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远基金赵枫最新分享:我们看到了一些积极的边际变化

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六里投资报;作者:投资报

从周期、结构中找机会

11月30日晚,睿远基金赵枫在一场线上交流中,分享了自己站在2023年底对未来经济与市场的最新观点。

赵枫是睿远旗下的一员投资老将,从业经验超过20年,早年曾在融通基金、交银基金等处任职;

加入睿远基金后,赵枫在2020年2月发行了自己目前在管的唯一一支基金——睿远均衡价值。

这是一只三年持有期基金,从2020年2月2023年2月,也就是首批基民的第一个三年持有期内,基金共取得了41.65%的总回报。不过随着近两年的熊市,净值有不小的下跌。

总体来讲,赵枫认为,经济与市场在短期内处于周期底部,明年有机会受益于政策的拉动。

但从市场来讲,估值整体水平并不低,但结构差异巨大;这跟很多投资人理解的可能有一点偏差。

据测算,截至2023年11月17日,万得全A指数剔除金融石化后的市盈率仍有27.6倍,对应股权风险溢价为1.5%。

而上市公司整体业绩增速,显著高于GDP增速的可能性显然不大——

那么以27.6倍的市盈率对比5%的业绩增速,不能简单认为市场的估值很低。

但在这一环境中,存在着明显的结构性差异。

比如创业板指数的股权风险溢价仅在1%左右,但恒生国企指数的股权风险溢价却高达11%。

估值的结构性差异非常明显,市场的投资机会也将趋于结构性。

赵枫也详细介绍了,未来市场机会的三个主要方向。

投资报(ID:liulishidian)整理精选了赵枫的精华交流内容如下:

1.创业板指数股权风险溢价仅在 1% 左右,甚至不到;

但是上证指数的股权风险溢价在 5% 左右;

而恒生国企指数的股权风险溢价更是高达了11%。

2.很多人会担心中国当前的宏观形势像 90 年代中的日本……

我们的观点是,日本失落的 30 年,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日本的产业在此后失去了全球竞争力。

反观中国,中国的产业结构和水平,仍然存在持续升级的空间。

3.过去两年多,港股市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海外投资人占比低的个股表现比较稳定,

比如像电信运营商、石油石化企业,而海外投资者占比高的个股表现不太好。

但展望后市,在如此低的估值水平下,如果一些外部因素发生改变,外资有可能从过去的负面因素转为未来的正面因素。

经济市场短期处于周期底部

明年有机会受益于政策拉动


问:A股在经历了比较久的震荡之后,当前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并且未来可能会存在哪些投资机遇?

赵枫:我们在这个时点上去展望未来,

过去拖累经济增长的因素,有一些还是存在的,但是,我们也看到了一些积极的边际变化。

而且,如果结合当前市场的估值,投资者在结构上可以变得乐观一点。

经过多年的高速增长,当前的中国经济,大概率处在一个比较大的转型过程中间。

随着人口老龄化、城镇化率放缓以及出口份额见顶等因素的逐步显现,

过去驱动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动力——固定资产投资,已经有点后继乏力。

其中,在基建投资角度来看,中国有部分基建投资的设施已经出现了超前。

大家在新闻上可以看到,部分地区的高速公路车流量严重不足,也有高铁站出现废弃的一些情况,

这些都是部分基础设施出现过剩,或者说利用率不足的一些表观。

这些现象的存在,导致了相应项目的现金流回报,不足以偿付这些项目投资的融资成本。

再加上过去两年土地财政的收缩,

使得地方债务风险快速暴露,这一点在今年前三季度是大家比较担心的问题。

明年的制造业投资很有可能动力不足


第二个,房地产行业。

在过去两年,房地产的销售和投资都快速下降。

这还是在今年有保交楼的情况下发生的。

如果明年保交楼的量有所下降,

按照今年房地产企业的销售水平、回款状况和今年实际的土地出让情况来看,

明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情况,可能是比较严峻的。

第三个,实际上是占比最大的制造业投资。

制造业投资增长这个指标,自 2012 年起就开始进入了明显的下行通道,

在一定程度上显现了中国的出口份额上升放缓的反应。

2015 年之后,这个指标跌破了 10%,2016 年进一步跌破5%。

而在疫情前的 2019 年,制造业投资的增速已经下降到2%左右。

但是大家也知道, 疫情的爆发导致了全球供应链的紊乱,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升了对中国出口的需求。

这个时候,同时叠加了新能源行业的投资增长,

这些因素导致了制造业投资在过去两年重新回到了两位数的增长,成为非常亮眼的经济增长点。

今年制造业投资虽然有所回落,但仍然达到了 6% 以上,远远超过 2019 年趋势线的水平。

但是今年以来,我们看到新能源行业出现了几乎全面的产能过剩。

无论是光伏还是锂电行业,在今年各个环节上都出现了产能的过剩。

另外一方面,今年以来,出口大幅放缓。

虽然中国的出口可能没有出现绝对额的下降,但是增速已经接近于零,或者在零附近。

在这个情况下,明年的制造业投资很有可能动力不足。

综合上述的因素来考虑,无论是投资还是消费都面临着比较大的压力。

中国的产业结构和水平

仍然存在持续升级的空间


如果我们把时间放到稍微久一点,中长期来看,

未来中国经济的增长动力将主要来自产业升级,以及带来的中国在全球产业分工地位的上升。

简单讲,就是中国要提供附加值更高、更有定价能力的商品和服务,从而企业赚更多的钱,劳动力有更高的回报,创造更多的国民财富。

很多人会担心中国当前的宏观形势像 90 年代中的日本,伴随着老龄化和房地产行业的见顶,出现多年的经济不振。

我们的观点是,日本失落的 30 年,不仅与老龄化和地产泡沫破裂以及金融机构资产清理置换有关,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日本的产业在此后失去了全球竞争力。

进入 21 世纪以来,日本传统的强势产业,比如家电、机械、化工、电子等等,我们看到,他们的竞争力不断下降,被亚洲四小龙、被中国所替代。

而更高附加值的产业,如金融、半导体、互联网等等,

日本却没有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使得日本难以在全球产业分工上继续向上升级;

这自然导致了 GDP 难以持续的增长,甚至还出现了下降。

反观中国,中国的产业结构和水平,仍然存在持续升级的空间。

我们已经看到了中国在更高附加值的一些行业上,竞争力的明显上升。

比如说,一些中高端的制造业,像医药、通用设备、专用设备、汽车电子等等,

这些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在整个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占比,在过去的五年中从 40% 上升到了50%。

贸易顺差在过去五年也持续上升,并在今年达到了新高,

显示中国产业的全球竞争力在不断的上升——

中国的产业是在升级的,中国在赚更多的钱。

中国企业依靠巨大的国内市场和人才优势,在过去十年来已经发生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蜕变。

质优价廉的中国产品,正在加速获取海外市场份额。

这个过程我们认为远没有结束,

使得中国仍然有机会在未来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在中低个位数的经济增长水平。

而其中的优秀企业也可能获得更高的增长速度,给投资者带来更好的回报。

当然,即使中国的产业能够顺利升级,但是我们严谨的数据测算告诉我们,

产业升级所带来的 GDP 抬升,可能抵不过房地产销售的放缓,也抵不过固定资产投资的放缓。

宏观经济震荡的中枢一定会趋于下降。

市场整体估值结构差异巨大


对投资者而言,未来能够创造合理回报的机会,更多来自结构性和周期性。

我们看看市场,从当前市场的估值水平看,市场整体的估值水平并不低。

这跟很多投资者理解的可能有一点点的偏差。

截止2023年11月17日,万得全A指数剔除金融石化的市盈率仍有27.6倍,对应的股权风险溢价仅为1.5%。

虽然从历史水平上看,这个数已经超过了一个标准差的水平。

但是,如果我们预期中国未来的宏观经济增长只有 5% 左右,

我们相信上市公司作为一个整体,它的盈利增速很难大幅超越 GDP 的增长。

那么对应27.6倍的市盈率,显然估值还是偏高的。

1.5%的股权风险溢价的补偿,可能是偏低的。

这是总量。

如果我们看其中结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

创业板指数股权风险溢价仅在 1% 左右,甚至不到;

但是上证指数的股权风险溢价在 5% 左右;

而恒生国企指数的股权风险溢价更是高达了11%。

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的 5000 多个上市公司,加上港股的中国资产,这里面估值的结构性差异是非常明显的。

有些公司可能依然比较昂贵,但有些公司可能已经非常便宜。

从投资来讲,我们在选择低估值公司的时候,一定是要回避价值陷阱的。

而确定性的高成长,是可以消化当前的高估值。

但是从过去几年市场运行的情况来看,很多企业盈利的高增长,大部分是行业阶段性的 Beta 的表现,它受益于行业的增长。

当行业供需格局在过去两年发生改变的时候,

绝大部分企业的定价能力,是不足以支撑其获得持续的高增长。

这种情况使得投资者在过去两年的盈利预期一再落空,相当多的股票经历了盈利和估值的双杀。

中国大部分传统行业将会变成周期性行业


我们认为,未来的投资回报有可能来源于三个主要方向。

第一个是竞争格局稳定、商业模式优秀、估值水平比较低的公司。

就是从我们前面说的这些低估值公司里面去找,

竞争格局稳定的行业,又具备优秀的商业模式,而且又有比较好的竞争壁垒和竞争优势,

对这类公司来说,如果现金流稳定且预测性好,分红加上盈利增长能够带来超过10%的复合回报,在未来可能会成为非常有吸引力的投资标的。

第二类是具备比较高的壁垒、创新带来新的增长。

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将主要来自产业升级,创新所带来的性能提升,以及成本下降。

因此,我们仍然要努力去发掘风险回报比有吸引力的创新标的,这些标的有可能带来明显的超额回报。

第三个,是传统行业的周期性机会。

我们认为,中国的大部分传统行业,需求将告别高速增长。

在这个阶段,大部分行业将会变成一个周期性行业。

供需关系的周期性波动,将带来企业盈利的周期性波动,从而引发估值和股价的波动。

作为投资者,我们如果能够深刻理解产业的结构和行业特性,通过把握行业的资本周期,仔细分析行业供需关系的变化,

是有机会从周期内的波动中,获取不错的投资回报的。

构建组合要严格地从风险收益比出发


问:三年持有期产品的目的在于提高盈利概率,对于您所管理的这支三年期产品,您会如何控制波动,提升产品的稳定性?

赵枫:有锁定持有期的产品,其推出的初心,就是想通过增加持有期限,来降低持有人在申赎操作中带来的损失。

虽然过去三年多,由于市场的持续调整,持有期产品带来的益处并不明显,但长期看应该是有效果的。

控制波动和提升产品的稳定性,其实跟有没有持有期是没有直接联系的。

未来我们需要在几个方面提高产品的稳定性,

一方面,还是要通过有效的研究,尽可能提高预测的准确性,这可能是控制风险最根本的手段。

二是,要更加严格的从风险收益比出发构建组合。

在组合实际构建过程中间,其实就是投资经理在能力圈范围内,把最具有风险收益比的标的选入组合,并动态调整,保持组合标的性价比维持在最优水平。

在如此低的估值水平下

外资可能从负面因素转为正面


问:睿远均衡价值三年持有这支产品中也有一定的港股比例,您对于港股后市的看法是怎样的?

赵枫:前面跟大家也介绍过了,从估值角度看,港股中国企业指数隐含的股权风险溢价已经到了11%,这个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也就意味着,大家如果持有这个指数,它潜在回报是11%的股权风险溢价加上3%-5%这样的香港现在的无风险利率水平。

如果基本面能够保持稳定,这个回报水平放在全球看,已经是非常不错的一个选择。

但是当然我们也知道,短期内影响股价的不仅仅是回报率,资金供给对短期股价的影响会更大。

港股市场中外资占比是比较高的,因此,资金供给受美债利率和美国货币政策的影响非常大。

同时,也会受到海外投资者对中国资产的配置水平的影响。

过去两年多,港股市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海外投资人占比低的个股表现比较稳定,比如像电信运营商、石油石化企业,

而海外投资者占比高的个股,表现不太好。

海外投资的减持是这个结果的重要原因。

但展望后市,在如此低的估值水平下,如果一些外部因素发生改变,外资有可能从过去的负面因素转为未来的正面因素。

这是需要我们紧密关注的一些变化。

比如说中美关系,我们已经看到了放缓和好转迹象,宏观经济很有可能正在触底回升。

无论是海外投资者的情绪,或者对中国资产的看法,还是中国自身宏观经济的增长,都会给港股未来带来一些上升的动力。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