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资本退出路径待解,国资国企或成“大买家”

海量的钱,或许正在通过国企悄然地大规模进入市场。

蓝鲨导读:海量的钱,或许正在通过国企悄然地大规模进入市场。

作者 | 陈世锋

编辑 | 卢旭成 王冀

近年来,消费投资领域出现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在大部分VC机构对增长倍数不高,上市无望、估值偏低的消费项目“弃之如履”的情况下,国企或国资背景的战投似乎正在规模进入消费行业。

以2023年为例,多个消费行业重大并购事件的发起者均为央企、国企或者国资背景的战投。

1月,步步高集团与湘潭产投投资签署了《股份转让协议》、《表决权放弃协议》。

2月,陕西国资曲江文投完成对人人乐的绝对控股。家乐福中国正式引入安庆市迎江区国资战略投资。

6月,厦门国资旗下建发股份拟以62.86亿元收购家具商场运营商美凯龙29.95%股份,美凯龙将成为建发股份控股子公司。

11月,重庆百货发布公告称,公司拟以发行股份的方式吸收合并控股股东重庆商社事项,获上交所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审核通过。

12月,中牧集团拟通过现金收购方式取得新希望六合集团旗下禽产业链运营主体山东中新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的51%股权,并成为中新食品的控股股东。几乎在同一时间,四川商超龙头红旗连锁发布公告,公司实际控制人曹世如及其一致行动人曹曾俊、二股东永辉超市拟将所持的部分股份转让给四川商投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而四川商投投资的实控人系四川省国资委,红旗连锁由此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

VC抽身,国资入局。这种“趋势”是如何产生的?它又会对消费行业产生哪些影响?

VC机构加速“抛弃”消费企业?

与2021年以高位估值被争抢不同,现在的消费企业似乎不再是VC机构眼中的“香饽饽”。

据蓝鲨消费不完全统计,2024年1月,中国消费领域的投融资稍有起色——公开投融资事件62起,同比上涨29.2%,环比增加14.8%。但到了2月,消费投融资数量和金额双双下滑——2024年2月1日至2月29日,新消费领域公开投融资事件38起,同比减少33.3%,环比下跌38.7%。这种态势一直延伸至3月份——2024年3月1日至3月31日,新消费领域公开投融资事件39起,同比减少50%。

这已是在2023年消费投融资数量和金额低基数上的大幅下降。据蓝鲨消费统计,2023年消费领域共发生投融资事件657起,不考虑IPO轮次的话,披露的融资金额约353.9亿元。相比2022年的871起和604.3亿元,融资数量和融资金额双降,同比分别减少24.6%和41.4%。

“最近,大家都不聊消费了。”某机构合伙人最近在吐槽。而一些投资机构早已在2022年下半年就裁撤了消费组,转而关注科技和芯片。而在募资端,蓝鲨消费了解到,专业的消费投资机构只有跟地方国投等合作,承担招商引资任务,才能拿到国资LP的钱。

因为融资无望,市场低迷,2023年一些消费品牌也从国人的视线中逐渐消失。在烘焙赛道,“烘焙第一股”克莉丝汀因拖欠货款、工资等约5700万元,银行账户被冻结,关闭旗下所有零售门店;新中式烘焙品牌虎头局陷入了倒闭风波;曾以一家店估值超1亿元而备受关注的墨茉点心局关闭了湖南外的其他门店,退守大本营……

2024年3月15日,一则传闻“熊猫不走创始人老板杨振华失联,近千员工三四个月工资未发,社保公积金断交,截至发文前,老板本人依旧失联,钉钉公司群突然被解散,迫于无奈,只能网络发声”迅即上了热搜。3月16日,熊猫不走创始人杨振华内部反思流出:“因为我的无能,盲目乐观,决策失误,对疫情、对政策、对市场的错误判断,公司今天资金链断裂,欠薪负债,导致公司停业、我个人破产的局面。这两年多我个人倾尽所有车房抵押,借给公司两千多万,让法人姚秀华也借贷七百万给公司。”杨振华建议各位同事尽快走法律途径维权,征求劳动局法院等权威意见,争取拍卖部分价值来抵偿损失,其本人也会接受法院公安等处理。

餐饮企业中,火锅成为“重灾区”,有明星光环的聚贤庄、资深业内人士创立的谢谢锅等相继倒闭……

更让VC机构难受的是,由于目前国内IPO政策更多向科技类企业倾斜,大部分没有科技属性的消费企业很难在A股上市,而港股市值又偏低(卫龙市值才100多亿元,与其上市前的600亿元估值相距甚远)。

2023年8月27日,证监会发布了《证监会统筹一二级市场平衡优化IPO、再融资监管安排》的公告,明确提出了阶段性收紧IPO节奏、限制破发、破净、持续亏损企业的再融资行为。这一动作市场被称为“827新政”。此后,IPO申请获得交易所受理的数量显著减少,很多消费企业也紧急撤回或者终止上市申请。

蓝鲨消费曾拜访某头部基金合伙人黎明(化名)。他透露,他们在2020-2021年消费投资高点进入的项目,因政策导向很难实现IPO退出,怎样找到别的退出路径很关键。

国企成消费企业的“白衣骑士”?

相比受到巨大冲击的消费平台和中小消费企业,央企、国企则保持着平稳向上的发展势头。据财政部1月29日公布的2023年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济运行情况,2023年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857306.1亿元,同比增长3.6%;企业利润总额达46332.8亿元、同比增长7.4%。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袁野表示,中央企业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达到6.6%,股东回报保持在较好水平;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78.4万元/人;营业现金比率10.1%,全年保持了逐月稳步上升态势。

国企营收、利润呈增长之势,同时凭借其独特的经济地位、庞大的规模效应更容易“拿到钱”。蓝鲨消费近期从某银行中层李黄(化名)处得知,为了支持实体经济,他所在的银行被上级要求将尽可能多的钱贷出去。而为了降低风险,他们倾向于给国企贷款。如此,当国企拿到银行放出来的海量的低成本的钱(蓝鲨消费发现,工农建交四大行对外放出的抵押经营贷利息低到3%),一方面会加强主业,另一方面也会寻求更多能保值增值,实现稳健增长的企业和赛道。

既要能保值增值,又要能实现稳健增长,原来被大牌VC机构认为想象空间低、增长倍数不高、“又长又慢”的消费企业成为国企眼中的香饽饽。例如,“不差钱”的茅台在投资锅圈等消费品牌中尝到甜头后,2023年设立了两支百亿规模的产业投资基金。

一方面,消费、供应链(制造业)等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对于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其提供一定的支撑是国资、国企应该承担的使命;另一方面,制造业或者消费供应链企业是“重资产”,价值方便量化,是国资国企看重的优质标的。此外,国资国企通过并购重组,可以快速帮助企业获得新技术、新市场和新资源,提升竞争力,进一步高质量发展。以此观之,拥有庞大门店系统和供应链实体资产的步步高、红旗连锁等入国企的法眼就不足为奇了。

2023年以来,国资国企先是为中小消费企业提供资金纾困,随后开始谋求产业链延伸,借助资本市场力量,将国有资产做大做强、保值增值。共青城胜恒投资管理公司投资总监杨勇认为,国资出手有了明确的产业协同和优质资产注入预期,这对于推进内循环具有重要意义。“在诸多不确定性面前,想要守住基本盘,离不开产业链、供应链之间的相互支撑。国资与优质上市公司相互奔赴,强化稳链固链,将成为经济发展重要推动力。”

如今的市场环境下,同行竞争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消费企业正在陷入“融资不力、上市无门”的境地。从2018年消费投资高潮迭起,不难推断未来几年消费企业或将迎来“退出潮”,而国资国企或许会成为重要的“大买家”之一。当然,也并非所有的消费企业都有这样的机会,从国资国企并购的标的来看,只有细分领域的龙头或者某个区域内的优质消费企业,才有资格和底牌被“看上”。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