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期宏观形势展望:“资产荒”下的资产,战略看多、战术灵活

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赵伟宏观探索,作者:赵伟团队

5月以来,稳增长“加力”开始

报告要点

大疫三年,俯仰之间已成过去,然而,世事变迁、逻辑演绎怎会是简单的周期往复。站在当下,内外周期错位、预期浮动,市场犹如长夜待晓之时,曙光若现。

一、混沌时代?外围环境的稳定性依然偏差;中国市场机遇与风险同在

大疫三年,对微观生态的重塑,导致全球格局更不稳定、更容易陷入滞胀。年初以来,伴随疫苗加快普及等,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逐步减弱,但疫情期间对微观生态重塑的影响在“长期化”。诸如,“疫后创伤”对就业意愿的压制,加剧薪资通胀的螺旋式上升;传统行业被动经历的“供给侧改革”,导致了进一步的产能去化。凡此种种,导致全球格局相比疫情前更不稳定、更容易陷入滞胀。

短期的麻烦事,通胀已成主要经济体影响社会稳定最核心的宏观变量;“赶作业”式的政策正常化,又导致中长期“硬着陆”的风险上升。全球大通胀,已经在严重“蚕食”居民实际购买力及消费信心。以美国为例,持续的高通胀下消费信心指数已跌至近10年绝对低点。“慢了一拍”的美联储,为维护政策公信力仍会持续维持高强度的收紧节奏,进而又导致中长期经济“硬着陆”风险的上升。

二、大疫三年:国内二次“探底”已然完成,经济的不确定性下降

年初以来,两大经济引擎明显减速,让市场对经济内生动能心存忧虑;微观结构的破坏、资产负债表衰退的担忧,让大家信心普遍不足。过去一段时期,不少企业持续处于非正常经营状态,上游成本上升又对其利润形成挤占;奥密克戎出现后,由于过高的传染性,人员和物资流通速度进一步压低,加之教育等部分行业的快速降温、居民失业率的不断攀升等,导致微观资产负债表衰退的担忧升温。

5月以来,稳增长“加力”开始,继续加“水”加“面”,全方位破局;破局关键,还在激励机制重建,打破“负向反馈”、形成“正向循环”。5月中旬以来,以5年LPR超预期下调为代表,稳增长措施密集落地,新一轮“加力”已开始;加“水”同时,扩投资、促消费等加“面”措施也在发力。托底政策之外,破局关键还在激励机制的重建,如此方可真正化解风险、亦可释放改革红利。

三、长夜破晓:“资产荒”下的资产,战略看多、战术灵活

眼下宏观环境,可类比2018年三季度;A股已处熊市尾端,债市长牛仍在、短期或面临调整压力释放;汇率小贬不必过虑,能源等部分商品易涨难跌。地缘冲突、疫情反复、经济担忧等的接连冲击下,对冲政策已加快推进落地。国内权益资产性价比凸显,待内外部不确定性进一步明朗化,后市可期。债市长牛逻辑延续,短期需关注经济见底恢复、通胀预期升温、美债长端利率高企等阶段干扰。

宏观逻辑再思考,寻找“结构性”亮点:(1)稳增长“加力”方向,基建类项目以水利、交通、城市更新、产业园区等为主,产业类项目以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等为代表,促消费侧重耐用品、场景修复等;(2)能源通胀第二波,供给受限、需求改善带动相应链条景气改善,年中是重要观察期;(3)出口结构“亮点”,与东南亚形成互补的,及内外价差较大、出口竞争优势突出的部分行业。

风险提示:俄乌战争影响、持续时长超预期;疫情反复,稳增长效果不及预期

报告正文

一、外围混沌阶段,中国市场机遇与风险同在


(一)大疫三年,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生态“破坏”

2022年初以来,伴随着疫苗加快普及等,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逐步减弱。截至5月底,全球超6成人群已完全接种,其中大部分发达经济体基本完成加强针的普及,大多数新兴经济体即将完成基础免疫针的注射。加之新冠药物的面市、病毒毒株的演变等,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加快“退潮”。年初以来,部分疫苗接种率较高的欧美经济体,开始陆续调整防疫措施,以英国、欧盟等为典型代表;4月以来亚洲区的主要生产型经济体也开始逐步放开。

然而,大疫三年对社会经济活动产生深远影响,从疫后修复情况来看,部分影响或是“长期化”的。我们以公园人流来刻画线下活动的修复情况,以办公场所人流强度来刻画现场办公率,会发现截至5月,大部分发达经济体线下活动已修复至疫情前甚至更高水平,但现场办公率大致在疫情前90%上下,英美等经济体甚至只有80%左右。疫情,改变了大家的工作生活习惯。

与此同时,疫情对微观生态的重塑,影响也将是“长期化”的,例如“疫后创伤”对就业意愿的压制,加剧薪资通胀的螺旋式上升。疫情对产业生态、就业生态的影响深远。部分传统行业过去十余年普遍存在资本开支不足的问题,疫情期间进一步产能去化。疫情期间的心理创伤对就业意愿的影响,在加大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如美国有超过300万老人选择提前退休等;就业市场高度紧张的背景下,3月美国非农部门平均时薪同比增速达到5.6%,创下07年以来新高,4、5月继续维持在5%以上的高位,其中低收入群体薪资增速最快。

全球大通胀,50年大轮回,抑或更长周期的往复?疫情期间,超大力度的财政货币双宽松,带来经济快速修复的同时,通胀突如其来,席卷全球。美欧主要经济体CPI通胀率纷纷达到8%左右甚至更高,且势头尚未出现放缓趋势,整轮过程无论攀升的速度、幅度等,越发与1970年代相近。供给端驱动为主的形成机制、能源与粮食危机、公平主义的大历史回归等,似乎都在警示,我们需要认真审视本轮通胀与过往几轮的不同。

(二)外围环境的稳定性依然较差,中国资产风险机遇同在

短期的麻烦事,工资增速严重跑不过物价,导致实际“购买能力”大幅缩水,对于部分欧美经济体而言,通胀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最重要的宏观变量。供给需求混合驱动下,全球CPI通胀率快速推升,已经在严重“蚕食”居民购买力及消费信心。以美国为例,劳动供需紧张使得名义收入增速持续高位,4月同比增长4.5%。然而剔除通胀因素后,美国实际收入增速已经使得近几个月密歇根大学消费信心指数已跌至近10年的绝对低点。

①这里的名义收入、实际收入,均使用的是美国经济分析局公布的可支配收入数据。

持续的高通胀、总“慢一拍”的美联储应对,导致未来一段时期“赶作业”式政策正常化,依然需要保持较高强度,以维护政策公信力。疫情打乱了政策节奏,2021年4月美国CPI通胀率破4%之后继续攀升,美联储却在随后的半年内始终咬定通胀是“暂时的”、维持宽松立场不变,而眼下美国CPI通胀率已连续2月位于8%以上,持续超预期。政策应对滞缓,已严重透支其公信力。

“赶作业”式的政策正常化,导致经济“硬着陆”的风险反倒上升;市场信号,似乎也开始提示海外潜在的不稳定因素。财政货币双宽松的背景下,2021年美联储逆回购规模不断攀升,近期继续抬升至2万亿美元以上,反映金融机构资金富裕,或找不到更具吸引力的资产可配。铜油比已趋近历史低位,该指标在前三次经济危机出现前都完美提示了风险。风险资产大跌的同时,避险资产黄金价格同时下跌,历史经验来看,也不是好的信号,值得进一步跟踪。

②危机来临前,商品市场的反应往往更为灵敏。历史回溯,铜油比快速回落预测了1990年、2000年和2008年三次危机,危机前,铜价率先反应全球需求放缓,而原油、股市则被乐观情绪继续推升。当下,铜油比趋近历史低位,或指向经济“硬着陆”风险的上升。

周期错位的背景下,中国资产在外围的混沌期,或许会有更好的表现。欧美经济“滞胀”特征凸显、中长期“硬着陆”风险上升,而中国经济在4月中上旬完成二次“探底”、已进入逐步修复的通道。内外周期错位的同时,政策态度也大为不同,海外“收水”抗通胀,而国内货币环境维持宽松、对市场相对友好。加之,经过前期持续的调整,国内股市估值消化、性价比逐步凸显。


二、国内疫情冲刷的过去,与经济不确定性的下降


(一)疫情影响深远,资产负债表衰退的担忧抬升

疫情防控,是一场严防死守的生命权之战;大疫三年,刻骨铭心。凭借严格的防控措施,国内将新冠肺炎病毒感染率控制在极低水平,截至5月底,累计感染率在0.2%以下,远低于美国的24.9%;病死率约0.6%、仅为美国一半,且大多为疫情初期发生。新毒株奥密克戎出现之后,由于过高的传染性,导致防控难度加大、防控综合成本上升。一方面,常态化核酸、隔离等直接成本增加;另一方面,人员、物资等流通减速,经济活动减速等间接成本大幅增加。

年初以来,两大经济引擎“地产”和“出口”明显减速,让市场对经济内生动能心存忧虑。地产和出口是过去一段时期,国内经济的重要支撑。2020年,疫情影响下地产一度回落,随后快速修复,全年投资增速达8%;2020年4季度以来维持两位数增长。相较之下,当前地产压力明显加大,新开工和销售持续低迷,拖累地产投资大幅回落、4月同比降幅超10%;出口增长拐点也已经出现,4月增速3.9%,较3月回落10.7个百分点,考虑到内外部最新变化,出口增速下半年回落压力还可能会进一步加大。

微观结构的破坏,让大家信心普遍不足,也是当下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过去一段时期,不少企业持续处于非正常经营状态,营收持续收缩,休闲服务业即为典型;同时,原料成本上升也对中下游企业利润形成挤占,尤以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为代表。教育、互联网、地产等行业景气的快速回落、失业率的抬升等,也在进一步加剧问题暴露。4月,16-24岁城镇失业率创历史新高的18.2%。凡此种种,导致微观主体资产负债表衰退风险上升。

对资产负债表衰退的担忧,近期有所升温,信心不足、选择性躺平的行为现实经济运行中常有。3月底以来的新一轮冲击,让本已处于“崩溃”边缘的部分经济主体,不得不选择破产或被倒逼“躺平”,工业企业亏损家数创历史同期次高,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增速超过40%,处于近10年高位。历史经验显示,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增速达到40%左右,往往是传统周期下资产负债表“螺旋式”收缩的开始。从PMI采购量等指标刻画来看,企业近期生产经营动力受冲击巨大。

(二)一揽子政策加快推进,多角度破局

新一轮稳增长“加力”开始,加“水”加“面”进行时。5月20日,5年LPR超预期下调,引导金融机构降低实体融资成本降缓解存量债务付息压力,标志着新一轮稳增长“加力”的开始。同时,再贷款等工具运用增多,加大对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等支持,以强化信贷扩增量、稳存量。然而,由于企业、居民借贷意愿不强,政府高质量项目短缺,导致资金滞留金融体系的现象依然较为突出,一个月期限的票据转帖利率在5月份持续维持低位。

一揽子“稳增长”政策加快推进,多角度“破局”。5月以来,稳增长措施密集落地,从扩大有效投资、促消费、稳地产、稳外贸等全方位加“面”。扩大有效投资,新、老基建并重,重点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领域投资,资金支持来自专项债、开发性贷款等;促消费重点加强汽车、家电能耐用消费品的刺激,除了中央财政600亿乘用车购置税减免,各地在此基础上也陆续出台配套措施;稳地产也明显加码,但不同城市供需逻辑不同,决定了本轮地产措施重在“因城施策”。稳增长加“水”加“面”,最终目标指向保市场主体保就业。

“破局”的关键,在于激励机制的重建,打破“负向反馈”、尽快形成“正向循环”。稳增长当务之急,在扎实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见效。不同于传统周期,当前地方政府面临债务化解、疫情防控等多重目标约束,投融资能力等受到不同程度掣肘。对企业和居民而言,以工代赈、恢复信心,方能真正意义上摆脱资产负债表衰退风险。激励机制重建,亦可以释放改革红利。


三、长夜破晓:复杂体系下的“确定性”机会


(一)“资产荒”下的资产配置,战略看多、战术灵活

“资产荒”依然是影响国内资产定价最核心的宏观背景。地产和城投平台两大主力的融资收缩,是近年来“资产荒”现象频现的核心驱动之一;货币持续宽松、居民配置需求增长等,带来的相对充裕资金,使得“资产荒”现象进一步凸显。去年底以来,地产融资加速收缩、货币宽松加码,加剧了相对较多资金追逐相对较少“安全”资产之间的矛盾,以城投债为代表的资产再度被资金追捧,中低评级城投债信用利差大幅收窄。

A股市场或已临近熊市尾端,债市长牛逻辑仍在、短期或面临调整。当下市场环境,大致可类比2018年三季度;地缘冲突、疫情反复、经济担忧等的接连冲击下,对冲政策已加快推进落地。市场风险溢价接近历史均值以上1倍标准差,权益资产的性价比凸显。待内外部不确定性进一步明朗化后,后市可期。债市长牛逻辑延续。然而,经济最差阶段已然过去,叠加美债长端利率高企,国内通胀预期升温等,或导致中短期债市调整风险阶段性释放。

人民币汇率可能的走势:仍将顺势而为,小贬不必过虑。俄乌冲突后,美欧经济走势再度由收敛转向分化,导致美元指数快速上行,对人民币阶段性形成外部压力。向后展望,国内疫情扰动,及中美周期错位、政策分化,叠加地缘冲突等因素的干扰,仍将对人民币汇率未来走势形成一定压制,汇率走势对金融市场冲击或相对有限。“811”汇改后,汇率双向波动、及时消化压力;在藏汇于民背景下,居民企业外汇存款近7000亿美元,也形成有效“缓冲垫”。

全球大通胀时代,实物资产往往会有较好的表现,短期黄金、能源、粮食等商品品类价格短期仍易涨难跌。金价正接近“黄金坑”:一方面,政策正常化加速,资本市场波动率或继续加大,而黄金正是对冲波动的绝佳资产;另一方面,美债超发叠加“逆全球化”,美元的储备价值已被弱化,俄乌冲突或将加速“去美元化”进程,带来黄金的增量需求。能源与粮食价格,供给受限、需求改善的背景下,短期价格或易涨难跌(详细分析参见《50年大轮回?通胀的“变”与“不变”》《全球粮价“高烧不退”,隐忧几何?》)。

(二)宏观逻辑思考,寻找“结构”亮点

传统自上而下的投研框架,从择时和结构两个维度为资产定价提供参考。近些年,产业结构、交易者结构等的变化,对传统投研框架产生了一定冲击,但我们依然可通过推演,为市场投资提供一些启示。

逻辑猜想1:稳增长“加力”方向、经济改善领域,寻找确定性的“α”。本轮稳增长,与传统周期大为不同,要兼顾长短期发展需要,还要平衡地方债务压力与投融资能力,使得稳增长“加力”方向,以重大项目超前建设为主,辅以汽车消费刺激、加快场景修复等促消费措施。其中,基建类项目以水利、交通、城市更新、产业园区等为主,产业类项目以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等为代表。专项债加强对项目建设支持,新开工项目占比由1-2月的39%抬升至3-5月的54%,投向基建比例较去年抬升5个百分点至60%

③其中,约25%为产业园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主要支持战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

逻辑猜想2:能源通胀第二波,带动相应链条的景气改善。俄乌冲突升级背后,印度成为俄罗斯原油出口的重要“中转站”,美国放储、挪威增产,共同维持全球供给稳定,叠加中国疫情拖累全球原油需求,导致油价走势震荡。但考虑到印度转口难以为继,伊朗增产存疑,OPEC、美国等无力增供,原油供给或仍持续受限。与此同时,全球出行旺季的到来,叠加中国需求的恢复,年中前后或将是油价第二波涨势的重要观察窗口。

逻辑猜想3:出口链条的结构“亮点”。出口增速下行趋势在所难免,但两个逻辑链可能继续超预期。一是,市场存在订单转移“幻觉”,认为越南等抢走中国出口订单的观点屡见不鲜,这些观点大多忽视了全球贸易价值链分工体系的变化,中国一些中间品和资本品已嵌入全球产业链,与东南亚等经济体出口互补产品居多。二是,全球能源成本高企下,中国凭借在能源保供稳价的举国体制,使得制造业企业仍具有较强的成本竞争优势,一些中上游能耗较大的产品、出口竞争优势更加凸显。

经过研究,我们发现:

(1)疫情对微观生态的重塑,或将是“长期化”的,如“疫后创伤”对就业意愿的压制,加剧薪资通胀的螺旋式上升等。短期的麻烦事,工资增速严重跑不过物价,导致实际“购买能力”大幅缩水、消费信心指数已跌至近10年绝对低点,对部分欧美经济体而言,通胀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最重要的宏观变量。

(2)持续的高通胀、慢了一拍的美联储应对,导致未来一段时期“赶作业”式政策正常化,依然需要保持较高强度,以维护政策公信力。“赶作业”式的政策正常化,导致经济“硬着陆”的风险反倒上升;市场信号,似乎也开始提示海外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周期错位的背景下,中国资产在外围的混沌期,或许会有更好的表现。

(3)年初以来,两大经济引擎“地产”和“出口”明显减速,让市场对经济内生动能心存忧虑;微观结构的破坏、资产负债表衰退的担忧,让大家信心普遍不足。5月以来,新一轮稳增长“加力”开始,加“水”加“面”进行时。“破局”的关键,在于激励机制的重建,打破“负向反馈”、尽快形成“正向循环”。

(4)当下市场环境,大致可类比2018年三季度;地缘冲突、疫情反复、经济担忧等接连冲击,对冲政策已加快推进落地。A股市场或已临近熊市尾端,债市长牛逻辑仍在、短期或面临调整。人民币汇率,小贬不必过虑。商品市场,短期黄金、能源、粮食等商品品类价格短期仍易涨难跌。

(5)宏观逻辑思考,寻找“结构”亮点:1、稳增长“加力”方向,基建类项目以水利、交通、城市更新、产业园区等为主,产业类项目以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等为代表,促消费侧重耐用消费品、场景修复等;2、能源通胀第二波,供给受限、需求改善,带动相应链条的景气改善,年中是重要观察期;3、出口链条的结构“亮点”,与东南亚形成互补的部分行业,内外价差较大、出口竞争优势突出的部分行业。

风险提示:

1俄乌战争影响、持续时长超预期。俄乌双方陷入持久战,美欧对俄制裁力度只增不减,能源通胀压力飙升,使得货币政策陷入两难境地。

2、疫情反复,稳增长效果不及预期。疫情反复下,重大项目推进或不及预期。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