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8月报:97%权益基金8月亏损,股票ETF份额8月狂增1015亿份,宽基ETF成资金首选

百亿基金产品8月收益率全部为负

一、8月全球股市概况

8月全球股市都表现不佳,除了泰国SET指数8月收涨1.32%,日韩欧美日股等全球主流的股指8月尽数收绿,其中德国DAX指数8月下挫3.37%、台湾加权指数8月累跌2.98%,纳斯达克综指、道指、纳斯达克100指数8月分别下挫2.28%、1.88%以及1.88%。日股也表现不佳,日经225指数8月下挫1.67%。

A股在8月更是跌宕起伏,8月三分之二的时间市场都处于萎靡下跌的状态,直到8月底,政策再次出台了“两降两规范”等一系列组合拳“活跃资本市场”,市场才重新出现了上涨的动力。

港股8月跌幅最大,恒指8月累跌7.95%,恒生科技指数跌7.79%。A股的表现也不佳,深成指、沪深300指数、创业板指8月均跌6%,沪指8月跌5.2%,科创50指数得益于最后一周反击,8月跌幅仅为2.72%。

整体来看,8月市场下跌与美国国债收益率的超预期上涨高度相关。作为全球资产的定价锚美债十年期收益率8月一度攀升,甚至触及2008年6月以来的新高4.3%,因此8月中旬开始,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资本市场均出现了明显下跌。

A股行业的月度表现来看,顺周期行业表现不尽如人意,其中建筑装饰、商贸零售、交通运输、有色金属8月累计下挫9.7%、8.58%、7.69%。银行板块8月下跌6.14%,食品饮料和家用电器8月累跌超5%。地产行业得益于利好政策的不断出台,表现相对有韧性,8月下跌2.16%,传媒板块表现最佳,8月跌幅最小,仅有1.73%。

港股行业方面,能源板块8月唯一收红的行业,8月上涨1.67%,内房股继续萎靡,地产建筑业指数8月下挫10.6%。医药板块跌跌不休,恒生医疗保健业8月下挫6.94%。

二、8月公募基金业绩概况

1. 公募基金业绩表现

8月全球股市大部分下跌,基金市场表现不佳,尤其是股票型基金更是跌幅居前,偏债类基金相对表现较优。

具体来看,被动指数型基金指数、股票型基金指数、增强指数型基金指数8月跌幅分别为5.85%、5.48%、5.10%。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普通股票型基金指数8月分别跌4.9%、4.86%。由于全球股市下挫,一向强势的QDII基金指数8月也遭遇逆风,累计下跌3%,年内涨幅还有6.41%。

商品型基金指数8月表现最为亮眼,累计涨幅高达2.22%,年内涨幅也有10.53%。债券型基金指数8月表现差强人意,其中中长期纯债型基金指数涨幅为0.41%。

基金规模为1亿元以上的权益基金有6303只,其中8月取得正收益的仅有174只,取得负收益的权益基金数量高达6121只,这意味着8月全市场97%的权益基金收益为负数。

主动权益基金方面,8月规模1亿以上的主动权益基金,单位净值增长表现最好的是杨欢管理的嘉实创新成长混合,8月涨幅为5%,其次是刘宏管理的前海开源大海洋混合和谭小兵、杨维维合管的长城创新驱动混合A,8月涨幅分别为4.22%、3.95%。

负收益方面,陈颖管理的金鹰红利价值混合A8月跌幅最大,高达26.45%,其次是韩浩管理的中航新起航灵活配置混合C以及黄潜轶,8月分别跌15%、14.33%。

8月100亿以上的超大型基金数量有73只,其中被动指数型基金有34只,主权权益型基金有39只,73只基金产品8月收益率尽数收负。

2. ETF市场概况

8月,ETF市场共有只828只ETF产品,其中股票型ETF有663只,总管理规模为1.41万亿元,月内合计份额净增长了1015.93亿份,7月份额增长为521.25亿份,环比翻倍,资金净流入达742亿元,7月净流入为659.69亿元。

具体来看,规模指数ETF8月份额合计增长669亿份,有900亿资金疯狂流入。行业指数ETF份额8月虽然增长了23亿份,但规模缩小了113.98亿元。主题指数ETF份额8月在增长了312亿份,但规模同样缩小了28.6亿元。同样情况的还有跨境ETF,份额8月增长了260亿份,但规模缩小1.11亿元。商品型ETF份额8月增长7.29亿份,规模增长了32亿元。

 ETF产品份额增长来看,华夏基金科创50ETF份额8月狂飙221亿份,华宝基金医疗ETF份额8月增长92亿份,华泰柏瑞基金沪深300ETF份额8月增长89亿份。

份额减少方面,证券、银行主题ETF成8月失血主阵营,其中华宝基金券商ETF、国泰基金证券ETF份额8月分别减少21.29亿份、13.38亿份。纳指ETF份额也出现减少的情况,广发基金纳指ETF份额8月减少11.6亿份。

从业绩表现来看,商品型ETF8月表现较为亮眼,豆粕ETF8月涨幅为10.27%。化工板块表现也不多,能源ETF8月涨6.93%。消费和国债板块涨幅相当,恒生消费ETF和30年国债ETF8月涨幅分别为2.7%和2.3%。

跌幅方面,稀有金属板块表现最差,稀有金属ETF8月跌幅高达12.82%,旅游板块持续萎靡,旅游ETF8月跌12.38%。汽车板块8月回调,汽车ETF8月累跌11.29%。

年度涨幅维度来看,旅游ETF依旧是今年表现最强势的行业主题ETF,年度涨幅高达56%。虽然美股8月有一定回调,但纳斯达克ETF年度涨幅仍有48%。AI浪潮下,算力板块上半年涨幅凶猛,通信ETF和云计算ETF年内涨幅为36.57%、27.81%。

跌幅方面,内需恢复不足的情况下,旅游ETF年度表现最差,累计跌幅高达25%。虽然下半年有所反弹,但医药板块依旧是“年度惨王”,医药创新ETF今年跌幅高达24%。新能源赛道股持续消化高估值,光伏ETF华安年内跌23.89%。

三、8月公募市场概况

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31日,国内公募规模以及高达28万亿元,有157家基金管理人基金产品数量高达1.1万只。其中开放式基金有9710只,股票基金数量为2112只,混合基金数量为4810只,QDII基金数量为255只。

1、发行基金

相比7月共发行65只基金产品,8月基金发行热度有所回升,合计发行了77只基金产品(A/C份额分开计算),发行总规模为501.12亿元,其中有17只ETF产品,分别是跟踪科创成长、中证1000、国证2000等指数的产品。发行规模最大的分别是易方达基金科创成长50ETF,发行规模为14.94亿元。

2、新成立基金

8月共成立253只基金产品(A/C份额分开计算),可查询到的净认购份额为216亿份。其中权益基金产品有114只,ETF产品有41只,占比高达35.96%。

这也凸显出ETF近些年的发展态势,虽然投资者对ETF产品认同度的不断提升,以及政策对ETF鼓励发展态度,被动指数基金市场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

今年以来,国内股票ETF规模相继突破15万亿和16万亿两大整数关口,相比去年末增加3.6万亿,8月甚至还诞生了首只千亿非货ETF诞生,又一只权益ETF基金规模突破800亿元。

与公募基金27万亿的总体量相比,ETF2万亿规模或许只是开始,尤其是ETF年报披露出众多百亿私募都在买入ETF超配,例如但斌、景林、桥水等百亿私募。

指数基金发展8月也不断迎来利好政策。证监会8月针对权益类基金不断提出新举措,尤其是指数迎来多项重磅措施,有望促进市场进一步发展壮大。

公募权益基金新方向之一是:鼓励基金利用衍生品工具增加配置方式,包括:放宽基金在期权、期货上的投资限制;开发新品种的股指期货、股指期权。

指数基金产品的新方向之一:放宽指数基金注册条件,提升指数基金开发效率,鼓励基金管理人加大产品创新力度

早在8月10日,沪深交易所就宣布缩短ETF的审批流程,缩减不必要的产品约束。根据最新指引,在现有规则基础上,非宽基股票指数产品开发所需的指数发布时间将由6个月缩短为3个月。

近期ETF的创新品种更是轮番刷屏,如10家公募同时上报中证2000ETF、4家公募公司上报首批科创100ETF,首批跟踪科创成长指数的ETF问世、还有六大公募巨头集体上报信创ETF,且从申报到获批的速度不断加快。

四基金行业大事件

1、指数化投资迎发展新里程,中证及上证指数跟踪规模首次突破2万亿元

据公开数据统计,截至8月30日,中证及上证指数境内外跟踪产品规模达2万亿元,跟踪产品数量1470只。

2、由6个月缩短为3个月 非宽基股票指数产品开发所需的指数发布时间缩短一半

8月10日,沪深交易所同时宣布对《指数基金开发指引》予以修订,以进一步规范指数基金产品开发业务,提高指数基金开发效率。根据最新指引,在现有规则基础上,非宽基股票指数产品开发所需的指数发布时间将由6个月缩短为3个月。

3、东方港湾、景林等百亿私募狂买ETF

多只跨境ETF披露2023年半年报,景林资产、永安国富,以及由但斌掌舵的东方港湾等百亿私募旗下产品现身前十大持有人行列。截至上半年末,华夏野村日经225ETF前十大持有人新进6只私募产品,包括东方港湾远见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景林乐享丰收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另外,东方港湾远见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新进华夏纳斯达克100ETF前十大持有人,永安国富旗下3只产品也在该行列中。

4、 37只基金罕见同日获批

证监会网站信息显示,证监会一日之内批复了37只基金产品,包括10只中证2000ETF、7只信创主题ETF和20只浮动费率基金。此次37只基金同时获批的情形,极为罕见,不少拿到批文的基金公司表示,参考此前中证1000ETF等发行节奏,新获批基金也将很快进入发行阶段。

5、27家机构累计出资自购金额达16.45亿元

随着鑫元基金、财通资管加入自购行列,8月已有27家基金、券商以及券商资管宣布自购旗下权益产品,累计规模达到16.45亿元。其中,19家公募出资金额合计9.35亿元,8家券商及券商资管出资7.1亿元。此轮自购金额已经接近2022年10月期间机构自购规模。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股票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