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氏:纵跨秦汉两朝的冶铁巨头 | 中国古代商业史

导语:商业一直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也有着很多杰出的商业人物,但较少被世人了解。为了归纳这些源自古代先人的商业智慧,以启示当下,『砺石商业智库』策划了《中国古代商业史之商业人物》系列,以飨读者。本期人物是纵跨秦汉两朝的冶铁巨

导语:商业一直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也有着很多杰出的商业人物,但较少被世人了解。为了归纳这些源自古代先人的商业智慧,以启示当下,『砺石商业智库』策划了《中国古代商业史之商业人物》系列,以飨读者。本期人物是纵跨秦汉两朝的冶铁巨头卓氏。

微信图片_20220607133329.png

刘黎平 | 作者 砺石商业智库 | 出品

秦统一六国的方向是由西向东,由北向南,这是政治军事的方向,那也是不是商业的方向呢?是不是商业也从西边,跟着浩浩荡荡的军队出发,覆盖东边南边的市场,将秦帝国经济的触角随着金戈铁马也伸向所征服的地区呢?

从史书的记载来看,并不完全是这个方向。

商业虽然紧随政治军事的形势,然而它并非政治军事的伴随物,商业有商业的规律,商业有商业的方向,它的方向很大程度是趋利的,而利益所在,未必就是军事前锋所在。

我们来看看秦朝的商业移动板块,以冶铁大亨卓氏等人为例。

秦初商业群体在西行路上的选择

秦朝向东推移,一统天下,随着武力推进的,是政治经济板块的大挪移。

公元前228年,秦灭赵,邯郸破。

秦王嬴政亲自来到了这里,也就是他的故乡,转了一圈,然后将自己母亲赵姬当年的左邻右舍杀得精光,由此可以想象,赵国上下是何等的战战兢兢。

接下来,赵国的商人们也被暴力驱赶到西边去,不是西北,而是西南,不是往秦,而是往蜀。

我们都知道,河北是一个钢铁生产大省,因为这里曾有丰富的铁矿石,自古以来即如此,在这片大地上,战国时候就已经升起铁炉,铁水奔腾,钢花飞溅,完全一片“重工业”的繁荣景象。

然而,随着邯郸的陷落,这里的冶铁商人也要被迫卷起铺盖,告别昔日的钢炉,朝着遥远的西南前行,一路上如何地被鞭打,如何地餐风露宿,自不必说,对于一个企业家或者商贾而言,吃苦是日常,忍让是习惯,他们思考得更深的一个问题是:拔离了旧日的生产基地和市场,经营的翅膀将在哪一片天空飞翔,还有没有天空飞翔?市场的下一块沃土在哪里?还有没有沃土?

在这一群惶惑的人群当中,有一对卓氏夫妇,推着小推车,辛劳西行,一路漫漫,路在何方?

同行的人群,基本上是中产以上,手头还是有现金和余粮,他们为争取稍好的一点境遇做好了准备,当西行队伍还没有到达巴蜀的时候,很多人已经扛不住路途的辛劳,以及对前景的茫然,于是纷纷拿出钱财,贿赂押送的官兵,但求在距东部不远之处安家。

有个叫葭萌的地方,成了西迁有钱阶层的首选。主要是因为不太偏远,此处也不是什么蛮荒之地,因为曾经是苴国的国都,于公元前316年被秦惠王吞并,好歹是个都邑,是座城池,能在这里生活,生活品味与邯郸相比虽然有滑坡,但不至于直线下坠。

“诸迁虏少有余财,争与吏,求近处,处葭萌。”

方向无可改变,但远近可以选择,于是,在一条商业工业被动迁徙的线路上,衍生出主动抉择的分支。

葭萌张开怀抱,接受了一批赵国工商界的移民。

然而,卓氏夫妇拒绝了这个诱惑,继续前行。

商业是一种品质,需要忍受长途的困顿,承受局势一时的迷惘。

赵国冶铁大亨卓氏夫妇,将去向何方?

冶炼业的选择:矿藏和农业供给都不能少

卓氏作为赵国地域的冶炼大亨,其心中是有一幅全国地图的,就如同诸葛亮身在偏僻的隆中,但早有一幅天下三分图在心中。

这有点凑巧,卓氏和诸葛亮,都是人在东边,却谋划着西边。

卓氏决定继续前行,因为前方的天地更利于他的冶铁业东山再起,他说了一番理由,可以归纳如下:

首先,葭萌地方狭窄,土壤贫瘠,“此地狭薄”,不适合久留。

卓氏认为,农业供给不充足的地方,也不适合发展工商业。

这话未必放之四海而皆准,但就当时而言,是对的。

接着,他看准了汶山之下的良好环境,环境好在哪里呢?“沃野,下有蹲鸱,至死不饥。”那里一片沃野,地下生长着芋头,再怎么也不至于挨饿。要经营,必须保证粮食的供给。

以上两个条件其实不是最重要的,划重点,则是第三条。

“民工于市,易贾。”

这才是关键的,那里的居民擅长交易,跟他们做生意没有任何障碍。这就说明了商业环境好。

有充足的粮食供应,有完善的经营环境,就去那里吧,不要有任何滞留。

卓氏还有一点没有讲,怀疑他是故意藏着掖着的,免得同行的人跟他内卷。

于是继续赶路,到了临邛才安顿下来。

临邛有什么?

有铁矿。

至此,卓氏决定继续西行的理由才完整地呈现出来:除了有粮食,有商业环境,还得有矿。

具备以上三点,再加上冶炼业的背景,一代冶炼巨鳄又在大秦帝国的西边迅速崛起,甚至可以说是暴起。

不管东边的灭秦之战如何轰轰烈烈,不管楚汉之争的铁蹄如何震耳欲聋,卓氏安心做自己的工业商业版图,他选择了靠近铁山的地方,大力发展冶铁业,同时运用市场思维进行经营,“即铁山鼓铸,运筹策”,原材料,经营环境,都具备了,于是风生水起,西边的城镇又见“铁花”盛开。

卓氏的产业有多大呢?

《史记 货殖列传》并没有统计卓氏冶炼集团的产业规模和所占市场份额,但是描绘了其富贵景象,“富至僮千人,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家里有仆人上千,池塘田园之盛,射猎之乐,只有皇帝可以与之相比。

从这个排场可以窥见,卓氏的盈利是何等巨大。

等到卓氏富起来的时候,应该已经是大汉王朝,这种趋势延续了多久呢?

在汉武帝的时候,有个叫司马相如的才子来到成都,勾引一个守寡的富家女儿,几经波折,终于赢得富家的承认,成了富人的女婿。

这个守寡的白富美,即卓家的女儿。

而这个卓家,就是当年从赵国邯郸迁徙过来的冶炼巨头。

秦初距汉武帝时期,已经一个多世纪,如果再加上战国时期他们在邯郸的经营和辉煌,就说明卓家的富裕,已经持续了一百多年以上,秦初的西迁只不过是一次暂时的打断而已。

只要有矿,有田,有智慧,有决心,哪怕在极其不利的年代,也能将曾经的辉煌从东边复制到西边,从燕山黄河复制到巴山蜀水。

秦帝国冶炼业的南行图

西行的除了卓氏,还有程郑。

程郑是山东人,这个山东,并非今天的山东,而是指崤山之东,程郑也被秦军的铁蹄驱赶到西边,也来到了临邛,挖铁矿,架高炉,也成了一代冶铁巨头,跟卓氏不相上下。

可见冶炼业之西移,并非个别,而是群体。

除了往西边迁徙,在秦帝国的压迫下,冶铁业还有一条南行路线,那就是宛孔氏,其实也就是孔氏。战国的时候,孔氏的钢炉在魏国喷溅着绚丽的火星,但随着秦军的到来,大梁城的陷落,他的产业版图不得不卷起,随着秦军的叱喝一路向南,颠簸着到了南阳。

跟卓氏一样,孔氏只要一落地,有了合适的处所,就会神话一般重新崛起。孔氏后来的财富,大到可以豪车联翩,和各地王侯交游,前呼后应,好不威风,而且他这种高调的显富做派,还影响了一地的风气,当地的富豪,都以其为时尚标杆,争相模仿。

从以卓氏为代表的战国末期冶炼商人的迁徙复兴路线来看,秦帝国的军事征服改变了当时的工商业分布格局,但这种西迁并非秦有意打造的格局,秦的本意应该是削弱东边六国,拔离其经济根基,然而,商业经营有着其高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无论时代的大风如何拔起其根基,扰乱其视野,打乱其意图,商业总是能找到一个适合的方向,找到一处适宜的土壤,然后又长出一片茂林。

卓氏表面上是顺着秦的驱赶而行,但是只要智慧足够,眼光独到,又可以将驱赶变成一次新的商业路径探索。

卓氏等冶炼集团的再度振兴,也说明在东部和西部辽阔的大地上,到处都有商业元素的存在,东边可以富,西边也穷不了。

卓氏的再富神话,给了经营者一个信心,只要信念和智慧不变,无论哪一个方向,都是好的方向。

— END —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