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挑战激增,实体经济如何装上飞轮?

2009年,灾难片《2012》在全球上映,该片根据古玛雅人的传说,讲述了在地球遭遇灭顶之灾的这一天,人类如何英勇抗争。《2012》不过是数不胜数的世界末日题材文艺作品中的一个,它们的落脚点往往是人类在灾难面前表现的英勇无畏与团结精神。然而

2009年,灾难片《2012》在全球上映,该片根据古玛雅人的传说,讲述了在地球遭遇灭顶之灾的这一天,人类如何英勇抗争。

《2012》不过是数不胜数的世界末日题材文艺作品中的一个,它们的落脚点往往是人类在灾难面前表现的英勇无畏与团结精神。

然而,灾难固然是假的,但从2012年开始,中国人已经做出了世界正在发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判断,这一判断在十年间不断被验证。其中包括气候变化、国际秩序深刻重塑、第四次工业革命等等,新冠疫情只不过是这一场大变局的又一个推动因素。

中国是是GDP世界第二、制造业产值世界第一的国家。在这场大变局面前,中国的实体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实体经济如何在这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完成自我升级,继续保持领先优势甚至完成赛道超越?

近些年来,国家领导人、企业家、商业峰会与媒体标题,频繁提到一个词汇:云计算。从全球实体产业与科技产业的不断加深融合看,云计算的确已经成为中国实体产业应对时代变局挑战的关键破题思路。

其实,中国人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并不是那么敏锐,然而,2010年代开启之后,北京地区的雾霾却实打实地成为了多年来萦绕人们心头的阴影。雾霾现象,显然与气候变化有点远,却与工业制造水平与城市化进程息息相关。

实际上,早在新世纪开启之时,为了解决环境问题,国家就用巨大魄力未雨绸缪地做出了搬迁首钢的决定。2015年。首钢的标志性性建筑——厂东门拆除,标志着首钢搬迁进程画上句号。

然而,首钢虽然搬迁到了唐山沿海地区,但北京的雾霾并没有明显好转。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的一大半的钢产量都集中于环绕北京的河北省。其中有唐钢、邯钢、宣钢、承钢、舞钢组成的河钢集团,再加上搬迁至唐山的首钢集团,可谓规模雄巨,是华北平原雾霾的第一“责任产业”。这本身就是给中国实体产业提出的重大挑战。

怎么破?再搬迁肯定不现实,答案只能是制造环节技术升级。

2020年起,位于河北迁安的首钢迁钢公司与阿里云合作,打造基于AI算法的加热炉智能燃烧系统,实现加热炉温的精准控制,自动控制率达到93.5%,减少80%的人工看管时长,且生产每吨钢的能耗降低3.5%,减少碳排放2.6万吨。

如今,迁钢公司已经是首钢集团工艺领先的精品板材生产基地,也是国内首家实现全工序超低排放的钢企,污染排放基本实现“近零化”,吨钢大气污染物排放绩效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同时,位于唐山曹妃甸的首钢京唐公司,则是首钢搬迁调整和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具备技术先进、产品高端、临港靠海、管理现代等特点,是世界最大的单体钢铁生产基地之一。

2021年7月,首钢京唐联合阿里云打造设备智能运维平台,有效降低点巡检的工作量,实现点巡检过程的无人化和少人化,在设备维护阶段可降低30%的人员投入,检修成本降低20%。

涓流泱瀼的结果必然是水到渠成。

2022年6月27日,在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时任北京市委书记自信地宣布:五年来,北京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环境质量大幅改善,2021年PM2.5年均浓度降至33微克/立方米,比2017年下降43.1%,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标,市民享受到更多蓝天白云。

在以阿里云为代表的云计算厂商的强力科技赋能下,钢铁行业可算是跨出一大步,但与水泥行业的进步比起来,则是相形见绌。

我国是全球水泥制造第一大国,水泥行业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约9%,是制造业中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之一。随着“双控”、“双碳”政策的推进,水泥行业加速绿色低碳转型。

在国内14个省市和海外8个国家拥有270多家工厂的华新水泥,始创于1907年,被誉为中国水泥工业的摇篮,也是中国建材行业第一家A、B股上市公司。

相比于钢材制造,水泥生产是技术含量更低,却也是更为基础的制造业实体经济。多年以来,这家老牌企业遭遇的时代挑战严峻,用华新水泥首席数字官汤峻的话说,就是水泥行业本身亟需技术升级与管理升级,但经过常年积淀的懂水泥生产技术的人才,却对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知之甚少。而市场上懂这些新技术的人才,很难愿意接受制造业的薪资待遇,并且这部分人在一开始并不懂水泥生产技术。

种种原因之下,华新水泥向先进制造转型的进程十分艰难。

正在一筹莫展之际,一个偶然的机会,华新水泥与与云计算结缘。

华新水泥工艺专家与阿里云算法工程师组成项目攻坚小组。在阿里云提供的通用算法的基础上,攻坚小组又提炼出生产过程中的新场景和新算法,结合华新水泥长期积累的工业大数据和专家知识库。不到一年,华新水泥就顺利完成了湖北宜昌、云南禄劝等六家工厂的新控制系统的上线。

华新水泥“万吨线”中控室

2021年,华新水泥基于阿里云工业控制优化平台AICS,搭建出一套水泥低碳制造智能先进控制系统HIAC,成功实现了大规模环保协同处置时的工况稳定控制,进一步提升了燃煤替代率与质量稳定性。

刚建成不久的湖北黄石日产水泥熟料万吨的生产线,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环保协同处置水泥窑线,这是华新水泥与阿里云合作的结晶。    

很难想象,在这个一个占地550多亩、公认控制难度最高的“万吨线”上,中控室仅有两名操作员负责“操窑”。

这是因为,相较于华新水泥之前使用的美国工业控制软件,AICS更容易上手且容易二次开发。它有很多组件,可以直接进行自由搭建组合,形成不同的智能应用,前后关联非常清楚。而对于编程能力很弱的人,AICS提供简单的python脚本,只需要改动其中一小部分,就能实现自身想要的功能。

2022年,新系统使得煤的替代率最高达38.3%,有望在明年实现煤炭替代率提升到50%,其于近日还通过了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的鉴定,被认定为“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如果说云计算为制造业生产技术环节带来的升级,是用数字技术重塑了制造业的“骨架”,那么其给实体经济代来的管理升级,则是重塑了实体经济的“肌理”,这也有很多例子。

作为中兴、传音、康佳背后的国产锂电池工厂,风华新能源目前在肇庆、深圳、印度等地共拥有7个厂区,员工数高达2500名。

然而,看似锂电池行业要比钢铁、水泥制造行业科技含量高、人才密度高,其实管理难度一点不比传统制造业低。

“当时员工请假等各种审批需要手写签字批准,企业太大了,天天签名签得我手软,疫情发生后简直要被逼疯。”时任风华新能源生产部长、现信息中心主任罗循衡,曾一度被繁琐的组织管理流程,搞得焦头烂额。

2022年,在风华新能源的生产工厂,能够清晰看到三种电池生产线:完全人工、半自动化和全自动机械智能流水线。这三类生产线几乎涵盖了目前中国锂电池业的全貌,分别代表着国内锂电池生产1.0、2.0和3.0时代。

使用智能机械后,公司的产品不良率都控制在了0.2%以内,电池日产能可达20万块。2021年,风华新能源营收达到9亿元。然而,智能设备虽好,但面对有技术代际差的三个生产线,以及各类不同工种、不同技术水平的员工,如何让才能提升管理效率——既能实现授权让听得见炮火的人做出果断决策,又能实现让每一个工种的员工都能在线解决一个新问题?

其实,这就是十余年来国内外科技巨头与咨询公司一直在研究的“轻足迹”、“敏捷组织”、“自组织”的方向与目标。

管理变革显然需要数智技术的支撑。罗循衡开始寻找各类数字化工具,来满足公司的组织人员管理和智能生产工作。机缘巧合下,他接触到了生态伙伴钉钉上的氚云低代码平台,开启了风华新能源的数字化升级进程。

三年下来,风华新能源已经在钉钉上用氚云开发上线了435个微应用,构建了从研发、生产到供应链以及销售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以进销存、上下游原材料管理环节为例,风华新能源在钉钉上与生产电解液的上游供应商实现了数据打通,在装不同电解液的桶上贴有二维码,当电解液运送到风华新能源厂后,工人就会利用对应工序的设备扫码读取信息,看是否匹配使用需求;如果信息不符,钉钉会迅速发出错误提示。

风华新能源全自动生产设备

除此之外,风华新能源也优化了跨区办公条件,通过钉钉实现对国内外七大厂区的Wi-Fi全覆盖,“直接效果是,任何一个员工到任何一个厂区无需询问Wi-Fi密码即可直接上网、打印文件等,包括印度工厂亦是如此。”罗循衡说。

而打通和运营生产、管理环节的总共只有7名成员,包括2名运维、3名钉钉开发、1名ERP开发和1名MES管理。特别值得一的是,团队里的这些成员基本都是刚毕业的本地大学生,没有任何计算机开发基础,完全从零开始现学现用。这说明,作为风华新能源数字化转型的平台载体的钉钉,其To B软件的低代码便捷性,给予了企业开发人员如同To C产品一般的上手体验。

风华新能源仅仅是钉钉服务的客户群体中规模很小的一家,其服务的规模超过100万人的组织就不止30家,2022年3月MAU2.2亿,DAU超过1亿。

钉钉能涵纳如此庞大的组织并为这个庞大群体数字化赋能,是钉钉在2021年创新性发布了低代码平台,以及在“云钉一体”战略之下,阿里云给予了钉钉强大的算力支持。“云钉一体”的飞轮,正是实体企业应对时代挑战的有力武器。

2006年8月9日,Google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首次在搜索引擎大会上提出“云计算”的概念。这也是约翰·麦卡锡提出“未来电脑运算有可能成为一项公共事业”的设想以来,第一次被以“云计算”来命名,有着巨大的里程碑意义。

而阿里巴巴开始布局云计算,仅比这个概念的提出晚了一年。

按照著名科技行业作家吴军的话说,在云计算这个领域,中国不是“弯道超车”,而是“直道超车”。

农业时代靠水利,工业时代靠电力,数字时代靠算力。强力赋能实体产业的云计算基础设施,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飞轮。

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45.5万亿元,占GDP比重近40%,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数据已成为整个社会新的细胞,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数字基础设施构成了社会新的骨架,产业数字化成为社会运行新的肌理。数字经济正越来越深地融入到经济、社会和人们每天的生活中。

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并提到“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实体经济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基本保障。各行各业对数据的使用呈几何级数上升,计算正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通用能力,真正的云计算时代正在来临。

正如郑纬民院士在云栖大会上所言:“中国的云计算改变了原本由西方技术制定的游戏规则,让我国IT产业建立了全球领导力。使对中国在下一个技术时代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