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地方托底政策的样本

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中信证券研究,作者:陈聪 张全国 李宗儒

预售监管、预售证审批均为地方政府权限范围之类内,政策立竿见影。

成都市住建局发布《关于精准应对疫情冲击,全力实现年度目标的通知》,要求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推动建筑业提质增效,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我们认为,在和其它一些地方的托底政策对比来看,成都的政策争议最小,效果最佳,也最具备可复制性。这可能就是最值得期待的,地方政府维护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实际举措。

各地纷纷想办法维稳房地产市场

例如,哈尔滨曾经低调出台新政,涉及公积金和购房补贴等;杭州事实上调高了一手房的限价,从而增加了开发企业新获土地的盈利空间。但是,需求侧和定价端的政策充满争议。房地产政策调整本身就是社会热议话题,如果房价下跌就开始给予购房补贴,土地流拍就调高交易价格限制,从舆论反应来看难以大面积推广。另外,沈阳房产局近日回复,仍执行现行限购、限售政策,未发生改变。这更充分说明短期各地放开限购、限贷没有可行性。

预售监管、预售证审批均为地方政府权限范围之类内,政策立竿见影。

对信用等级较好的公司适当放开预售监管,便利了资金从项目层面向总部流动,从而有利于当前借新还旧困难的企业以经营性现金流偿还有息负债。加速预售证发放、缩短审批流程则能有效提前开发企业现金回流的时间点。而且,这些行政事务属于地方住建部门权限范围内,政策执行效果好。

加快供给投放,盘活受限资金,道德风险小,舆论争议少。

和哈尔滨等地不同,成都政策主要旨在加速供给的投放,便利企业以合理价格推动项目入市,从而既满足了市场的需求,又盘活了企业的库存。至于预售监管资金使用效率的提升,也是在供给侧想办法。这种做法既避免了需求侧政策的社会舆论争议(加快房屋供给入市本身符合各方利益),又不至于成为定向救助困难企业,而产生道德风险。此外,加快审批、缩短开发流程的政策本身也没有执行成本,不需要额外投入资金。

风险提示:

局部性政策无法推广的风险;很多房地产企业盈利能力持续下降的风险。

政策旨在托底市场,不会在短期扭转需求疲软,也不会明显增加土地市场吸引力,房地产企业分化可能加速。

加快销售许可证的发放,一定程度上优化了企业的现金流安排,降低了企业的资金负担。但是,这并不改变购房人的资金成本,也不改变购房人对房价的预期,对开发企业项目盈利能力也无明显改善。这一政策实际上只对有意加速项目去化,以较低价格推货,并货值充裕的企业最为有利。中期而言,我们相信绝大多数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盈利能力将下行,只有少数公司的销售额有上升空间,而个别企业仍然可能出现违约。

无论如何,我们已经看到了全国层面和地方层面较为有效托底的政策组合(即投放按揭贷款+适当投放企业信贷+加速实现项目预售+盘活受限资金),虽然这种政策组合的推广需要时间(按揭贷款投放高峰要等到2022年,成都政策即使可复制,也需要等一段时间),区域上也仅对一二线更有效(很多三四线本来就没有太明显的缩短预售审批周期的空间,也不存在严厉的预售资金监管),但这仍然可能是房地产市场逐步走稳的标志。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