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方目标看新发展格局的两大抓手

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国君宏观董琦,作者:董琦、黄汝南

大幕徐徐展开

导读

疫情压制、内需疲弱、外需强劲的宏观环境在2023年发生根本扭转,新发展格局将重回政策主线。地方政府GDP量化目标相对保守,重“质”不重“量”,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性明显提升。传统资源大省强调“能源革命”,新老能源仍是未来贯穿新发展格局的主线,数字化转型则是经济发达省份的重点方向,由此带来相关电子设备的投资机会。

正文


1.2023年迎接增长逻辑的拐点


“新发展格局”不是一个新的概念。2020年5月1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即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但在这一概念提出的两年多的时间里,“新发展格局”的实施效果并未充分显现。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地产长周期拐点带来经济转型的阵痛,与地产相关的需求回落速度超过新兴需求补位的速度。2022年末全国总人口较21年末减少了85万人,自1960年以来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人口通缩的趋势不可逆转,将会带来地产需求的长期拐点。2022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3.6亿平,较21年大幅下降24%。地产长周期拐点带来上下游需求的长期萎缩,一方面是对上游需求的减少,2022年尽管有两位数的基建投资的对冲,基建+地产共同表征的上游需求仍然零增长;另一方面,地产销售下行拖累后周期消费表现也较差。

第二,疫情反复冲击导致消费场景缺失,长期压制三产中枢。我们将2022年和2019年各产业对GDP贡献做一个对比就会发现,除房地产业外,住宿餐饮、交运和批发零售业对GDP的贡献率显著低于疫情之前,体现了疫情对接触性服务业的长期压制。

第三,外需持续强劲客观上降低了扩大内需的紧迫性。疫情以来中国供应链优势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全球供应链的危机,海外疫后复苏叠加中国出口份额上升使得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处在历史上的高位。


2.地方工作重心转变:重“质”不重“量”


疫情压制、内需疲弱、外需强劲的宏观环境在2023年发生根本扭转,新发展格局将重回政策主线。对此我们从地方两会和开年地方工作会议表述中便可窥见端倪。

首先,地方政府GDP量化目标相对保守,体现重“质”不重“量”的基本思路。2022年在GDP基数较低的背景下,各地方制定的2023年GDP增速目标仍相对保守。北京2022年GDP增长仅0.7%,2023年目标定为4.5%以上;上海2022年GDP增长-0.2%,2023年目标也仅为5.5%以上。31个省区市按照经济总量加权平均的GDP增速目标为5.6%,而从历史规律来看,最终全国目标一般低于各地加权目标0.6-0.8个百分点,因此推断全国目标定在5%左右或5%以上的可能性较大,两年复合增速也仅有4%。

其次,现代化产业体系在地方政府年度工作中的重要性显著提升。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首要任务,23年“现代化产业体系”出现在14个地方政府工作报告的重点任务中;与之相比,21年有6个省份的重点工作中提及,22年仅有3个。

最后,从开年地方专项债投向来看,向服务产业集中的趋势更加明显。2023年1月地方专项债共发行4900多亿元,较22年1月的4500多亿略有增加;但投向结构上与22年同期差别较大,主要是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占比从22年同期的22%上升到超过60%。与过去投向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相比,产业园区基础设施更多是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服务,体现了专项债资金向服务产业集中的倾向。


3.新发展格局的抓手:能源与数字化转型


新发展格局有哪些具体抓手?我们从地方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发现,能源转型和数字化转型是两个主要抓手。

一方面,传统资源大省强调“能源革命”,新老能源仍是未来贯穿新发展格局的主线。山西省在重点工作中提出“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强调“2030年基本完成资源型经济转型任务”;内蒙古2023年计划投资6300亿元重大项目,排在首位的是现代能源经济;宁夏在2022年有关绿色发展的重点工作中仅强调“切实改善生态环境质量”,23年则提出“着力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

另一方面,数字化转型是经济发达省份进一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方向。“十四五”规划提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年的7.8%提升到25年的10%;在新一届地方政府执政第一年,数字化转型也成为各地重点工作内容。例如上海市提出“着力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若“十四五”GDP年均增长5%,则数字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将在10%以上,根据投入产出表电子设备行业对下游产业的前向关联计算,将带动制造业年均投资4500亿元,年均增长约2%。


4.风险提示


稳增长政策效果不及预期;中美关系进一步恶化。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