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随意操纵投资收益怎么办?

作者:唐朝 昨天有位读者留言询问“如果腾讯投资的未上市公司再融资,估值提升部分怎么计入,究竟是视同出售还是公允价值提升?上市是不是区分二者的界限?”老唐当时随手做了个回复。下午正游泳的时候,忽然头脑里反应过来,这位读者真正关心的问题可能是

作者:唐朝 

昨天有位读者留言询问“如果腾讯投资的未上市公司再融资,估值提升部分怎么计入,究竟是视同出售还是公允价值提升?上市是不是区分二者的界限?”老唐当时随手做了个回复。

下午正游泳的时候,忽然头脑里反应过来,这位读者真正关心的问题可能是:伴随着投资收益在腾讯报表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腾讯会不会通过掌控未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行为,操纵其他收益净额?如何保证我们看到的利润表里的“其他收益净额”真实可信?

那么我之前的回答就没有get到要点。今天上午,看区块链科普书籍看的昏头昏脑的,干脆写篇关于投资收益的财务科普文章换换脑筋。重点说说影响其他收益净额的两个主要因素:①视同出售和②公允价值提升。

在谈视同出售和公允价值提升两种投资收益来源之前,老唐必须先用最简单的语言,将股权投资带来投资收益的途径梳理一遍。正好投资资产也是很多朋友阅读《手把手教你读财报》时的难点,本文可以作为辅助理解。

抛开债权类投资资产不说,按照最新的会计准则,一家公司甲投资另一家公司乙的股权,无论甲乙公司的身份是不是上市公司,这笔乙公司的股权一定是以以下四种身份之一被记录在甲公司资产负债表上的:A子公司、或B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C长期股权投资、或D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子公司,指的是被控制的公司,界定被控制主要有5条原则,《手把手教你读财报2》的17页列的清楚,他们是:①持有50%以上的股份;②通过协议拥有50%以上表决权;③占据董事会多数表决权;④有权任免董事会多数成员;⑤有权决定财务和经营政策。以上五条占一条,就基本可以认定控制。

控制的公司是要并表的,也就是公司乙的资产、负债、收入、成本全部合并进公司甲的报表,因而它不会产生甲公司利润表上的“投资收益(其他收益净额)”。

B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前叫“交易性金融资产”。它最容易理解,就是浮盈浮亏及分红都直接记录进利润表,和你记录自己“炒”股浮盈浮亏是一个道理。

正因为如此,如果投资规模比较小,放这里看起来直观简单。但如果投资规模比较大,通常而言公司不愿意将它记录在这个科目里,因为那样,公司的报表数据就可能随着市场波动了。无法预计的巨赚或者巨亏,一般大型公司都很不愿意面对。比如腾讯就没这个科目。

C 长期股权投资。放进这个科目的,是甲公司虽不能控制乙公司,但对乙公司有重大影响。有重大影响的,叫做联营公司或者合营公司。最常见的重大影响,就是持股在20%~50%之间。除了股权因素之外,也有其他几项小的因素导致构成重大影响,写在《手把手教你读财报》的84页。长期股权投资是投资收益的主要来源,后面细说。

D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就是指剩下的那些没控制、没有重大影响的股权了。这类资产,没卖出之前,只有股权分红算成利润。公允价值波动(你可以直接理解为上市公司的股价波动)只记录入净资产,不算利润。

持有期间发生减值(即公司管理层估计该公司股权价值发生不可逆转的重大损失,这个偏主观)和外币汇兑损益(指外币计价股权由于汇率波动带来的折算盈亏),计入利润表。等卖出的时候,一次性将原来累加在净资产里的浮盈或者浮亏,挪出来计入卖出那年的利润(或亏损)。

长期股权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投资收益最主要的来源。它们会产生四种投资收益:①经营利润对应份额;②分红;③视同出售;④公允价值提升。

经营利润对应份额,是长期股权投资提供的,这个很容易理解。假如持有公司乙25%股权,那么公司乙今年报表净利润是100元,则甲公司记录25元的投资收益。这个在腾讯报表上叫做“分占联营/合营公司盈利(亏损)”

分红更容易理解,不管股权放在联营、合营还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里,只要公司乙宣布分红,都算公司甲的当期投资收益。

做了这么多铺垫,终于进入到“视同出售”和“公允价值提升”部分了。

视同出售比较简单,在《希望与绝望》下篇里,老唐举的例子已经很清楚了:

腾讯2014年投资32.3亿人民币购买了韩国网游公司Netmarble的28%股权,2017年4月24日Netmarble在韩交所上市,上市发行新股共计融资23亿美元,发行后腾讯持股比例降低为17.71%。

发行新股融资23亿美元,Netmarble公司净资产增加23亿美元,腾讯持有的17.71%股权,对应增加约4.07亿美元净资产。

这4.07亿美元,在财务上视为公司出售了28%-17.71%=10.29%股权换来的,即出售了全部持股的10.29%/28%=36.75%。

假设2017年初,腾讯公司持有Netmarble28%股权的账面成本为X(X约等于32.3亿成本减去这几年的分红),则2017年IPO行为产生(4.07亿美元-36.75%X)的投资收益,这就是视同处置。

这里需要提醒三点:①4.07亿是美元,32.3亿是人民币,计算的时候乘一下汇率;②有股权比例被摊薄的情况,都是这么算的,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③注意,是用净资产增加值算,不是股价。

其中,第③点容易被误解。很多人下意识地容易想到估值一万亿,买0.00001%股份拉动公司估值什么的。实际上由于是计算是净资产增加值,新股份融来的资金太少,估值高上天也增加不了几个净资产,产生不了什么投资收益(其他收益净额)。

然后转入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公允价值提升部分。由于篇幅问题,我上篇文章里说公允价值提升的部分比较少。从留言和信息看,大家对这部分担忧最多。这还是对财务准则的理解问题。

简单的说,公允价值提升必须是引发资产分类发生变化的时候,才能计入投资收益(其他收益净额)。

什么叫资产分类变化呢?就是一笔股权,在子公司、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四种类别之间发生转移,在报表上从这个科目变更成另一个科目的时候,公允价值和账面成本之间的差额,才能算成由公允价值提升带来的投资收益(其他收益净额)。

那么什么情况下,类别才能转移呢?在摊薄、出售或者增持,导致控制、重大影响、无重大影响三种状态发生变化时。最简单例子就是股权比例从50%以上→20%~50%之间→20%以下的变化,以及反过来的变化。

其中交易类金融资产是属貔貅的,只能进不能出。其他三类股权资产可以变更为交易性金融资产,但交易性金融资产却不允许变更成其他三类资产。

这种会计变更,需要有足够的理由才可以做。若无特别需要,通常而言,公司不会冒着找理由和作解释的麻烦去做这种变更。如果有做,稍微有影响的金额,都需要在财报里披露。所以,投资者大可不必担心,尤其是不必要担心声誉良好的大型公司偷偷摸摸地通过公允价值调整来影响投资利润。

不过,有些小公司,可真有这种情况哦,而且这招还真可以用来救命。举个简单的例子:上市公司大骗网,原来投资了51万持有某鹅卵石公司51%股份,合并了鹅卵石的报表。

现在,鹅卵石引入新的战略投资者帮凶公司,投入1000万,认购鹅卵石10%新发行股份。

帮凶公司投入1000万占鹅卵石公司10%新发行股份,导致大骗网持有鹅卵石的股份摊薄到45.9%,于是大骗网失去控制权,鹅卵石从大骗网的子公司,变成联营公司。这45.9%的股权,就需要变更计量方式了。

怎么变呢?帮凶1000万认购10%,鹅卵石公司的公允价值提升为1亿。那么,大骗网的45.9%股权公允值就成了4590万,这笔股权将在资产负债表上记录为价值4590万,同时4590万和51万之间的差额4539万,就成为了大骗网今年利润表上的投资收益。

嚯嚯,这个魔术好玩吧?所以,老唐特意在《手把手教你读财报》的82页写到:Clipboard Image.png

江湖险恶啊,这下知道看会计政策的重要性了吧?

来源:唐书房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股票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