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计8家上市公司报“踩雷”,标普:中国信托业清退,违规产品已近尾声

风险化解或有两大难点

中融信托停兑风波仍在发酵。

近两日,微光股份、安邦电气、先锋电子均发布公告称公司部分中融信托旗下信托产品逾期兑付。与此同时,最近市场也不断传出中融信托全面停止兑付的消息。

Wind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8月11日,已披露购买中融信托产品的上市公司中,市值1000亿以上公司共1家,市值500~1000亿公司共有3家,市值200~500亿公司共有5家,市值100~200亿公司共有4家,市值50~100亿公司共有16家,50亿以下公司共有31家。

截至目前,“踩雷”中融信托逾期产品的上市公司已增至8家,除了上述3家,还包括南都物业、咸亨国际、金房能源、金博股份、中瑞泰。据公告披露来看,中融信托逾期未兑付金额已累计超过2亿元。


已有8家上市公司“踩雷”


粗略统计,8月份以来,截至目前,已有微光股份、安邦电气、先锋电子、金房能源、中瑞泰、金博股份、南都物业、咸亨国际等8家上市公司发布公告称购买的中融信托产品发生了逾期兑付问题。具体来看:

8月5日,咸亨国际公告购买的中融-丰盈176号集合资金股权投资信托计划出现延期兑付状况,公司累计收到本金1742.94万元,尚有257.06万元信托本金及投资收益未收回。
8月11日,金博股份公告公司通过恒天财富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购买的“中融-隆晟1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和“中融-泽睿1号集合资金信托”,本金合计6000万元,存在本息不能全部兑付或者仅部分兑付的风险。
同日,南都物业发布公告,公司使用闲置自有资金3000万元购买的汇聚金1号,截至公告披露日,公司尚未收到产品本金和投资收益。
8月18日,金房能源公告,今年5月19日,公司购买中融信托发行的圆融1号产品,金额为3000万元,起息日为2023年5月19日,到期日为2023年8月17日,预计年化收益率为5.6%。截至公告披露日,公司尚未收到“圆融1号”本金及投资收益。
8月21日,先锋电子公告,公司分别使用闲置资金3000万元、2000万元购买了中融信托的中融-裕嘉1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和中融-汇聚金1号货币基金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本金合计5000万元,存在本息不能全部兑付或者仅部分兑付的风险。
8月22日,微光股份公告,2023年5月22日,公司购买的中融信托发行的信托产品“中融-汇聚金1号”,金额5000万元,到期日为2023年8月21日。截至该公告披露日,公司尚未收到该信托产品本金及投资收益。
同日,安邦电气公告称,5月18日,公司购买了中融信托发行的中融-圆融1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产品,金额为500万元,到期日为8月17日,预计年化收益率5.6%,截至披露日尚未收到本金及投资收益。

据统计,2022年8月17日至2023年8月17日,购买中融信托产品的上市公司主要集中于基础化工、医药生物、农林渔牧等行业,其中总市值低于50亿元的公司一共18家,占比高达75%。

若到期日这些公司相关信托产品本金及投资收益未能全部收回,则存在本息不能全部兑付或只能部分兑付的风险,或将对其年度净利润造成一定冲击。


风险化解两大难点


在多位信托业内人士看来,资金池项目的风险化解或是当前的重点。

据了解,所谓资金池项目,即产品底层对应多个资产,但资金端却是滚动发行,因此统一资金池项目的不同期产品存在一定连锁反应。此外,除资金池项目以外,其他信托计划基本都是独立运作,独立核算,不会产生必然的关联影响。

早在2018年资管新规就要求,金融机构应当做到每只资产管理产品的资金单独管理、单独建账、单独核算,不得开展或者参与具有滚动发行、集合运作、分离定价特征的资金池业务。

事实上,在强监管下,新增资金池逐渐不见踪影,但存量资金池项目的风险化解仍是难点。

对于此类项目的风险化解,某信托公司一位资深人士分析认为,主要有两大方面的难点:

一是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尤其是房地产行业下行周期中,部分底层资产处置难度较大;二是由于投资人担忧而可能出现的“挤兑”风险。

其坦言,在此背景下,信托公司需要做好投资者沟通,及时同步信托项目处置情况,同时探索用市场化方式来化解风险、保障委托人利益。


标普:中国信托业清退,违规产品已近尾声


标普全球评级认为,近期的事件属于监管机构清理整顿信托行业的遗留问题。“出现压力的信托产品仅代表整个金融体系的一小部分资产,其向更广泛银行业传染的风险有限。”

标普全球评级信用分析师钟怡然表示:

“中国信托业仍在持续销售潜在资金池类产品,这是2018年监管机构修改资管业务管理办法以来被清理整顿的行为。这可能源于监管机构延长了信托业退出个别产品的宽限期。”

在标普全球评级看来,2020年以来,遗留的影子银行规模(例如融资类理财产品)已从峰值下降近一半至3万亿元人民币。尽管绝对规模依然较大,但相对中国银行体系内近400万亿元资产而言规模较小。尽管在险资产规模可能随着房地产业持续疲软继续累积,但我们认为传染风险可控。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股票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