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治坚:均贫富能不能促进社会流动?

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作家:伍治坚

从国家政策层面上来说,如果想要消除阶级差异,光缩小贫富差距还不够。

贫富差距和阶层流动,是一个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像“寒门再难出贵子”这样的文章标题,经常能引起热搜。广大中产阶级家庭最大的焦虑,就是我的孩子,是否能享受一个公平竞争的教育环境?他是否能够通过教育改变自己的命运,达到自己期望的生活质量?

产生如此焦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上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以我个人为例。20年前,我从大学毕业。在今天,我的大学同学中,最低和最高的年收入大约为20万和1000万,也就是差不多50倍的差距。这只是基于一个很小的样本做出的统计结果。但我相信很多读者都会和我有类似的感觉,那就是回顾过去20年,中国人的收入和财富分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有了贫富差距,自然也会开始对教育资源产生影响。有钱人,可以购买更高级的私教,进更贵的私立学校,送孩子去各国游学。对有限的教育资源的竞争,让很多中产家庭压力倍增,苦不堪言。

因此,很多人会想,如果我们可以把贫富差距缩小点,是不是就也会同时减轻父母间的竞争压力,让孩子真正实现靠兴趣和天赋学习,让社会实现更流畅的,完全基于贤能的阶级间流动?

我最近看到一篇很有意思的研究,恰好可以帮助我们思考这个问题,因此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这个研究(Heckman and Landerso, 2021)有意思的地方,是作者对比了美国和丹麦的社会流动性,以及代际之间的传承。

在大部分人,特别是左翼人士的印象中,北欧国家是梦幻家园。北欧国家政府有这么几个特点:高税收,高转移,教育全免费

在这样的国家中,富人和穷人之间的教育机会的差别被抹平了。在丹麦,一直到大学的教育都是免费的,因此不存在因为穷而上不起学的情况。同时由于高税收和高转移的存在,富人家庭和穷人家庭之间的差别不再那么明显,大家能够获得的教育资源和机会都是差不多的。

然而即使在这样的国家中,要想实现阶级跨越依然十分困难,竟然和贫富差距非常明显的美国差不多。而这背后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家庭的影

我这里说的家庭影响,包括父母的收入,但并不仅限于收入,还包括他们的学历,职业,知识,并基于这些客观条件产生的三观和生活习惯。也就是说,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举例来说,该研究文献中,有下面两张数据分析让我印象深刻。

第一张图对比了丹麦和美国不同教育程度的父母,其孩子上大学的比例。

比如在美国,如果父母是大学程度,那么其孩子上大学的比例,大约在70%左右。丹麦也是类似。几十年前的比例比较低,大约50%左右,但到了80年代以后,孩子上大学的比例也是70%左右。

然后在美国,如果父母是高中文凭,那么孩子上大学的比例大概在30%左右。丹麦也差不多。而美国的父母学历如果低于高中,那么大约有20%的孩子上大学,丹麦也一样。

你细品这个统计结果,会觉得让人有一点意外。这是因为,在丹麦,所得税是很高的,而且教育全免费。因此从理论上来说,父母的学历和孩子的学历应该没啥关系。在这样一个理想的社会中,孩子的成绩主要取决于他的天赋和自身的努力。穷人和低学历父母家庭出身的孩子,只要有天赋,肯努力,应该和高学历父母家庭出身的孩子有一样的机会进入和念完大学。

但问题在于,现实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我们上面提到的贫富差距的减少,以及免费的教育,并没有缩小高学历和低学历家庭出身的孩子之间的差距。孩子间的差距,在贫富差距悬殊的美国,和贫富差距不那么大的丹麦,一样存在。这就说明:孩子的差,其背后有其他的解因素

我们再来看第二张图。这张图统计了父母的前收入水平,和孩子的考试成绩之间的关系。你可以看到,不管是在丹麦还是美国,两者之间有一个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前收入越高的家庭,其孩子的成也越好也就是说,哪怕是通过高税收把家庭之间的财富差距抹匀,还是不能消除高收入和低收入家庭出身的孩子之间的差别。

对于这个研究结果,我的感受,主要来自于两方面。

首先,从国家政策层面上来说,如果想要消除阶级差异,光缩小贫富差距还不够。

很多人的直观逻辑是,贫富差距是万恶之源,如果通过高税收、免费医疗、免费教育、高转移等方法缩小贫富差距,就能达到消除阶级差异的目的。然而像丹麦这样的北欧国家,恰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现实实验室。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丹麦的基尼系数为28(2018),而美国的基尼系数为41(2018),其贫富差距显然要比丹麦严重很多。然而数据统计显示,丹麦的社会阶层流动性并不比美国高。这个统计结论值得政策制定者思考。

其次,作为父母,肩膀上的责任是很重的。

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父母,尽到养育孩子的责任,远远不是付出金钱那么简单。只有自己身为父母,才可能对这句话有更透彻的理解。

实话实说,钱不是万能,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你想给孩子一个安静的学习和休息环境,给他一定的自信,在假期带他出去走走开开眼界,参加一些补习班或者技能班,这些显然都需要钱。

但事实上,花钱也要看智慧和效率。比如带上全家一起出去旅游,你可以花上5000块开车或者坐高铁去邻近的地方,也可以花上10万去欧洲呆上几天。虽然后者的支出是前者的20倍,但得到的效果和价值却未必也能达到前者的20倍。一对高智商、精打细算的父母,完全可能在预算比别人低很多的情况下,达到类似的消费目的。

更重要的,花钱只是父母为孩子付出的一部分,但绝非全部。如果花钱就行了,那育儿对于富人来说也太轻松了。问题在于,孩子不是机器,并不是你花了钱就能把买到的知识和智慧一股脑装进他的脑子里,让他瞬间变成一名神童。

小孩子的模仿能力,是超强的。父母每天都和孩子近距离生活在一起,因此在日复一日的潜移默化中,父母对孩子的三观、作息习惯、饮食,待人接物,思维习惯甚至是说话的习惯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如果丈夫整天出差,很少回家和家人一起吃饭,那孩子对于家庭的认识很可能就是“爸爸忙于赚钱,妈妈负责后勤”。如果爸爸是烟鬼和酒鬼,那么期望自己的孩子远离烟酒,是不太现实的。如果父母整天坐在沙发前看电视,玩电脑和手机,然后想要自己孩子养成爱读书、爱锻炼的良好习惯,可能么?

作为父母,可以给孩子很多东西。保障孩子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是一部分,但远非你能给予的全部。从上面的研究就可以看到,父母可以给孩子很多宝贵的价值,这些无形资产无法用金钱衡量,但是对孩子来说却无比宝贵。当然,延续这种传承的前提是你需要用心做一个负责任的家长,而不是甩手掌柜。

俗话说,十年育,百年育人,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在这里和所有的家长读者们共勉!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