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爆款、寻合作,更大额BD交易快来了?

核药的战场,已然属于“巨无霸”们。

24亿美元,一锤定音,又一核药明星Biotech“卖身”MNC。至此,全球核药竞争版图中,几大有技术平台实力、配体发现能力和CMC经验的Biotech已纷纷放弃独自战斗,一番快速并购整合后,诺华、拜耳、礼来、BMS和阿斯利康已就位。核药的战场,已然属于“巨无霸”们。

ADC赛道同样开启了巨头之争,MNC相继选择中国的优质创新资产作为“利器”;小核酸赛道,中国的初创小核酸Biotech公司正在实现技术突破,舶望制药与诺华超40亿美元的合作让其一夜成名,瑞博生物合作齐鲁、BI,信达和圣因生物、中美瑞康与扬子江也分别达成合作协议……

2023年至今,业内合作与融合的趋势似乎更甚,这将带来新一轮医药创新的“大洗牌”。“当MNC做MNC的事,Pharma做Pharma的事,Biotech做Biotech的事,大家各司其职,优势互补,再以开放、合作的方式去发展,这就是让在产业中者极尽发挥效率的最佳方式。”一位投资者这样告诉医药经理人。

产业发展往往伴随整合并购、合作等策略。接下来,合作趋势如何?中国是否会出现大范围的企业整合现象?

合作趋势更甚?

“合作趋势,从2023年传递至2024年。基于环境、产业调整等因素影响,产业界的合作动作接下来还会更频繁。”上述投资人认为。

围绕创新产品展开的合作,既贯穿于临床开发阶段,也体现在产品上市后的商业化阶段。

在研发端,明星技术赛道上形成的授权合作态势尤其繁荣。过去一年,中国诞生了约70笔License-out交易,金额超35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尤其在ADC领域,过去两年约740亿美元的ADC交易中,授权方为中国药企的占比接近50%,贡献最多。除了ADC,在小核酸、GLP-1、双抗等领域中,国内做出扎实临床数据的Biotech逐渐找到了“接力棒”。但能够成为产品授权方的共性在于,其创新实力真正被受到了认可,而非“伪创新”。

此外,那些在2015年左右成立的以“快”创新模式起家的不少企业,都在快速梳理自身资产,试图“轻装前行”。

如和铂医药2023年实现扭亏为盈,这主要得益于该公司在过去1年通过运营优化改善了成本控制,以及关键产品达成的授权与合作,例如将处于临床后期的巴托利单抗(FcRn单抗)授权给石药集团。

在商业化端,基石药业在不到10天的时间里接连宣布两笔合作,先后分别与三生制药、艾力斯就Nofazinlimab、RET抑制剂普吉华达成协议,将旗下重磅产品的商业化权益授权出去。2023年7月,君实生物宣布在近期与植恩生物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在中国大陆地区对前者自研的昂戈瑞西单抗(PCSK9单抗)进行商业化合作。2023年8月,德琪医药就希维奥等包含或由塞利尼索组成的产品商业化权益出售给了翰森……

随着产业链的分工不断细化,结合自身资源及战略选择,创新药企通过合作销售/CSO的形式去做商业化,正在成为趋势,或集中精力去做某一疾病领域产品的商业化,又或是自己做某一关键产品在核心区域的推广工作,但把非核心市场的推广交出去。

国内医药产业何时进行并购整合?

过去一年,我们还发现一个趋势愈发明朗:Biotech公司“奔着上市去”的格局在调整期中逐步发生变化,Biotech、Biopharma、Pharma之间相互形成了更多合作,甚至通过并购与产业整合,来形成新的格局。

大部分的企业对行业的定位和自身定位比前几年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当“old days”已经一去不复返,害怕不进则退的企业靠不断创新、提效、管理和投资,来防止退步。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过去一年License-out领域迎来史无前例的大爆发,但本土Pharma、Biopharma和Biotech之间的BD交易、并购整合尚未表现出明显的火热趋势。

有投资者向E药经理人呼吁:“中国的Pharma和中国专业的医疗投资人,要能够慧眼识珠,将国内有具备‘真东西’的优秀企业和创新产品技术留在‘自己人’手里。如果都‘卖’给国外大药企,实际是可悲的。”

然而,国内何时发生并购整合,眼下是否具备条件?这实际依赖于好几个因素。

其一,产业中的创新专业化程度、深度必须够,才能发生规模性并购整合。当一个产品只是同质化的时候,产业整合的意愿是比较低的。

其二,企业不光要懂产业,还必须懂资本。“不懂资本,就像打网球时只会正手不会反手。”上述投资人这样表示。

其三,讲求真创新的同时,还需要制度及业内多方角色的调整,同时也与资金储备量息息相关。产业并购依赖那些真正能成为全球化企业的本土Pharma们,然而当下,有数据统计,国内前十大头部公司资金储备大概在200亿美元左右,而全球前二十大药企账上现金大概超过了3000亿美元,不在一个量级。同时头部一些传统大药企自身还在转型过程中,创新药的占比还在逐步上升过程中。当下国内产业并购体量最多只在十亿、几十亿元人民币之内,真正有深远影响意义的上百亿规模的并购,目前还几乎没有。

改变这一格局,离不开行业领军企业观念的变化,以及他们自身实力的快速增强。不过,面对目前出现的经济情况,大药企与Biotech应该如何去应对?中国会不会出现大范围的企业整合现象?中国医药创新将处在怎样的局势当中?由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指导,E药经理人主办,创百汇承办的“创领共生·聚薪成炬”2024'第三届中国医药创新100峰会将于4月25日在上海隆重召开。届时,将有数十位在国内外医药创新领域富有洞见和影响力的意见领袖以及企业家、科学家、投资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创新协同与合作,引领中国创新向前,推动中国医药创新高质量发展。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