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天然气价格居高不下,北半球或迎来“昂贵冬季”?

本文来自:矿业界 作者:李惜

北半球可能迎来一个“昂贵的冬季”

随着经济复苏,国际能源需求迅速增长,国际天然气价格也持续暴涨。今年以来,欧洲天然气现货价格已增长一倍以上,其中英国天然气批发价飙涨250%。

秋冬季节是天然气消费的旺季,然而,9月22日英国能源供应商Green Supplier和Avro Energy同时宣布退出市场,9月23日荷兰一家天然气田宣布将因环境问题于明年停产,天然气供需或将更加紧张,北半球可能迎来一个“昂贵的冬季”。


欧洲供应商相继退出市场


9月22日,英国能源供应商Green Supplier和Avro Energy同时宣布退出市场。

自8月初到目前为止,已有包括Avro和Green Supplier在内的七家供应商退出市场。据北京商报报道,Avro和Green Supplier分别有有58万和25.5万用户,大约占英国家庭总数的2.9%,而另外五家倒在天然气和能源价格创历史新高过程中的供应商总共有65万用户。受七家能源供应商退出市场影响的家庭数量将超过150万户。

据悉,供应商退出市场的主要原因在于经营成本的大大提高。Green Supplier宣布退出市场时表示,目前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情况,批发价格走高推动能源供应成本超过政府限价。这意味着Green以及其他所有的能源供应商正在以亏本的价格向用户提供能源。

北京商报报道称,为了应对市场问题,英国天然气与电力市场办公室(Ofgem)在今年2月和8月的调价窗口中均作出了调高限价的决定。8月份调整以后,从10月份起,预付费用户年账单上限将提高153英镑至1309英镑,直接支付账单的家庭能源费用上限也将上涨139英镑至1277英镑。然而终端调价并没能解决天然气供应商的经营危机,在Ofgem调价公告发出后不到两个月时间,英国天然气期货的价格就上涨了80%。

在此同时,荷兰一家曾是全球最大的天然气田也宣布将因环保原因于明年停产。

随着秋冬季的到来,天然气逐渐将进入消费旺季,供应商的退出、减产或将造成欧洲天然气危机愈演愈烈。


天然气价格因何暴涨


今年以来,欧洲天然气期货飙升了280%,美国天然气价格飙涨超100%,造成天然气价格暴涨的原因可能是复杂的。

一方面,随着经济复苏带来下游能源需求的增加,天然气库存也在持续下降。国际能源署数据指出,2020年全球天然气产量下降了2.5%,而天然气需求仅仅下降了1.2%。随着疫情后全球经济持续恢复,欧洲天然气库存还将持续下降。

另一方面,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在全球能源转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各国努力减少煤炭使用、控制碳排放使得天然气市场需求旺盛。

需求端方面,过去一年亚太地区的天然气需求逆势大涨。标普分析师Samer Mosis也指出,亚洲在9月和10月仍需储备比平时更多的供应,才能在进入冬季之前达到合适的水平。

此外,供应端也存在一些能够对天然气的价格产生影响的偶然因素,如俄罗斯减少对欧洲的供气量,以及9月初飓风艾达导致的美国天然气产量大幅下降。而美国是世界上第三大液化天然气出口国,占全球液化天然气出口的10%-15%。


北半球或将迎来“昂贵的冬天”


据财联社报道,阿联酋能源部长马兹鲁伊(Suhail al-Mazrouei)称,目前的天然气价格可能会给许多国家带来负担。这意味着天然气价格的飙升可能将转移到消费者身上。

天然气作为基础能源在各行各业上游扮演着重要角色,天然气价格的上涨或将影响诸多行业。

路透社报道,英国食品行业使用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化肥行业,二氧化碳是化肥行业的副产品。而化肥行业最大的成本消耗是天然气。英国政府22日就警告食品制造商,由于天然气的短缺,食品行业使用的二氧化碳价格可能上涨400%。

同时,由于北半球即将进入冬季,天然气需求预计仍将保持旺盛。

21世纪经济报道称,天气预报刊物《农民年鉴》(Farmers' Almanac)预测,美国今年将迎来一个寒冷的冬天,寒冬天气将持续到来年三月底。随着天气越来越冷以及全球能源短缺,对燃料的竞争不太可能很快结束。

全球最大的天然气公司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总裁阿列克谢·米勒(Alexei Miller)表示,由于天然气库存极低,欧洲本已高昂的天然气价格可能再上一个台阶,续创新高。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燃料有助于向绿色能源的过渡,所以市场对天然气的需求还会继续上升。

“欧洲目前的天然气库存比正常水平低229亿立方米,这是非常巨大的短缺,欧洲将会在天然气库存严重短缺的情况下进入秋冬季节。当然,目前的形势已经对价格产生了影响,我们看到欧洲的天然气价格已经打破了所有纪录,未来有可能继续打破现在创下的纪录。”阿列克谢·米勒说。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