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十年取消预售,淘天集火用户体验

送走“低价”,淘天重拾“顾客是上帝”话语逻辑。

淘天.jpg

引言:

 

随着一年一度的618再次临近,在一众电商玩家间,淘宝天猫集团成为了今年第一个冒出头来的“显眼包”。

 

5月6日中午,#淘宝免单bug#引发网友热议,冲上微博热搜。大批网友收到来自“淘宝的免单短信”。几小时后,淘天在官博发声称,该活动是淘宝推出的510周年庆活动,给自己打了一波广告,“是不是bug不重要,所有红包都有效。”

 

淘天的这一举动难说是真的Bug,还是有意为之,毕竟这一操作给淘宝带来了流量的同时,让更多人意识到,618即将到来,而淘天无疑是占据了其中大量用户的心智。

 

如果真的是有意为之,那绝对算是一场成功的营销案例,通过这场戏码,淘天集团吹响了反攻用户腹地的集结号。

 

深究下去,这场反攻战或许从更早以前,就已经打响了。

 

第一部分:取消预售,淘天希望拉回用户

 

5月6日,在商家大会上,淘天集团宣布了对今年618大促的一系列规则调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取消了沿用十年之久的预售机制。

 

具体来说,今年618,淘天将放弃预售,直接进入现货售卖期,分为上下两半场,上半场开始于5月20日晚上8点,持续到5月28日;下半场则从5月31日晚上8点启动,到6月20日结束。

 image.png

 

预售制度在电商平台的发展要追溯到2014年。起初,预售制度对电商行业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预售制度推出的初心是帮助商家提前收集订单,了解需求端的情况,以便调整自身的生产计划和库存周期管理。商家也会在预售时期将活动福利放出,作为吸引第一波用户的吸铁石。

 

随着电商市场的膨胀,预售机制发展出了多种玩法,但同时,双11、双12、618等电商大促的名头越来越响,这种预热渐渐成为了一种正片播放前,只赚吆喝,不放红利的先导片,不仅红利越来越有限,暴露出的问题却越来越多:“尾款”涨价不诚信、预售商品不价保、承诺赠品不兑现、承诺时间不发货、“最低价”宣传不属实……

 

部分商家也是将预售模式当作降低自身风险的工具。比如,一些“网红店铺”退货量较大,商家就将预售期设置成45天,并且称“按订单先后顺序发货”,把前一批消费者的退货当做补单,卖给等待时间较久的下一批消费者。甚至有的商家在发现预售期需求端情况不乐观之后,索性取消生产计划,临近正式发货期限才告知消费者,颇有些“拿捏”消费者的意味。

 

站在淘宝的立场,这个时候直接砍去预售这一持续十年的机制,无疑是回归用户之路上的进一步尝试。

 

不仅如此,为了照顾到用户体验,这个618,淘天集团甚至搬出了已经被遗忘许久的网页版淘宝,作为拉回客户的另一根纤绳。

 

就在同一天,淘宝网站站长、业务部负责人空无发布内部信,表示将把网页版Taobao.com启动升级,在产品体验、商品供给、内容供给等方面做了全面优化,同时,还重新上线了淘宝网早期论坛“淘江湖”。

 image.png

图源:淘宝网页版

 

此次改版被认为是淘宝网7年来最大力度的一次更新。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电商平台们都不约而同地将主战场转移到了手机APP上,PC端则逐渐被抛之脑后,进入2024年,淘宝成立了一个规模不大、完整建制的团队专门负责PC端的优化升级,重新上线新版本。

 

虽然信中原话说“时至今日每天仍然有近千万用户在使用Taobao.com逛淘宝和天猫”,但实际上,我们都知道,手机端在未来仍然将会是用户的大部主力来源,淘天此举,比起实际意义,象征意义恐怕要更大一些。

 

就是要告诉用户们,我们越来越重视你们了。

 

第二部分:价格战卷不过 回归用户是无奈之举

 

近两年,电商的主旋律毫无疑问是价格战。

 

全球经济大环境持续处于低迷阶段,消费降级的阴影也始终笼罩着电商市场,各路电商诸侯通过补贴、优惠券等形式大打价格战,以求攻占用户的低价心智,在这种大背景下,拼多多通过对下沉市场的猛攻大行其道。

 

在拼多多出现前,京东主打品质,淘宝主打价格早已深入人心,但如今,一模一样的东西,往往拼多多价格更低。淘宝的竞争力受到了极大挑战。

 

到去年11月,拼多多一度超越阿里巴巴,短暂将国内电商龙头的地位据为己有,虽后来被阿里反超回来,但任谁也无法否认,这个在五年前市值还只有阿里八分之一的企业,如今已经完完全全成长为和阿里同一规模级别的巨无霸。

 

在过去,淘宝的壮大是由淘宝C店卖家的支撑为铺垫,淘宝超800万的中小卖家构建了淘宝商家生态的基石。但自从天猫独立之后,流量、资源、政策向天猫大品牌倾斜,阿里也更加大力扶持天猫,本来是想让天猫去对抗京东,但却没成想,从侧面减弱了C店的流量和展现,许多类目搜索出来第一次是天猫店,淘宝中小卖家感觉生存空间受到挤压,此时拼多多又刚好出现,做好了承接。

 

而流量集中给天猫店的代价是,平台推广成本也在一直上升。 “天猫开店会收取一定手续费,天猫比拼多多贵,但不一定代表挣得多,因为天猫拿了提成。而拼多多又主打低价,都是薄利多销,所以才出现两个价格。”某电商从业者表示。

 

不止如此,比起真正低价主导机制的拼多多,淘宝的流量并不完全取决于价格,其还需要开直通车才有流量,小商家出走,不出走的也绝大多数都将另一部分客源放在了拼多多,在价格战愈演愈烈之后,价格导向之下,淘宝已经不可能做到比拼多多更低,更遑论抢回低价心智了。

 

除了拼多多给的极致压力,老对手京东同样也在不断卷价格。

 

去年3月8日,京东启动了百亿补贴,拉开了电商平台新一轮价格战序幕。一年后,京东发布最新财报显示,收入和利润均有所增长,且低价战略带来更高的用户活跃度。在刘强东回归后挥毫写下“重拾低价武器”之后,京东显然在持续贯彻这一战略。

 

京东一直执行着价保机制,而淘宝在此前对于先涨价再降价没有处罚机制。对于消费者来说,比起“买贵的”,“买贵了”更加难以接受。前者的价格差可能可以被服务体验弥补,后者则代表着告诉消费者:“你当了冤大头”。

 

然而,疯狂卷价格的后果是,淘天不得不面对去年一年尝试的高投入却低回报的惨淡现实。

 image.png

图源:HR实名俱乐部

 

2023年全年,京东营收增速仅为3.6%,阿里为 8.9%,远远落后于拼多多的90%。距离2023年年初,京东股价跌幅甚至一度超过50%,市值蒸发超过 700 亿美元。拼多多已经到了京东的4倍。阿里能好过到哪里去呢?截止目前,阿里港股报价78.050港元/股,比起2023年初的116.888港元/股,削去了1/3。

 

无论是马云、吴泳铭还是蔡崇信都不得不在公开或非公开场合承认,在这一阶段的电商战中,阿里掉队了。

 

第三部分:撞了南墙终回头,内容化是新起点

 

去年5月,在马云回归后的内部信中,提到淘天集团需要三个“回归”:“回归淘宝、回归低价、回归用户”。从那时起,淘天希望发力用户体验的想法就已经公之于众了。

 

然而,这三个回归说起来简单,做起来谈何容易?

 

过去,有商家表示,阿里一直在用淘宝给天猫灌流量,寻求流量变现,但一个致命弱点是天猫佣金。即,所有类目,只要在天猫店铺购买,都要给天猫app佣金,取消天猫店铺中差评,获取评价转化权重,马太效应显现,长期稳定的低价产品多数源自天猫店铺,就是因为没有中差评的原因。

 

另一方面,淘宝过去的最大优势在于货源广,但随着电商发展,现在无论是拼多多,还是京东,甚至是抖音、快手,各大平台都有各自货源,比起价格优势,所谓的货源优势几乎不值一提。

 

此外,价格战也确实到了极限,不少商家表示,在机制的价格战之下,自己的利润减去佣金所剩无几。即使是在价格战中做的不错的京东,其管理层以及CEO许冉也表示,平台面临的挑战是提供更高质量服务,并计划继续强化用户体验,而将价格放在了用户体验之后。

 

好在,淘宝找到的一个差异化优势,是内容化。

 

从去年开始,淘宝大力引进了专注于内容互动而非传统销售的内容主播,据悉,相关数据显示,去年618大促期间,淘宝新增的达人主播中,不带货的内容型直播间占比达到了24%。

 

不止如此,淘宝瞄准了短视频这一重要赛道,逛逛改名为“淘宝视频”,目前,点开淘宝APP,底栏中,视频已经占据了淘宝首页一级入口的位置。

 

此外,比起京东、拼多多,淘宝也没有忘记短剧赛道。

 image.png

图源:淘宝APP

 

这背后也正是网民习惯的变化。《2023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近四分之一新网民因短视频“触网”,内容价值也越来越得到认可,淘宝加注短视频显然是希望自己不要在渠道上落后,减少依赖外部流量入口,加速构建自己内容流量池,从而满足用户体验,提高拉新能力,也加深留客能力。

 

此外,淘天在去年底发布了关于变更《淘宝平台争议处理规则》的公示通知,允许消费者对部分商品进行“仅退款”。在与拼多多和京东的竞争中,算是亡羊补牢了。

 

可以说,在价格战打到一定阶段的现在,为了挽回用户,淘天拼尽了全力。而这一用户为先的战略,早一年,淘天就开始布局了。如果真的可以从内容化方向做出更加独具匠心的东西,对于淘宝来说,或许可以在新一轮竞争中,占到一些优势。

 

写在最后

 

此前,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联合创始人蔡崇信直言不讳,“阿里过去忽视了用户体验,我们有点自食其果”。无疑是对一年前马云说法的前后呼应。

 

虽然抖音、快手、小红书们也在电商赛道上从内容渠道不断蚕食市场,但目前尚未成足够气候,身边有拼多多并肩,身后有京东追赶,这两位仍然是主要对手。

 

在低价已经卷到极致的情况下,从内容侧获得灵感,甚至不惜打起十几年的“情怀牌”都在所不惜,可见淘宝这次是真的下定决心押宝用户体验了。

 

这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是利好,也只有通过这种让利的行为,反哺给消费者,消费者继而选择平台这种良性循环,才有可能在这场用户争夺战中占得先机。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