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空壳公司加速出清 强制退市公司达42家又创记录

灯塔媒介1月3日讯,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沪深两市有43家A股公司从A股退市,除“ST平能”被吸收合并外,剩余42家公司均因触及退市指标,被实施强制退市;无论是退市公司数量,还是强制退市公司数量,均创下历史纪录。2022年收官,退市新

wecom-temp-47306-251df35e145ce4a569e963fac194b27f.jpg

灯塔媒介1月3日讯,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沪深两市43家A股公司从A股退市,除ST平能被吸收合并外,剩余42家公司均因触及退市指标,被实施强制退市无论是退市公司数量,还是强制退市公司数量,均创历史纪录。

2022年收官,退市新规实施也即将满两周年。两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退市制度建设不断完善退市规则体系日趋科学完备“应退尽退”明确预期下,空壳公司加速出清,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逐渐形成,市场生态发生深刻变化。

1.

2022年强制退市的42家公司,加上2021年强制退市的17家,退市新规实施两年来,退市家数占过去30多年全部已退市公司总量的40%。

退市新规明确“空壳退市”的目标导向,代替了长期以来的“亏损退市”逻辑,着重考核持续经营能力,对于优化资源配置、服务实体经济、抑制市场炒作具有重大作用。

2022年强制退市的原因,九成以上是因触及财务类退市指标。

*ST新亿因连续多年财务造假,被证监会出具行政处罚书,属于重大违法退市;*ST艾格连续20个交易日的每日股票收盘价均低于1元,属于交易类强制退市

“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扣非前后净利润为负”这项组合类财务退市指标,就有*ST中房、*ST昌鱼、*ST厦华、*ST绿庭等多家公司触及而被强制退市。

还有不少公司因被中介机构出具非标意见,退出了市场舞台,包括*ST新光、*ST科迪、*ST丹邦、*ST圣莱、*ST数知、*ST众应等。

在监管看来,中介机构作为资本市场的“看门人”,应更加坚决地扛起应该承担的责任。

近年来,监管部门狠抓中介机构执业质量,压严压实中介机构责任,力图引导中介机构发挥应有作用,促进资本市场生态向好发展。

2.

在充分考虑到我国资本市场发展阶段、上市公司特点、投资者结构、市场承受能力等多个方面因素的情况下,2020年,史上最严退市新规出炉

沪深交易所在原有制度基础上吸收、调整、优化,制定形成了“交易类”、“财务类”、“规范类”、“重大违法类”等四类强制退市指标,并将其融入退市新规。

其中,就财务类退市指标的调整幅度较大。

具体来看,引入“扣非净利润+营业收入”组合类财务指标,即“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净利润孰低者为负,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同时,为打击不当“保壳”、规避退市行为,退市新规进一步明确营业收入应当扣除与主营业务无关的业务收入和不具备商业实质的收入。

新一轮退市改革中,沪深交易所不断畅通退出渠道,在退市新规中进一步优化退市流程。

资本市场退市制度的存在,是为了实现质次公司的出清,避免占用市场资源的同时保护投资者利益。退市新规在退市标准的科学性和退市流程的高效性等方面有了显著的提升。

退市新规的顺利运转需要理性市场的驱动,一个“治本”的对策便是进一步深化注册制改革,促使市场凭借理性“用脚投票”,通过“壳资源”贬值最终实现质次公司的加速出清。而退市制度的高效运作,将强化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反过来为注册制的持续推进提供保障。如此,注册制和退市制度改革便形成了一个正反馈。

3.

随着退市制度不断完善,2023年退市公司数量将继续快速增长,但退市渠道将呈现多元化趋势。

健全上市公司退市机制,是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重要举措。

作为我国经济的支柱力量,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有助于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退市新规发布两年以来,退市公司的家数创下新高,一批长期滞留于A股市场的“空壳公司”得以出清,常态化退市理念已成为共识,常态化退市机制正加速落地形成。

监管层表示,只有持续巩固深化常态化退市机制,加快推动常态化退市机制逐渐显效,才能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以上内容与灯塔媒介立场无关,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