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股上行周期,华夏银行们的“薪火”之路

银行股抛售潮,华夏银行们何去何从?

自进入2024年后,上市企业抛售银行股票的动作,正变得越来越频繁。

从1月至4月8日,自贡银行、交通银行、中原银行、华夏银行、东莞长安村镇银行等,先后遭到各自股东的出售。

其中,华夏银行可谓“惨淡”之最。不仅直接被前股东抛售了全部股权,而且这还是时隔一年,被同一个前股东第二次出售。

奇怪的是,2024年前3个多月中,银行股的业绩走势和净值曲线,都呈现出一路走高的势头。

为何行情一片大好,银行股反而迎来了抛售潮?

一、找回金融初心,银行成“薪火”工具人?

站在行业视角,银行股遭受抛售的原因,无非是以下两种:

第一个是,市场剧烈变化过程中,由于担忧情绪的渲染,各个投资方急于兑现获利,以规避可能出现的风险;

第二个则是,为了产业升级、业务重心转移等目的,企业不得不通过抛售银行股权,来降低自身的金融资产占比。

然而根据银行ETF指数基金显示的数据,进入2024年后,银行股的单位净值从1月2日开盘时的0.8864,一路上扬。截至4月9日,已经上涨至0.9952。

甚至在今年2月23日,单位净值一度涨至1.0141,达成一年内最高点。

与之相应的,银行股的业绩走势从2月份开始,就长期维持在7%以上的稳定增长。尽管部分银行股表现欠佳,但整体上走势良好,长期持有潜力与日俱增,年内收益率高居股市前300。

排除了市场担忧情绪的干扰,这一轮突如其来的抛售潮,其原因也变得清晰起来。

事实上,针对银行股的抛售,早在2023年底就已经显露出眉头,甚至部分源头,还能够追溯到央企的产业结构调整上。

例如2023年12月11日,本溪银行第三大股东本钢集团,以约1.23亿元的底价,正式挂牌转让本溪银行约1.08亿股股份,占银行总股本的9.99%;

12月26日,富滇银行的第二大股东大唐集团财务有限公司,以约32亿元的底价,“清仓式”挂牌转让富滇银行9亿股股份,转让股权的占比为13.47%;

12月27日,一拖股份控股子公司一拖柴油机,以二级市场价格7倍左右的价格,将底价定于约6.68亿元,挂牌转让中原银行3.2亿股股份。

诸如此类,大部分央企在公布银行股转让公告时,都会提及国务院国资委在去年6月23日下发的《国有企业参股管理暂行办法》,其中“关于清理退出参股金融类企业的通知”。

而对于需要被“清理”的金融资产,也明确规定为“5年以上未分红、长期亏损、非持续经营的低效无效参股股权”“与国有企业职责定位严重不符且不具备竞争优势、风险较大、经营情况难以掌握的参股投资”。

就像公务员考试将年龄限定在35岁,进而被许多眼中只有KPI的企业当成“令牌”,充当大肆清退35岁以上员工的借口。

对于不少上市企业而言,央企大幅抛售银行股,也给了他们快速变现的借口。同时在银箭财经看来,其中可能也夹杂了一些,对金融行业可能面临“大变革”的恐慌心理。

毕竟央企之所以被要求主动剥离金融资产,是为了让金融回归促进产业发展的初心,而不是通过金融投资来盈利。产业的发展,当然也不可能只是央企的责任,全社会都应当“重新认识”金融产业的根本作用。

银行作为金融产业的“牌面”,也是为产业发展回归初心,提供动力的“薪火”,其中不符合规定的,接下来很有可能会遭到央企和民企的联手剥离。

就像是华夏银行,在2023年3月21日,就被第八大股东华资实业,公布了出售华夏银行股份的议案。而且随后一年时间里,华资实业已经出售了将近6000万股。

不过很明显,华资实业对这个抛售速度并不满意。到了2024年3月18日,董事会通过了新的议案,直接抛售“剩余持有的部分或全部”华夏银行股份。

与此同时,中国人民养老保险有限责任公司,也在2024年1月26日、1月29日、1月30日、2月1日,四个交易日中,卖掉了华夏银行总额约为257.85亿元的股票。

之所以会沦落至此,只能说,华夏银行表现得确实不太好。

二、业绩承压,华夏银行内控问题何时休?

国资委规定的“清理”标准,华夏银行都有所“沾边”。

从分红的角度看,华夏银行并非郑州银行等坚持不分红的银行之流,过去几年间的分红力度都令投资者满意。税前分红率6.64%,仅次于6.99%的兴业银行,高居行业排名第二。

但是业绩方面,虽说华夏银行没有长期亏损,可近些年的经营表现,只能说是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根据华夏银行此前公布的2023年业绩快报,去年实现营收932.07亿元,同比下降0.64%;实现净利润263.63亿元,同比上涨5.30%。增利不增收的业绩,多少有些缺乏说服力。

更主要的是,华夏银行去年的不良率为1.67%。虽然同比有所下降,但在目前已披露业绩快报的十数家上市银行中,华夏银行与兰州银行、天津银行,共同成为行业中为数不多,不良率超过1.59%平均线的银行。

当然,由于业绩快报披露的数据,往往和年度财报存在20%以内的差异,具体如何还要等待财报的正式发布。

仅从目前的业绩表现来看,华夏银行在同类银行中,并不具备太高的竞争力。甚至还有不少股民,在交流平台上大胆预测,华夏银行是否会沦落至被收购的下场。

银箭财经对此不置可否,只是从风险和经营角度,华夏银行的确与规定中“风险较大、经营情况难以掌握”的情况,有着一定重合。

例如2024年2月18日,华夏银行就曾因“个人经营性贷款管理不到位,资金被挪用”等7项与内控管理相关的违规内容,收到461万元的巨额罚款。

同时,多位中高层管理人员,也遭受不同程度的处罚和警告。分别涉及华夏银行北京首体支行行长、支行客户经理、支行公司部经理、分行首席风险官、运营管理部副总经理等关键岗位。

长期以来,华夏银行都饱受内控管理问题的困扰,不少投资者也将原因归结为,华夏银行高层的频繁变更。

通过天眼查能够发现,2023年底,华夏银行的管理层就发生过大量的职位变动。

这一情况延续到今年前3个月。1月份,2023年4月才上任的华夏银行原行长关文杰,在任期不足一年的情况下,前往北京农商行任职;2月份,来自华夏银行内部系统的韩建红,以及由北京银行聘请来的唐一鸣,担任副行长;3月份,监事会主席王明兰宣布退休后时隔半个月左右,由郭鹏接任职务。

同时在3月18日,北京信托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瞿纲成为华夏银行新行长。考虑到2022年曾有过连续9个月行长空缺的情况出现,新的掌舵人能否收拾好华夏银行的内控问题,还需要长周期的观察。

此外也需要关注的是,2023年12月9日,华夏银行天津分行行长疑似坠楼身亡后,该支行在今年4月初也发生了负责人变更的情况。

我们必须正视,现如今的银行中,有太多和华夏银行情况相似的存在。随着市场利率的波动、银行间竞争压力加剧、监管力度不断加强,抛售银行股的浪潮,很可能会越发汹涌。

银行又该借助何种方式,找回金融业务的初心,在这场金融与产业的平衡中,找准自己的位置?

这或许将成为下阶段,每个银行从业人员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写在最后:

希望华夏银行能够尽快稳定内部的管理架构,展露更多的业绩增长潜力吧。不然再这么被抛售下去,股民们有关“收购”的担忧,说不好就要成真了。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

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