89%

2.92%

2.95%

3.01%

3.02%

3.04%

39.47%

信息产业

4.96%

4.89%

4.88%

4.69%

4.56%

4.74%

4.54%

4.76%

4.85%

4.81%

27.57%

金融保险租赁业(含房地产)

19.05%

19.93%

19.72%

19.67%

19.99%

19.73%

20.11%

20.50%

20.85%

20.90%

44.51%

专业和商业服务业

11.91%

11.52%

11.56%

11.68%

11.84%

11.77%

11.85%

12.04%

12.09%

12.12%

34.07%

教育医疗服务业

7.78%

8.42%

8.34%

8.29%

8.27%

8.22%

8.11%

8.20%

8.35%

8.38%

41.88%

休闲娱乐餐饮业

3.64%

3.62%

3.61%

3.62%

3.69%

3.76%

3.82%

3.92%

4.03%

4.04%

46.51%

其他

2.25%

2.29%

2.22%

2.18%

2.20%

2.18%

2.20%

2.21%

2.23%

2.24%

31.02%

政府开支

13.60%

14.33%

14.29%

13.98%

13.60%

13.32%

13.07%

12.94%

12.89%

12.71%

23.09%

合计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31.74%

下表是增长较快的三个行业的细分行业在GDP中占比的变化

细分行业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占比变化

金融、保险、房地产、租赁和租赁

19.1

19.9

19.7

19.7

20.0

19.7

20.1

20.5

20.9

20.9

9.42%

金融保险

6.2

6.7

6.7

6.7

7.1

6.8

7.2

7.5

7.5

7.5

20.97%

   联邦储备银行、信贷中介和相关活动

2.8

2.8

2.7

2.8

3.0

2.8

2.8

2.8

2.9

2.9

3.57%

证券、商品合约和投资

0.8

1.3

1.3

1.2

1.4

1.3

1.3

1.3

1.3

1.3

62.50%

保险承运人及其相关活动

2.3

2.5

2.4

2.4

2.5

2.4

2.7

3.1

3.1

3.1

34.78%

基金、信托和其他金融工具

0.2

0.2

0.2

0.2

0.2

0.2

0.3

0.3

0.3

0.3

50.00%

房地产租赁与租赁

12.9

13.2

13.0

13.0

12.9

12.9

12.9

13.0

13.3

13.4

3.88%

房地产

11.7

12.1

11.9

11.9

11.8

11.8

11.8

11.9

12.2

12.3

5.13%

住房

9.7

10.2

9.9

9.8

9.6

9.5

9.6

9.7

9.9

9.9

2.06%

其他房地产

2.0

1.9

2.0

2.1

2.2

2.3

2.3

2.2

2.3

2.4

20.00%

租赁租赁服务及无形资产出租人

1.2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8.33%

教育服务、医疗保健和社会救助

7.8

8.4

8.3

8.3

8.3

8.2

8.1

8.2

8.4

8.4

7.69%

教育服务

1.0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0.00%

保健与社会救助

6.8

7.3

7.2

7.2

7.1

7.1

7.0

7.1

7.2

7.3

7.35%

流动医疗服务

3.2

3.5

3.5

3.5

3.4

3.4

3.4

3.4

3.5

3.6

12.50%

医院及护理及住宅护理设施

2.9

3.2

3.1

3.1

3.1

3.1

3.0

3.0

3.1

3.0

3.45%

医院

2.2

2.4

2.3

2.3

2.3

2.3

2.2

2.3

2.3

2.3

4.55%

护理与住宅护理设施

0.8

0.8

0.8

0.8

0.8

0.8

0.8

0.8

0.8

0.8

0.00%

社会救助

0.6

0.6

0.6

0.6

0.6

0.6

0.6

0.6

0.7

0.7

16.67%

艺术、娱乐、娱乐、住宿和食品服务

3.6

3.6

3.6

3.6

3.7

3.8

3.8

3.9

4.0

4.0

11.11%

艺术、娱乐和娱乐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0.00%

表演艺术、观众体育、博物馆及相关活动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6

0.6

20.00%

娱乐、赌博和娱乐业

0.4

0.4

0.4

0.4

0.4

0.5

0.5

0.5

0.5

0.5

25.00%

住宿和餐饮服务

2.7

2.7

2.6

2.7

2.7

2.8

2.8

2.9

3.0

3.0

11.11%

住宿

0.8

0.7

0.7

0.8

0.8

0.8

0.8

0.8

0.9

0.8

0.00%

饮食业

1.8

1.9

1.9

1.9

1.9

2.0

2.0

2.1

2.2

2.2

22.22%

美国的经济驱动力

从数据可以过去10年,美国的GDP从14.71万亿增长到19.39万亿,10年增长了31.74%,其中最大的驱动力来源于金融和房地产业、休闲娱乐餐饮业、教育医疗行业。从细分行业可以看出,增长的最大动力是是证券、期货、投资和保险业务、休闲服务业。

信息产业10年来的增速仅仅27%,远远落后于服务业。这样的数据和投资者日常经常听到的美国的信息产业、美国的高科技引领美国走出新一轮牛市持续驱动美国经济向前进的印象是否相差很大?

我认为主要的原因在于两点,一是美国的信息产业软件部门多在美国,但硬件部门多数仅是在美国完成设计环节,其他各个环节的加工都不在美国。二是中国的投资者,与市场信息靠的太近了,每天耳濡目染,却没有通过数据去看清楚事实的全貌。

批发、零售、制造这三个大行业,与贸易的关系最为密切,但合计占比为23%,10年来制造业累计增速仅有23%,批发零售大约都是31%左右,这三个行业的增速都显著低于金融和其他服务业40%以上的增速。

所以,美国最大的驱动力就在于服务业,既非货物贸易,也非信息服务业,所以美国经济要持续繁荣,短期而言更需要的是保持消费。

中国的经济结构

和美国的区别较大,中国的GDP增加值主要来源于制造业、批发零售、金融、房地产、建筑业。

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B01&zb=A0101&sj=2018B

制造业、批发零售业是我国涉及对外贸易最多的行业,信息服务、金融业也有涉及,但比例较低。乍看之下,似乎我国的经济相比美国更经不起贸易战的冲击,是否如此,首次必须要进一步了解我国经济对涉外贸易,尤其是对美国贸易的依赖程度。

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当年,出口金额为0.27万亿美元,当年中国的GDP为1.2万亿美元,到2007年,我国的出口金额已高达1.22万亿美元,我国的GDP为3.55万亿美元。短短6年的时间,我国的出口金额暴增6倍,与GDP的比值由0.225提升至0.344,由于进出口额与GDP具有明显正相关的关系,彼时出口贸易对中国经济的意义自不待言。

10年后的2017年,我国的出口金额为2.27万亿美元,10年时间仅仅增长了86%,而我国的GDP水平已经飙升至12.24万亿美元,出口金额与GDP的比例下降到0.185,这个数字比加入WTO的当年还要低17%!

上述是中国的整体贸易规模,下面我们在来看看中国和美国贸易的数据。按照美国的口径,美国对华进出口贸易规模,与其GDP的比值仅为0.033,而中美进出口总额与中国GDP的比值也仅为0.049。

还可以这样看,中国对美进出口总额,合计5968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4万亿元,而根据统计局数据,但是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就高达36.6万亿人民币,两者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另外,别忘了,对美出口仅占出口额20%不到,进口额仅占8.35%。而且中国而言,还有一个更大的拉动力量——投资。因此从该数据可以看出,不管是中国对美国而言,还是美国对中国而言,都绝对不是一个伤筋动骨的数字。换句话说,从宏观角度看认为中美贸易摩擦会导致中国经济发展夭折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观点。

 

如果上述数字仍然不放心,那么我们可以历年来,外贸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到底起到了多大的作用。数据表明,在改革开放的前20年,我国确实高度依赖于对外贸易,但是踏入2000年以后,随着进口的大幅增加,净出口的作用实际并没有那么大,那种认为三驾马车是并驾齐驱的观点是过时的。相反,国内的消费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影响越来越大,而基础设施的建设则可以成为出口艰难时期一个重要的调节手段,从下表最近五年资本形成的占比数据可以看出,尽管投资拉动的手段会面临边际效应越来越小的问题,但是这个手段时至今日依然可以为中国的转型升级带来相当大的政策回旋空间。换句话说,中国可打的经济牌其实还非常多

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B01&zb=A0101&sj=2018B

三大需求对我国GDP的拉动作用(%)

年份

最终消费支出

资本形成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年份

最终消费支出

资本形成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2017

58.8

32.1

9.1

2001

49.3

65.3

-14.6

2016

64.6

42.2

-6.8

2000

78.2

21.4

0.4

2015

59.9

42.6

-2.5

1999

87.1

20.4

-7.5

2014

51.56

46.74

1.7

1998

64.8

28.4

6.8

2013

48.2

54.2

-2.4

1997

43.2

14.6

42.2

2012

56.7

42

1.3

1996

62.6

34.5

2.9

2011

62.7

45.2

-7.9

1995

46.2

46.9

6.9

2010

46.9

66

-12.9

1994

34.2

36.6

29.2

2009

57.7

87.1

-44.8

1993

57.8

52.5

-10.3

2008

44.7

51.8

3.5

1992

56

52.3

-8.3

2007

46.1

43.6

10.3

1991

61.7

37.9

0.4

2006

42.7

42.6

14.7

1990

92.6

-62

69.4

2005

56

33

11

1989

83.5

-16.8

33.3

2004

43.5

61.9

-5.4

1988

43.2

56

0.8

2003

35.8

69.6

-5.4

1987

41.1

26.5

32.4

2002

57.6

38.1

4.3

1986

49.5

15.2

35.3

中国经济的驱动力

总结来说,站在2017这个时点,中国的经济驱动力其实是消费6,投资3,出口1,就如下图一样,其中对美出口的因素更是只占到1.8%。

 二、贸易战是否影响双方经济驱动力的基本盘

在谈贸易战对双方的经济驱动力可能形成的影响之前,我想先跳出贸易战这个话题,去分析一下如果没有贸易战,经济要获得持续进步,有哪些可选项。然后再分析中国目前的情况和未来可能遇到的困难,去作出一些排除,以尽量规避思维上面的盲区。

1、人类社会取得经济进步的形式的认识

在对中外历史发展有一定学习的基础上,我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能取得经济进步的形式大致就是以下几种:满足基本的需求、软件层面的优化、资源要素的优化、科技进步。

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

满足的基本需求,包括几个层面,一是满足人类个体的生活需求,例如衣食住行。中国历史上充满着这样的经济神话,这一点几乎无需指定特定历史都可以知道,大部分的中国王朝更替,因为战争的消耗,社会很容易陷入民生凋敝,饥寒交迫的困境。和平到来后,只要能够满足老百姓的基本需求,社会经济一定会取得恢复性的进展。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治理如汉初文景之治、隋朝开皇之治、唐初贞观之治、清初康乾盛世,都始于王朝开创的前50年,这其中也包括了我国改革开放之初的情形。这些治理与政治领导人卓越的治理能力和理念固然有无法分割的关系,但很大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恢复人类刚性需求的均值回归。此外,人口数量的攀升更会在这方面带来额外的贡献。

第二个情形就是社会层面的,基础设施的改善,一定会拉动需求,带来经济的发展。这一点我认为不需要去举例大家都能明白,因为近40年来中国人对这点的体会已非常深刻。值得说的是上文说的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加上基础设施的改善,实际都是恢复性发展都基本的水平。这往往能让一个国家的经济高度达到一个瓶颈位置,也就是著名的中等收入陷阱的水平。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需求逐渐转变,从“从无到有”的求量,转变为“从有到优”的求质。这是因为社会的购买力已上了一个台阶,此时“工匠精神”才有生存的基础,个性化的、多层次的产品满足了消费者更细致的需求。消费升级不仅仅体现在个人和家庭上,同时体现在社会的各个组织实体上,对消费更高的要求事实上会形成了海量需求的上升,这无疑会导致同样的需求产生更大的经济驱动力,从而继续推动经济的发展。

软件层面的优化

软件层面的优化,主要是指全社会分配制度的变革,以及组织结构的变革,两者往往会交织在一起。

说到社会分配制度的变革会带来社会经济的发展,最贴身的认知应该是中国改革开放,其实历史上的事例还非常多,改革开放的成功与历史的案例有许多的契合点。

远在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实施变法,主要内容包括实施四民分业、盐铁专营、贸易兴国。其中四民分业,指把人民划归士、农、工、商四个职业,世代流传不得改变以提升工作的熟悉度和技术的传承,属于组织结构的变革。盐铁官营既涉及到组织结构,又涉及到社会分配。

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包括废除井田制(周朝立国周公的创举,一块土地划一个井字,中间是公田,其余是私田,规定先公后私),这既涉及到组织结构,又涉及到社会分配。废封建推行郡县制,主要是政治层面的改革。实行标准化是技术层面的革新,军爵制度既涉及到组织结构,又涉及到社会分配。

汉武帝时期桑弘羊的经济改革把管仲开始的盐铁专营升级为盐铁官营,并扩展到酿酒、运输、铸币等等行业。随着时间的变迁这些政策时松时紧,但在历朝历代影响非常深远直至今天。东汉光武帝刘秀变革尝试经济的方针、后世唐朝的刘宴改革,北宋王安石变法,乃至民国时期国民党的施政都受到这些思想的影响。

国外的例子也是很多的,这里就先不展开了。

软件层面的变革,有可能会解除制约经济的枷锁,从而极大地促进经济繁荣。但是错误的措施也可能导致经济的紊乱乃至政治的动荡,因此对经济的变革,是一剂猛药,需要借助契机逐步逐步地实行。

增加或改善资源要素

资源的要素是什么,无非是增加资本的投入、增加人力的投入、开拓新的市场。历史经验表明,吸引外资、政策倾斜、集中资金于某地建设,这些都有可能引起局部地区的迅速崛起走向繁荣。某些战略要地的军事要塞,比如汉朝的塑方城、北宋的雁门、现代的经济特区、殖民时代西方列强对殖民地关键位置的开发,以及靠贩卖自然资源的中东国家,我认为都可以抽象为这一类的要素。这种方式是最直接的帮助经济发展的方式,直到今天都是如此,是非常值得重视的,但是很明显他们也都有天花板,或为投入的上限、或为政策的上限、或为生产资源的上限、市场的规模。说到底,这都是资源要素的上限。

科技进步和一点一滴的微创新

科技的进步,我认为是人类社会和经济能够取得长足进步的最直接原因。为什么?因为科技创新会带来三样东西,一是更高的效率,使更少的人力或更少的时间就能办好同一件事;二是新的能力,使人能够完成以往无法完成的事;三是大大打开人的思维,使人们凭此发现更广阔的天地。

科技当然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但是社会的其他因素往往都是通过科技因素最终作用于经济和社会的。或者说,科技水平最终划定了一个社会很长时期的经济上限,要突破这个上限,除非出现划时代的科技的突破。

石器、青铜器、铁器这三种工具就代表了完全不同的科技水平。人们的经济生活基本受限于能掌握的劳动工具。宋代的水稻种植、明代棉花的引入,这两个时期,恰好也对应上中国人口迅速膨胀的两个时期,这些也是划时代的印记。近代的几次科技革命更是让人类的经济和文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提升。

我们很容易发现一些能在有科技含量的领域站得住脚的小国家,这些国家即使不依赖自然资源,也穷不到哪去。例如在荒芜的沙漠地区建国立足的以色列、在半导体显示和内存芯片独步天下的韩国、通信领域诺基亚的母国芬兰、汽车制造大国日本等等。反观坐拥偌大土地的蒙古、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却无法有强劲的经济,俄罗斯的航天军工很有技术含量,但属军品非民品,国民经济预算是用天然气销售量来测量的。

划时代的科技进步是可遇不可求的,信息化的浪潮已经掀起了几十年,至今仍方兴未艾,下一个划时代的科技没有人知道何时开发出来。但是,一点一滴的微创新却在不断地改善着人们的生活和提振社会的经济,最重要的一点是,不断的科技进步带来的经济提升空间,理论上是没有上限的。

2、当下的中国经济驱动力来源是什么

 沿着上述的一些思考,接下来我们可以根据中国的现实情况,去做一些经济发展的判断。我个人的判断如下:1、满足基本的需求。例如衣食住行,我国早在上世纪90年代已经解决,当前的中国显然不能靠这一条,中国的人口正在老龄化,此项需求更会大打折扣。理论上,中国应该抓住时间窗口大力鼓励生育,但这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任务。

2、改善基础设施。边际效应会越来越差,但是目前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可选项。基础设施绝非仅仅网上所说的两地建条高速、修条铁路那么简单。中国的城镇化远未结束;缩短国内、国际的人流物流交通时间和成本;进一步升级通讯网络设备、改善城市的安全性、舒适性、智能性、兴建清洁能源设施等等不仅会产生很好的效益,而是且尚需巨大的投入。

3、刺激消费。与基建的雷厉风行的形象不同,消费升级随着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提升,对经济提升的作用会“润物细无声”地进行。大的如更换住房,小的如买一包更干净的盐。工匠精神随着中产阶级的崛起会成为共同的追求,各种创意、各种文化精神消费,也会为经济的提振带来不可忽视的提振。

4、制度层面的优化。例如过期的改革,政策的微调,在可以预料的将来中国都会一路进行下去,只是这比较难量化。

5、资源要素的变化。我相信来自几个方面,一是高端产业,例如半导体产业的产能将会不可避免地转入中国;二是低端的产业,例如纺织品、玩具以及其他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会部分往东南亚、印度这些国家转移。三是新市场的开拓,其中的重要增长点就是一带一路的战略。

国内的产业结构逐渐向高端产品变化。历史上,德国、英国、美国、日本、韩国这些国家的产品无一不是从模仿到创造,从低端到高端,这实际上是一个发展规律。在全球化的时代,本质上是国际资本的逐利性决定的,中国能做的应该是顺应潮流,加大科技投入,以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

6、科技创新。科技的创新会为带来来巨大的红利,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中国正在用行动来把握这一的机会。下面我们会详细地分析。

3、中国经济的驱动力会被贸易战扼杀吗

如上所述的几点,刺激国内消费、优化基础设施、制度层面的改革,这些美国人能有效地干涉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然而这几项占经济多大的权重?请再次看看第一部分的数据。此外,不要忘记,对美贸易仅占出口的20%。

年份

最终消费支出

资本形成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2017

58.8%

32.1%

9.1%

 如果您相信数据,我想结论已经形成,那就是总体而言,贸易战根本动摇不了中国经济的基本盘。

 网上还是有很多文章把贸易战视为中国经济的末日,这主要都是针对上面归纳的第5项资源要素,以及第6项科技的。所以我们可以就这两个角度进行探讨,进一步结构化地、数据化地分析这个问题。

三、贸易战中的非贸易关键因素

 互联网上讨论贸易战成败的关键,主要的论据、质疑点集中在三个方面:日美贸易战的前车之鉴,关键科技“掐脖子”问题、美国盟友问题。

实际上,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的分解因素,来理清思路:产业环境、产业格局、科技水平、支撑力量。

1、中美两国的制造业产业环境与美日贸易战时期已有巨大不同

中美贸易战的产业背景,与日美贸易战时期已有天壤之别。这一点,是那些认为中国会步日本后尘的网络评论文章鲜有提及的。

1960年,美国的GDP为5.43万亿美元,其中制造业达到1.38万亿,比例还高达25%,到了2017年,该比例已下跌至11%。,达到2.24万亿,60年的时间翻不到1倍。

1960-1990年,美国拥有保有独立的制造业产业链,绝大部分的工业生产在国内能就能找到零配件,日本的情况也是类似的。也就是美国和日本的贸易战,本质上是两个国家的工业能力为基础的一场较量。但是今天,情况彻底不同了,因为产业链是分布在全球的。不论是手机巨头苹果公司、汽车巨头通用公司、芯片业巨头高通公司、生产飞机的波音公司,所有美国工业上的明星公司都不可能在美国找到完整的配套,贸易本身成了生产的一部分

全球产业链里面,谁是最大权重?答案毫无疑问是中国。2007年中国工业生产总值只有美国的62%;而2011年美国为2.4万亿美元,中国达到2.9万亿,已超越美国;2017年中国的工业附加值比美国、日本、德国这三个国家的工业产值还要大。不仅如此,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全部联合国分类里 39 个工业大类,191 个中类和525 个小类的国家,并且在 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其中220 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简单地说就是有的产品只有中国在生产,还有很多产品如果想大规模廉价地采购,除非在中国,否则也是办不到的。

2、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

2016年,中国人口数量为13.83亿人,同时也是拥有最多高购买力人口的国家,这一点中国大妈在海外令人咋舌的购买行动,从日用品、家电、奢饰品到房子都能够反映出来。与此同时,中国还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这就决定了,对于跨国公司而言,从原材料到半成品,到最终产品,几乎无法绕开中国买家。此外,芯片、飞机、精密设备、汽车这样的高端产品,如果不卖给中国,多出来的产品将不可能找到替代的市场。

3、世界范围内的产业格局

当代各国的经济基础,是通过各行业的公司累积得到的。财经媒体报道最为活跃的产业是科技行业,包括互联网、近半年的焦点芯片产业、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等。

然而,真实的经济影响力的比例结构,和我们经常看到的媒体报道的产业存在较大差距。世界500强企业反映了最能累积财富的行业和公司,在前100名的公司里,各行业分别占多少家呢?答案是金融24家、能源21家、汽车11家、通讯9家、医疗健康7家、传统制造业(不含汽车飞机通讯)7家、商贸6家、科技5家、建筑5家,其他5家。里面的5家科技公司,包括Alphabet公司(谷歌母公司)、戴尔、IBM、微软、亚马逊(苹果、三星包含在通讯领域里)。前100名里面,美国37家,中国22家,日本9家,德国8家,法国6家,韩、英、意各3家。

在这么多的产业里面,美国占垄断地位的产业有哪些呢?答案是一硬一软两个产业,硬指的是芯片,软指的是操作系统软件。这两个产业中,芯片业科技含量最为尖端,门槛最高。而操作系统软件,实际上又和芯片有协作关系,构成很高的壁垒,这两个产业,下文在关键科技领域里再探讨对中国的影响。

还有一些是中美两家寡头垄断的产业,主要是指互联网、人工智能。西方发达国家,外加日本、韩国、我国台湾地区、香港特区、新加坡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20年里,是集体缺席的,他们都没能孵化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互联网企业。最主要的原因是境内市场规模的问题,简单的例子就是,国内卖单品的垂直电商可以生存下去,比如当当、京东,然后进一步发展,这在香港就变得不可能了。

此外,有大量的行业是属于多强争夺的,例如制药(美、欧、日)、核电   (中、欧)、化学(美、欧、日、中)、汽车(欧、美、日、韩)、半导体显示 (中、韩)

还有的行业是多强争夺,但中国具有领先优势的,例如高铁、通讯、港口机械、民用无人机、数字安防等。

最后还需要说明,中国还独创了一个产业,量子通信。

说了那么多,其实想说明的只有一点,由于美国在绝大多数行业并不占据垄断型优势,因此对中国的影响,只集中在操作系统、芯片(准确地说,应该是半导体产业)两个领域。

4、半导体产业、操作系统会对中国构成致命一击吗?

关于操作系统的问题,其实是不用太担心的,因为事实上除了Windows外有替代品,Linux以及其他开源的操作系统是一直存在的,但是如果微软完全不卖给中国,那绝对是这些替代品的天赐良机来的。例如,国产的中标麒麟军用桌面操作系统就已在国防领域多个项目中进行部署和应用。只是由于在民用市场不够好用,市占率太低,这造成两个连锁问题,一是愿意在国产系统上开发应用程序的软件厂商凤毛麟角,以至于无法建立起生态系统,二是得不到足够的用户反馈以至于无法快速地升级迭代,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商业上取得成功显然是无从谈起的。但这与没有,是两回事,一旦不能用Windows,国产系统上述的两个问题反而因为市占率的提高迎刃而解,而Windows要重返时却会回天乏术。

关于芯片的问题,值得详细地探讨一下,因为这也是许多投资者担心、质疑的问题。我认为这确实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但是不值得夸大它的影响,那么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危险性、影响程度、变化趋势。

从应用场景来看

应用的场景主要有几种:军用、民用PC端和手机端,服务器端、超级计算机。其中,军用是国产化的,超算中国已使用国产的申威芯片,并连续多年霸占超算榜单前几名,尽管今年初美国重夺第一位,但根据报道的研发进展,可以预期就在明年甚至今年底中国又会重新夺回这一位置,而且这次领先美国的差距将拉大到3倍左右。

在PC端和服务器端,全球市场的垄断者是美国的英特尔公司和AMD公司,这确实是中国的一个巨大短板。2017年中国国内PC出货量为5360万台(数据来源:IDC中国发布的《PC市场月度跟踪报告》),而全球的出货量为26250万台,中国的占比为20.4%,世界的三大PC巨头为惠普、联想、戴尔,市场份额分别为22.5%、22%、15.7%。

可以想象,在最恶劣的情形下,如果芯片遭到禁运,联想、华为PC部门将会无法维持运营,中国人将需要购买昂贵的美国或别国PC。但是还需要注意的有两点,一是美国会对中国实施芯片禁运吗?概率几乎为0,因为中国生产全球90%的PC,换句话说,如果禁运,倒霉的不仅是联想、华为,英特尔和AMD的公司同时也要破产,戴尔、苹果也是同样的道理。这就是全球化的产业链,产能不是说转移就能够转移的,需要相当漫长的时间;第二,PC出货量的峰值时间是在2012年,当时为8360万台,PC的需求量是在不断下滑的。

手机的芯片,竞争格局就完全不同了。除了英特尔外,还有高通、苹果、三星、联发科、华为海思等。其中只有英特尔是自己制造芯片的,其余的公司都在台积电流片。台积电在上海设有国内最大的晶圆厂,月产能大约120万片。这可以明确一点,华为海思、紫光等都是中国的高端芯片公司,但是瓶颈主要在于制造环节,国产的中芯国际等公司,生产的工艺、产能和台积电相比还是有较大的差距。而中芯国际的差距,又由于缺乏先进装备、技术积累不足等薄弱环节引起的。这就是中国的近期危险所在。

从生产角度看

从生产的角度看,一枚芯片要生产出来,需要几个缺一不可的关键环节和必须的配套产业:上游为半导体材料、芯片生产设备、中游芯片设计、晶圆制造、下游封装测试,这五个环节,技术难度和壁垒都非常高,可以说没有容易做的东西,其中设计和晶圆制造难度最大。

值得注意的有两点,一是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包办芯片生产的全部流程和产业链。例如重要的晶圆生产设备光刻机,2017年就由荷兰ASML一家供应近93%的主流高端机型,日本佳能供应7%的中端机型,尼康极小比例供应低端机型。 

 上述的五个环节,除了在设计上,中国可以说已掌握了核心能力,封装测试基本达到先进水平外,其他环节都相对薄弱,但是中国也有很多亮点,不值得悲观反而应该乐观看待。

首先,中国也有在某些领域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的半导体企业。例如,做电子级硅的鑫华半导体,生产的电子级多晶硅材料各项指标全面比肩国际一流厂商水平并出口到韩国;中微半导体最先进一代的 7nm 刻蚀机已经进入台积电生产线;上海睿励科学仪器公司300mm 硅片光学测量设备(TFX3000)于 2014 年获得三星数台订单,并于 2018 年获得三星的重复订单等。

其次,除了上述取得卓越成绩的,还有不少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包括做多项设备的北方华创的、北京亦庄收购了美国的Mattson公司,在RTP、光刻胶剥离及清洗设备、电学检测设备的长川科技、晶圆代工的中芯国际、做大硅片的上海新昇、抛光垫的鼎龙股份、溅射靶材的江丰电子、存储芯片的长江存储、合肥长鑫等等。

再次,尽管各个环节美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都占据压倒性的优势,但是也可以惊喜的发现,在几乎所有的环节,中国都有进行布局,这在全球范围内是绝无仅有的,可以想象,假以时日中国是有望这个领域彻底实现自主可控的,而这点其他国家没有条件实现。

最后,生产的环节事实上越来越多地从日本、美国、韩国、台湾迁移到中国。根据 SEMI 统计,2017-2020 年,全球共有 62 座晶圆厂投建,其中 26座将在中国大陆,占比高达42%。几乎所有的主流芯片厂商都在中国设有工厂,包括三星、英特尔、联电、海力士、德科玛、格芯(格罗方德)等等,可见中国对半导体产能的吸引能力是非常强大的。新建和在建的这些产能会在两三年内放弃中国市场吗?可能性几乎为0。

从其他芯片类型来看

上文说到的应用于军用、民用PC端和手机端,服务器端、超级计算机的,讲的实际上都是微处理器,芯片其实还包括逻辑处理器、存储器、模拟电路。其中存储器,中国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国际上最先进的厂家的技术差距仅在1年左右。

内存主要分为NAND FLASH、NOR FLASH、DRAM三种。其中兆易创新是NOR FLASH的全球第五大设计厂商,紫光旗下的长江存储科技已经研发出了国产32层堆栈的3D NAND闪存,预计2018-2019年间量产,2020年技术上有望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同时还挖来了台湾华亚科技董事长高启全(CharlesKau)加盟,出任全球执行副总裁,并组建了500人的研发团队,正在开发自己的DRAM内存制造技术,据报道长江存储将直奔当今世界最先进的20/18nm工艺,这个工艺目前仅有三星实现量产,SK海力士和美国的镁光都还没有量产。

此外,中国的存储技术还表现出相当的研发能力。2018年8月7日,长江存储还公开发布Xtacking技术,目前世界上最快的三维闪存读写速度是1.4Gbps,采用Xtacking技术后这一数值有望提升到3.0Gbps,对闪存行业来讲将是颠覆性的。

从变化趋势的角度看

重要的变化之一,是芯片的应用场景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从PC扩展到移动端,已经是几年前的事情,但是变化不会止步于此。更大更广的变化正在产生,包括应用于只能汽车上的芯片,应用于物联网设备的芯片。著名的围棋人机大战,赢了李世石的阿尔法狗使用的芯片是什么芯片?答案是谷歌专门为机器学习定制了“TPU”(Tensor Processing Unit)的ASIC芯片。

人工智能深度神经网络的计算结构比较特殊,比如高度的并行化、时间域上的递归、中间的节点比较稀疏,所以如果能用专门的硬件来实现,会比在CPU上用软件实现要高效,一般来说会提高2-3个数量级。AI芯片就应运而生。

很明显,使用场景的变化,将极大地改变芯片业的竞争格局,由原本的寡头垄断,改变为群雄逐鹿的格局,而现在这个情况已经在出现。中国的商汤科技、寒武纪、华为等AI芯片公司依然崛起,并且其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在同一水平层次上。华为、阿里巴巴也进入到AI芯片的领域,其中华为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在2018年10月10日宣布华为的全栈全场景AI解决方案,同时发布两款AI芯片。

重要的变化之二,是摩尔定律的逐渐失效。摩尔定律,指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约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或者说同样的价钱在这个时间后,可以得到性能增加一倍的设备。这是驱动电子产品迅速更新换代的技术原因。但是需要注意,摩尔定律本身并不是什么物理定律,而是经验推论,它是由英特尔(Intel)的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Gordon Moore)提出来的

正是摩尔定律的原因,芯片、操作系统等软件的竞争格局和普通产品例如家电、汽车等的产业竞争格局完全不一样。前者的竞争特点是倒三角形的,越优质的产品,越多人买,价格也最高,由此头部厂商可以获得足额的研发费用和用户反馈得以研发下一代产品,形成维持竞争优势的正循环,而竞争落后者则陷入恶性循环。后者的竞争特点则是正三角形的,低端的产品价格便宜,但是更多人买,,高端的产品价格贵,但少人买,由此低端厂商可以不断累积资本和技术,再慢慢渗透到高端。这也是中国厂商在很多领域获得成功的路径,比如家电、飞机、汽车等都走的是这一路径。

然而一旦摩尔定律失效,这一产业的竞争格局特点将不可避免的变为传统产业的格局。摩尔定律正在失效了吗?是的。这是由于经过50年的发展,集成电路的设计已经越来越逼近物理的极限,也就是相同的物理空间要容纳更密集的电路已逼近不可能。从技术的层面讲,当器件尺寸小到5nm时,器件中的载流子的行为将要用量子力学的理论进行解释,现今的半导体元件物理的知识几乎失效,物理的极限会限制了摩尔定律的持续。

摩尔定律预计将持续到至少到2020年。然而2010年的国际半导体技术发展路线图的更新增长已经放缓在2013年年底,之后的时间里晶体管数量密度预计只会每三年才翻一番。最初,英特尔的产品更替周期是一年半,后来这一周期延长到2年,而最近的14纳米芯片在市场上停留的时间已经接近3年。纵观英特尔的CPU发展史,其产品的制程工艺从45nm变为32nm花了大约27个月,从32nm到22nm用了28个月,从22nm到目前的14nm则用了30个月。然后从2014年9月开始,英特尔在制程工艺方面就再看不到什么进展了。

这样的变化趋势,当然使时间的天平倾向于中国,因为研发是从0变成1,能不能通过某种方式变成1是不知道的,需要时间、资金,同时承担巨大风险。而模仿,则是知道了通过某种方式一定是能使0变成1的,就不需要承受巨大风险。这显然对中国大大的有利。

总结一下,关于芯片的问题,我们认为,对中国而言,确实有凶险的地方,但是整体而言还是可以谨慎乐观的看待,认为天要塌下来是不必要的,原因如下:

1、 中国的芯片产业布局是完整的,这在世界上绝无仅有,其中有优秀的企业,但是整体水平相当落后,需要时间来追赶,也许是3-5年的时间。

2、 由于产能已经布局并且仍然在加快布局,以及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芯片市场,在可以预见的3-5年内,美国完全对中国实施芯片禁运是不具备可操作性的。

3、 芯片的产业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横空出世,应用场景的变化带来了竞争格局的巨大变化,有利于中国。

4、 摩尔定律的逐渐失效,使得中国的技术追赶变得比以往更容易。

5、 关于中国整体科技水平和西方发达国家仍然有巨大的差距的问题

(以下部分的数据及部分来容引用自微信公众号:风云之声、深圳宁南山

我们必须要承认,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确实是存在巨大差距的,绝不能盲目自大。同时也必须要指出,这一句话实际上是一句定性不定量的描述,因为40年前我们与西方差距巨大,和30年前、20年前、10年前、今天所说的差距巨大,显然不是一个概念。

衡量一国的科技,有三个客观的指标,分别是:自然指数、研究前沿、高引用研究者。

第一个指标,自然指数。这是世界顶级科学期刊《自然》制订的一个指标,通过统计一年中在82家一流科学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来衡量各个国家或各个研究机构的基础研究产出。(数据来源:Nature Index https://www.natureindex.com/annual-tables/2018/country/all)

 从数据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一直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2017年是中国的两倍有多,而中国则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并与德国、英国、日本等国拉开距离。这在10年前还是不敢想象的,然而最近这几年却真实地发生了。在过去4年,中国的基础研究产出水平进步了46%,英国9.9%,美国进步了8.7%,韩国8.39%,德国7.6%,法国-3.4%,日本-5.2,%

当然要承认中国仍然是落后的,但也要认识到,中国正在快速进步,而且速度是所有国家里最快的,今天的落后和以往的落后,并不是同一个概念。这样的数据,互联网上谈论相关话题的财经媒体很少提及,这是读者们容易停留在“中国科技水平依然很落后”的粗浅认识上的原因。

第二个指标,研究前沿。它的定义是:如果有一组论文频繁地被共同引用,那么就认为这里存在一个研究前沿,这一组论文称为这个研究前沿的核心论文。定义一个国家的研究前沿热度指数等于两个分指标之和:国家贡献度和国家影响度。无论看哪一项指标,都是美国第一,中国第二,英国第三。下图是研究前沿热度指数前20位的国家,可以看到,美国大约是中国的2.4倍,而中国、英国、德国处于同一梯级。

第三个指标,高引用研究者。这是科睿唯安制订的一个指标,通过统计在22个大类中发表的高引用论文,来确定各个领域的顶尖科学家。2017年,全世界共有高引用研究者3348人。其中主要单位位于美国的最多,高达1644人,接近一半。第二是英国,344人。第三是中国,249人。第四是德国,193人。然后是澳大利亚127人,加拿大102人,法国89人,瑞士87人,日本75人,西班牙58人,意大利46人,韩国33人等等。

第四个指标,研发投入。许多数据都表明,中国的研发投入仅次于美国,排在世界第二,而且增速惊人。例如最近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报告《科学与工程指标2018》(https://www.nsf.gov/statistics/2018/nsb20181/report),统计了各个主要经济体在2000年-2015年的研发支出(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如下图所示:

 很明显,美国一向保持领先,欧盟作为一个整体,仅此于美国,但中国在2015年依然超越欧盟。如果以单一国家论,在2015年之后中美两国可以归入第一集团,西方各国则归入第二集团。 

为什么中国的研发投入会快速增加?这是因为中国的研发投入实际上是以GDP的一个相对固定比例来投入的。(下面这幅图在上文中已出现过),读过这幅图,就会明白中国的科研经费为什么快速增长,中国的科研产出为什么也快速增加。事实上,各国的科研产出也与各国的经济发展呈高度正相关性。这其实和微观的每一个公司的科研投入的道理是相同的。

 

第五个指标,国家PCT专利申请数。该数字揭示每一年某个各国的知识产权数量,反映其应用创新的成果。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18年PCT年鉴》,2017年全球共有来自126个国家(地区)的5.2355万名申请人通过PCT途径提交了24.3万件国际专利申请,较2016年增长4.5%。其中来自中国的PCT国际专利申请达4.8882万件,首次超越日本,排名全球第二。下图是世界主要经济体的PCT专利申请数量图。


(数据来源: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http://www.wipo.int/ipstats/en/)
从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在2000年处于各国的最低水平,但中国的增长的速度却是最快的。从下表,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专利申请数量除了2002年外,每一年都以远超世界其他国家的速度在增长。 

PCT专利申请数量同比增长率

年份

美国

中国

日本

德国

英国

法国

韩国

2001

13.27%

121.51%

24.41%

11.51%

14.35%

13.75%

46.90%

2002

-4.05%

-41.33%

18.11%

2.10%

-2.00%

8.18%

8.43%

2003

-0.65%

27.78%

23.85%

2.30%

-3.30%

1.53%

16.90%

2004

5.73%

31.61%

16.38%

3.85%

-3.36%

0.27%

20.67%

2005

8.03%

46.63%

22.71%

5.06%

1.17%

10.88%

31.90%

2006

9.42%

57.01%

8.66%

4.67%

0.04%

8.98%

26.81%

2007

5.38%

38.80%

2.66%

6.53%

8.71%

4.84%

18.80%

2008

-4.43%

12.17%

3.68%

5.79%

-1.10%

7.77%

11.86%

2009

-11.63%

29.11%

3.64%

-10.95%

-8.03%

1.99%

1.75%

2010

-1.24%

55.71%

8.07%

4.57%

-2.92%

0.19%

19.45%

2011

9.13%

33.31%

20.64%

7.32%

-0.33%

2.42%

7.84%

2012

5.39%

13.55%

11.99%

-0.51%

0.84%

5.35%

13.81%

2013

10.79%

15.55%

0.57%

-4.43%

-1.40%

1.32%

5.04%

2014

7.63%

18.75%

-3.18%

0.35%

8.66%

4.50%

5.96%

2015

-7.63%

16.80%

3.95%

0.12%

0.42%

1.94%

11.01%

2016

-0.96%

44.54%

2.65%

1.68%

3.84%

-2.77%

6.80%

2017

0.45%

13.34%

6.61%

3.52%

1.35%

-2.15%

1.34%

为什么很多人会认为中国的科技水平仍然落后,一方面是缺乏数据的支持,尤其是比较少了解近10年的数据情况,而恰好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近10年取得的成就是最大的。但是为什么我们直观的感受,仍然觉得中国的科技没有非常多地出现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呢?答案是科技的成果是以累计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的。

通过上图,我们能够看到,2000-2017年中国的累计专利数量和美国、日本、德国还是有较大差距的,如果算上2000年以前的积累,这个差距会更大,并且可能会少于其他一些国家,这更贴近我们的生活体验。但总体而言在世界范围内中国还是排在前列的,更重要的是,如果因为今天的累计总数少而否认中国近年来取得的巨大进步,并因此为未来的发展失去信心,是完全不科学的。

关于诺贝尔奖的认识

近日诺贝尔奖揭晓,日本和美国成为大赢家,中国并无斩获。如果算上过去,自然科学领域,由本土培育的自然科学家获奖的,只有一位,就是提取青蒿素的屠呦呦,在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日本则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几乎连续十多年获得自然科学的奖项,累计有28位获奖,其中自然科学的24位。

 但是,这里的关键点就在于,诺奖授予的是经过检验的、得到公认的成果,这就决定了,这些科研成果实际上往往是几十年前就做出来的,比如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特效性,获奖在2015年,但成果却在1971年,相差26年。刚刚获奖的日本本庶佑,从1970年达研究免疫抗体,成果是1992年获得的,而获奖则则在2018年,相差也是26年。迅速获奖的例子不是没有,典型的例子就是杨振宁和李政道在1956年提出宇称不守恒,第二年就获奖了,但注意这绝对是凤毛麟角的例子,。

 因此,上世纪70年代至世纪末页里,谁投入的研发经费最多?但一国家而言(欧盟不作为一个整体来评估)毫无疑问就是美国和日本,明白这一点,才能明白诺奖的结果是正常合理的。从今往后展望,毫无疑问在未来的20年后,中国和美国将共同成为诺奖的大赢家。

四、贸易战中的贸易关键因素

经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清楚,对外贸易对我国的影响价值其实并不那么大,至少不是伤筋动骨的,数量化地说,对GDP的影响在10%以下,如果单纯是美国的因素,更在2%以下。而科技等领域我们也作了详细的论述了。

 但是,下面我们还是要把对美贸易单独再进行详细的分析,讨论跟国际贸易直接相关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应该搞清楚影响贸易的竞争力的因素包括些什么,然后我们应该理清楚中美贸易的类型和内容是到底是什么,通过上述两步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认识博弈过程中出现的了怎么样的手段,以及应该如何去评估这些手段可能的效果。

 1、影响贸易的竞争力的因素

贸易战开打,美国的关税提高了,很多人担心,出口没法进行了,因为中国的出口利润本来就很低。如果作出了这样的结论,其实是比较轻率的。因为第一,对美贸易的比例上文已经通过详细的数据说明过,此处不重复;第二,对外贸易的影响因素绝不仅仅只有关税这个因素。

关税

关税毫无疑问关税的增加会削弱中国产品在美国的竞争力。但这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因为成本的上升未必完全有厂家承担,这取决于产品是什么类型的产品,如果是属于传统的低附加值产品,例如纺织品,这毫无疑问是会受到冲击的,因为这些成本很难转嫁给消费者。但如果是成本会转移的产品呢,结果就成了美国政府加收了美国企业和美国消费者的消费税。

这会发生吗?一定会,上文已经说过,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工业生产体系,中国出口美国的商品包括大量的工业中间产品,是美国产品原材料。美国国内召开过多场贸易听证会,邀请了企业家来谈如果加征关税对企业的影响,网上有发言的实录。其中绝大多数企业家都表示对其影响是非常大的。主要原因包括没有替代品、没有同等质量的替代品、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够实现产能的迁移、无法在其他国家建立同样品质的制造基地等。

这其实反映了关税提高的两个重要信息,一是中国经济会受伤美国经济也会受伤,尽管中国的伤害可能会更大一些。第二是不见得所有的产品都会受到同样的伤害,因为有的成本是可以转移的。当然反过来也是一样的,有的美国产品中国是有刚需的,中国的消费者同样会受到伤害,但有鉴于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并不是对所有的商品都加征10%,有的仅加征了5%甚至以下。

汇率

美国对中国的货物加征关税,目前针对了2000亿商品,我们就假设将来也会对其余的2600多亿美元的商品也加征关税,目前的税率普遍是增加10%,到年底可能到达25%。而中国对美国的产品普遍也对称加征了10%关税(部分商品没有加那么多),如果年底美国的关税提高到25%,那么中国也不排除会加到25%。

但是我们都很清楚,中美商品的交易是用美元结算的,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2018年1月到4月大概是在6.3的水平,之后一路贬值,8月份基本稳定在6.85以上的水平,人民币贬值了约8,7%。

尽管中国官方一直否认中国无意通过货币贬值增加贸易竞争力,但客观上,美国对中国的关税影响实际只增加了1.3%。反过来,中国对美国加征10%,但由于汇率的原因,实际却起到了18.7%的作用。

出口退税增加、国内税减少和政府补贴

刚才说过,有的商品对美国而言因为不是没有替代的产品,竞争力一定会遭到削弱,但并不是无解,其中的手段就包括增加出口退税、国内降水、增加政府补贴等形式进行一定程度的缓解。

今年3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确定深化增值税改革措施。自2018年5月1日起将制造业等行业增值税从17%降至16%。9月15日起,对机电、文化等产品提高增值税出口退税率。其中,将多元件集成电路、非电磁干扰滤波器、书籍、报纸等产品出口退税率提高至16%,共涉及397项产品。2018年11月1日起,将现行货物出口退税率为15%的和部分13%的提至16%;9%的提至10%,其中部分提至13%;5%的提至6%,部分提至10%。

如果我们把这部分企业节省的税收成本、增加的出口退税,再叠加上文的汇率因素,就可以发现到目前为止美国增加的关税暂时没有实际降低中国产品的竞争力。

非贸易壁垒

  非贸易壁垒,这些数据特别难寻找,但是又实实在在地发生,中国在使用,美国也在使用。例如贸易战发生后,中国已经完全停止从美国进口原油。过去对韩国的制裁,也通过“消防原因”让韩国的超市关门,这些例子很多。此外,美国也在使用,华为在美国的遭遇就最能说明问题了。这个因素会不会发酵到很严重的地步,我们目前很难去评估,只能说存在这样的风险,最恶劣的评估就要回到对美国的销售到底占了外贸的多少份额,以及对外贸易到底对我国的经济贡献有多大。这个问题已经论述过。

其他间接成本

以上都是直接的成本,但除此以外,还有很多间接的成本。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国工人有全球最好的工作熟练程度,同时培养了数量最为客观的工程师,这些都是制造业所必须的。工厂附近的配套产业来链会大大影响到工厂运作的成本和效率,中国在这方便比印度、越南、印尼、墨西哥等主要发展中制造国有明显的优势,泰国、缅甸、印尼这些国家基本不具备重工业,因此反过来对轻工业的支持也是薄弱的。印度的工人文盲率高达30%以上,而且对文盲的定义是会签自己的名字不算文盲,这反映印度工人的专业素质远逊于中国,而且他们能承受的工作强度远低于中国和越南。总结而言,在中国设立制造业工厂的可见成本比其他地区要高,尤其是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但如果考虑到配套产业、工人素质和价值观、行政效率、工人劳动强度、工程师数量等间接因素,中国仍然是世界上对制造业,尤其是附加值较高的制造业最有吸引力的国家。

2、中美贸易的类型和内容

特朗普经常说,我们要对中国多少亿货物加征关税,一开始是500亿,后来2000亿,然后还有正在悬着的2600亿。我们也对相应金额的美国货物加征关税。对贸易没有太多了解的投资者,很容易认为这就是中美贸易的全部内容,并以此推断中国在贸易战中处于非常被动的位置,因为“筹码”太少,这其实是一个较大的误区。

因为中国和美国的贸易并不仅仅包括上述的货物贸易,事实上,还包括服务贸易,以及双方在对方境内设的分支机构进行的贸易。

 (本节数据来源: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关于中美经贸摩擦的事实与中方立场》)

货物贸易 

2017年中美双边货物贸易额达5837亿美元。2017年中国对美国出口、从美国进口分别占中国出口和进口的19%和8%;中国是美国增长最快的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2017年美国对华出口占美国出口的8%。

中国是美国飞机、农产品、汽车、集成电路的重要出口市场。中国是美国飞机和大豆的第一大出口市场,汽车、集成电路、棉花的第二大出口市场。2017年美国出口中57%的大豆、25%的波音飞机、20%的汽车、14%的集成电路、17%的棉花都销往中国。美国对华出口增速明显快于其对全球出口。

2017年中国向美国出口前三大类商品为电机电气设备及其零附件、机械器具及零件、家具寝具灯具等,合计占比为53.5%。中国从美国进口前三大类商品为电机电气设备及其零附件、机械器具及零件、车辆及其零附件,合计占比为31.8%。

服务贸易

美国是中国服务贸易逆差最大来源国,占中国服务贸易逆差总额的20%左右。根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17年美国对华服务贸易顺差为541亿美元,美国在服务贸易方面占有显著优势。中国对美服务贸易逆差主要集中在旅行、运输和知识产权使用费三个领域。

根据美国方面统计,中国对美国旅行服务贸易逆差从2006年的4.3亿美元扩大至2016年的262亿美元,年均增长50.8%。

中国对美国支付的知识产权使用费从2011年的34.6亿美元增加至2017年的72亿美元,6年时间翻了一番。

2017年中国游客赴美旅游、留学、就医等旅行支出合计达510亿美元,其中赴美游客约300万人次,在美旅游支出高达330亿美元。在教育方面,美国是中国学生出境留学第一大目的地,2017年中国在美留学生约42万人,为美国贡献约180亿美元收入。根据美国方面统计,中国对美国旅行服务贸易逆差从2006年的4.3亿美元扩大至2016年的262亿美元,年均增长50.8%。

分支机构在对方境内的销售额

根据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数据,2015年美资企业在华销售额高达4814亿美元,远高于中资企业在美256亿美元的销售额,美国占有4558亿美元的优势,美国企业跨国经营优势更为突出。

   根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15年美国企业实现在华销售收入约5170亿美元,利润超过360亿美元;2016年销售收入约6068亿美元,利润超过390亿美元。美国三大汽车制造商2015年在华合资企业利润合计达74.4亿美元。2017年美系乘用车在华销量达到304万辆,占中国乘用车销售总量的12.3%,仅通用汽车公司在华就有10家合资企业,在华产量占到其全球产量的40%。美国高通公司在华芯片销售和专利许可费收入占其总营收的57%,英特尔公司在中国(包括香港地区)营收占其总营收的23.6%。2017年财年,苹果公司大中华地区营收占其总营收的19.5%。截至2017年1月,13家美国银行在华设有分支机构,10家美资保险机构在华设有保险公司。高盛、运通、美国银行、美国大都会人寿等美国金融机构作为中国金融机构的战略投资者,均取得了不菲的投资收益。根据中国证监会统计,中国境内公司到境外首发上市和再融资,总筹资额的70%由美资投资银行担任主承销商或联席主承销商。美国律师事务所共设立驻华代表处约120家。

小结

综合考虑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本国企业在对方国家分支机构的本地销售额三项因素,中美双方经贸往来获益大致平衡,而且美方净收益占优。因此,贸易战中,并不存在中方筹码较少的问题,但用不用是另一回事。

五、梳理中国政府正在采取的应对措施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梳理一下,理解一下中国对贸易战环境下的经济发展采取了或者空气能会实施哪些政策。从而对我们接下来的投资分析做更具体的铺垫,这部分更多的是基于个人的主观判断。

通过数据我们可以理解,中国对美国加关税的措施,出台了了对等、及时的反制措施,并不仅仅出于要维护中国的主权和合法权益,更大的原因在于经济上的底气。因此中国将会继续冷淡地对待美国讹诈式的贸易要求是可以预期的。此外,大概率会坚持现有的政策,因为这些政策确实是务实的,这些政策包括:

1、加大科研投入,争取科技突破,尤其是关键领域的突破,是中国两个最重要的选项之一。

中国经济要继续发展,必须转型升级,因为从低端产业升级到中高端的产业可以使制造业获得更佳的回报,并且这个回报是长期可持续的。主要的突破口就在于科研,因此这基本上已经是一个国策。中兴事件的爆发空前地刺激起中国人对“掐脖子”产业的担忧,实际上只是把这个共识从社会精英普及到更广大的人民群众,没有这个事件,中国仍会一如既往地加大科研投入,这从第四章关于科技问题的讨论里,相关的科研成果数据就可以得知。

2、设法刺激消费

数据(见第一部分)表明,消费已经是对国民经济拉动的最重要力量,即使在出口环节出现重大挫折,例如对美出口完全停止,甚至出口完全停止,只要国内消费能够增长,就能够抵消过来。因为消费和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是6:1的关系。

对消费的刺激方向,一是需求端的,二是供给端的。需求端方面,刺激居民端的消费,必要的途径是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也许会包括以下方式:一是增加劳动收入,提高工人到手的工资水平,其中包括减少居民的个税、减少企业的税收等;二是采取措施让居民和企业把资金从虚拟经济领域转移到消费和再投资上,例如抑制房地产的投资属性。有人质疑,税收政策对有的企业而言明减实加,因为缴纳力度加强了,其实这些都是可以调整的小问题,只要明白这是基于当前大环境的方向,就会明白国家不会无视这些问题,会把这些可能的风险管控起来,实际是不必担忧的。

消费的供给端。主要是提高产品的质量、增加更丰富和个性化的品类,对企业而言是能减少对资源的消耗、提高生产效率的设备等,属于质的方向。对居民来说,可以满足不断崛起的中产阶级的消费需求。前两年的到日本买只马桶盖的典型事例,充分说明了中国人的消费能力,如果把这部分海外购转移回国内,消费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一定会增强。对企业来说,是市场倒逼工匠精神形成的过程,同时也会提高某些行业的集中度,优势的企业会成为赢家,劣势的企业也许惨淡经营,也许被扫地出门。

3、扩大开放力度,吸引更多外资来华,这是中国第二个最重要的选项

中国是最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同时也是最大的市场,如果这个趋势得以延续,中国的在全球的贸易话语权和进一步发展的权利将越巩固。新加坡已故总理李光耀在其基于访谈录编辑成的《李光耀观天下》(此书发布于2013年8月6日,合理推断其观点表达应在2012年)里曾谈论过关于中美贸易的问题,他观察到美国国会中有一部分精英有贸易保护的倾向,这可能使美国走向孤立,并建言美国应避免这样做,否则东南亚各国乃至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将会被中国吸过去,同时使中国只需要使用市场手段,就能轻松对某国实施制裁。

目前的现实似乎正在应验李光耀的寓言。我理解的“吸过去”,也许就在于不断巩固中国在消费市场和生产能力两个最重要环节的全球占比。开放中国更大的市场,绝不是为应对美国贸易压力的无奈选择,而是英明和富有远见的战略之举。具体的措施,包括现在已公布的扩大在某些行业,例如金融业、汽车业等等产业的外资持股比例、加快其必须的行政审批,改善经营环境等。

中国的挑战在于,一边开放,以满足供给侧改革的需要和满足上述的人民消费需求,一边又要促进国内企业升级竞争力,应对竞争。从过去的历史来看,中国很擅长这项工作,所以我们不妨谨慎乐观地看待这一政策。如何应对,我想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式是鼓励优秀的企业兼并重组,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企业从质量上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这也是投资时的重要关注点。

4、维持相当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甚至在必要时加大力度

本届政府早已明确,对经济不搞强刺激,金融上不搞大水漫灌。但有的人理解为在基建领域会大为放松,我认为这是理解的偏差。具体的原因已在第二部分,中国的经济驱动力已经进行论述。需要重申的只有一点,基础设施,绝非铁路了公路大坝这么简单,城镇化远未结束,网络通讯设备将要大升级,城市变得更安全、智能、便捷需要基础设施的配合,新能源车和新能源的推广也将掀起新型的基础设施建设,五年十年内能看到尽头吗?不可能。

5、制度改革

要加快科技的进步,必然会有配套制度的改革。一是,提高人才的的待遇,这实际已成国策,看看各地抢人才的报道大概可以明白。二是,知识产权的保护将会非常严格。三是高校的教育将会变得更严格,学习任务和难度更重,毕业的难度会增加,文凭的贬值速度会有所下降。

6、对出口的企业予以相应的扶持(上文已经把原描述,在这里重申主要是为了这个话题更完整)

六、贸易战下的A股公司与投资策略

上文侧重于在宏观方面论述贸易战队中国的影响,接下来我们回归到A股,分析下对我们股市的影响。(以下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金融终端,数据最终来源是各上市公司的年报,我根据其数据作统计分析)

上市公司外销和对美销售情况统计

A股总共有3552家公司在去年披露了年报,其中总共有3449家公司按照销售地区披露了销售收入的数据。其中,完全不涉及对外销售的公司为1723家,占比51%,这些公司可以确认对外销不敏感。

外销受挫谈得上影响的公司,我们姑且定义为外销占比超过5%的公司,总共有1330家,占比38.6%,换言之共有61.4%的公司对外贸是几乎不敏感的。其中占比超过40%,也就是对公司有重大经营影响的公司,为417家,占比12.1%。

注意,以上的外销是指对全世界的销售,而不是对美国的销售。对美国的销售情况是如何呢?由于上市公司年报里,对地区的描述没有统一的模板,例如把对美国的销售,记录为“北美”,或者“美洲地区”,或者“美澳地区”,或者“欧美”等,我们作一个最保守的统计,只要报表里没有表述为“拉美”、“南美”、“加拿大”、“不含美国的美洲”等明显不包含美国的情形,这里就把可能含美国及其他地区的销售数据全部当作对美国的销售。结果如下表,可以看到,情况令人释怀。况且,这些公司的产品还有部分会属于上文谈到的可以转移成本的产品。担心中美贸易摩擦会直接影响上市公司的业绩,几乎是多余的,3449家公司,总共的外销总值是多少呢?答案是31692.6亿元,而这3449家公司的总销售收入是多少呢?358897.4亿元,外销的占比是8.8%。这些公司对美国的销售额合计2726.6亿元,占比0.8%。这两个数字都与外销对我国的GDP,以及对美国销售对我国GDP的影响具有高度的吻合性。 

3449家A股公司外销比例统计

外销占比

>80%

>60%

>40%

>20%

>5%

>0%

0%

公司数量

79

205

417

780

1330

1688

1760

占总数比例

2.3%

5.9%

12.1%

22.6%

38.6%

48.9%

51.0%

对美销售占比

>80%

>60%

>40%

>20%

>5%

>0%

0%

公司数量

1

3

17

41

70

79

3369

占总数比例

0.0%

0.1%

0.5%

1.2%

2.0%

2.3%

97.7%

  

证券代码

证券名称

对美销售占比

证券代码

证券名称

对美销售占比

300703.SZ

创源文化

87.7%

300743.SZ

天地数码

23.8%

002938.SZ

鹏鼎控股

63.3%

300389.SZ

艾比森

23.8%

603583.SH

捷昌驱动

62.4%

603013.SH

亚普股份

23.5%

603259.SH

药明康德

58.4%

002825.SZ

纳尔股份

22.1%

300162.SZ

雷曼股份

58.2%

300640.SZ

德艺文创

21.3%

600146.SH

商赢环球

56.2%

002394.SZ

联发股份

21.0%

603800.SH

道森股份

51.7%

000553.SZ

沙隆达A

20.8%

300164.SZ

通源石油

51.3%

600278.SH

东方创业

18.7%

002489.SZ

浙江永强

47.8%

600261.SH

阳光照明

18.4%

600751.SH

海航科技

47.0%

000726.SZ

鲁泰A

18.0%

600299.SH

安迪苏

44.1%

300272.SZ

开能健康

17.5%

603197.SH

保隆科技

43.9%

300496.SZ

中科创达

17.1%

603297.SH

永新光学

42.4%

603301.SH

振德医疗

15.7%

600391.SH

航发科技

41.9%

000032.SZ

深桑达A

16.6%

300456.SZ

耐威科技

41.7%

000756.SZ

新华制药

14.9%

600626.SH

申达股份

41.2%

603348.SH

文灿股份

14.7%

002862.SZ

实丰文化

40.7%

300562.SZ

乐心医疗

14.4%

300296.SZ

利亚德

39.9%

600320.SH

振华重工

13.1%

002921.SZ

联诚精密

39.1%

002086.SZ

东方海洋

12.5%

300628.SZ

亿联网络

38.6%

600130.SH

波导股份

12.4%

601388.SH

怡球资源

35.2%

002105.SZ

信隆健康

12.2%

002348.SZ

高乐股份

35.1%

300061.SZ

康旗股份

12.1%

600250.SH

南纺股份

32.7%

603596.SH

伯特利

11.0%

002260.SZ

*ST德奥

32.6%

002190.SZ

成飞集成

10.9%

002083.SZ

孚日股份

32.2%

603838.SH

四通股份

10.9%

600439.SH

瑞贝卡

29.7%

002785.SZ

万里石

10.6%

300482.SZ

万孚生物

29.4%

300582.SZ

英飞特

10.3%

002922.SZ

伊戈尔

29.0%

002618.SZ

丹邦科技

10.2%

300176.SZ

鸿特科技

27.7%

002243.SZ

通产丽星

10.1%

601919.SH

中远海控

27.5%

601002.SH

晋亿实业

9.2%

002892.SZ

科力尔

27.1%

000066.SZ

中国长城

8.5%

603129.SH

春风动力

26.6%

300676.SZ

华大基因

6.7%

002681.SZ

奋达科技

25.2%

600410.SH

华胜天成

6.6%

000063.SZ

中兴通讯

25.1%

002301.SZ

齐心集团

6.3%

002045.SZ

国光电器

24.9%

601012.SH

隆基股份

5.8% 

以上部分仅为论述主题所需的论据,不作为对读者任何投资交易的建议

贸易战对A股市场影响的定性

贸易战,或者说中美摩擦,对A股的影响已经非常大,这毋庸置疑。但是,基于上述各种数据的汇总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对外贸易,尤其是对美贸易,无论是宏观层面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还是微观层面对A股上市公司的影响,都非常有限,完全在一个可以管控的范围之内。换言之,贸易战对A股的影响是一个情绪性的影响,是基于重蹈日美贸易战覆辙的担忧,基于对现实数据了解的缺失,基于人性的恐惧等等因素构成的情绪性影响。

当前的投资策略建议

   对于投资者而言,基于上述的判断,如果现在手上有资金,那么恭喜您,您遇到了一个非常难得的历史机遇。当前A股估值水平位于历史的低位,甚至还在历史低位的较低位置。这是一个面对未来3-5年作投资的绝对良机。而且在恐慌的情绪之下,您可以非常从容地在较低的位置进行布局。

对于投机者而言,这绝对是一个噩梦。因为这段时间股价大概率将会剧烈地波动,更可怕的是投资者甚至难以发现所谓的“趋势”,因为跌得多很有可能来一个突然的反弹,让投资者误以为错过了抄底的机遇,反之亦然。当前这不会是一个好的投机机会。(全文完)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