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C出海“双子星”——科伦博泰和百利天恒,为何同在成都医学城孕育而生?

ADC出海“双子星”

在2024年第42届摩根大通医疗健康年会上,科伦博泰和百利天恒相关负责人应邀发表演讲,在成都医学城孕育的ADC出海“双子星”吸引全球目光。

2023年12月,百利天恒全资子公司SystImmune与百时美施贵宝(BMS)就BL-B01D1达成独家许可与合作协议,首付款8亿美元,潜在总交易额可达84亿美元,创下我国创新药授权“出海”首付款新纪录,也是我国首款成功出海的双抗ADC新药。

而在2022年,四川科伦博泰与国际制药巨头默沙东先后三次签署独占许可及合作协议,将其创新管线中9款在研ADC候选药物项目以全球独占许可或独占许可选择权形式授予默沙东,合作交易金额达118亿美元,在2022年全球制药行业授权交易合作TOP10中排名榜首,刷新了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交易金额新纪录。

被誉为“魔法子弹”的ADC药物。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s,ADC)由抗体、连接子和载药三部分构成,综合了抗体疗法、化疗和小分子抑制剂疗法的主要优势,兼具抗体的高特异性和细胞毒素的高抗肿瘤活性,相比于传统疗法,ADC药物能够精准杀伤癌细胞、提高治疗窗口、减少脱靶副作用,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的热门研究方向之一。

01

ADC产业大热,成都医学城双子星崭露头角

2019年以来,FDA批准的ADC新药数量大增,点燃了全球药企研发热情。在国内,初创Biotech、传统药企纷纷入局,其中科伦博泰、百利天恒异军突起,在东部企业占主导地位的ADC赛道展现成都创新、成都力量。

高速增长的市场空间。目前全球已有16款ADC药物获批上市,200余款ADC药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在研管线高达900余项,全球ADC市场有望以30%的高复合增速由2022年79亿美元增至2030年647亿美元。其中第一三共的DS-8201自2019年上市以来迅速放量,2022年销售额约12.6亿美元,2023年的销售额为23.74亿美元,相较2022年销售收入翻一番。

加速放量的国内市场。自2020年罗氏赫赛莱国内获批至今,国内共有7款ADC药物上市,其中国产仅有一款荣昌生物的维迪西妥单抗。受益于ADC药物不断上市、治疗领域逐步拓展、患者接受度提升等多因素叠加,国内 ADC 治疗市场高速增长,有望由2022年8亿元增至2030年662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72.8%。

加速追赶的本土药企。ADC属于组合创新,研发更多涉及工程化改造,对靶点的创新度要求较低,而我国医药行业上下游产业生态完备,协同能力持续提升,催生ADC发展。因此,国内ADC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蓬勃,已有恒瑞医药、科伦博泰、百利天恒、迈威生物、荣昌生物等百余家企业布局,除在成熟靶点(如HER2、TROP-2等)滞后于海外企业外,在某些新兴靶点(如B7-H3、Claudin 18.2等)的研究进度上已经接近甚至领先于海外药企。

明星闪耀的成都医学城。成都医学城已经成为国内ADC产业的重要集聚地,科伦博泰和百利天恒在研发管线数量、研发进度、市场开发中处于国内先进行列。

科伦博泰自2016年就扎根成都医学城发展,目前已有4款新型ADC药物(分别靶向HER2、TROP2、Claudin18.2、Nectin4)进入临床开发阶段,其中,SKB264作为国内进度最快的国产TROP2 ADC产品,其治疗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新药申请,在2023年12月8日获得CDE受理;A166作为科伦博泰利用OptiDC平台研发的HER2 ADC,用于治疗既往经过二线及以上抗HER2治疗失败的HER2阳性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复发或转移性乳腺癌,已在上市申请阶段。

百利天恒1996年落户温江,已在成都医学城深耕近30年,也有4款新型ADC药物(分别靶向 EGFR×HER3、HER2、TROP2、CD33)进入临床开发阶段,其中BL-B01D1是目前全球独家处于临床阶段的、可同时靶向EGFR和HER3的双特异性抗体,具有实现突破性疗效的潜力,单药已在国内开展了5个Ia/Ib期临床研究,覆盖16种肿瘤适应症,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已进入III期临床研究阶段,联合多西他赛临床试验申请已经获得FDA批准。

02

创新聚力,加速国际化发展

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新药研发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科伦博泰和百利天恒取得的领先研发成果,正是两家企业长期重视研发、坚持研发、科学研发的结果。

由仿及创的转型路。面对国内医药市场的同质化竞争,科伦博泰和百利天恒立足长期的行业积淀,坚持走创新升级道路。传统药企发力ADC赛道,也是其在仿制药“内卷”的夹缝中求生的必然选择。科伦博泰母公司科伦药业自1996年成立以来就深耕医药行业,2012年以来完成与国际接轨的国内仿制药、创新小分子、生物大分子和NDDS等四大研发体系建设,逐步走上以仿促创发展路径。百利天恒同样以化药、中药制剂起家,在创新药、生物药尚未形成收入的情况下,持续为新药新品种的创新研发输血。

重金打造的创新力。创新药高度依赖研发投入,而ADC药物结构更加复杂,研发生产难度更高。科伦博泰和百利天恒高度重视研发投入,即便目前还处于集采背景下的企业转型“阵痛期”,对于ADC研发始终是敢投、肯投、持续投。科伦药业坚持每年将销售收入的10%以上投入研发创新,迄今已累计投入超过100亿元,其中科伦博泰就达80亿元。百利天恒研发投入从2019年1.81亿元增加到2022年3.75亿元,占营收的比重从15.03%上升至53.32%,其中2023年前三季度更是达到136.78%。

大额交易的生意经。ADC药物从研发到上市具有长流程和高风险的特点,持续的研发投入时刻考验着企业现金流。对此,科伦博泰和百利天恒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授权交易与自主申报相结合的道路:一方面将海外开发权益出售给国际巨头,一方面继续推进国内研发上市。2023年上半年,科伦博泰就从与默沙东的交易中一次性获得不可退还的预付款1.75亿美元;而百时美施贵宝支付给百利天恒的首付款更是高达8亿美元。巨额的交易资金的流入不仅极大改善了企业短期现金流,也为进一步研发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全球研发的国际范。ADC药物研发生产具有多领域交叉的特点,且国外企业、研究机构起步较早,拥有更加丰富的研发经验,因此两家企业坚持开放创新路径,不断优化全球性研发网络。科伦博泰持续构建面向国际的创新体系,形成以成都药物研究院为核心,苏州、天津分院和美国新泽西、圣地亚哥分院为两翼的研发体系。百利天恒坚持成都—西雅图两点布局,其中成都研发中心(百利药业和多特生物),主要负责国际领先创新生物药的后续开发,以及国内高端化学药的研发,包括临床前药理毒理评价、中试放大工艺及质量研究、临床研究等环节。美国研发中心(西雅图免疫Systimmune)聚焦单克隆抗体、双特异性抗体、多特异性抗体、ADC和融合蛋白等四个技术链。正是得益于国内国际双核驱动,百利天恒已在全球16个不同国家或地区申请了约200项专利,研发像BL-B01D1这样刷新新药授权出海纪录的明星产品。

03

产研融合,厚植产业生态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小到单一产品研发,大到企业个体成长,乃至产业集群发展,都离不开企业所在园区产业生态的培育支撑。科伦博泰和百利天恒的成功,就根植于成都医学城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等方面的长期积淀。

规模化的产业基础本底。成都医学城坚持围绕建设西部领先、国内一流的健康产业高地,持续推动医药健康产业集聚和高质量发展。截至2023年底,除科伦博泰和百利天恒外,成都医学城已聚集包括药明康德、海思科、罗欣药业、远大医药等在内的医药健康类企业602家,其中医药198家、医疗器械180家、医疗服务224家,实现在研药械品种1136个,在产药械品种397个,进入临床的I类新药34个、三类医疗器械67个。

高水平的创新平台支撑。成都拥有三级甲等医疗卫生机构61家、居全国城市第2位,2023年总诊疗量1.87亿人次,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等重点机构在温江区都有独立院区,为新药研发提供了丰富临床资源。同时成都医学城汇集15所高校院所,与电子科技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共建大学科技园,与上海交大、四川大学共建高水平新型研发平台体系,建成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9个国家级研发中心、192个省级研发平台。其中也不乏科伦博泰和百利天恒的身影:科伦博泰牵头组建了国内领先的国家级ADC药物创新平台——生物靶向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也参与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等7大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百利药业技术中心也获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

多层次的产业人才保障。成都医学城背靠全市65所在蓉高等院校(其中生物医药相关高校26所,国家级医学重点学科、专科72个),110.60万名在校生。拥有20万科技创新人才,汇集魏于全、杨正林、陈晔光、刘进等两院院士和国家、省市人才计划专家200余名,生物医药从业人员上万人,支撑成都医学城成为西部地区生物医药人才创新创业的首选之地、汇聚之地。而根植于园区深厚的人才土壤,科伦博泰就组建起一支1000人以上专业研发团队,包括90余位领军人才和80余位博士,很多骨干人员都是从辉瑞、默克等全球制药巨头引进的。在创新研发上一路“狂飙”的百利天恒,也是依靠近700人的创新药研发团队持续努力,使其成为出海浪潮中的“弄潮儿”。

全链条的专业服务配套。成都医学城围绕生物医药全产业链需求,打造了覆盖“药物发现研究—临床前试验—临床试验—药械注册—生产流通”全链条的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包括药明康德、维亚生物、通德药业、泓博智源等CRO/CDMO企业提升园区企业研发生产效能。其中成都药明康德覆盖化学及生物学的新药(多肽偶联药物)发现体系,可提供小分子药物设计、合成、分析、体内体外生物学、肿瘤免疫学等全方位、一体化的新药研发服务。通德药业MAH共享车间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8000平方米,按照中国、美国和欧盟GMP,计划建设6条生产线,可为创新药物研发机构、医药企业提供研发、中试生产、临床样品制备等一体化服务。

04

企业为本,营商人居齐头并进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成都医学城聚焦三医融合,为企业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引导、有力度的要素支持、有效率的公共服务,为医药健康企业提供了长期、稳定的支持。

深耕医药树特色。温江区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医学、医药、医疗“三医融合”的发展理念,打造“三医+大数据/AI”双翼齐飞的产业体系。而温江区因多年深耕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受到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被认定为“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特色优势明显、技术创新能力较强、产业基础雄厚的地方”,温江区生物技术药产业集群入选2023年度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政策引领重落实。成都医学城先后出台三医融合产业政策32条、高校协同创新政策10条、人才工作先行区建设政策10条、高水平双创高质量发展政策27条等比肩先发地区的产业政策、人才政策和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同时充分发挥政策杠杆作用,助力园区企业研发,如对于创新药研发最高可给予3000万补贴,对于固投项目最高可给予1个亿补贴等。

完善配套强支撑。成都医学城紧密围绕产城融合完善产业配套,为企业和人才营造良好发展生态,规划建设200万㎡功能复合的高品质科创空间、80万㎡服务完善的标准厂房、110万㎡居住安心的人才公寓,并拥有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成都嘉祥外国语学校等国家百强中学3所,华西医院、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等三级医院8家,义务教育优质学校占比88%,三甲医院数量、千人床位数均居成都新中心城区第一。

改革增效提速度。温江区紧抓建设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温江协同改革先行区机遇,探索以保税账册方式实现海关特殊监管区外的生物医药保税研发。在全省首创的“关地协同”监管模式和跨关区联合风评模式,实现“白名单”企业通关时长由原来2—3个月大幅压缩至20日以内,在“管得住”的前提下实现“跑得快”,让温江成为比肩北京、上海的高风险特殊物品风险评估速率高地。

企业为本优服务。温江区全国首创“提醒服务”,涵盖药品经营许可证、第三类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等35个部门393项提醒服务事项,从事项提醒到高效办结,提升服务前置性和针对性。组建四川省食品药品审查评价及安全监测中心成都医学城分中心等在内的药械服务专班,搭建园区药械企业与省级部门间沟通桥梁,开通园区企业注册申报、产品检验检测优先审批通道。另外,温江区也顺利通过省级政务服务标准化试点验收,设立成都知识产权审判庭(温江)巡回法庭和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为“三医”企业提供全方位知识产权保护。

大美人居幸福城。温江区是一座雪峰遥峙、江水环流的烟火慢城,167平方公里生态大公园生机盎然,698公里生态绿道串珠成链,17万亩花木郁郁葱葱,7000多个川西林盘星罗棋布,获评“联合国杰出绿色生态城市”、“企业家幸福感最强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美丽宜居城区”等。温江区的持续努力让生物医药科学家在创新和诗意中激发灵感,在田园和挥汗运动中滋养心灵,为生物医药科学家、企业家以及各类人才提供了大美的人居环境,成为干事创业的幸福沃土、成就梦想的美好家园。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