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从“大写意”到“工笔画”

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中信债券明明 作者: 明明FICC研究团队

十年征途,成果斐然

核心观点

今年10月17日-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功举办,且成果颇丰:一是论坛形成的成果总量显著高于前两届。本届高峰论坛期间共形成458项务实成果,远超第一届论坛的279项和第二届论坛的283项,有望拓展未来我国与共建国家在更多领域进行深度合作;二是成果内容更加丰富,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性也更加明显。在基于"五通"和八项行动的基础上,关于绿色发展、数字经济等领域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

 "一带一路":十年征途,成果斐然。过去十年期间,"一带一路"合作持续推进,涉及主体不仅仅局限于沿线国家,合作内容也涵盖了经贸、投资、科技、人文等多个领域,成为全球重要的国际合作平台。"一带一路"合作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各国以此为基础不断拓展合作领域,且取得丰硕成果。具体来看,包括各国之间政策沟通长效机制的建立、"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互联互通架构的基本形成、区域进出口贸易规模的增长、跨境投融资渠道和方式的丰富、文化/学术/人才交流的广泛开展等。

共建"一带一路"迈向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地缘政治风险频发,后疫情时代下,由于发达经济体大幅加息以及全球需求走弱,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发展有所承压。在此背景下,"一带一路"的价值和重要性进一步凸显。2023年10月17日-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习近平主席在论坛开幕式的演讲中宣布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我们认为:(1)以亚欧大陆立体互联互通网络的构建作为基础,叠加对外开放程度的深化,或能为我国的货物/服务进出口、FDI/ODI形成重要支撑;(2)"一带一路"的高质量发展有望通过货物和服务贸易、金融市场对外开放、丰富投融资渠道等方式助力人民币支付、投资、融资和储备功能的国际化;(3)强调绿色发展、科技创新、民间交往、廉洁建设等领域的深度合作。

总结:自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的十年时间里,"一带一路"合作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领域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也成为了全球重要的国际合作平台。今年,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功举办,且成功颇丰:一是论坛形成的成果总量显著高于前两届。本届高峰论坛期间共形成458项务实成果,远超第一届论坛的279项和第二届论坛的283项,有望促进未来我国与共建国家在更多领域进行深度合作;二是成果内容更加丰富,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性也更加明显。在基于"五通"和八项行动的基础上,关于绿色发展、数字经济等领域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

风险因素:地缘政治风险扰动"一带一路"合作进程;新兴经济体经济基本面不稳定,影响合作项目推进;我国相关政策推进不及预期。 

正文

今年10月17日-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功举办,且成功颇丰。一是论坛形成的成果总量显著高于前两届。本届高峰论坛期间共形成458项务实成果,远超第一届论坛的279项和第二届论坛的283项,有望拓展未来我国与共建国家在更多领域进行深度合作;二是成果内容更加丰富,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性也更加明显。在基于“五通”和八项行动的基础上,关于绿色发展、数字经济等领域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

“一带一路”:十年征途,成果斐然

“一带一路”倡议成为全球重要的国际合作平台。2013年9月7日和10月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大部分共同构成了“一带一路”倡议。十年期间,“一带一路”合作持续推进,涉及主体不仅仅局限于沿线国家,合作内容也涵盖了经贸、投资、科技、人文等多个领域,成为全球重要的国际合作平台。根据国新办发布的《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截至2023年6月底,中国与五大洲的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一带一路”合作以“五通”为主要内容,指引各国加强国际合作。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发表重要演讲,首次提出了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消息来源:中国青年网)。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正式将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以下简称“五通”)作为“一带一路”合作的主要内容写入文件。十年期间,各国以此为基础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具体来看:

1.政策沟通——指的是构建多层次政府间宏观政策沟通交流机制,深化利益融合,促进政治互信,达成合作新共识。以各国之间的政策沟通长效机制和多边合作为例:截至2023年10月19日,中国成功举办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为各参与国家和国际组织加强交流的重要平台。此外,各参与国间也成立了多个多边合作机制,包括中国-东盟(10+1)合作、博鳌亚洲论坛等。

2.设施联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基本架构是“六廊六路多国多港”,具体包括六大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六类综合信息网络、一批先期合作国家、若干保障海上运输大通道安全畅通的合作港口。2019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指出:“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已基本形成”,这也为“一带一路”迈入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以中欧班列为例,据发改委披露,截至今年9月底,中欧班列已经通达欧洲25个国家217个城市,累计开行超过7.8万列,运送货物超过740万标箱,运送货物占中欧贸易总额比重从2016年的1.5%提高到2022年的8%。

3.贸易畅通——贸易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具体涵盖改善营商环境、建设自由贸易区、拓宽贸易领域、优化贸易结构等多个方面。从中国的视角的出发,2014-2022年期间,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日趋频繁,既体现为进出口贸易规模的扩大,又反映在对应贸易份额的提升。截至2022年底,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出口占我国总出口的份额达到42.4%、我国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进口占我国总进口的份额达49.3%。

4.资金融通——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金融合作,实现创新投融资模式、拓宽投融资渠道、丰富投融资主体、完善投融资机制,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重要支撑。投融资渠道方面,根据白皮书披露,“截至2023年6月底,丝路基金累计签约投资项目75个,承诺投资金额约220.4亿美元;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已有106个成员,批准227个投资项目,共投资436亿美元,项目涉及交通、能源、公共卫生等领域,为共建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投融资支持。”此外,投融资方式同样有所创新。以“熊猫债”为例,2015年以来我国“熊猫债”市场蓬勃发展,市场涌现了一批优质的“一带一路”国家发行人。2018年2月,首批“一带一路”熊猫公募债券在深交所成功发行。2018年3月,深圳证券交易所及上海证券交易所先后发布《关于开展“一带一路”债券业务试点的通知》,鼓励“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或国家政府类机构、企业及金融机构在交易所发行债券,70%以上募集资金须用于投资、建设或运营“一带一路”项目,偿还“一带一路”项目形成的专项有息债务或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业务。

5.民心相通——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包括广泛开展文化和学术交流、加强人才合作等。根据白皮书:截至2023年6月底,我国已与144个共建国家签署文化和旅游领域合作文件、与45个共建国家和地区签署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此外,我国与共建国家还在媒体交流、智库交流等领域深度合作。

共建“一带一路”迈向高质量发展

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颇丰,共建“一带一路”迈入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地缘政治风险频发,后疫情时代下,由于发达经济体大幅加息以及全球需求走弱,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发展有所承压。在此背景下,“一带一路”的价值和重要性进一步凸显。2023年10月17日-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习近平主席在论坛开幕式的演讲中宣布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具体包括构建“一带一路”立体互联互通网络、支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开展务实合作、促进绿色发展、推动科技创新、支持民间交往、建设廉洁之路、完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机制。此外,根据央视新闻汇总统计,本届高峰论坛期间共形成458项务实成果,远超第二届高峰论坛的283项。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细化了“五通”指引,推动我国与共建国家在多领域实现高质量合作。具体来看:

1.以亚欧大陆立体互联互通网络的构建作为基础,叠加对外开放程度的深化,或能为我国的货物/服务进出口、FDI/ODI形成重要支撑。货物贸易方面,今年以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我国进出口中的份额持续提升,成为外贸韧性的重要来源。往后看,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推进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我国与共建国家的贸易往来,一定程度对冲发达经济体外需回落、地缘政治风险等因素对于我国出口的冲击。投资方面,2015-2022年期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从148亿美元升至210亿美元,对应占比从13.8%提高到18%。今年前8个月,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额已达201亿美元。往后看,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有望保持增长趋势。

2.“一带一路”的高质量发展或助力人民币国际化。2023年以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持续深化,支付、投资、融资和储备功能均稳步提升。支付功能方面,截至9月底,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中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五,读数录得3.71%,为2010年以来新高;储备功能方面,2023年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维持在2.5%-2.6%区间。展望未来,八项行动中提及“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将各设立3500亿元人民币融资窗口,丝路基金新增资金800亿元人民币,以市场化、商业化方式支持共建‘一带一路’项目”,表明“一带一路”的高质量发展有望通过货物和服务贸易、金融市场对外开放、丰富投融资渠道等方式助力人民币支付、投资、融资和储备功能的国际化。

3.强调绿色发展、科技创新、民间交往、廉洁建设等领域的深度合作。本次高峰论坛期间共举行三场高级别论坛,包括“(一)深化互联互通、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二)共建绿色丝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三)发展数字经济、挖掘经济增长新动能”,重视绿色发展、数字经济也表明共建“一带一路”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此外,在绿色发展、科技创新、民间交往、廉洁建设等领域,提出诸如建设光伏产业对话交流机制、未来5年将共建的联合实验室扩大到100家、举办“良渚论坛”、建立“一带一路”企业廉洁合规评价体系等更为细化的方案,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此次论坛的高效和务实。

总结

自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的十年时间里,“一带一路”合作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领域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也成为了全球重要的国际合作平台。今年10月17日-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功举办,且成功颇丰:一是论坛形成的成果总量显著高于前两届。本届高峰论坛期间共形成458项务实成果,远超第一届论坛的279项和第二届论坛的283项,有望拓展未来我国与共建国家在更多领域进行深度合作;二是成果内容更加丰富,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性也更加明显。在基于“五通”和八项行动的基础上,关于绿色发展、数字经济等领域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

风险因素

地缘政治风险扰动“一带一路”合作进程;新兴经济体经济基本面不稳定,影响合作项目推进;我国相关政策推进不及预期。

注:本文节选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已于2023年10月20日发布的《债市启明系列20231020 - “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从“大写意”到“工笔画”》报告,证券分析师: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明明  执业证书编号: S1010517100001

首席资管与利率债分析师:章立聪 执业证书编号: S1010514110002;周成华 执业证书编号: S1010519100001;彭阳 执业证书编号: S1010521070001

首席信用债分析师:李晗  执业证书编号: S1010517030002;徐烨烽  执业证书编号: S1010521050002;丘远航 执业证书编号: S1010521090001

大类资产首席分析师:余经纬 执业证书编号: S1010517070005;赵云鹏 执业证书编号: S1010521120002;秦楚媛 执业证书编号: S1010523020001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