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与普通流感还有多大差距?

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钟正生,作者:钟正生、张璐

疫苗未能遏止全球新冠疫情蔓延

核心摘要

本文的研究主要回答两个问题:1、为什么新冠疫情在高疫苗接种率的情况下仍在周期性蔓延?2、当前新冠疫情能否“约等于”普通流感,从而开放经济已指日可待?

1、新冠疫情之所以在较高疫苗普及率下仍然周期性持续蔓延,原因有三:一是,新冠病毒变异导致传染系数大幅提升,群体免疫变得不再现实。据《纽约时报》8月30日获得的美国CDC内部文件,Delta病毒的蔓延使R0传染系数从2.6大幅提升至8.5左右。这导致当前代表性经济体若仅依靠疫苗实现群体免疫,其最低接种标准已从病毒变异前的73%增加至90%以上,部分国家估算比例甚至超过100%。二是,疫苗保护时间可能“自然到期”,而加强针仍在推广初期。这很可能是10月开始新一轮疫情的主要原因。新冠疫苗产生的抗体约在6个月-1年后自然衰减。截至今年10月底,北美和欧洲分别已有近30%和超过20%的疫苗接种时间超过6个月。三是,部分经济体在漫长的封锁中逐渐失去耐心,过早解禁加剧疫情传播。对比同在欧洲、疫苗接种比例相似、外部Delta变异冲击强度接近的法国与丹麦,发现二者的疫情走向截然不同,主要就是疫情防控政策的松紧有别。在近期疫情持续回弹的背景下,一些国家还在进一步出台新的防疫放宽政策。

2、从三个层面来看,新冠尚不能“约等于”普通流感。一是,疫苗接种的现实约束凸显。进一步提高疫苗接种率存在儿童、党派、宗教和欠发达国家疫苗供给等多方面瓶颈。不断拖沓的接种进程延长了病毒在低收入国家的传播时间,为病毒的不断变异提供了天然“试验田”,孕育着未来疫情演变的不确定性风险。二是,从美国实际疫情死亡情况来看,以低致死率作为放松防控的基础可能尚不够坚实。观察美国的肺炎、普通流感与新冠死亡人数,可以发现新冠疫情以来二者呈明显地同步波动,且普通肺炎和流感在死亡人口中的占比从新冠疫情之前的平均6.6%扩大到新冠之后的平均11.2%。这说明其中很可能有很多新冠死亡由于未被确诊,被当作了普通肺炎和流感。冬季新冠与流感同时流行,亦可能周期性推高疾病死亡率。三是,确诊病例的持续存在制约劳动力市场恢复。截至11月9日,美国现存确诊病例高达922.7万人,其中的潜在劳动人口,要占到美国疫情后劳动参与人口下降的98.2%(黄金年龄劳动人口占到73.1%以上)。

3、2022年部分发达国家加快开放经济,可能与中国产生“开放差”。但其背后仍潜藏着较大的波动风险,需要在疫苗加强针推广和特效药物方面取得进一步的进展,才能夯实其开放经济的基础,而中国更可能先观察发达国家之“先行先试”。

2021年以来,全球新冠疫苗接种稳步推进,尽管存在国别之间高度分化,但整体接种率已超过50%。不符合预期的是,全球新冠确诊病例增长并未呈现趋势性放缓,而是呈现大约4个月左右的周期性波动;即便在新冠疫苗已高度普及的欧美发达国家,也屡现疫情的大规模反扑。于此同时,在英国领衔之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基于新冠死亡率的显著下降而陆续放松防控措施。11月20日,随着全球新一波疫情的持续发酵,法国、奥地利、荷兰、比利时、克罗地亚、澳大利亚等多国发生“反防疫抗议”活动,甚至演变为暴力骚乱,民众对待防疫的态度已产生了高度分歧。我们的研究主要回答两个问题:1、为什么新冠疫情在高疫苗接种率的情况下仍在周期性蔓延?2、当前新冠疫情能否“约等于”普通流感,从而开放经济已指日可待?

我们研究发现:1、新冠疫情之所以在较高的疫苗普及率下仍然周期性持续蔓延,原因有三:一是,新冠病毒变异导致传染系数大幅提升,群体免疫变得不再现实;二是,疫苗保护时间可能“自然到期”,而加强针仍在推广初期,这很可能是今年10月开始新一轮疫情的主要原因;三是,部分经济体在漫长封锁中逐渐失去耐心,过早解禁加剧疫情传播。2、从三个层面来看,新冠尚不能“约等于”普通流感。一是,疫苗接种的现实约束已不能满足病毒变异后的群体免疫要求;二是,从美国实际疫情死亡情况来看,以低致死率作为放松防控的基础可能尚不够坚实;三是,新冠确诊病例的持续存在制约劳动力市场恢复。3、2022年部分发达国家加快开放经济,可能与中国产生“开放差”。但其背后仍潜藏着较大的波动风险,需在疫苗加强针推广和特效药物方面取得进一步的进展,才能夯实其开放经济的基础,而中国更可能先观察发达国家之“先行先试”。


一、

疫苗未能遏止全球新冠疫情蔓延


全球新冠疫苗接种已覆盖超50%的人口,发达国家接种率超过80%。Our World in Data 最新数据显示,全球至少接种一剂新冠疫苗的比例超过50%,完全接种的比例超过40%。不过,受限于疫苗研发和供给的不平衡,疫苗接种情况两极分化:发达国家接种率遥遥领先,完全接种比例高达67%;欠发达经济体除少部分防控严格国家(中国、巴西等)外,疫苗完全覆盖率不足三成(主要是非洲、中东、东欧和南亚的部分国家)。但后者接种增速较快,预计1-2个季度内有望达到50%以上覆盖率。整体而言,全球疫苗接种在稳步推进(图表1、图表2)。

但全球新增新冠确诊病例仍然高位周期性波动,疫苗似乎并未有效遏制疫情蔓延。2021年7-8月由Delta变异毒株引起的最近一轮疫情中,疫苗接种加速推广却伴随着疫情快速反弹,没有改变2021年以来全球疫情3-4个月左右的周期性波动特征(图表3)。虽然11月初NEJM最新研究再次证实新冠疫苗对Delta变异株保护力良好,但全球确诊病例未有效下降的状况,仍在引发人们对疫苗有效性的质疑。例如,新加坡的疫苗完全接种比例已高达91.9%,但9月以来其疫情出现反扑,目前仍在蔓延期(图表4)。


二、

全球新冠疫情为何仍在蔓延?


新冠疫情之所以在较高的疫苗普及率下仍然周期性持续蔓延,原因有三:

2.1、病毒变异传染系数大幅提升,群体免疫不再现实

根据Anderson et al.(2020)的研究,对实现群体免疫所要求的疫苗接种率的一种简洁估算方法可表示为:

其中,R0为病毒基本传染系数,由病毒的传染性所决定;VE为疫苗有效性,衡量疫苗预防感染的有效程度,主要与疫苗种类、疫苗时效性和病毒变异有关。据《纽约时报》8月30日获得的美国CDC内部文件,Delta病毒的蔓延使R0从2.6大幅提升至8.5左右(图表5)。疫苗有效性因疫苗类别而异,我们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紧急疫苗使用清单中的疫苗有效性,结合各个国家实际采用的疫苗种类,估算出各国疫苗的平均有效性:世界疫苗总体有效性约为77.4%,英国、美国、中国分别为87%、83.3%和64.8%(图表6)。

根据上述公式估算,当前代表性经济体若仅依靠新冠疫苗实现群体免疫,其接种最低标准已从病毒变异前的73%增加至90%以上,部分国家估算比例甚至超过100%(图表7、图表8)。加之疫苗接种意愿、儿童疫苗接种等瓶颈问题,使这一理想化目标更难实现。因此,若不采取物理防疫管控,全球疫情或难得到遏止。

2.2、疫苗保护效果衰减,而加强针仍在推广初期

新冠疫苗产生的抗体会随时间推移而自然衰减,6个月-1年后保护效果可能面临到期。因此,新冠疫苗推广较早的经济体,目前其疫苗有效性已经开始下降,疫苗接种比例已经不能真实反映其疫苗的保护能力。譬如,截至今年10月底,北美和欧洲分别已有近30%和超过20%的疫苗接种时间超过6个月(图表9)。疫苗加强针有望大幅提升疫苗的有效率,据7月下旬以来辉瑞、莫德纳、国药、科兴生物等疫苗厂商陆续发布的疫苗加强针临床试验结果,接种加强针能使抗体水平提高5-10倍。但目前加强针的接种比例有限,截至11月20日,全球每100人中平均只接种了2.62剂加强针,且主要局限于欧美发达经济体(图表10)。

2.3、部分经济体过早解禁,加剧新冠疫情传播

美欧等国居民在长期封锁后,积聚了较高的开放经济、自由活动的愿望,并推动防疫举措逐步松懈。从今年5月起,欧洲的希腊、意大利等国家开始边境“解禁”,并逐步放松社交、餐饮等防疫管制,服务行业超预期回暖。7月19日英国首先取消包括口罩限制在内的所有防疫措施,引发其它国家跃跃欲试。新加坡从8月10日开始迈入“与病毒共存”的过渡期,逐步放宽旅游、社交等活动。防疫举措普遍趋于松懈,加快了Delta变异株在全球蔓延的速度(图表11)。

欧洲是疫苗接种推进最领先的地区,大部分国家接种率已经在70%-80%。对比同在欧洲、疫苗接种比例相似、外部Delta变异冲击强度接近的法国与丹麦,发现二者的疫情走向截然不同:法国8月初起紧急收紧防疫政策,政府干预强度保持在70%左右的高水平,疫情得以控制,没有出现周期性反弹(图表12);而丹麦“放任自由”持续解禁,政府干预强度一路跌至25%,疫情加速蔓延,10月以来新增新冠确诊病例暴增(图表13)。

在近期疫情持续回弹的背景下,一些国家还在进一步出台新的防疫放宽政策。巴西10月28日起放宽了除室内公共场所戴口罩外的大部分限制政策;韩国11月1日开始逐步实施放宽大型活动人数上限、中小学返校等措施;新西兰11月9日开始允许图书馆、商店等开门营业活动。各国入境政策也不断宽松化调整:美国11月8日开始取消大部分旅行限制,英国11月1日起将入境红名单最后7个国家删除,进一步扩大开放(图表14)。11月20日,随着全球新一波疫情的持续发酵,法国、奥地利、荷兰、比利时、克罗地亚、澳大利亚等多国发生“反防疫抗议”活动,甚至演变为暴力骚乱,民众对待防疫的态度已产生了高度分歧。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发现2021年以来全球新冠疫情所呈现出的所谓“周期性”特征,背后都有其成因:今年2-5月轮次疫情,主要是因为在疫苗接种率不足情况下,部分国家过早进行防疫政策宽松化;7-9月轮次疫情,主要由Delta变异株冲击叠加疫苗有效性下降引起;10月开始爆发的最新一轮疫情,疫苗“到期”引起的抗体水平自然下降可能是主要原因。


三、

新冠尚不能“约等于”普通流感


疫苗在发达国家得到高度推广后,使得新冠疫情的确诊死亡率明显降低,加之近期新冠口服特效药不断取得新成果,将新冠逐渐视为“大号流感”、加速经济活动正常化的声音不断涌现。我们认为,从以下三个层面来看,新冠尚不能“约等于”普通流感;2022年部分发达国家加快开放经济,可能与中国产生“开放差”,但其背后仍潜藏着较大的波动风险,需要在疫苗加强针推广和特效药物方面取得进一步的进展,才能夯实其开放经济的基础,而中国更可能先观察发达国家之“先行先试”。

3.1、新冠疫苗接种的现实约束凸显

一是,儿童适应性瓶颈。疫苗推广初期出于安全性与成本的考虑,14岁以下人群大多不在接种范围内。当前疫苗接种效果最好的国家,其接种比例已接近14岁以上人口比例,这也是其疫苗接种率增速放缓的重要原因(图表15)。自今年10月起,各国批准接种年龄范围正逐步扩大,例如10月下旬中国启动3-11岁人群试点接种工作, 11月3日美国首次赞成5-11岁儿童接种疫苗。但是大部分国家儿童接种刚刚起步,实现有效推广或需较长时间。

二是,党派、宗教瓶颈。美国疫情传播由于党派纷争导致南北分化,南方共和党主政的州对限制卫生政策的落实、以及宽松化的防疫政策,使疫情在南方更加蔓延。在CDC最新的县级社交脆弱性分布中,美国南方明显脆弱性更高,疫情风险更大(图表16)。此外,宗教盛典集会也为疫情传播推波助澜。例如,印度2021年3月底如期举行“大壶节”,数亿不佩戴口罩的教徒参与庆典,甚至一同跳入恒河沐浴,加上当时印度疫苗接种率极低,直接导致Delta变异株引发的疫情肆虐(图表17)。

三是,欠发达国家疫苗供给瓶颈。目前全球疫苗供给仍高度不均衡,欠发达国家在运输、储存、接种环节均面临资金、设备、市场的约束。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公布的疫苗供给数据,目前高收入国家中人均疫苗协议供给量排名前15的,覆盖率达到344%及以上;低收入国家中覆盖率排名前15的则在40%以下(图表18、图表19)。不断拖沓的接种进程延长了病毒在低收入国家的传播时间,这就为病毒的不断变异提供了天然“试验田”,孕育着未来疫情演变的不确定性风险。

当然,通常来说,病毒的变异有一定“自限性”,传播率和致死率往往呈反向相关,这也是目前各国希望将新冠逐渐流感化处理的一个理由。我们对比了四类代表性甲流、埃博拉和SARS的传播情况:不能“人传人”的H5N1甲流病毒确诊死亡率高达60%;致死率高达50%-90%的埃博拉病毒传播系数相对较低;新冠病毒Delta变种后虽然传播系数大幅上升,但确诊死亡率也明显下降,当然这其中有疫苗的作用。或许,可以期待未来病毒变异的方向是恶性程度趋于下降的(图表20)。

3.2、以低致死率作为放松防控的基础可能尚不够坚实

新冠疫苗降低死亡率的效果可观。新冠病毒本身的致死率比普通流感高出6-7倍(普通流感致死率为0.1%,最新Nature研究的新冠致死率为0.68%)(图表21)。随着全球疫苗普及度的提高,尽管确诊病例还在周期性地增长,但英国、丹麦等按照(滞后的新增死亡人数/新增确诊病例)计算的确诊死亡率已低至0.1%-0.5%。美国也在今年7月一度下降至0.3%,但8月下旬之后美国的确诊死亡率却重新回升,这可能与其疫苗效用逐渐到期、以及确诊人数猛增导致医疗体系超负荷有关(图表22)。相反,英国加强针推进明显更快,截至11月20日,英国每百人接种率已超20%,而美国仅略超10%。

但需注意新冠死亡人数在统计上的低估。我们观察美国的肺炎、普通流感与新冠死亡人数,可以发现新冠疫情以来二者呈明显的同步波动,且普通肺炎和流感在死亡人口中的占比,从新冠疫情之前的平均6.6%扩大到新冠之后的平均11.2%(图表23)。这说明其中很可能有很多新冠死亡由于未被确诊,被当作了普通肺炎和流感。今年2月底-7月底,美国肺炎+流感+新冠的死亡人数曾一路下降至接近于往年水平;此后伴随新一波疫情爆发,截至10月10日当周,死亡人数再度回升到往年同期的近1.4倍,其占总死亡人口的比例仍高达20.6%(图表24)。这说明,以低致死率作为放松防控的基础可能尚不够坚实。

冬季新冠与流感同时流行,可能周期性推高疾病死亡率。新冠和普通流感一样有季节性,根据巴塞罗那全球健康研究所(ISGlobal)今年10月底发表于《Nature ComputationalScience》的研究,新冠传播指数与温度呈负相关,去年冬季的新冠疫情可能就与此有关(图表25)。近日,广东省预防医学会首席专家张永慧表示,流感与新冠病毒同时流行风险高,新冠和流感合并感染,可增加重症及死亡风险。

3.3、确诊病例的持续存在制约劳动力市场恢复

以美国为例,通过一个测算来看新冠确诊病例持续存在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虽然在疫苗保护下新冠重症率和死亡率已显著降低,但截至今年11月9日美国现存确诊病例仍高达922.7万人。根据CDC公布的数据,美国确诊病例中有74.9%处于劳动年龄(18-64岁),且即便考虑到提前退休问题,美国仍有55.7%的现存确诊病例处于18-50岁的“黄金劳动年龄”(图表26)。按照这一比例,现存确诊病例中约有691.1万18-64岁劳动年龄人口(513.9万18-50岁黄金劳动年龄人口)。按照新冠疫情前的美国劳动参与率63.3%计算,其中有437.5万潜在劳动人口(考虑到年轻人劳动参与率较高,应有多于325.3万的18-50岁黄金劳动年龄人口)。

今年10月美国劳动参与率比新冠疫情前下降了1.7%,对应劳动参与人口减少了445.2万人(图表27)。也就是说,美国现存新冠确诊病例中的潜在劳动人口,占到劳动参与人口下降的98.2%(潜在黄金年龄劳动人口占到73.1%以上)。当然,现存新冠确诊病例中可能还有可观比例并未退出劳动力市场,但还是需要关注确诊病例持续高增对就业市场恢复的制约,尤其是考虑到确诊病例还会引致其家人退出劳动力市场照看病情。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