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方两会看稳增长的决心和主抓手

本文来自:高瑞东宏观笔记,作者:高瑞东 赵格格

固定资产投资是稳增长的首要抓手。

核心观点:

相较2021年,2022年各地目标加权总计:GDP下调0.7pct,固投上调0.1pct,社零下调0.3pct,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上调0.5pct。目前除天津外,其余30个省市陆续召开了地方两会。占全国97%经济体量的地区提出2022年GDP目标,总计加权(权重为各地GDP占比)下调了0.7个百分点。

全年GDP目标大概落于5%至5.5%区间内,而非5%左右。结合地方两会、就业压力及北京上海两地目标,我们预计2022年GDP目标大概率落于5%至5.5%区间。即使经济增速达到5.5%,今年就业依然有较大压力。退休高峰已经在2018年至2019年提前到来,2022年就业压力,并没有因为老龄化加速而得到边际缓解。

各地两会的首要发展任务聚焦于稳增长、高质量发展和区域协调(排名分先后)。多个地方首要发展任务是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部分地方还提出了数字经济、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等围绕着高质量发展的举措;北京、上海、广东三地首要目标则是区域协调,以达到“以点带面”提振地方经济发展的效果。

固定资产投资是稳增长的首要抓手。从各省具体布置工作来看,基建、旧改和保障住房是最主要的三个发力方向。基建兼顾传统基建和新基建,包括高铁、道路、机场、水利、公共设施建设等传统基建,及5G基站、互联网、技改、新能源等新基建。各地也普遍针对保障性住房和旧城改造两大领域提出了明确目标。

消费具体抓手是稳定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绿色建材等绿色新型消费。多地还表示要推动相关产品下乡消费,加快建设相关的农村物流体系。


一、从地方两会,看稳增长的决心和抓手


1.1量化地方两会:GDP下调0.7pct,固投上调0.1 pct,社零下调0.3pct,财政收入上调0.5pct

截至1月23日,除天津外其余30个省市陆续召开了地方两会。我们根据各地GDP、社零、固投和财政收入占到全国的权重,计算得到2022年较2021年经济工作目标的加权变化情况:

1)GDP:有29个地方两会公布了目标,占到全国总量的97%,加权平均下调0.7个百分点;

2)固投:有19个地方两会公布了目标,占到全国总量的60%,加权平均上调0.1个百分点;

3)社零:有19个地方两会公布了目标,占到全国总量的68%,加权平均下调0.3个百分点;

4)一般预算财政收入:有23个地方两会公布了目标,占到全国总量的80%,加权平均上调0.5个百分点;

5)CPI:有26个地方两会公布了目标,均为3%;

6)失业率:有27个地方两会公布了目标,均值为5.5%。

我们预计今年全国GDP目标大概率会落于5%到5.5%区间内,而非5%左右。

第一,占全国经济体量97%的地区宣布GDP增速目标,总计加权变化为负0.7个百分点。2021年全国经济增速目标是6%,对应今年目标回落到5.3%左右。

第二,2022年上海经济增速目标为5.5%,北京为5%。从历史数据来看,上海、北京两地经济增速与全国目标差异较小,能够成为较好的指引。

第三,今年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5%的经济增速压力较大;即使经济增速达到5.5%,就业或仍有压力。

一个点的GDP增长,基本可以拉动200万左右的就业。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吹风会上,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孙国君先生表示,“1个点的GDP增速对应200万的新增就业”。从2016年至2019年历史数据来看,基本满足这一规律。2020年至2021年,平均一个点的GDP增长约拉动了241万新增城镇就业。

即使是5.5%的经济增速,就业压力依然有压力。教育部预计,2022年应届毕业生人数约为1076万人。我们假设高校毕业生基本解决就业,非高校毕业新增就业人员等同于2020年,则2022年新增城镇就业目标约为1388万人。假如GDP增速达到5.5%,对应1个点的GDP增速对应就业约为252万人,也会对经济吸纳就业能力提出较大的挑战。如果经济增速回落到5%,则1个点的GDP增速对应就业约为278万人。

有部分观点认为,随着老龄化加速,会一定程度上降低今年的就业压力。是,我们认为,从实际的退休年龄来看,退休高峰在2018年至2019年已经到来,实际上2022年,退休人口并没有边际降低就业的压力。

在2015年10月的“十二五”报告会上,人社部表示,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退休人员是8000多万,平均退休年龄不到55岁。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为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0周岁,女干部为55周岁。我们假设女干部占到女性群体的5%左右,考虑到1960年至1970年左右,中国男女出生性别比约为51.3左右,则1960年至1970年代人群实际平均退休年龄约为55.25岁(=51.3/100*60岁+(100-51.3)/100*50岁*95%+(100-51.3)/100*55岁*5%),与人社部表态接近。

按照55岁的实际退休年龄来看,2022年55岁对应人口规模反而低于前几年。如果我们考虑部分人群主动延迟退休,将54岁至57岁人口均看做“待退休人口”规模,则这一群体规模,在2018年至2019年就达到了高位。也即为,2022年就业压力,并没有因为老龄化加速而得到缓解。

1.2   地方首要任务:稳增长、高质量发展、区域发展

今年两会的首要发展任务中,稳增长是首要核心任务。“稳增长”之外,地方还提出了数字经济、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等围绕着高质量发展的举措,北京、上海、广东三个发展程度较高的省市,首要目标则是区域协调,以达到“以点带面”提振地方经济发展的效果。

1.3   地方两会具体布置:抓投资,稳消费

1.3.1投资:新老基建兼备、旧城改造、保障住房

大部分省份均上调了2022年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目标。而从历史数据来看,各省固投实际增速基本符合目标增速。截至1月23日,公布了固投目标的19个省份,加权平均目标提升了0.1个百分点。从地方政府两会来看,固定资产投资将成为2022年稳增长的重要抓手。

从各省具体布置工作来看,基建领域和旧城改造、保障住房是最主要的三个发力方向。基建中,各地兼顾传统基建和新基建:

传统基建方面:高铁、道路、机场、水利、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等。例如山西“加快雄忻、集大原等高铁项目建设,加快推进14条续建高速公路项目建设,新改建“四好农村路”4000公里”,上海“启动建设示范区线等轨道交通线,加快建设崇明线等轨道交通线;开工建设白龙港三期污水厂等项目”。

新基建方面:5G基站、互联网、技改、新能源等。例如河北和安徽均提出“新建5G基站2.5万个”,广西推进“千企技改”项目1200个、工业互联网新基建项目30个”,浙江启动700万千瓦清洁火电、100万千瓦新型储能项目开工建设,新增风光电装机400万千瓦以上。

旧城改造及保障性租赁住房:各地普遍针对保障性住房和旧城改造两大领域提出了明确目标。例如内蒙“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21.37万户、棚户区改造1万套,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1.2万套”,江西“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062个、棚户区7.91万套,开工保障性租赁住房6.28万套”。据住建部表示,今年将筹建保障租赁住房240万套。

 1.3.2 消费: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绿色建材,提高渗透率

多数省份普遍维持了2022年社零的增速目标,少数地方略微上调或者略微下调。整体来看,社零的加权目标整体下调了0.3个百分点。不过,观测2021年,绝大多数省份的社零实际增速均大幅高于目标值,表明疫情以来各省对社零增速目标的设定普遍较为保守。

从各省2022年工作目标中涉及消费的具体内容来看,各地促消费的主要抓手是绿色消费、文旅消费、农村消费。就各省促进消费的主推产品而言,则是在新能源汽车、家电、建材、成品油等大宗消费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和绿色家电、绿色建材等绿色产品的渗透率提升。例如内蒙古、辽宁、江西、广西、云南、陕西等地都明确提出,要推进新能源汽车消费,推进智能家电、绿色建材等产品下乡。

1.3.3 一般公共预算:各地普遍上调收入目标

从各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目标来看,多数省份普遍维持了2022年增速目标,少数地方略微上调或者略微下调。整体来看,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加权目标整体上调了0.5个百分点。

广西、陕西两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目标下调。广西在疫情之后,财政收入压力较大,疫后两年平均增速-0.3%,因此下调了财政收入目标2个百分点至3%;陕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在疫后两年平均增速为10.1%,属于全国较高水平,我们猜测,是由于2021年底陕西面临了较大的疫情散发风险,因此也下调了财政收入目标2个百分点至3%。

整体来看,地方两会上调了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目标,有利于为稳增长带来有效支撑。考虑到1月10日国常会已经部署“抓紧发债、简化手续、尽快开工”,全方位提速基建,我们维持对于全年基建增速6%的预判。由于财政政策靠前发力,上海也提出要在上半年完成专项债发行,我们预计上半年基建反弹的力度更大,增速有望达到10%。具体可以参考我们在1月11日的报告《国常会吹响基建集结号:抓紧发债、简化手续、尽快开工——2022年1月10日国常会学习体会》。

1.4   地方两会的首要任务及重点工作任务


二、全球观察


2.1 海外疫情:日本疫情急速蔓延,英法放松疫情管制

日本新冠疫情急速蔓延。根据日本广播协会1月21日报道,日本21日报告新增病例数达49854例,连续4天刷新历史最高数据。日本厚生劳动省21日发布消息称,截至19日0时,有1489名有必要接受入院治疗的患者无法找到能够收容他们的医疗机构。与此同时,由于有员工感染新冠病毒,加上零部件供应受阻,包括丰田在内的日本多家工厂近来被迫临时停产。

欧美多个国家新增确诊出现下滑拐点。本周美国新增确诊持续下滑,1月22日七天滚动平均新增确诊70万人,自1月15日高点的82万连续下滑,法国、意大利、英国也从高点出现下滑。德国新增确诊继续回升,单日新增确诊从上周末的6.3万人升至本周末的9.6万人。

英国将从下周起取消新冠限制措施。1月19日,英国首相约翰逊宣布,奥密克戎疫情很可能已经在英国达到顶峰,将在下周取消B计划新冠限制措施,包括居家工作,在商店和公共交通工具上强制戴口罩,以及出入大型场所时出示新冠通行证等。约翰逊宣布,从下周四(1月26日)开始,在任何场合下都不再强制要求人们戴口罩,但“鼓励”人们在封闭的空间或与不常见面的人接触时继续戴口罩。

法国将分阶段逐步解除新冠疫情防控措施。1月20日晚,法国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法国将分阶段逐步解除新冠疫情防控措施。法国总理卡斯泰宣布,从1月24日起,疫苗通行证将取代此前的健康通行证,正式生效;另外,从2月2日起,将不再强制户外佩戴口罩,也不再强制每周至少3天的远程办公,举办大型集会等活动也将不再限制人数;从2月16日开始,酒吧站立式消费和夜总会、舞厅等场所将恢复正常。

2.2海外经济:美国1月15日当周初请失业金人数远超市场预期

美国1月15日当周初请失业金人数远超预期。受奥密克戎疫情冲击,美国1月15日当周初请失业金人数为 28.6万人,远超市场预期的22.5万人,较前值23.0万增加了5.6万人,且已连续第三周出现上升。

2.3 金融与流动性数据:美国10年国债收益率小幅下行

美国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小幅下行,通胀预期略有回落。1月21日,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收于1.75%,较上周下行3bp,10年期国债隐含的通胀预期也较上周回落10bp。英国10年期国债上行13个bp至1.29%,法国10年期国债与上周持平,德国10年期国债上升1个bp至-0.12%,日本10年期国债下降0.5个bp至0.145%。

美国10年期和2年期国债期限利差下行。美国10年期和2年期国债期限利差收于0.74%,较上周下行5个bp。美国AAA级企业期权调整利差较上周上行2个bp至0.55%,美国高收益债期权调整利差较上周上行1个bp至3.10%。

美联储、欧洲央行资产规模均有上升。美联储资产规模(1月19日)较1月12日增加了796亿美元至8.868万亿美元;欧央行资产规模(1月14日)较1月7日增加了207亿欧元至8.594万亿欧元。

2.4 全球市场:全球股市普遍大跌,大宗商品涨跌不一

全球股市普遍下跌。美国股市方面,道琼斯工业指数、标普500和纳斯达克指数分别下跌3.3%、3.3%和3.5%。欧洲股市方面,俄罗斯RTS、英国富时100、德国DAX、意大利富时MIB和法国CAC40分别下跌3.6%、4.3%、3.2%、2.9%及2.3%。

大宗商品价格涨跌不一,石油价格上涨、贵金属普遍下跌。工业品方面,DCE焦炭、LME铝、DCE铁矿石、DCE焦煤分别下跌0.1%、上涨2.1%、1.5%和0.2%。农产品方面,CBOT玉米、CBOT大豆、CBOT小麦分别上涨0.3%、下跌0.02%和3.2%。贵金属普遍下跌,COMEX黄金、COMEX白银分别下跌1.9%和0.1%。原油方面,ICE布油和NYMEX原油分别上涨8.2%及6.4%。

2.5 央行观察:日本央行提升通胀预期,欧洲央行政策不变

日本央行:自2014年来首次调整通胀风险评估。1月18日,日本央行发布最新利率决议,继续将短期利率维持在-0.1%不变,10年期国债收益率维持在零左右,并且继续购买日本政府债券(JGBs),不设上限,并将2022年的通胀预测从0.9%上调至1.1%,2023年的通胀预测从1.0%上调至1.1%。除此之外,日本央行还调整了通胀风险评估,这是8年来首次。日本央行强调,目前物价面临的风险处于“均衡水平”,而此前的表述均为“偏向下行”。

欧洲央行:目前将维持现行货币政策不变。1月20日,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表示,尽管上月欧元区国家的通胀率已经达到5%的高点,但这种情况是暂时的,目前推高通胀的主要原因是能源价格高涨和供应链受阻,这两方面因素在未来几个月随着冬季取暖季的结束和欧洲疫情的缓解都会好转。拉加德同时表示,欧洲央行不会追随美联储而改变现行的货币政策,但欧洲央行会随时监测各种经济数据、指标和市场变化,据此作出相应的政策调整。

欧洲央行:公布2021年12月会议纪要。1月20日公布的欧洲央行2021年12月会议纪要显示,成员们一致认为近期和预计的短期通胀上升主要是由临时因素推动,其影响预计将在2022年期间缓解,但不能排除长期通胀更高的可能性,同时2023年和2024年基线预测中的通胀已经相对接近2%,如果价格压力持续更久,且通胀未能像基线预测预测的那样迅速降至目标以下,欧洲央行准备采取行动。参会者还对过早缩减货币刺激和资产购买表示担忧,认为重要的是要保持灵活性,果断采取行动,使通胀预期在两个方向上保持稳定。

2.6 海外新闻:美国两党议员呼吁给予中国商品更广泛的关税豁免

伊朗敦促美国就伊核谈判中的关键议题作出政治决断。1月17日,伊朗外交部发言人哈提卜扎德表示,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相关方谈判已在很多方面达成一致,但有关解除对伊制裁等关键议题还未解决,特别需要美国作出政治决断,这将推动谈判尽快“达成一项可靠和持久的协议”。

美国科技反垄断法案或将波及字节跳动和腾讯。据彭博社1月19日报道,美国国会正在酝酿的科技领域反垄断法案考虑将针对的平台标准进一步拓宽,除市值外,全球月活跃用户数量达10亿以上或年度净销售额达5500亿美元的平台都将受到反垄断法案管辖。按新版标准,字节跳动旗下的TikTok和腾讯旗下的海外版微信均将纳入管辖之列。美国国会参议院司法委员会目前已批准上述法案,此前众议院司法委员会已审议通过类似法案,但尚未提交众议院全体投票。

拜登召开上任一周年新闻发布会,宣布“重建美好未来”法案将在今年11月中期选举前通过。1月19日,美国总统拜登在白宫举行新闻发布会。拜登强调不会让美国重回封城和学校关门的状态,并宣称未来美国将会以创纪录的速度创造就业机会,并设法控制通货膨胀。针对“重建美好未来”法案,拜登表示,预计法案将被拆分,其中大部分内容将在今年11月中期选举前通过。

拜登表示放宽对中国商品课征关税的时机还未到。1月20日,据彭博社报道,美国总统拜登表示,就取消美国对中国商品的关税做出承诺还为时过早,但美国贸易代表戴琪正在着手解决这一问题。“我希望能够说中国正在履行承诺,或履行更多承诺,并能够取消一些关税,但时候还未到,”拜登谈到中国履行第一阶段贸易协议的承诺时称。

美国两党议员呼吁给予中国商品更广泛的关税豁免。据法新社1月21日报道,美国141名民主党和共和党议员当地时间1月20日致信美国贸易代表戴琪,敦促她给予美国公司进口的中国商品更广泛的关税豁免。这些议员在信中表示,这些关税正在伤害美国企业,加重供应问题并推高价格。议员们呼吁扩大关税豁免范围,使所有目标商品都有资格获得豁免。


三、国内观察


3.1 上游:原油价格环比上涨,动力煤均价环比下跌、焦煤均价环比上涨,铜价环比上涨,铝价环比上涨

原油价格环比上涨。2022年1月以来,WTI原油价格环比由上月的-8.9%转正为本月的13.7%;布伦特原油价格环比上涨12.11%。

动力煤价格环比下跌,焦煤均价环比上涨。1月以来,动力煤均价环比下跌8.95%,跌幅相对上月扩大1个百分点;焦煤均价环比由上月的-27.31%转正为本月的5.85%。

铜价、铝价环比上涨,铜、铝库存同比下降。2022年1月以来,铜价环比由上月的-2.2%转正为本月的2.34%,库存同比下降5.4%,降幅相对上月缩窄31.73个百分点。铝价环比上涨10.36%,增幅扩大8.32个百分点,库存同比下降34%,降幅扩大2.95个百分点。

3.2 中游:高炉开工率提升,水泥价格指数环比下跌,螺纹钢价格环比下跌,库存同比下降

高炉开工率环比提升。2022年1月以来,高炉开工率为75.41%,较上月提高6.35个百分点,较2021年同期降低8.76个百分点。

水泥价格指数环比下跌。1月以来,全国水泥价格指数环比下跌7.69%,跌幅扩大3.93个百分点,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北以及西南各区价格指数环比分别为:-0.51%、-8.64%、-9.29%、-9.73%、-1.94%以及-7.78%。

螺纹钢价格环比下跌,库存同比下降,钢坯库存同比下降。2022年1月以来,螺纹钢价格环比下跌1.08%,跌幅相对上月缩窄0.13个百分点;螺纹钢库存同比下降16.27%,跌幅相对上月缩窄11.04个百分比;钢坯库存同比由上月的127.14%转负为本月的-57.06%。

3.3 下游:商品房成交面积跌幅扩大,猪价、菜价环比下跌,水果价格环比上涨

商品房成交面积跌幅扩大。2022年1月以来,商品房成交面积下跌43.74%,跌幅扩大6.58个百分点;其中,一线、二线、三线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同比分别为:-31.38%、-46.58%以及-59.15%,同比变动幅度分别为-7.73、-11.36以及6.99个百分点。

土地供应面积同比增速下行。百城土地供给面积同比下跌39.23%,跌幅扩大37.3个百分点;成交土地面积同比下跌40.95%,跌幅扩大35.72个百分点;溢价率3.11%,较上月上行了0.33个百分点。

猪价、菜价环比下跌,水果价格环比上涨。2022年1月以来,猪肉价格环比下跌7.12%至22.31元/公斤;蔬菜价格环比下跌3.3%至5.04元/公斤;水果价格环比上涨5.75%至6.54元/公斤。

乘用车日均零售销量跌幅扩大。1月以来,乘用车日均零售销量同比减少11.77%,跌幅扩大9.21个百分点,批发销量同比由正转负,由上月的0.57%转负为-9.44%。

3.4 流动性:货币市场利率下行,债券市场利率下行

货币市场利率下行,债券市场利率下行。2022年1月以来,R001较上月末下行24bp至2.14%,R007较上月末下行20bp至2.35%;DR001较上月末上行2bp至2.05%,DR007较上月末下行19bp至2.11%。一年期国债利率较上月末下行23bp至2.02%,十年期国债利率较上月末下行5bp至2.73%;一年期AAA+企业债利率较上月末下行22bp至2.5%,十年期AAA+企业债利率较上月末下行11bp至3.42%。

3.5 国内新闻:央行下调1年期MLF操作利率10BP

1年期MLF利率下调10bp,降至2.85%。1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开展7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和1000亿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MLF和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的中标利率均下降10个基点。调降后,7天逆回购利率由2.2%降至2.1%,1年期MLF利率由2.95%降至2.85%。这是自2020年3月调降7天逆回购利率和4月调降1年期MLF利率后首次降低政策利率。

发改委部署推动以工代赈重点工作。1月17日讯,国家发改委组织召开全国以工代赈工作视频推进会。会议强调,要准确把握“工程是手段、赈济是目的”的政策内涵,始终把促进群众就业增收贯穿到工作全过程;要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大力推广以工代赈方式,进一步强化省级层面的部署推动。

央行副行长刘国强:货币政策箱开得再大一些,避免信贷塌方。1月18日,央行副行长刘国强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当前重点的目标是稳,政策的要求是发力。谈及如何发力,刘国强表示,一是充足发力,把货币政策工具箱开得再大一些,保持总量稳定,避免信贷塌方;二是精准发力,要致广大而尽精微,金融部门不但要迎客上门,还要主动出击,按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主动找好项目,做有效的加法,优化经济结构;三是靠前发力。

“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发布。1月18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的通知。通知指出,展望2035年,“全国123出行交通圈”(都市区1小时通勤、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快货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基本形成,基本建成交通强国。

上海:争取上半年完成全部专项债发行工作。1月18日,上海市印发《2022年上海市扩大有效投资稳定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文件提出,加快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确保一季度完成财政部提前下达的2022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工作,并按照进度及时拨付至项目单位;争取上半年完成全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工作。加强已发行项目监测调度,加快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进度。

国家发改委等九部门:严格规范平台企业投资入股金融机构和地方金融组织。1月18日,国家发改委官网发布国家发改委、市监总局等9部分发布的《关于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强化支付领域监管,断开支付工具与其他金融产品的不当连接,依法治理支付过程中的排他或“二选一”行为,对滥用非银行支付服务相关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加强监管,研究出台非银行支付机构条例。规范平台数据使用,从严监管征信业务,确保依法持牌合规经营。落实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制度,严格审查股东资质,加强穿透式监管,强化全面风险管理和关联交易管理。严格规范平台企业投资入股金融机构和地方金融组织,督促平台企业及其控股、参股金融机构严格落实资本金和杠杆率要求。

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及国务院全体会议。1月19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加强下一阶段特别是春节期间煤电油气运保障和市场保供;决定延续实施部分到期的减税降费政策,支持企业纾困和发展。1月1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第六次全体会议,讨论拟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并研究部署一季度经济工作。李克强总理强调,要切实做好一季度工作,确保全年有个良好开局,各地区各部门要增强责任感、紧迫感,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要早安排早部署,抓紧推进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扩大有效需求和就业。

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在京召开。1月20日,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在北京以视频形式召开。会议要求,2022年要坚决有力处置个别头部房地产企业房地产项目逾期交付风险;全年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240万套;大力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

“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发布。1月2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规划》指出,分步有序促进入境旅游,及时研判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国际环境发展变化,科学调整有关人员来华管理措施,在确保防疫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构建健康、安全、有序的中外人员往来秩序。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