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造”到“创造”

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 梁中华 作者:王宇晴、梁中华

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近年来实现了明显提升

 ·概 要 · 

创新实力:稳步提升。整体来看,我国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大国。2022年,我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位于全球第11位,共有21个科技集群进入全球百强,数量首次与美国持平。此外,2022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已突破3万亿元,专利与科研成果规模也有显著提升。

高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近年来高技术产业增长势头强劲,对我国生产与投资均有明显的拉动作用。其中,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是高技术产业中的核心。在疫情之后,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利润增长强劲。

亮点行业:国际竞争优势凸显。我国在部分科技领域已经具备了国际领先优势。例如通信(5G、量子通讯)、新能源(风电、光伏等)、新能源汽车等等。

风险提示:外部技术限制措施升级


1创新实力:稳步提升


科技创新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一方面,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历史上每一轮重要的技术创新均会使得劳动生产力快速提高,并创造出新的产业与就业机会,持续地推动社会与经济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创新也会对国际经济和政治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总书记指出,“当代国际竞争实质上是一场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为核心的竞争”,走好了科技创新的这步先手棋,则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

在我国发展过程中,科技创新一直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我国在改革开放时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此后在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核心战略的推动下,我国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党的二十大以来,有关提升科技创新实力的政策也层出不穷。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近年来实现了明显提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公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显示, 2022年我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超过法国,位于全球第11位,与2012年相比一共跃升了23位。在具体维度中,我国在知识与技术产出方面表现最好,为全球第6位。此外,我国还有9项细分指标排名全球第1。

我国区域创新发展也有显著成效。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我国共有21个科技集群进入全球百强,较2017年增加了14个,数量首次与美国持平,居于全球首位。

其中,受益于对科技创新长期的战略重视以及国家的重点支持,北京、上海和粤港澳大湾区的科创实力已进入国际前十。具体来看,深圳-香港-广州在全球百大科技集群榜单中排名第2,北京第3,上海-苏州排名第6。此外,长三角协同创新共同体中主要城市(南京、杭州和合肥)、成渝和武汉科技创新中心、以及黄河流域主要城市(西安、济南)均位于全球百大科技集群榜单。

创新能力提升的背后离不开研发持续的投入。2022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已突破3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也不断提升,2022年已上升至2.5%,较2021年提升了0.1个百分点(1996年时仅为0.6%)。

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与美、日、德等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在2010年时已经超过英国。其中,企业是拉动研发经费增长的主要力量。2022年,企业研发投入占全国研发经费的77.6%,较2021年提升了0.7个百分点,并贡献了84%的研发经费增长。

此外,我国专利与科研成果规模也有显著提升。截至2021年,我国高技术企业有效发明专利约53万件,且近年来保持快速增长,2011-2021年十年间复合增速达到23%。从ESI论文数量来看,自2011年1月至2021年9月,我国发表ESI论文数量位居世界第二,高达346万篇,仅次于美国的437万篇。不过,论文引用率与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


2高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近年来我国高技术产业增长势头强劲。2022年,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已达到40万家,较2012年的4.9万家有明显增长。其中,有683家企业进入了2021年全球企业研发投入2500强。高技术产业具有对其他产业渗透能力强的特点,关键技术开发难度较大,但一旦开发成功则会具有较高的经济社会效应。随着科技成果的不断落地,当前高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动能。

具体来看,高技术产业对我国生产与投资均有明显的拉动作用。生产方面,2010年以来,高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速一直显著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整体增速。其中,2022年,高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速为7.4%,高于总体工业增加值增速3.8个百分点。投资方面的拉动作用也较为显著。2023年8月,高技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为11.2%,高于总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8个百分点。

此外,近年来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占制造业比重也有明显提升。2020年,我国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占制造业比重为18.2%,较2019年提高1.4个百分点,并且自2011以来便呈不断上升趋势(2011年为12%)。

从行业结构来看,高技术产业主要包括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以及信息化学品制造业六大类别。

其中,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是高技术产业中的核心。2021年,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营业收入约为13万亿元,占高技术产业总营业收入的63%;企业数量近2.5万家,占高技术产业总企业数的54%。在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中,通信设备、电子器件、电子元件及电子专用材料制造业是重要分项,营收占比分别达到了32%、23%和21%。

从行业表现来看,2020-2021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利润增长强劲。根据2022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科技年鉴》统计,2021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利润总额分别高达9046亿元和6431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了48%和74%,增速较2020年也有明显加快,是高技术行业利润增长的核心驱动。

利润高增或一定程度受出口拉动。2021年,在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中,生命科学技术、生物技术以及计算机与通讯技术产品增速均有明显上升。


3亮点行业:国际竞争优势凸显


随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在部分科技领域已经具备了国际领先优势。例如,在通信领域内,我国在5G的商用发展上已经实现了规模、标准数量和应用创新的多方面领先。在规模上,我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5G网络基础设施。截至2023年5月底,我国5G基站总数已经达到了284.4万个,5G移动用户也已达6.5亿户,为5G的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标准数量上,截至2022年6月,全球5G标准必要专利共21万余件,其中中国声明1.8万余项专利族,占比约40%,位列世界第一。其中,华为2023年有效全球专利族占比为14.6%,排名世界第一;中兴占比8.1%,排名世界第四。

在应用层面,截至2023年4月,我国5G应用已经融入了97个国民经济大类中的60个,应用案例数超过5万个,为制造业生产模式、智慧交通、移动支付等领域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除了5G之外,我国在量子通讯领域也取得了突出成就。随着量子科技被写入“十四五”规划,量子通讯行业也开始增长迅速。据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2年我国量子通信市场规模为709亿元,2018年仅为32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2%。相关企业数量也呈现爆发式上升。2021年我国新增量子通信相关企业10942家,同比增长1181.5%,2018年时仅为1071家。至2022年新增量子通信相关企业13671家,同比增长24.9%。

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的创新能力较强。截至2022年9月,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的专利申请数量占比位居世界第一,为54%,远高于美国的24%。此外,在空间量子通信领域,我国已处于领跑地位。根据中国政府网援引新华社,2016年,中国成功发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2017年,建成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2021年,我国已可以实现跨越4600公里的星地量子秘钥分发,意味着我国已成功构建出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网络。

其次,我国在新能源领域也具有明显的优势。自2006年《可再生能源法》实施以来,我国新能源产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其中风电与光伏行业发展较快。2022年,全国风电、光伏发电新增装机达到1.25亿千瓦。其中光伏新增装机量连续10年位居全球首位。此外,2022年我国风电、光伏发电量达到1.19万亿千瓦时,较2021年增加207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1%,也处于全球领先位置。

我国光伏产品在国际范围内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得益于企业核心技术突破与国内政策支持,中国光伏产业的出口销售规模逐渐扩大。2022年,我国光伏产品出口规模达512亿美元,同比增长80%。其中,光伏组件的出口量表现突出。2022年中国光伏组件产量达288.7GW,同比增长59%。同期出口量达154GW,占整体产量约53%,创历年最高。目前,我国生产的光伏组件、风力发电机、齿轮箱等关键零部件占全球市场份额70%。

在创新能力方面,我国光伏领域也位于全球前列。自2010年以来,光伏新增专利数便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领先的创新能力也让我国光伏产品获得明显的成本优势。2020年,我国度电成本为0.06美元/千瓦时,在9年内累计下降幅度达67%,成本显著低于英国、美国、日本等其他发达国家。

此外,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较为亮眼。近年来,在国家的政策支持与企业的不断创新的推动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与销量持续增长。2023年1月至6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达378.8万辆和374.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2.4%和44.1%。从全球范围来看,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球新能源汽车总销量的50%以上。

在出口方面,我国新能源汽车也具有一定的品质优势。一方面,我国汽车企业的创更新能力不断提升。2022年我国汽车专利公开量36.2万件,同比增长12.9%。其中,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专利占比达到42%,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来源。此外,我国在电动汽车(储能)专利数方面处于全球领先的地位。

另一方面,得益于我国政策支持与产业规模优势,我国新能源出口车型在性价比方面也普遍优于当地同级车型,因此也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截至2023年8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数量累计同比增速为110%,虽较2021-2022年的增速有所下滑,但仍处于较高的水平。

整体来看,当前我国正处于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交汇期,面临挑战的同时也存在很多机遇。虽然近年来我国科技实力快速进步,但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国际竞争加剧的环境下,芯片、基础软件、关键材料等核心技术被“卡脖子”的难题亟待突破,产业转型带来的产能过剩及发展不平衡问题也需要持续破题。同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增强国际综合实力也迫切需要科技创新发挥强劲的引领作用。

未来,我们需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进一步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全面提升我国科技创新的国际化水平和影响力,努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风险提示:外部技术限制措施升级


注:本文来自海通证券于2023年10月11日发布的《从“制造”到“创造”——我国高科技产业现状(海通宏观 王宇晴、梁中华)》,分析师:王宇晴、梁中华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