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凑”的理想汽车火了,颠覆的苹果汽车死了

导语:模仿创新的胜利文 | 魏强3月1日,理想汽车首台纯电汽车MEGA发布,定价55.98万元,全程看完发布会,不得不惊叹,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不愧是做汽车之家出身的,太懂中国家庭用户的刚需了:比如充电焦虑,推出了跟宁德时代联合研发的5C麒

导语:模仿创新的胜利

文 | 魏强

3月1日,理想汽车首台纯电汽车MEGA发布,定价55.98万元,全程看完发布会,不得不惊叹,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不愧是做汽车之家出身的,太懂中国家庭用户的刚需了:

比如充电焦虑,推出了跟宁德时代联合研发的5C麒麟电池,可以实现充电12分钟,增加续航500公里,充电效率跟燃油车进入服务区加油、休息和上洗手间的时间差不多。而针对目前中国5C超充覆盖不够的问题,理想汽车还将掏60亿元在城市和高速建超充站,2024年底超充站要从目前的300多座,增加到2000座,未来增加到5000座。

比如MEGA的空间比MPV的头牌埃尔法都大,号称所有纯电车空间最大,这很简单呀,因为纯电车零部件少,节省了大量的空间(燃油车不可能做到);还有将第二排座椅放平可以跟第三排形成一张可以睡觉和玩耍的床,当然理想汽车被人津津乐道的冰箱等家庭标配是必不可少的。

比如标配豪华燃油车都有的电动四驱,来保证MEGA的行驶平稳。

比如在智能座舱引入AI,直接用英伟达的芯片,自己创造了一个Mind GPT,把听歌、看视频,打开后备箱等用户感知度最高的东西放大。

看发布会的过程中,我脑子里一直在想,以上哪一点核心科技是理想汽车的原创和颠覆创新呢?电池?电驱?AI?……好像没有,但正如李想所言,MEGA小订已超过理想L9,将会是国内50万元以上纯电汽车的销量第一。

李想甚至“狂到”希望消费者开着自己的宝马、埃尔法等豪华来试驾MEGA。因为李想自信,理想MEGA产品一定在用户感知度很高的空间、多功能、智能等方面给消费者很大的“不同”,进而让消费者“怦然心动”,进而掏钱(价格比2018年最低配版的埃尔法低20万元以上)。

理想汽车一开始做被称为“落后技术”的增程汽车理想ONE,2019年上市,因为它解决了里程焦虑,配备上冰箱、彩电、大沙发等“配置”,吸引家庭用户,2021年卖了9万辆,站稳脚跟。

2022年,李想基于理想ONE的平台,推出了L9,以及后续的L8和L7,不但节约了研发费用,还靠堆“配置”,大受欢迎,2023年1月月销量只有1.5万辆,到了12月已飙升到了5万辆。理想L系列的畅销,甚至让华为问界等纷纷模仿,也卖得很好。

其实理想做MPV,也受了比亚迪腾势的启发。腾势原来的纯电汽车卖得并不好,但自从推出了外观跟埃尔法类似的MPV车型D9,靠着30多万元起售价格,只用11个月就卖了10万辆,2023年卖了12.8万辆,几乎是理想汽车的1/3。

2月27日,理想披露了2023年财报,数据显示,理想L系列全年卖出了37.6万辆车,年营收高达1238.5亿元,净利润118.9亿元,市值达3569港元(3月1日16:00收盘价,比刚发财报的百度都高),单从市值看,已是中国仅次于比亚迪的第二大民营汽车上市公司,比吉利汽车还高。

就在理想汽车市值一路高歌的时候,新能源汽车行业却爆发了惊人的消息。

2月28日,苹果宣布,投入了超100亿美元的造车项目Project Titan泰坦正式终止。泰坦项目团队成员要么转岗,要么被裁撤。

有人总结,苹果汽车之所以难产,乃至最后失败,是因为它一上来就想做一台真正的革命性的自动驾驶汽车(L5级),要跟特斯拉等完全不同。也就是苹果要做颠覆式创新,一如它在MP3、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产品上对行业的颠覆和引领。而L5级智能汽车其实短期内很难实现(百度也咋了上千亿做自动驾驶,目前也只能在很有限区域内行驶),即便强如特斯拉,也仅仅能做到L3(辅助驾驶),2023年卖了3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比亚迪甚至刚开始提智能。

而中国的造车新势力,以理想汽车为例,都是“特斯拉的门徒”,不寻求颠覆式创新,要做中国的“特斯拉”,全面高颗粒度地模仿特斯拉的产品、设计(特斯拉对电车专利开源)、智能以及售卖方式等,并有自己的微创新,比如华为将问界的展示和销售跟华为手机门店结合起来,迅速拉升销量。

中国创业者做新能源汽车确实有得天独厚的“天时地利人和”:

为了能源安全(中国每年石油消费进口超70%),国家鼓励新能源汽车,有大量的补贴;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从2013年开始每年汽车销量超2000万辆,水大鱼大;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供应链国家,有完善的汽车整车制造、零部件等人才和供应链;

中国在锂电池的原料和研发上领先,宁德时代是全球最大的汽车电池提供商;

中国制造很强,特斯拉上海工厂拯救了特斯拉,让中国造车新势力不会担心车造不出来交付不了;同时特斯拉上海工厂的样板,大大降低中国造车新势力智能工厂的建造难度;

中国工程师多且便宜,可以靠研发的“人海战术”弥补自动驾驶等研发的落后,快速追赶;

从移动互联网时代开始,中国创业者就谙熟模仿创新,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方法论,这很适合新能源汽车行业;

中国有大量的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赚过大钱的资本的加持(经纬创投等),燃油车时代造车是国企和外企合资的事情,VC鲜有机会涉足,新能源汽车时代给了他们参与的机会;

成功过的创业者涌入,比如蔚小理、零跑汽车等创始人,都是在上一次创业里实现了财务自由的创业者,他们年轻,有全球视野,敢赌身家,对中国本土消费者更了解,因此迅速撕开市场,不同时段靠不同的产品取得阶段性成功。

跟美国新能源车市场比,中国市场更卷,大浪淘沙,虽然也死了威马汽车、高合汽车等企业,但也炼出了理想汽车等有综合战斗力比较强的玩家……

其实如果苹果汽车按中国新能源汽车玩家的玩法(甚至是小米汽车的玩法)来做,以其强大的产品能力,品牌知名度以及销售通路,要做到美国市场第二应该有机会。

据路透社报道,当地时间2月29日,美国总统拜登宣称,中国汽车可能会充斥美国市场,“给我们的国家安全带来风险”,美国政府将“采取前所未有的行动”加以应对。这意味着中国新能源汽车难杀到美国市场,特斯拉依然享受到美国市场一家独大的红利,不会被中国“群狼”撕咬。

其实长期以来,大部分科技的原创创新确实来自美国,比如智能手机,苹果首创,但中国制造能将其精美的设计实现,并迅速规模制造,降低成本,进而让全世界的人们(包括非洲)都用得起智能手机。

新能源汽车也是特斯拉首创,中国帮其实现规模制造和交付,特斯拉这条鲇鱼进入中国后,迅速让中国新能源汽车玩家的产品、设计、制造和营销等水平达到世界级(而不是“骗补贴”的产品),中国玩家内卷,再将价格降低(比亚迪开年打价格战),形成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普及浪潮(中国已是全球新能源车最大市场和出口国)。

2023年大火的大模型和sora也首创于美国的Open AI,我们相信大模型等生成式AI的广泛应用应该还是中国挑大梁。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