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量市场,内容为王 ——2018下半年传媒行业展望

受移动互联网兴起、消费升级及文化需求上升、技术不断进步等因素的驱动,我国传媒行业整体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新媒体、新内容不断涌现。

作者:艾潇潇

来源: 寒飞论债

摘 要 :

行业整体蓬勃发展,媒体渠道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内容变现前景看好。行业整体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媒体渠道端马太效应明显,流量向渠道大平台集中,市场存量竞争博弈下,对用户时间和注意力的抢夺成为重点,驱动优质内容成为变现关键。我们认为随着下游C端付费模式兴起,B端广告市场复苏,内容变现前景看好。

影视剧:电视端遇冷,网络端盈利突破可期。1)传统电视平台端,收视下滑,观众向互联网转移,发展遇冷;2)网络视频平台,流量大金山,处于高景气增长周期,收入来源中,广告收入增长依旧强劲,付费模式兴起,将成渠道商盈利突破点。

电影院线:口碑为王,在线购票平台强势崛起下,整体仍将维持20%以上增速。我们认为,随着影片内容质量的提升、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效应增强、在线购票渠道辅助,电影产业仍可维持稳定增长,预计2018年票房增速仍将维持在20%以上。

游戏:存量市场特征明显,关注ARPU值提升及新赛道发展潜力。随着消费者付费意愿的上升,游戏厂商研发及精细化运营能力的增强,新品类新玩法的不断创新,爆款游戏的持续发布,将驱动ARPU值进一步提升。而电竞、二次元、女性向游戏等客户粘性较强新赛道崛起也为行业带来新的发展空间。

市场机会:择优选择游戏、网络视频等高景气赛道,聚焦变现能力强、资本实力雄厚、拥有优质内容资源与渠道相结合优势的传媒龙头公司和有望成为龙头的公司,从PE和业绩两方面获得权益溢价。

一、行业趋势观察:渠道进入存量竞争,内容变现前景看好 

我国传媒行业整体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受移动互联网兴起、消费升级及文化需求上升、技术不断进步等因素的驱动,我国传媒行业整体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新媒体、新内容不断涌现。根据易观智库的数据披露,2017年我国传媒核心产业规模近6000亿元,同比增长20.63%,预计2018年核心产业规模将超7000亿元,发展势头良好。 image.png

新内容、新媒体渠道、新技术不断涌现,驱动传媒细分领域再成长。传媒行业细分领域众多,包括游戏、电影、电视剧、网络视频、图书出版、广告等。其中,作为传统媒体代表的出版、影视剧细分行业一直处于成熟发展期,但在线网络视频、数字阅读、IP内容多形态联动开发的快速兴起,推动出版及影视剧整个细分版块梅开二度,再次进入成长期,展现新的业态和发展模式。

 内容端:IP内容联动开发为主流,内容质量为变现的核心驱动力 

传媒产业链主要分三大环节:内容制作→媒体渠道→用户端变现。传媒行业细分领域众多,产业链也非常复杂,化繁为简,整个产业链可以简化为三个关键环节,分别为内容制作、媒体渠道展示、用户端变现。

其中,内容端包括以IP内容为核心拓展的文学、动漫、电影、电视剧、游戏、衍生品等多种文化内容产品;渠道端则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崛起,其信息传播速度快、平台开放性高、内容分发渠道广等特点,更符合当下用户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对传统相关的旧媒体渠道形成挤压;用户端的变现方式主要包括C端的消费者付费和B端的广告商广告投入,随着消费升级、消费付费习惯的逐渐培育、移动支付普及率的快速提升,用户端变现前景看好。image.png

IP内容开发从单线开发发展到多形态联动开发,放大IP整体价值,进行持续、多方面变现。内容端早期的开发制作多采用PGC(传统专业机构生产内容)或UGC(用户生产内容)模式,例如电视台进行专业的影视剧制作,部分用户进行网络文学投稿等,内容制作及开发方式单一,IP改编多为文改漫、文改游、影改游等单线创作。随着IP内容开发机制的日趋成熟,IP多形态联动已成为目前内容端主流的开发趋势,即将单一作品的文化内核进行沉淀,进行影视、音乐、游戏、动漫、文学等多形态的联动开发,放大IP整体的价值,为市场激活增量用户,实现可持续、多方面变现。image.pngimage.png

优质内容稀缺,内容质量依旧为变现的核心驱动力。优质的内容应具有较高的传阅度、作品热度、作品表现力以及作品改编潜力等,但这样优质的内容资源较为稀缺。目前三分之二的IP内容来源为网络小说,来源有限,且版权保护体系仍不完善,IP作品改编火热背后,作品质量良莠不齐。随着观众审美不断提高,IP内容质量及口碑,才是内容多元化变现的核心驱动力。

以电影产业为例,IP电影在国产片头部作品中的优势仍然较为显著,2017年国产片票房TOP50中IP电影占据半壁江山,数量达到25部,去除《战狼2》的影响,票房占比为55%,高于2015年和2016年。纵观2017年25部IP改编电影,IP源头为小说的数量占比达到48%,小说依然为IP改编的最大源头。值得注意的是,IP电影出现分化,部分采用“大IP+小鲜肉”的电影票房出现滑铁卢,亏损严重,背靠“大IP”不再高枕无忧,内容质量及口碑等自身因素对于后续票房的作用则愈发关键。image.png

渠道端:马太效应明显,进入存量竞争阶段 

互联网人口红利消退,流量增长放缓。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披露的数据,2017年,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同比增速由2016年的6.25%下滑至5.57%。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由2016年的95.1%提升至97.5%,渗透率逐渐见顶,手机网民规模达到7.53亿,但同比增速持续下降,由2016年的12.18%下滑至8.25%,增长率首次低至个位数。image.png

移动用户娱乐时长增速趋缓,流量流向社交网络、视频、新闻资讯等领域。根据QuestMobile披露的数据,2017年,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为3.9小时,到2018年3月,增加到4.55小时,增加了约36分钟,增速放缓。其中,即时通讯、视频、综合资讯等领域瓜分了超5成的移动网民的注意力。在互联网红利逐渐消退的背景下,争夺用户注意力,提升用户的使用时长成为各家争夺的焦点。image.pngimage.png

渠道端寡头割据,马太效应明显,用户流量向大平台集中。根据QuestMobile披露的数据,2017年,社交、购物、音乐、新闻和视频等热门行业,TOP3 APP的用户使用时长集中度均在50%以上,移动社交领域尤为突出,微信、QQ和微博是中国最大的社交产品,他们的使用时长行业占比合计高达96.2%。image.png

总而言之,随着互联网人口红利的消退,移动物联网带来的流量增长及用户使用时长的增速均趋缓,且流量向渠道大平台集中,流量红利逐渐被各细分领域的渠道龙头“分割”,市场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对用户时间和注意力的抢夺成为重点,渠道方需要提供更优质的内容和服务,以精细化运营手段提升用户粘性。

用户端:C端付费模式兴起,B端广告市场复苏,变现前景看好 

C端:付费模式兴起,变现关键是挖掘存量用户需求,提升付费率和ARPU值。随着居民消费水平及文化娱乐需求的增长,移动支付快速普及,终端主流消费者对优质内容的付费意识提升,用户端变现前景看好。C端的付费收入=用户数量*付费率(付费用户占比)*ARPU(单个用户平均付费金额),由于渠道端已进入存量竞争阶段,用户数量增速趋缓,后续产业变现的关键是进一步提升付费率和ARPU值,深入挖掘存量用户需求,依靠优质内容增加客户粘性,提升变现能力。

B端:广告市场逐渐复苏,广告付费以用户流量为导向,关注流量指标的提升。目前广告投放主要集中在用户关注度较高的媒体,其中电视、移动互联网、PC互联网三大媒介最受广告主青睐,合计占到广告投放预算分配的60%-70%。近年来,随着广告市场逐渐复苏,广告主逐渐增加广告投入预算。2018年一季度的广告投放增幅为近三年最高,达到14.6%,其中,电视、影院视频的广告刊例收入分别增长16.5%、31.3%,增幅大幅扩大。由于B端的网络广告收入=流量(用户点击量或浏览量)/1000*CPM(每千人的展示价格), 广告商投放以流量为导向,更关注流量指标,若要提升渠道端的广告收入,关键还是增加网络观看点击量等流量指标。image.png

二、影视剧:电视端遇冷,网络端盈利突破可期

 传统电视平台:收视下滑,观众分流,发展遇冷

收视下滑,观众向互联网转移。根据CSM披露的收视调查数据,2017年,CSM所有调查城市电视观众人均每天电视收看时长为139分钟,同比下滑13分钟,降幅近年来最大。收视率方面,2017年省级卫视TOP10的收视率同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新媒体快速崛起,加速了受众分流,2016年电视端的观看时长开始被网端大幅超越。image.pngimage.png

央视市场份额稳定,卫视竞争力开始向头部卫视集中。全国各级频道保持“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央视、省级卫视和地面频道各占30%左右的市场份额,其中,央视市场份额稳固,是广告投入的主力平台。卫视竞争力开始向头部卫视集中,一线卫视格局未能打破,湖南卫视、东方卫视、浙江卫视、江苏卫视和北京卫视五大一线卫视领跑,中间层卫视份额则普遍下降,与第一阵营频道的差距被进一步拉大。

电视端剧集承载能力趋于饱和,优质剧集开始流向网端。在电视台端,我国电视剧市场一直供大于求。根据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院发布的《2018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报告》显示,近几年国内电视剧生产总量持续下降,2017年生产完成并获准发行的国产电视剧数量为313部,共计13475集,创下了2011年以来的新低。电视剧产量虽有下降,但因“一剧两星”政策(一部剧只能同时在两家卫视进行首轮播出)以及头部五大卫视呈现马太效应,电视台端对电视剧内容的承载力趋于饱和,播放剧集有限,更加重视剧集的质量。2017年,省级卫视黄金档和周播剧场共播出132部电视剧,同比减少55部,产能利用率仅42%。随着视频网站投入力度加大、电视端观众大幅流失,更多优质剧集开始流向网端,采用“网台联动”、“先网后台”的播放模式,视频网站在电视剧领域话语权将越来越大,此消彼长之下,卫视对于电视剧的话语权正在衰退。image.png

网络视频平台:流量大金山,处于高景气增长周期 

1)处于高景气增长周期,广告为主要收入来源,付费模式成渠道商盈利突破点

网络视频行业市场规模迅速增长。根据艾瑞咨询披露的数据,2017年我国网络视频行业收入规模达到了952.3亿元,同比增长48.4%,增速近五年均保持在45%以上,体现了行业较大的活力和乐观的产业前景。image.png

网络视频行业为流量大金山,用户基础庞大且较为活跃。根据CNNIC发布的数据,2017年网络视频行业用户规模为5.8亿,占手机端网民规模的77%,用户基础庞大且较为活跃,是目前除微信等移动社交外,条件最成熟的流量入口之一。image.png

收入来源中,广告为主,增长依旧强劲。收入贡献层面,商业广告虽然收入贡献占比逐年下滑,2017年为48.6%,但依然为行业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视频平台依靠庞大的用户基数以及较长的停留时间在各类媒体中保持了较高的营销与投放价值。且随着移动广告形式的不断优化,视频播放贴片广告、信息广告、暂停广告、自制内容的广告植入和冠名等形式逐渐取得广告主青睐,驱动网络视频广告市场的快速稳健发展,预计2018年我国移动视频广告市场规模仍将保持20%左右的增速。image.png

网络视频付费市场崛起,成为渠道平台商的盈利突破点。随着用户付费习惯培养,移动支付快速普及,网络视频用户付费收入占比开始快速提升,2017年占比达到24.8%,约为广告收入的一半。目前我国的网络视频付费用户规模依旧较低,付费率不到20%,与美国43%的互联网视频付费率差距较大,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随着视频付费市场的快速增长结合逐渐成熟的网络广告营销,两种收入方式双管齐下,龙头网络视频企业有望实现盈利突破。

2)背靠BAT,网络视频三强争霸,付费培育超预期,中长期盈利突破可期

背靠BAT,网络视频平台三强争霸,形成寡头竞争格局。网络在线视频作为重要的流量入口。吸引了BAT三大巨头入场,目前百度旗下爱奇艺,腾讯旗下腾讯视频,阿里旗下的优酷,凭借较强的用户规模优势、资金实力、大数据分析,已牢牢占据市场TOP3的位置,第一阵营格局短期内难以被撼动。而行业第二梯队芒果tv、哔哩哔哩动画(B站)、暴风影音、搜狐视频等,利用在内容、服务上的差异化优势锁定一批忠诚用户,获得稳定发展机会。image.png

网络付费用户培育进度超预期。爱奇艺2017年会员数5080万人,同比增长68.2%,到2018年2月底会员数已突破6000万人,增长迅猛。第一梯队其他视频网站也不断积极跟进,通过独家内容、自制内容等迅速积累视频付费用户规模。

视频网站内容为王,优质内容是平台付费率提升的关键。优质内容目前仍是用户付费主因,各家视频平台,仍需持续烧钱争夺IP内容等上游优质内容,加大力度打造独播和自制剧,提供热门IP抢先看,优质资源独家播,加强付费会员黏性,同时也极大地吸引了更多新付费会员,形成良性循环。image.png

视频网站内容支出持续走高,短期难盈利。各大在线视频播放平台为争夺头部内容,导致内容支出持续走高。根据爱奇艺公布的招股说明书,2017年爱奇艺的内容成本支出达126.2亿元,同比增长67.3%,占总成本的比例为72.6%。其中,内容成本中外购版权的成本投入约为自制内容的9-10倍。为增强会员付费意愿、拉动会员数量增长,吸引广告商提高广告收入,打造或购买头部内容仍将是未来视频网站的重点,仍需高额的内容投入,造成短期行业难盈利。2017年爱奇艺亏损总额37.4亿元,巨亏的背后百度的资金支持必不可少。

根据国际经验,中长期盈利突破仍可期。美国网络视频行业已基本形成“一超多强”的竞争格局,Netflix、Youtube、Hulu和Amazon四大流媒体巨头占据了美国流媒体视频服务使用时长的80%,其中Netflix占比40%左右,远超对手。作为国际流媒体巨头Netflix,其收入主要来源于会员订阅费,Netflix依靠内容原创独播,快速提升客户量及维持客户粘性,依靠用户数增长的规模效应,逐渐覆盖内容成本,实现盈利。2018年Q1实现净利润为2.90亿美元,同比增长63%,其总市值超1800亿美元,全球付费会员规模已达到1.25亿人,远超市场预期。减量重质,以生产独家原创内容吸引付费新用户,加强国际化拓展战略是Netflix成功盈利的关键,值得借鉴。 

三、电影院线:口碑为王,在线票务平台强势崛起

票房增速放缓,质量口碑是影片成为爆款的关键

我国电影票房增速已明显放缓,渠道扩张的驱动效应减弱,影片的口碑及内容将成为核心驱动力。随着电影产量及银幕数量的快速增加,我国电影产业发展迅速,2011-2015年全国电影票房总额从131.2亿元增长至440.7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35.6%。但电影市场增速从2015年达到高峰后下降明显,在银幕增速高达30%的2016年,票房增速仅为3.7%,渠道拉动票房的边际效果减弱。增速放缓主要是受电影市场竞争加剧,票房补贴大量减少,观众回归理性更注重电影品质及口碑,16年整体缺乏优质爆款影片等因素影响。2017年受《战狼2》等爆款优质电影驱动,国内票房市场回暖,增速为22.3%(剔除《战狼2》后的国内票房增速为10%),影片的优质内容及口碑等自身因素对于后续票房的作用则愈发关键。image.png

电影市场分化明显,票房向头部爆款影片集中。2017年排名前十的影片贡献了177.1亿票房收入,约占全年总票房的32%,其中,《战狼2》单部电影的票房占比就达到10.2%,票房逐渐向头部爆款电影集中,口碑为王。值得注意的是,电影市场依然遵循“二八定律”,仅20%左右的电影是赚钱的,剩下的80%都处于亏损状态,单片的投资风险仍然较高。影片盈利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质量和口碑,这是影片要想成为爆款的刚需,除此之外,好的档期、宣发方式及渠道同样功不可没。image.png

在电影内容制作端,龙头企业优势明显。国有电影制作发行机构主要有中国电影股份公司、上海电影集团公司等,民营电影企业则主要有华谊兄弟、博纳电影、光线传媒等,这类国有和民营的龙头影视企业掌握着资金、人才、渠道等核心资源,制作出品的影视作品长年占据国产影片票房榜前10名,龙头地位突出,优势明显。

 影院院线资源并购整合是趋势,在线购票平台强势崛起

院线和影院获得电影产业链50-60%利润,集中度持续提升,并购整合将是未来趋势。电影产业链分为制作、发行和放映三个环节,主要涉及制片商、发行商、院线和影院四个主体,电影行业收入主要来源于票房收入、版权收入、衍生品及广告收入。在产业链涉及的四个主体中,院线和影院占据票房收入分配的大头(影院分享票房净收入50%左右,院线分享3-7%),发行方一般收取票房净收入的5%-15%发行宣传费,制片方则分享28-38%,具体分配比例主要看各方博弈情况。2017年,全国共有49条电影院线,排名前十的院线票房贡献约占全年总票房的65%,排在首位的依然是万达电影院线,龙头地位依然稳固。我们认为,后续院线进行区域整合、上游资源并购将是大势所趋,既能够有效减少资源浪费、提高效率,又能够获得更多上游资源,同时降低采购成本。image.png

在线票务平台成长迅速,猫眼与淘票票双雄格局确立。经过各方多年的苦心经营和大力贴补,电影在线购票作为一种消费行为渐渐成为用户习惯,在线购票率显著上升,2017年,网络在线购票率达到81%20179月猫眼与微影合并成立新猫眼微影,在线票务市场进入以新猫眼微影和淘票票为主体的双寡头垄断格局。2018年春节档,猫眼出票的市场份额为每日55%左右,淘票票为40%左右,两家合计市占率超90%,双雄格局确立。image.png

我们认为,我国电影市场未来持续、稳定增长,已经无法通过人口红利、资本驱动这些外生性因素获得。随着影片内容质量的提升、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效应增强、在线购票新渠道的崛起,这些内生性因素将成为我国电影市场稳健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预计2018年电影票房仍可维持20%以上的增速。

四、游戏:存量市场特征明显,关注ARPU值提升及新赛道发展潜力

手游市场高速增长,带动行业增速回暖

游戏行业整体增速出现回暖。目前我国游戏市场规模约为全球的1/3,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游戏市场。根据《2017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披露的数据,2017年中国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突破2000亿元,达到2036.1亿元,同比增长23.0%,是自2014年出现收入增速下滑后的首次回暖。image.png

细分市场中,手游市场表现亮眼,驱动行业增长。中国游戏产业三大主要细分市场为PC客户端游戏、网页游戏、移动游戏,共同市场份额超95%。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游戏市场快速崛起,2017年中国移动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到1161.2亿元,同比增长41.7%2016年同比增长59.2%),增速虽有回落,但依旧保持超300亿元的年均增长幅度,市场份额也在持续增长,同比增长7.8个百分点达到57%2017年国内游戏市场收入新增380.4亿元中,移动游戏贡献占比89.9%,是整个游戏行业收入增长的主要驱动力。image.png

渠道头部效应明显,腾讯、网易两超争霸

两大龙头竞争优势明显,占据市场近8成份额。游戏行业竞争主要体现在游戏产品的竞争上,只有研发实力较强,能够持续推出优良游戏产品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以腾讯、网易、盛大游戏、完美世界等为代表的综合型互联网企业凭借强大的资金优势、庞大的客户渠道基础、拥有多款爆款游戏,成为行业第一梯队。其中,两大龙头腾讯和网易的游戏市场份额最大,占整个市场的80%左右,腾讯依靠较强的自研运营能力、微信及QQ的渠道优势以及《英雄联盟》、《王者荣耀》等爆款游戏的推动,在游戏领域持续保持霸主地位。2018Q1,腾讯和网易基本统治了中国iOS收入榜。image.png

二、三线游戏商凭借差异化竞争,仍存一定的生存空间,随着市场集中度的逐渐提高,收入向巨头集中,而新增用户增速不断下降,中小游戏公司盈利日益艰难,面临着产能过剩及存量竞争的双重压力。但近期《旅行青蛙》、《恋与制作人》等多样化游戏的畅销证明游戏行业的多变性,产品为王的行业难以形成绝对垄断,腾讯、网易覆盖的游戏品类不足以将市场通吃,二三线游戏企业尚存一定的生存空间。这类中小游戏企业更需要深入挖掘存量客户需求,在细分游戏品类中清晰定位,差异化竞争,方能最终在手游市场高速增长阶段分一瓢羹。

提升ARPU值是关键,关注新细分赛道发展潜力

游戏市场存量特征明显,提升ARPU值是关键。我国游戏市场规模虽仍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但游戏用户数量增幅并不明显,连续4年仅有个位数增长率,存量特征明显。根据《2017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游戏用户规模达到5.83亿人,同比增长3.0%2016年增速为5.9%)。综合2014年至2017年的用户数据来看,中国的游戏用户数量趋于饱和,游戏市场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渐下降。但较大的用户存量规模,依旧给游戏厂商足够大的发挥空间,深入挖掘需求、培养付费习惯,提升ARPU值将是产业后续发展的重点。2017年我国游戏市场整体的ARPU值为349.2元,同比增长19.4%,单人付费值逐步上升,但相比北美的200美元左右的ARPU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我们认为,随着消费者付费意愿的不断提升,移动支付三四线城市普及率的快速上升,以及游戏厂商自身的研发及精细化运营能力的提高,新品类新玩法的创新等,将驱动ARPU值稳步提升。image.pngimage.png

电竞、二次元、女性向游戏等新赛道带来行业新的发展空间。电竞具有职业化特性,易变现,其在赛事、版权、衍生品等领域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二次元、女性向游戏主要对接二次元及女性玩家需求,用户忠诚度及付费水平均较高。这些新赛道均在相应的领域具有较强的客户粘性,帮助移动游戏行业连接更多参与者,带来新的发展空间。

五、图书出版

图书市场整体平稳增长,儿童图书是增长主力。根据开卷数据监测,2017全国图书零售市场总规模约803.2亿元,同比增长14.55%,保持平稳增长。其中,少儿图书市场份额逐步扩大,成为图书零售市场增长的最主要推动力量,2017年图书零售市场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增长来自少儿图书。目前,少儿图书市场竞争激烈程度趋强,少儿图书市场TOP10出版社的市场份额明显下降,从2014年的39.92%下降至2017年的31.94%

电子阅读市场兴起,用户粘性较强,具有变现潜力。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数字化阅读市场兴起,碎片化、场景化阅读方式持续深化,2017年中国数字阅读独立APP行业月活跃用户规模已达到2.53亿,具有较强的用户粘性。且电子阅读龙头APP独占用户均超过八成,数字阅读用户忠诚度高,具有较强的变现潜力。

电子阅读行业竞争依旧激烈,内容运营建设是竞争力提升的关键。虽然掌阅的月活跃用户规模接近6000万,依然保持行业龙头地位,但书旗小说和百度阅读随着与越来越多头部作家的签约、频道内容的丰富,活跃率也同比小幅提升;而快看漫画作为漫画类阅读APP吸引了一批二次元用户,保持较快增长。行业竞争依旧激烈,各家都把内容建设、用户运营视为重点,龙头电子阅读商可通过依托自身优质的IP资源,参与下游IP内容的运营及制作,增加变现方式,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image.png

六、市场机会及风险提示

 市场机会

择优选择高景气赛道,聚焦强变现力龙头。传媒行业细分领域众多,我们建议择优选择高景气细分赛道,这类赛道主要特征包括:高流量、高客户粘性、高客户价值等,通过精细化运营模式快速抢夺用户时间和注意力。我们认为游戏、网络视频等领域用户粘性较强,行业空间广阔,变现潜力较大,值得关注。同时,建议在高景气成长赛道上,聚焦变现能力强、具有资本实力、拥有优质内容资源与渠道相结合优势的传媒龙头公司和有望成为龙头的公司,从PE和业绩两方面获得权益溢价。

风险提示

政策监管风险:传媒行业各细分领域受文化监管政策的影响较大,存在较大的政策监管风险。

商誉减值风险:传媒行业并购整合较多,商誉占比较高,存在较大的商誉减值风险。

影视剧、游戏或各种内容产品变现不达预期:各类影视剧、游戏及内容产品是否受消费者或市场认可存在不确定性,存在变现不达预期的风险。

市场竞争加剧风险:受行业景气度及大流量资源等吸引,各类资本纷纷入场,加剧行业的竞争风险。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