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光:消费券一定能起大作用,问题只在怎么发

本文来自:原子智库-腾讯新闻,作者:沈建光

今年中国宏观政策的关键还是在于稳内需,怎样充分地利用这些优势来扩大内需,这是非常关键的。

在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进一步部署了稳经济的一揽子措施,努力推动经济回归正常轨道、确保运行在合理区间。促消费和有效投资是其中重要的环节。

原子智库就相关问题对话京东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沈建光认为,在欧洲滞胀、衰退已成定局,美国正走向滞胀的情况下,中国现在扩大内需是重中之重,最核心的就是要加大内循环,特别是消费的牵引作用。沈建光看重发放“消费券”的作用,他认为只有“消费券”的力度、规模足够,寻找到不同类别的最优杠杆,一定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对话中,沈建光还判断人民币汇率将在6.8左右波动,中国外贸出口面对着外需下滑、贸易条件恶化、疫情供给冲击和外部份额替代四重压力。


人民币汇率贬值空间不大


原子智库:时隔19个月人民币汇率重回6.8元附近,目前市场都在分析人民币汇率会不会破7。您的预测是怎样的?近期人民币快速贬值的内外因素有哪些?

沈建光:本轮人民币从6.4元左右,贬值到现在的6.7元左右,最高时接近6.8元,大约有5%的贬值幅度。这个幅度对人民币汇率来说,已经算不小的了。但实际上,现在人民币跟日元、欧元相比,其实是大幅升值的。

我们应该从两个维度来看人民币汇率:

首先是美元自身的维度。在美元大幅升值的背景下,人民币出现了一定的贬值,但这仅仅是美元兑人民币的层面。

第二个是人民币兑一篮子货币的维度。从这个维度上看,其实相对还是比较稳定的。虽然人民币兑美元贬值,但兑换其他很多的主要货币都是升值的,大约有5%到10%的升值。同时要看到,日元兑美元基本上贬值了20%,欧元兑美元也贬值了10%左右,从1.2到现在的1.05。

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人民币兑美元到7,其实也不是特别奇怪的事情。如果从6.4左右到7,贬值9%左右,贬值的幅度也在合理的区间。虽然7的关口很重要,但过去也突破过。不过,我认为这一轮不一定会到7,如果实际上接近7时,干预的力度就会加大,因为政策也不希望看到人民币汇率有大的波动。所以我认为人民币破7的概率不大。

原子智库:近期货币政策越来越频繁,这些动作是否达到您的预期?在您看来政策频出的背后反应了什么问题?

沈建光:首先反映的是监管当局不希望汇率过快波动。下调1个百分点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是因为当时处于过快贬值的状态,增加外汇供给就是在遏制人民币过快贬值,这个意图非常明显。政策出来之后,人民币就出现了小幅度反弹。

同时,我们还应该分析一下基本面。去年中国的出口屡创新高,今年到了4月份出口受到的影响比较大,增长3.9%。但进口的增幅更慢,在零增长左右。从贸易顺差的角度来看,现在也不支持人民币大幅贬值。

前不久商务部公布了1-4月份的外资数据,1-4月份外资流入增长为26%,就是中国今年实际利用外资增长是26%。从商务部给出的外资流入数据来看,其实也不支持人民币贬值。那么,主要贬值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觉得人民币走弱的原因:第一是中国经济下行。从4月份的经济数据可以明显看到经济在下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了11.1%,经济下行对人民币也有压力。

第二是美联储在加息,而我们在降息,比如5年期LPR刚刚降了15个基点。所以,目前双方的利差是扩大的,这些并不利于人民币汇率。

一方面是市场原因,另一方面监管的态度也很重要。5月20日的降息并没有看到对汇率有什么影响,所以综合面看,我认为接下来人民币汇率在6.8左右波动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

另外,还有个原因很重要,就是美国经济的情况。现在美元是不是一个高点?这也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如果现在美元涨势基本到了后期,也就是基本上到头了,那接下来人民币贬值的空间也就不大了。现在来看美国滞胀的风险是越来越大的,这也对美元是不利的。

美国一季度的GDP增长是-1.4%。当然美国的需求依然很强,比如消费。但美国的问题在生产端、供给侧还不是很好,很多人不工作了。现在看到最新的情况是,美国很多岗位招人都招不到。旅游业开始复苏,但很多航空公司发现招不到飞行员了。

对于美国经济来说,供给侧的制约还是很明显的。现在来看投资也不行,投资仍没有起色。对于美国经济的走势,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最近也表达了他的担心:通胀冲击是史无前例的,这是几十年来最严峻的通胀局面。现在靠加息来控制通胀,他也承认可能为时已晚。接下来有可能面临的,是能不能承受衰退或者是滞胀的风险。这对接下来美国经济的走势和美元都会造成一些不利的影响。


接下来降息、降准的幅度要加大


原子智库:刚刚您提到了5月20日五年期LPR下调了15个基点,能否再请您进一步分析一下这一动作有望带来哪些利好?

沈建光:意图其实很明显,一年期没有变,五年期的变了。这对于中长期投资,特别是对房地产的影响会很大,有利好提振的作用。因为五年期LPR跟房地产按揭贷款的关系更为紧密,体现了之前提到的要使刚性需求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得到满足。

我估计接下来一年期的贷款利率也有可能调整,整个中国现在货币政策要把工具箱都打开,特别是降低实际贷款利率,这些都是明确提出的要求。

原子智库:您预计近期是否还有其他继续降准或降息的空间吗?为何前几次降息降准后,市场的反应冷淡甚至负面?

沈建光:之前降息、降准的幅度都比较小。比如降息曾有5个基点、10个基点,但幅度都比较小。降准,也只是25个基点,不是50个基点。我觉得接下来可能幅度要加大,比如五年期一下降了15个基点,这也是一个信号,就是货币政策的力度要加大。我之前提到过小步快走,降息的幅度小,但是频率会加大。现在看起来步子也在加大。

当然有人会反对,觉得现在需求不足,降了也没有用。但是我觉得降了还是有用的,它的信号作用非常明显。不管怎么样,利率的下行对市场都会有提振作用,所以我觉得接下来还会继续降息。

再补充一点:一方面,降息降准可以降低借贷的成本,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中国现在的一个优势就是数字经济的发展。中国过去发展起来的一些大的企业、平台型企业和科技型企业,现在很多其实在做供应链金融科技。在中小微企业的生态圈里面,供应链金融科技对于中国的这些中小微企业,是有很大的提升和帮助的。

如果没有供应链金融科技,即使把利率降下来,银行还是要考虑对中小微企业的贷款风险。但是在供应链金融科技中,中小微企业和大企业是在一个生态里边的,而且数字化、信息化可以让银行比较放心地去放贷。所以,除了降息降准外,供应链金融科技我觉得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最优解法就是要扩大内需


原子智库:您刚刚也提到了现在中美是相反的货币周期。按照目前的情况,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将是哪方面?

沈建光:一方面是美联储加息之后,造成全球资本市场的动荡。往往美联储加息之后,基本上全球资本会回流美国。另一方面是美国股市、债市受到冲击。最近美国的股市波动很大,跌得多,涨得少,这些都对我们有影响。

但在美国步入滞胀之际,中国面临的外部经济不确定性也将快速上升,短期需高度警惕由此带来的外需下滑和贸易条件恶化等风险,中长期则应关注跨境资本流动和外汇储备安全面临的挑战。

原子智库:面对美元加息周期所带来的冲击,如利差缩小、股市下跌、货币贬值等,您建议最优的应对方式是什么?

沈建光:现在非常明显的最优解法就是要扩大内需。我感觉外部形势会越来越有挑战性。欧洲滞胀、衰退已成定局,在今后的一两年中,美国滞胀也好、衰退也好,还有一点不确定性,但是实际上也是在往这个方向走。对于中国来说,现在扩大内需是重中之重,最核心的就是要加大内循环,特别是消费的牵引作用。

过去两年出口对增长的贡献很大,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支撑,但未来会越来越难。在一定程度上讲,现在只能靠内需了。未来促消费的政策会成为中国经济的重中之重,而且短期内一定要出台有效的消费政策。比如接下来要发消费券;并且直接对受疫情影响的失业人员进行现金补助;对企业减税,国家利用更多的财政资源帮助企业走出困境等等,都是可以考虑方向。

我觉得,现在在做的家电下乡、手机下乡、汽车下乡以及以旧换新的政策,新能源节能减排产品的消费券补助等等,都应该大规模实行了。现在的内需政策非常重要,就是要促消费,而且要立竿见影的政策。如果是结构性的政策,要等政策见效,那就不行了。现在很多人受疫情影响的冲击,现金流马上要断,这时候一定要让他的收入有所增长。

而让这些小店、中小微企业收入增长最好的方法,就是给老百姓大规模普遍地发消费券,短期内促进消费的增长。因为有了消费券,他马上会消费,马上会促进这些中小微企业的收入增长。有了收入,政府现在在做的减税降费就会有效果。我觉得这个很重要,如果现在再不出台这种政策,企业倒闭了也就享受不到减税降费的利好了。

原子智库:对于消费券,我们也看到很多网友评论,是穷人用不起,富人用不上,因为缺的不是那20块钱,而是那80块钱,所以有了消费券也不会去消费。对此您怎么看?

沈建光:这个认识是有误区的,有些可能没有真正拿到过消费券。消费券在中国香港实行过,每人发5000元消费券。我觉得就是要有这种力度,那老百姓就不会有这种看法了。所以第一,消费券一定得是比较大幅度的。在中国香港的消费券发放了之后,明显看到零售、餐饮、电影等增收立竿见影,消费券是有时效的。

而你说的消费券,实际上是优惠券。像企业给的优惠券,比如100元中自己要花80,你觉得我可以不买这个东西。但实际上,如果额外给你一笔钱让你去吃饭,你可以当现金用的时候,比如花100元抵扣30元的时候,这个力度就不一样了。

我们做过研究,不同品类设计的杠杆不一样,不同类别的最优杠杆在技术上完全是可以做到的。比如在中国香港完全是100%,没有任何杠杆。政府给5000元,老百姓就直接把这5000元当现金用掉了。肯定会有作用,白给5000元,你用不用呢?

其实,在2008年、2009年时中国也施行过。当时是“汽车、家电下乡”、以旧换新,买电器国家会给予最高补贴,比如买一个空调3000元,国家补给400元。如果再叠加商店、厂家的折扣,折扣度就挺高了。国家给了400元钱的补贴,当时杠杆率达到了9倍,但效果非常好,因为对于很多老百姓来说,有几百块钱的优惠,很多人就买了。当年家电是提振消费中很大的一环,增速还是非常可观的。

网友们觉得可能消费券的作用不大,还有一个原因:整个消费券的规模很重要。我觉得之前,中国都是地方政府花几个亿、几千万来做,给老百姓的感觉是好像力度不大。但是如果真的是由国家层面来做,比如像上次家电以旧换新,这个影响还是非常大的。包括在中国香港基本上每个人都在用,而且补贴的钱很快就用光了,因为规定只能去餐饮、消费或者旅游,实际上都是对中小微企业有直接影响的产品,对当地的经济有明显的提振作用。

对中国来说要拉消费,最主要还是家电、手机等类目。现在手机、汽车、家居这些都是大的消费品类。如果在这些领域大手笔发放消费券,并根据消费习惯进行杠杆设置,我觉得影响应该是会比较明显的。网友对消费券主要的顾虑还是因为之前的幅度小、数量小、规模小。

另外,我们的研究中很有意思的一点是,越是低收入人群,对消费券使用率就越高。根据一些地方政府发放消费券后看到的情况,对于低收入人群,如果有几百块钱的优惠,其实还是很珍惜的,是会去使用的。因为很多东西他本来就要买,,一下子又可以给一个额外的购买力,他们用的比例会远远高于高收入人群。


中国出口面临四重压力


原子智库:刚刚您提到美国为代表的全球滞胀的格局,您认为当前影响全球经济前景最主要的因素还有哪些呢?

沈建光:我们看到全球的滞胀风险,这是一个大的环境,就是经济在往下走,但是通胀还是非常高,英国的通胀已经到9%了。此外,俄乌冲突的影响也非常大。欧洲方面,俄乌冲突对欧洲能源、经贸、金融、通胀、安全等方面近乎带来全方位冲击,滞胀风险更甚于美国。日本方面,由于能源高度依赖进口,俄乌冲突引起的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不仅大幅推升其国内通胀,更引发了连续贸易逆差。所以全球的滞胀格局会越来越明显,这是一个大的前提。此外就是疫情后产业链的重组,这也是一个很大的趋势。

原子智库:目前周边国家和地区供应链正在逐步复苏,同时国内疫情管控趋严,将对我们进出口外贸产生怎样的影响?

沈建光:关于中国出口的冲击,我觉得接下来要警惕的:

第一是海外经济滞胀导致外需下滑。目前美国、欧洲的滞胀和衰退的风险,对中国外需下滑的挑战已不容小觑。

第二是贸易条件恶化抬升出口商成本。全球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升,港口价格的大幅上升,也会造成出口价格上升。

第三是疫情反复冲击产业链供应链。目前疫情已经影响到中国的供应链,尤其是一些长三角的供应链、生产链,本轮疫情的影响仍在持续,不确定性依然较高。举个例子,特斯拉到现在好像也没有正常生产,它的很多产品是供出口的。

第四是新型经济体替代中国出口份额。东南亚和墨西哥在跟我们竞争对美国的出口。越南也在大量吸引外资,建立他们的供应链和产业链,这对中国的出口是有替代作用的。今年已经看到,在美国市场上,中国的份额跟这些国家比其实是有一点微降的。

面对外需下滑、贸易条件恶化、疫情供给冲击和外部份额替代四重压力,今年中国稳外贸无疑将面临较大挑战。尽管风险较多,但外贸基本面仍有很大韧性。如果相关政策能够围绕稳定外贸企业生产经营、保订单保市场、确保外贸物流畅通等方面尽快细化,抓住窗口期加速落地,那么中国出口仍有望保持增长,为完成全年经济目标提供重要支撑。

原子智库:目前的情况是否会影响到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沈建光:这个没啥影响,因为出口多点少点只不过是量上。人民币国际化最大的一个制约因素,是资本项目管制能不能放开,这是最大的问题。如果现在人民币要国际化,要成为储备货币,其实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是很看好人民币的,在5月11日把人民币SDR(特别提款权)的份额由10.92%上调至12.28%,这个很关键。

这说明全世界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人民币的地位还是很认可的,但是我们现在资本项目管制意味着人民币在全球的自由流动还是受到限制,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现在的主要障碍。但问题是美国在加息,我们在降息,资本确实有外流的动机。这种情况下,我们也不敢放开资本项目,我觉得这个是主要的因素,而不是其他的因素。

原子智库: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着自身压力、国际政治环境和国内疫情反复的多重挑战,对于下一步中国经济的发展您有何建议?最看好哪方面的潜在增量?

沈建光:中国现在增长的潜力还是非常巨大的,因为产业链完备,基础设施健全。还有一点很重要,中国现在的优势之一就是数字经济的发展。我认为数字经济是中国在全世界竞争当中最好的一环,最近国家也非常重视。包括供应链金融科技、电子商务、物流等等,整个供应链基础设施现在还在不断地完善和数字化,效率也非常高。

今年中国宏观政策的关键还是在于稳内需,怎样充分地利用这些优势来扩大内需,这是非常关键的。出口的四重压力下,如何促进消费,建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同时把乡村振兴起来,这些方面都是我们要重点考虑的重大课题,目标就是使中国经济变得更加有韧性。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