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乡记:人生有时说再见

大变革时代开始就注定了这场再见

编者按:
今年是格隆汇陪伴大家的第九个年头。光阴无声,故土有情。小时候总想去远方,成年后,家便成了远方。年关将近,回乡去,大抵是每个人难以抚慰的乡愁;而心心念念的年味,既是迢迢千里的祈盼,也是热气腾腾的饭菜,还是家长里短的寒暄。
何知岁除夜,得见故乡亲。归乡去,过大年。
终到一年辞旧岁,我们可以卸下生活繁重的铠甲,放缓追逐的脚步,顶着风尘、川州过省,踏上年味归途。
值此之际,格隆汇编辑部推出《2022,我的归乡记》系列,本文为此系列第六篇。



1月30号8点40从深圳出发,踏上了春节归乡路途。我也非常想像网上看到的那样,思乡是多么多么情切,但很遗憾,我就是酝酿不出感情来。

春节这种大规模的归乡行为,是中国某个阶段的特有景象。它伴随了中国过去剧烈的社会形态改变,背后交织着各种复杂的感情。一年一次,归来再离去,重逢再别离,伤感、思念、无奈、兴奋、期待、彷徨等等,不一而足。再配合春节这种隆重的传统节日,令归乡更多了一份神圣感。

可是,人这种动物,最怕的就是一年一次的重复,当一件事反复发生,成为常态的时候,它的所有仪式感都会最终沦为无聊。第一次归乡,各种感情涌上心头,第二次,还会是,但一次又一次,预期就产生并提前实现了。于是,原来的期待也在渐渐地消逝。

另外,还有个东西也杀死了归乡的浪漫。那就是科技的进步。

我8点40出发,中午就到家了,这是科技进步带来的好处。科技不仅带来交通上的便捷,还有通信。只要我愿意,我每天都可以见到我想见的亲人或者朋友,听到他们的声音。技术大大冲淡了乡愁,让思乡情绪不再像过去那样,用一年的时间积累,至年底归乡时大爆发。

由于没有积累好满怀情绪,归乡就仅仅成了一个习惯,就我观察同村与我年龄相仿的人,其实归乡,对我们来说,就是换个地方与自己的手机互动。

我们也没法不与手机互动。中国这种大迁徙运动,加上经济腾飞所带来的新事物,新体验,大大促进了价值观的多元化,这也导致了,我们与父辈,与同龄人之间的价值观越走越远,最终无话可说。

自毕业后一年春节回一次家,每次剧本都差不多,甚至大家说的话都差不多,比如什么时候回家的,赚了多少钱,带对象了没啊等等,另外,家乡的面貌基本也没什么变化,山形依旧,仿佛一切都停滞了一样。



当然,有一个东西在无情地记录,时间没有停滞,那就是岁月刻下的痕迹,有的人在老去,甚至逝去。

我下车就打了一个寒颤,今年真的冷得过分了,我感觉这是最近三五年最冷的一个冬天,1—4度,还下着阴冷的雨。不知道是不是真跟汤加火山有关。

屋外冷,屋里更阴冷,我一位小表弟问他妈妈,家里是怎么了,怎么上下牙齿打架。童言挺好笑的,也挺生动。

我们年轻的都冻成这样,老人们就更加可想而知了,这种冬天非常难熬,老人难受,照顾老人的人也非常难受。

拜年的时候,跟我爸妈一起看望过两位老人,一位90+,一位70+,都无法下床了。回来路上,跟我妈妈聊到,到底该如何体面老去。我妈说村里还有3位老人,虽然还没到无法下床的地步,但基本不能自理了。有的是子女在照顾,有的是子女出钱请了邻居照顾。无论哪种,都是非常不容易。有的老人还会因为疼痛,或者神智不清了,会恶语相向。

在农村体面老去是很难的。

最幸福的就是一病就很快地就过世了,最糟糕的就是中风了,无法下床,老人很惨,子女也惨,一年两年三年还好,时间更长,几乎是看不到尽头的绝望。

我这么说,听起来总感觉是把老人当成了累赘。但我觉得我们并不需要避讳这点,因为老人确实是累赘,承认这点并没有什么,照顾老人上,论迹不论心,论心我想真的不会有几个孝子。

但要做好“”,其实也是非常艰难了。

中国古代喜欢宣扬孝道,但放到今天,今天孝的成本要比过去高太多。过去的人均寿命低,尽孝对多数人来说,就是几年,2021年的最新数据显示,国内人均寿命是77.3岁,尽孝的成本大大提升了。

这个问题感觉是无解的,也不是我们村独有的难题,而是整个中国即将面临的老龄化问题。



今年春节拜年发现,回来的人并没有比去年多(我们村20年基本正常回来了,因为疫情发生的晚,已经快到春节了,21年反而回来的少)。我原来以为21年因为疫情所阻,今年可能会更多人回来。

但结果发现并非如此。疫情有种加速了农村社会的瓦解感觉(至少在我的村里有这种现象)。我想,可能很多人已经不想回来了,只是它已经成了一年一度的一个习惯,我们由习惯推着前进。然后疫情发生了,这个习惯被打断了,然后我们发现,没有这个习惯并没有任何不适。甚至是一种解脱。

在农村过年其实真的挺累的。春节这几天几乎每天的午餐晚餐都在赶场吃饭或者赶场做饭,吃饭的累,做饭的更累。能把人还拧在一起的,可能一是对60、70岁以上老人的挂念,总要回家看望一下,二是目前50岁+的一批人还愿意且有这个精力为一大桌人准备饭菜,他们还喜欢这种热闹的气氛。

而随着老人的逝去,回家的理由就越来越少,随着父母辈的人也逐渐老去,再也没有人有能力准备一大桌菜了,过去农村那种生活,可能真正说再见了。

这场再见,从这个大变革时代开始的那个时间点就注定了这场再见,只是不是所有人能友好地跟它说再见。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