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血汗海鲜工厂黑幕,为奴22年捕捞“血虾”

2016年普利策奖的获奖名单19日公布。美联社对东南亚渔业奴工现象的深入报道获奖。

2016年普利策奖的获奖名单19日公布。美联社对东南亚渔业奴工现象的深入报道获得新闻类“公共服务奖”。美联社4名记者在长达一年半的时间里跟踪调查东南亚“血汗海鲜工厂”,用一系列报道揭露了印尼、泰国数千名工人遭受奴役的悲惨遭遇,并最终促使2000余名工人获救。

还记得好莱坞有一部电影叫《为奴十二载 12 Years a Slave》么?近两百年前的美国,自由黑人被绑架卖做奴隶,九死一生才在二十年后重获自由。你能想到2016年的现在,仍有这样一群人被作为奴隶压榨 么?我们日常吃的每一条鱼、每一只虾,都可能沾染着这个故事的主角们的鲜血和泪。

640.webp.jpg

图中这个哭泣的男人叫敏特(Myint Naing),离开缅甸的时候,他才18岁。而在回到家乡的时候,他已经成了一名40岁的中年人。在被解救前,他作为奴隶生活了22年。他在1993年被哄骗到印尼,之后逃到岛上的密林里呆了几年。后来,渔老板放出风声说只要再出海几个月,就送他们回家。信以为真的他于是又到了船上,结果发现自己又被骗了。再后来,他又逃回班吉纳村附近的密林里,一直躲在里面。直到这一次被印尼ZF解救。离开缅甸的时候,他才18岁。而在回到家乡的时候,他已经成了一名40岁的中年人。

640.webp (1).jpg

18岁那年,他为了家庭生计,在接受了300美元的预付金后,跟随同乡人一起踏上了前往印尼的渔船,从此被囚禁,失去自由。在这二十年间,他不仅进行着几乎没有报酬的工作,更失去了人身自由,甚至还被安上假名字。在船上不时有人绝望自杀,他们还要负责处理同伴的尸体。他只是被奴役时间最长的在世奴隶,这些年当地出海后被骗去在奴隶的人中,唯一一个能生还回来的。图为敏特与60岁的母亲拥抱。

640.webp (2).jpg

敏特回家,母亲过于激动,甚至一度昏迷。这些年来,敏特在完全失去自由的情况下,常年只有10美元月薪,甚至这都不能保证。

640.webp (3).jpg

敏特回家后,向神灵祈祷。

640.webp (4).jpg

2014年,美联社的几名记者得知,有一些泰国渔业公司在缅甸、柬埔寨、老挝等贫穷的邻国,采用连蒙带骗乃至绑架的手段把当地的壮劳力带到船上,强迫他们出海打渔。

640.webp (5).jpg

在经过繁琐的情报搜集之后,这些记者终于找到了一丝头绪:一个叫班吉纳(Benjina)的印尼渔村。于是记者们动身来到了这个孤悬在大洋之中的岛屿。亲眼所见之后,他们惊呆了:这个岛上生活着好几百名被奴役的渔工,他们的生存状况比想象得还要恶劣1000倍。

640.webp (6).jpg

岛上的各个角落有很多铁笼子,笼子里关着的都是试图逃走或者流露出逃跑念头的缅甸奴隶。每天他们只能吃极少量、根本不足以填饱肚子的米饭和咖喱。由于笼子狭小,根本没有办法躺下来,只能一直蜷缩着身子坐在地上。

640.webp (7).jpg

而在不远处的海里,其他没有被关起来的缅甸渔工们则在紧张地把刚捕捞到鱼搬到大一点的货船上。

640.webp (8).jpg

记者们偷偷拿着摄像机拍摄,一名叫做Kyaw Naing的缅甸渔工说,自己只是对船老板说了一句“受不了了,想回家”,第二天就被锁起来关在了笼子里。

640.webp (9).jpg

这些劳工来自东南亚各国,主要来自缅甸,他们被囚禁起来被迫从事艰苦工作,有的甚至被关在笼子里。其中一篇报道中提到的一家“血汗工厂”内禁锢了近100名缅甸劳工,其中不少是要站在椅子上才够高的童工,他们在这里没有姓名,只有编号,不论伤病每天被迫工作,过着与奴隶无异的生活。他们长期把手泡在冰水内,剥掉虾的头尾和外壳,不少人双手因为被刺到或过敏而伤痕累累。

640.webp (10).jpg

那些没有被关在笼子里的渔工也没有幸运多少,他们每天被迫喝不干净的水,经常连着工作20到22个小时,一周七天几乎没有休息。只要稍有松懈或者抱怨,就会换来船老板的拳打脚踢和鞭子抽打。

640.webp (11).jpg

很多人甚至被打成了残疾,还有些人则被打死,或者因为难以忍受虐待而跳海自杀。还有人说,自己曾经被迫穿着单衣在零下39度的冷藏室工作,根本没有人在乎他们的死活。

640.webp (12).jpg

以前,出海打渔时死去的渔工,尸体会直接被扔到海里喂鲨鱼。后来因为管理部门的要求,渔老板们会把尸体扔在捕捞到的鱼堆里拖回岛上,然后找个地方随便一埋了事。岛上到处都是这样埋着尸体的地方。这些简陋的木牌上标记的死者名字并不是他们的真名,而是他们生前用的泰国假名字,再也没有人知道他们是谁,也永远没有人知道他们曾经遭受过怎样的折磨。

640.webp (13).jpg

记者们找了一艘船,当他们靠近海里的渔船时,船上的渔工们声嘶力竭地哭喊着求救,说“我要回家”。而被激怒的船长则派出快艇驱赶记者,威胁要把记者的小船撞沉。

640.webp (14).jpg

这个村子所在的岛被一家叫做Pusaka Benjina Resources的渔业公司控制,他们在岛上有一座五层楼的办公室,楼里有许多关着奴隶渔工的笼子。这个公司在印尼注册登记,旗下有90艘打渔船,但船长和主要负责人都是泰国人,印尼ZF正在调查其中是不是有什么猫腻。

640.webp (15).jpg

事实上,泰国渔业公司到缅甸、柬埔寨和老挝等贫困的邻国招工的做法已经持续了很多年。他们一开始许以高薪连蒙带骗——所谓的高薪,其实是干几个月可以拿到几百美元;但这笔钱已经足够养活缅甸家庭一整年。

640.webp (16).jpg

班吉纳村孤悬在无边无际的大洋之中,离澳大利亚的最北端有640公里,这里几乎与世隔绝,没有网络,手机信号也极其微弱,需要爬到山顶上才能勉强发送成功一条短信。除了占据了这里的渔业公司,根本不会有别的船来到岛上,所以逃回缅甸绝无可能。泰国海洋捕捞行业每年的产值高达70亿,其中20%出口到美国;雇佣的外来渔工数量达到10万名,班吉纳村只是这个血迹斑斑的行业的一角。

640.webp (17).jpg

在波士顿的一个水产品展销会上,美联社的记者采访了泰国渔业水产部门的一名官员,对方侃侃而谈泰国如何采取措施改善渔业工人的工作和生存状况。然而当记者问到他怎么看待班吉纳村的时候,他沉默了,然后问记者:这事儿还在发生啊?我们已经在处理了。

640.webp (18).jpg

但是在近些年,很多人越来越不愿意出海从事危险的工作,所以招工的人就变得越来越残忍,开始招收儿童和残疾人,甚至用药把人迷昏或者直接绑架。然后他们再把这些人卖给泰国的船长,每个人的价格是1000美元。 到了船上之后,他们发现当初许诺的高薪根本就拿不到,泰国渔老板威胁他们要干活赎身,每个月只能拿10美元,很多人甚至一分钱也拿不到。

640.webp (19).jpg

因为泰国ZF禁止没有身份的非法劳工,所以渔老板们给这些缅甸人办了泰国的假身份,身份纸上除了照片,名字和其他信息都和他们自己完全没有关系。这个缅甸渔工对记者说,“除了照片都不是我的。”

640.webp (20).jpg

从班吉纳村到沃尔玛,这是一条长长的链条;而绑在这条链条上的每一家公司、每一个人,他们赚到的钱,都沾着那些缅甸渔工的血、汗和泪。美联社的记者随后采访包括沃尔玛在内的这些美国公司。很多公司都拒绝了采访;有些则发来冠冕堂皇的声明,表示他们坚决反对奴役劳工,会对供应商施加压力、要求确保不出现奴役劳工的现象;还有些公司则在私下里承认,他们早就知道这些事的存在,但是很难保证100%的干净,也很难对发生在泰国的事进行控制。

640.webp (21).jpg

美联社的重磅报道发表后,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美国激起了激起强烈的反响。在这些压力之下,美国国务院开始向缅甸ZF施压,要求他们出面接回滞留泰国的缅甸渔工。有不少美国议员在国会召开听证会,探讨如何对泰国ZF施压。为了确保缅甸渔工的人身安全,美联社在报道完成后先没有发表,而是直接联系了国际移民组织和泰国、印尼ZF,要求他们前往解救。

640.webp (22).jpg

泰国警方派人到班吉纳村进行了调查。让人吃惊的是,泰国警方的SaritchaiAnekwiang中将报告说,岛上渔民的情况良好,他们都是泰国人,除了个别想家的人以外,其他人都过得很快乐,也不存在任何虐待现象。

640.webp (23).jpg

在泰国警方离开的第二天,印尼ZF再次来到了岛上。印尼ZF经过调查,确认了美联社记者提供的信息千真万确。他们宣布立即把这些遭受非人虐待的缅甸渔工接走。消息飞快地传开,躲藏在密林中多年的缅甸劳工们,一个个地来到岸边,带着惊喜或者犹疑上了印尼ZF的船。

640.webp (24).jpg

第一批接走的缅甸劳工是320人,第二批560人……先后一共有2000多缅甸劳工获救,他们中的很多人现在已经回到了缅甸家乡。

640.webp (25).jpg

2015年4月3日,被解救后等待离开的两个缅甸劳工在喜悦中拥抱。

640.webp (26).jpg

2015年9月8日,被解救后的劳工ko Lay。他曾被诱骗并监禁成为劳工长达一年多。

640.webp (27).jpg

2015年8月14,印度尼西亚警方在监督一条泰国渔船驶入印尼一个军港。

640.webp (28).jpg

印度尼西亚警方在调查那些死后被葬在岛上的无名劳工。

640.webp (29).jpg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