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如期下跌,地产股反弹行情结束

没错,我们又看空了。4月26日至5月17日我们是看多的,5月17日开始看空。恒生指数和万得全A在5月20日触顶后双双回落,验证了我们的预期。房地产板块虽然在5月22日再度冲高,但难阻下行趋势。

没错,我们又看空了。4月26日至5月17日我们是看多的,5月17日开始看空。恒生指数和万得全A在5月20日触顶后双双回落,验证了我们的预期。房地产板块虽然在5月22日再度冲高,但难阻下行趋势。

4月26日,我们提出:5月上涨行情提前启动,万得全A给到140点的上涨空间(4570),沪指只能给到90点的上涨空间(3180)。(见证券领头,低位123结构5月做多窗口期提前到来》)。5月2日提出:港股优于A股,且港股是A股的风向标(见看港股做A股——港股是A股的风向标。5月8日,市场有人因调整悲观,我们依然坚定看多(见骤雨不终日,激情难长久》)。

5月17日点评4月经济数据时,我们转向了,提出:4月经济金融数据不及预期,央行也没有降息,地产政策效果有限。下周一A股可能高开低走,进入震荡走势,万得全A5月仍有望维持在4400点上方。待5月PMI指数出炉,若经济数据再度不及市场预期,可能转入下行趋势。市场不宜高估消化存量房产政策的效力。房地产板块仍处于下行趋势中,只存在政策预期下的一波流机会。类似2023年7月,在小作文刺激下上涨,但政策落地利好兑现就到顶了。(见内需萎靡,出口与库存支撑工业超预期增长,A股或将进入震荡行情》)。

2024Q1全A/全A非金融净利润累计同比增速为-4.7%/-5.4%,较2023Q4下滑2.0pct/1.7pct。2024年Q1实际GDP增长5.3%,增速较上季度提升0.1个百分点,名义GDP增速大致持平,规上工业企业盈利增长4.3%,增速较上季度回落11.9个百分点。A股体感与宏观经济明显不同。预期股票收益率=预期股息率+预期每股收益变化率*预期估值变化率。估值受到盈利加速度影响,净利润增速下降对应估值下降。因而,倘若不考虑资本市场监管加强对投资者信心的提振,2024年一季度A股股息率较低的板块下跌是符合基本面的。二季度中国经济由于基数原因加速上行,PPI回暖是我们5月看好A股的原因。但是,4月经济数据出口与生产较好,其他数据均不及市场预期,意味着对下半年经济增长与企业盈利不宜乐观。能给大盘带来期望的就是7月改革会议了。

分析地产股的行情,首先需要了解地产股涨跌的三层逻辑。第一层是盈利,股价的上涨趋势由盈利主导。房地产下行大周期下,房地产销售面积与金额呈下行趋势,盈利下降带动地产板块下跌。第二层是资产价值,净资产为投资提供安全边际。对于资产负债率低的公司来说,如果持续经营无法盈利,可以清盘卖资产,因而市净率不会很低。房地产公司的很多资产为待开发地与建待房屋,随着房价下行净资产价值下降。我们预计一线城市房价下跌40%即进入合理水平,三四线虽然房价相对合理,但绝对过剩的概率更高,因而也给予40%的折扣率。4月中旬房地产板块市净率为0.56,进入资产价值低估阶段;反弹至5月市净率达到0.74将95只非ST的地产股按4月22日的市净率分为5组,4月25日至5月22日市净率最低的组涨幅中位数为38.36%,其他组分别为24.54%、20.81%、20.85%、20.29%。低估值板块反弹幅度更高。第三层逻辑是流动性危机,用以避雷。如果公司资不抵债,破产清算价格将大幅低于市价,股东权益甚至有清零的可能性,这个时候市净率低于0.6也不安全。5月16日,万科在深交所成功发行资产支持专项计划(CMBS),发行规模14.35亿元;5月23日万科获得200亿元银团贷款,已到账100亿元。流动性危机暂时缓解,可以使用市净率法估值,房地产板块有望围绕0.6的市净率波动。但要时刻警惕,只是暂时缓解,市净率仍有大幅跌破0.6的可能性。

再看房地产的基本面。房地产需求可以按多种方式分类:有效需求与潜在需求、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新房与二手。有购买能力的需求为有效需求,长期趋势由25岁至44岁的购房主力人口数量决定。除非放贪污款,不可能房价不涨、没人租住还买。潜在需求对应租房需求,租房可能只是暂时性的居住需求,不意味着计划永久定居。租房需求转化为买房需求对应的是城镇化率带来的购房需求。有效需求中,消费需求受到收入制约,对应合理的房价家庭收入比;投资需求与房价收入比无关,很多甚至不受首付比例制约,只受房价上涨预期、租售比、房贷利率影响。

回顾下我们在《一线房产、股中茅台,稀缺资产价格会下降么?》中的观点:刚需对应的25-34岁人口在2017年达峰,改善性需求对应的35-44岁人口在2026年达峰。如果以刚需90平每套、改善房120平每套计算,即25-34岁人口需求系数为1、35-44岁人口需求系数为1/3,住房需求面积在2016年达到峰值。2017年之后中国房地产市场需求增长主要得益于城镇化与投资性需求。2018-2020年对住房具有消费需求的人数年均减少300万人,2021年接近500万人,2022-2026年年均减少超600万人,其中2025年减少接近750万人。这意味着按人均40平计算,房地产新增需求每年将减少2-3亿平,就算25-44岁年龄段人口有50%租房住,每年购房需求也将减少1-1.5亿平2018-2022年,中国新增城镇常住人口分别为1790万、1993万、1706万、1205万、646万,因为新增城镇人口中有城镇婴儿等,假设农村生育率较高,2021年1062万新生婴儿中仅50%为城镇婴儿,25-44岁人口住房需求主要通过城镇商品房满足,则2021年中国城镇住房消费仍维持正增长,除非未来中国城镇化速率能够再次提升,则2022年中国城镇住房消费(租住+购买)正式开启下行长周期。

至于更新置换,房屋总量隔年变化不大,而且杭州已经试点了小区居民自掏腰包翻新重建。随着总人口下降,折旧重建的需求量也会下降,按房产存量计算折旧需求是错误的。不会因为有房子在,没人住还去翻新。房地产过剩已成定局,未来房地产需求量将逐年下降直至改善需求对冲人口下行的影响。

2亿人租房、房地产投资不断下降是否意味着房地产供给不足呢?新房确实是供应紧张,但租房的人住的也是房子,不是帐篷,房地产整体依然过剩,核心城市好品质的新房未来有望享受溢价

接下来分析房地产新政的影响:取消限购降低首付比例和房贷利率释放的是潜在需求,对应城镇化带来的租房人口。其中,取消限购效果最好,降房贷利率次之,降低首付比例还受长期收入预期的制约,效果最差。即使如此,除非是结婚带来的刚需,很多城市的租售比使得购房的性价比低于租房,在房价降至合理区间之前,房地产消费刺激政策效果有效。政府收储则是对潜在需求的替代,而非新增需求。增量需求对应政府收了房子空置不用。收购存量房后,房地产开发商与改善性需求的流动性得到改善,本应2026年达峰的改善需求有望提前;租赁住房供应增加,市场租金下降,二手房抛压也会加大。

总体来看,房地产开发板块的投资价值是下降的。等到2025年阶段性触底后才存在较好的中期投资机会。以价换量下,房地产服务板块存在一定机会。

英伟达一季度业绩与二季度展望超预期,股价大涨。英伟达的风险一方面在于人工智能服务器渗透率达到30%后杀估值,产能紧缺缓解、毛利率下降会使之提前至20%,大约2025年;一方面在于宏观经济增长回落、大企业盈利与资本开支减少,当前美国经济仍相对繁荣(见《投资最重要的事精华内容》)。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链中,CPO一季度业绩大幅增长,市场却担忧高速铜缆连接对未来业绩的冲击,4月15日以来,高速铜缆连接板块大幅上涨,CPO板块表现不佳。低空经济等战略新兴产业也分流了投资成长板块的资金。

正丹股份成为年内首只十倍股。我们在电力市场改革成为短期市场主线》中,曾提出:偏苯三酸酐的市场价格继续上涨,公司业绩预期上修的前景不变,化工板块也可能再次上涨。事实上,正丹股份涨了,化工板块跌了,即使是有基本面支撑的化学纤维板块也跌了。在PPI环比下降的时候,只有部分商品涨价,对应细分行业。而且,中长期因素导致的涨跌较容易把握,短期博弈性因素不易判断,只能根据中长期逻辑选股,根据技术面择时。养殖业也是如此。生猪期货价格2024年涨超30%,4月生猪期货价格上涨14.19%,养殖业表现不佳,5月至今生猪期货价格仅仅上涨了4.89%,养殖板块表现却较好

4月25日在《一季度利润大幅下滑,煤炭高股息能延续么?》中,我们认为2024年煤炭市场价区间为800-1000元/吨,淡季在800元/吨附近震荡,旺季有望达到1000元/吨。2028年之前,全球经济仍处于康波萧条周期,地缘政治风险较高,布伦特原油价格有望在70-95美元/桶之间波动,煤炭市场价有望在750-1050元/吨之间波动。之后动力煤价格开始反弹,自4月24日的812元上涨了约9%。这也是煤炭板块5月上涨的动因。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