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伟:被误解的“中国式”教育

如果我们进入学校发愤图强,一路向上的话,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在中国还是很有可能的,教育是屌丝逆袭的重要手段。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中国教育,这也是被长期误解、误读的中国教育。

作者: 钟伟

来源:钟伟纸上谈

小时候,在江南的某个小县城里随处可见这样的纸条,上面写着:“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啼狼,过路君子读一遍,一觉睡到大天亮。”

这并不是很遥远的时候,七、八十年代都是这样;也不是发生在闭塞的地方,而是江南文化发达的小县城,一般来讲,像苏南、浙北一带的县城,每个县平均大概能出10个院士,这种贴个小告示的荒诞之举——让大家去读一遍纸条所书之字,小孩晚上睡觉就不哭了——这种迷信居然还延续了这么久。

即便今日,这种怪诞的、缺乏科学常识的现象仍然存在。

举个例子,前阵子治理金融乱象,比如说易租宝,至今在一些大城市金融监管部门的办公室门口还有大量的老头、老太聚集在那,为易租宝唱好,把《社会主义好》这首歌改成“易租宝好”,这些人本身是受害者,却为施害者不遗余力地辩护,并且公然地挑战法律的底线,这也说明了教育对于开启民智是何等的重要。                                                       

回顾40年来的教育

40年来,中国政府在教育方面所做的事情,做对了哪些?取得了哪些了不起的进步呢?我们大概可以这么去回顾。

首先是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

1982年,中国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大概是5.2年,现在是9年多一点,通俗的讲就是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国民的平均教育水平是小学刚毕业,初中没有读,到了现在是初中读完了,高中没读完。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了4年多,这是很贵的。image.png

其次就是中国政府对教育的持续超前投入。

1998年之前,中国政府投入教育的财政经费在GDP的占比中大概有2%左右,在2012年之后,教育投入一直是超过GDP占比的4%,到2016年,教育投入占GDP5.2%,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水平,如果加上中国父母为教育进行的投资,那么中国在尊师重教和教育投入方面,在全球肯定是处于领先水平,而不是中后水平的。

全球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平均水平大概是GDP占比的4.3%,那么中国政府加上家庭对教育的投入,我估计有7%-8%。

超前并且持续的投入带来了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image.png

此外,中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转变。我曾经听一些五、六十年代的大学生讲述他们的“幸福时光”,在校时期,他们去春游,学校居然会派炊事班随行,专门请几个大师傅,挑着担子,前面是炉具、灶台之类的,后面放些蒸米饭、馒头等餐食,大学生们去春游了,山下的师傅们就在为大学生准备饭菜。当年我上大学的时候,政府给的伙食补贴、住宿补贴也挺高的。

那么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有一个什么标准呢?可以看“毛入学率”:如果一个国家的高考人数,就是申请大学的人数,在最终进入大学时,能够达到15%-20%,那么这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就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中国高等教育大约在2002到2003年左右,达到了这个水平。

所以在十五、六年前,中国的大学生已经不再是天之骄子了,大学教育基本达到普遍水平。到目前为止,中国大学的毛入学率可能达到45%左右,也就是将近过半数申请进入高等院校的学生都能进入大学。这使得高等教育在中国迅速普及。

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

2012年之后,中国博士生的人数超过了美国,这就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40年之初果断地启动了恢复高考制度,再加上政府持续的对高等教育、基础教育的投入,所产生的一系列良好结果,大大的开启了中国的民智。

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源积累,始终是最昂贵、最痛苦的,因为学习始终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在标题中已经提过,中国的教育是被长期误解,或者是被长期曲解的。image.png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第一个长期被误解的就是关于中国的基础教育。

我们经常说中国的基础教育有这样或那样的毛病:应试教育的强度太大,题海战术等等,这些都是中国教育的毛病,但是这丝毫不能掩盖中国强大的基础教育所取得的良好产出。

教育永远是痛苦的,在教育的接受过程当中,要撞墙的时候正是一个人进步最大的时候,如果只是听一听单口相声,听一听知识付费就觉得自己是学问家的话,那是不可能的。image.png

我记得我在上大学的时候,我们曾经集体批评一个老师,说他的物理学教的不好,那个老师非常平静的看着大家,等大家发完牢骚之后说,你们讲完了,那我来讲几句吧,他说,其实全世界只需要一百到两百个物理学家,我们都是到物理学当中去打酱油的,或者最多优秀的也就是做一个物理教育家,所以我们不配去研究物理,因为如果大家以为很轻松愉快的学习,就能成为爱因斯坦的话,那满大街都是爱因斯坦了。

所以中国的基础教育,资源强大,而且的确是这种工程师式的教育,提高了绝大多数人的教育程度和受教育的知识水平。但对部分的天才也有可能是一种扼杀。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第二个被误解的是中国的教育很昂贵。

其实并非如此,中国的教育是非常便宜的,无论是从基础教育还是从高等教育来说。

我举个例子,比如说在美国,如果是精英阶层或者贵族阶层要从幼儿园到大学,完成一条龙的教育要花多少钱呢?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肯定要上私立学校,就算一年一万美金来算,估大概得15万美金,进入常青藤的大学就更不容易了,而且费用也很高,可能四年下来至少15到20万美元,那两项一相加,每个孩子的完整受教育费用基本就是30到50万美元了。image.png

可是目前美国家庭收入的中位数只有8万多美元,美国家庭假定有两个孩子,那30到50万美元的这样一个假设,从小到大的私校教育和常青藤学校的四年本科教育,基本上一个子女可能就需要投入差不多五年左右的家庭收入,有两个孩子的话,十年的家庭收入全投进去了,是很贵的。

然而在中国的话,一般来讲,一对城镇职工供养一个子女上大学,哪怕上清华、北大等等,问题都不大。所以美国的教育很贵,美国的大学生出来之后往往会欠很多学校的贷款,他们是从坑里往上爬,反而中国的大学生不是这样。

社会阶层纵向流动并无固化

第三个误被解就是中国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资源。

虽然有重点高校,大家都打破头去争取这样的稀缺教育资源,但总体来说,基础教育资源的均等化做的还是不错的。

那么帮助了中国社会阶层的纵向流动,也就是说现在中国顶层金字塔塔尖部分权贵阶层和底层普通大众之间的纵向阶层流动并没有凝固。如果我们进入学校发愤图强,一路向上的话,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在中国还是很有可能的,教育是屌丝逆袭的重要手段。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中国教育,这也是被长期误解、误读的中国教育。image.png

现在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不错,但中国的教育当然还存在一些缺陷,例如说我们的职业教育不够强,培养顶尖人才的能力不够强,这也是被很多人诟病中国教育的理由。

中、小学生的学业压力太大,比如说中国的高中生大概每天只能睡6.5个小时,而西方国家的高中生能够睡8到9个小时。又例如中国大学培养的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不够多,而在西方国家却比较多等等。但这丝毫不能掩盖改革开放40年,中国政府和中国家庭尊师重教的传统,以及持续的教育投入对中国经济带来的显著的、持续的、巨大的贡献。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