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上半年港交所新股融资额全球第三,融资额保持历年高位

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IPO早知道,作者:C叔

新经济企业的极大规模新股、双重第一上市、第二上市,及分拆上市将成下半年香港市场的亮点

德勤中国的全国上市业务组近日发布了《中国內地及香港IPO市场2021年上半年回顾与前景展望》。报告显示,美国新股市场表现稳定,纳斯达克与纽交所锁定全球融资额排行前二位置,港交所凭借六只超大型新股位列第三,上交所超越伦交所位列第四。

全球前十大新股融资额较去年同期增长32%,其中半数来自香港和中国内地,越来越多香港和中国内地新股出现于全球前十大新股融资额排行榜。

2021年上半年美国市场SPAC发行数量和融资金额远超历年水平,但监管收紧令第二季度SPAC增长速度放缓。


香港新股上半年融资额创历年新高


香港新股市场方面,因更多第二上市和不同股权架构新股上市,2021年上半年香港新股融资总额上涨超1倍,但是新股数量则下降。2021年上半年新经济新股数量及融资总额双双增加,当中有更多消费行业新股包含新经济元素。

今年二季度港股新股数量进一步减少,但整体上半年仍较2011至2013年及2016年同期为

高点;融资额则突破了2011年同期的高位,为多年以来最高记录

来源:德勤中国

今年上半年三只超大型新经济新股快手科技、京东物流、百度集团上市推高香港前五大新股的融资规模,三者皆以不同股权架构上市,其中两只同时为第二上市,前五大的融资规模由去年同期的636亿港元急升至1,298亿港元,增幅为104%。

港股前十大冻资额新股合共冻结48,536亿港元资金,以医疗及医药行业为主,且主要为新经济企业,冻结资金的规模明显较去年同期18,170亿港元大幅攀升。

医疗及医药行业与房地产行业主导,前者的比重较去年同期大幅增加,导致除TMT行业外,其他行业比重均有不同程度减少。

据全国上市业务组预测,大量新经济企业计划进行超大规模、双重第一上市、第二上市和分拆上市,意味着香港新股市场可能在2021年下半年达到超2,000亿港元的融资额。预计香港在2021年会有120至130只新股上市融集超过4,000亿港元。这些计划上市的公司包括以科技为基础使用同股不同权的发行人、零售店铺网络、人工智能和创新解决方案供货商,及智能保健及医药平台。


A股上半年IPO发行速度加快


2021年上半年中国内地新股发行速度大幅上升,新股发行数量同比增加109%,总融资额上升51%,平均融资额有所下降。前5大IPO共计融资规模为424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下降7%,整体规模减少32亿元人民币。

2021年上半年A股新股IPO步伐较去年同期明显加快。从2021年初至6月17日,197只新股上会(包括科创板63只,创业板94只),其中180只已审核通过(包括科创板57只,创业板89只),10只上会未通过(包括科创板3只,创业板4只),5只取消审核(包括科创板1只,创业板1只),2只暂缓表决(包括科创板2只),无延期审核。

截至2021年6月17日,A股申请上市的公司共达627家(包括科创板146只,创业板351只),其中65宗中止审查(包括科创板23只,创业板42只)。

上海主板、深圳主板和科创板的平均融资规模均较去年有所下降,平均融资规模分别为9.7亿元人民币、6.6亿元人民币和7.2亿元人民币,上年同期分别为22.5亿元、6.9亿元和11.0亿人民币;创业板的平均融资规模均较去年略有增加,平均融资规模为6.2亿元人民币,上年同期为5.7亿元人民币。

制造业和消费行业比例上升明显,医疗及医药行业比例略有下降,科技、传媒和电信行业比例下降明显。制造行业的融资金额遥遥领先,能源与资源行业位居第二。

来源:德勤中国

德勤中国预计,预计截至2021年年底,内地市场的四个市场的表现将会更加平均。在科创板新股稳定发行,以及创业板实施注册制的支持下,大部份新股将会来自科创板和创业板。然而从行业的角度分析,中小型制造及科技企业将会推动新股的数量。预计科创板将会有180至210只新股融资约1,300至1,700亿元人民币;同时180至210家企业会于创业板新上市,募集1,100至1,400亿元人民币,而上海和深圳主板可能会有150至180只新股上市募集1,600至2,000亿元人民币。

另外,2021年上半年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热度不减,新股数量同比增长106%,融资额同比大幅增长213%。平均融资额增加50%。上半年共有三只超大型新股,其中二季度有两只超大型新股上市。融资额前五大的新股集中于消费零售和TMT行业,合计融资62.71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20.91亿美元增长200%。五只新股分别为雾芯科技、满帮、图森未来、涂鸦智能、BOSS直聘。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