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菽又将千重浪,世上再无袁隆平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因病医治无效,于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对许多人来说,袁隆平的名字如雷贯耳。在他一生努力之下,喂饱14亿中国人不再遥不可及,甚至让来自中国的粮食走到上了其他国家人民的餐桌。不仅是中国人,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人民都应该感谢他。

袁隆平已经离开,带着他一世所成,和他的真性情和风趣幽默。而这位民族英雄,背后是无数前赴后继、辛勤耕耘、为解决人类发展难题默默付出的科学家。

这些科学家搭建起的一座座丰碑,不会倒塌。


1

文明发展的千年难题


吃饱穿暖,是马斯洛需求金字塔最底层。

但就是这样一个最底层的简单愿望,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千年焦虑。

正如天下大势如周期般循环往复,分分合合总是留下一地鸡毛。盛世的欢愉往往短暂。每逢和平时代,人口激增,土地承载能力上限遭到突破,资源短缺和分配不均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在这时,客观规律就会跳出来,用战乱、瘟疫等各种方式削减人口,然后经济活动萎缩甚至走向崩溃,男女老少为混口饭吃投军从戎、落草为寇,至少比饿死来得积极和体面。而当人口数量减少到了一个底部,又是下一轮太平盛世。

人吃不饱饭就会出事。不仅仅是中国,放眼全世界,从埃及古王朝到印加帝国,再中世纪的欧洲,每一个文明到人口高峰时,就有数量庞大的人口需要喂饱;而经济承载能力如此有限,科技进步又如此缓慢,对经济崩溃的阈值提升是一种掣肘。

这就是马尔萨斯所说的“人口诅咒”。

“诅咒”之下,除了那些短暂的盛世,人们更多时候被迫挣扎在生理需要的紧平衡线上。

要知道,人口增长与科学技术又是两个相互制约也相互促进的因素,这一点在今天都没有改变。人口的集聚带来生产力、创新能力,人口本身也是社会重要的消费力量诚然,土地承载能力上限,也会随着农业、科学发展水平发展而慢慢提升。回望历史,中国土地承载能力从唐代到明代的1亿左右,到雍正、乾隆时代的2亿,最后到晚清的4亿,一直在随着技术进步而缓慢爬升。

可是21世纪,科技昌明的今天,这样的问题真的解决了吗?没有。纵观这个世界,也就是在最近的十年里,每一场战争、每一次经济崩溃、每一轮社会动荡,都能够在某个角落制造无数饥荒和流民,把发达国家也卷进去。

人类攀登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道路,依旧漫长。万代平安的天国,依旧存只能在于霸权,或是神话之中。


2

突破极限的拐点之人


而总有一些英雄,想要带领人们寻找神话。

这个世界有3种英雄——起点之人、拐点之人、高点之人。正如经典物理的大厦不是牛顿一人所建,但他是起点。所以他是英雄;也正如蒙古帝国不止一位君主,但成吉思汗创建了历史上最幅员辽阔的帝国,他是最高点。所以他也是英雄。

而袁隆平,属于拐点之人。

他曾经说:“我毕生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20世纪60~70年代,国际局势动荡,而农业又迎来干旱的艰难时期。中国人不得不勒紧裤腰带,与帝国主义作斗争。时势造英雄,英雄扭转了时势。正是在这个时候,袁隆平冲破经典遗传学观点的束缚,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

杂交水稻的成果自1976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水稻的单产和总产得以大幅度提高。到1988年的时候,全国已经有一半的稻田都种上了袁隆平的水稻。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解决了那个时代粮食安全最紧迫的问题。

但他的贡献并不止步于此。在随后的20多年中,他带领团队,继续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分别于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最新育成的第三代杂交稻叁优一号,2020年作双季晚稻种植平均亩产达911.7公斤,加上第二代杂交早稻亩产619.06公斤,全年亩产达1530.76公斤,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

袁隆平的贡献具有历史意义。在耕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袁隆平通过提升农业技术水平,增加单位耕地粮食产量,这意味着土地资源能够承载更多的人口。

今天中国有14亿人,与清末民初4亿人口数量相比,1个世纪中增长了2倍还多。而如今中国粮食供应,要养活这14亿人,依然游刃有余。在这其中,正如我们之前所说,农业技术的进步功不可没。

因此,中国人将袁隆平当做恩人,便不足为奇。


3

燃烧生命,喂饱人类


但需要记住,袁隆平的梦想不仅囊括中国,还涵盖全世界“所有人”。

他希望不只是中国人,而是全世界都可以吃饱饭。“杂交水稻的推广不仅对保障世界粮食安全、促进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同样能提高中国国际地位,还有客观的经济效益,大约可产生七八十亿美金年收入。”他说道。

如今,他的愿望已经在很多国家正一一实现。

杂交水稻走出国门,始于1979年。当年美国著名的圆环种子公司总经理威尔其访华,农业部种子公司送给他1.5公斤杂交水稻。这些种子在美国种植后,比当地良种增产33%以上。从此,中美间的杂交水稻技术合作持续至今。

1993年,越南引种中国杂交水稻4万公顷。目前,越南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已达65万公顷,单产增产40%,成为亚洲仅次于泰国的第二大稻米出口国。2005年,越南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近1000万亩。2016年,印度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超过300万公顷……

到如今,杂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国、越南、菲律宾、美国以及巴西等7国实现大面积种植。年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出2吨左右。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正在造福全世界。

西方世界因此称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是“东方魔稻”。国际上把杂交水稻当做中国继古代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

不仅如此,40年来,袁隆平团队的杂交水稻技术也在在许多国家“生根开花”。

在1980年至2020年,袁隆平坚持开办杂交水稻技术培训国际班,为近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养了超过1.4万名杂交水稻技术人才,并担任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帮助其他国家发展杂交水稻。

即使是90岁高龄,袁隆平也从没有停止过对更高的水稻技术探索。


4

尾声:后英雄时代的丰碑


农业科技的发展,不是袁隆平一个人的功劳,但的确是从他开始走向了现代化。

而与袁隆平一同开创杂交水稻时代的几位“元勋”,同样“战”功赫赫。

李必湖是袁隆平的主要助手,发现野生稻雄性不育株,杂交水稻成功的关键植株;研究一系列高产、优质的杂交水稻,累计种植面积26亿亩,增产2500亿斤。

颜龙安最早育出野败籼型不育系“珍汕97A”和“二九矮4号A”,为推动中国杂交水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提出增大“三系”库容量的育种思路,带领团队选育出10余个大面积推广的组合;选育的"萍乡显性雄性核不育水稻",属世界首创。

张先程,1973年选育出强恢复系IR24,首次实现了三系配套,补上了杂交水稻的“三系法”,宣告杂交水稻的成功。

罗孝和被袁隆平称为“杂交水稻工程、三系法主将,两系法元勋”,使三系杂交水稻制种产量从10公斤/亩增长到100公斤/亩,促使杂交水稻快速走向市场。他的培矮64S系列组合累计种植1亿多亩,经济收益100多亿元。

当初申报国际奖项时,组委会要求只能申报个人成功,而非集体贡献;官方只得将功绩归为袁隆平身上,其他人就是“袁隆平等”,只有内部荣誉,外界不甚了解。

对于人们来说,或许一个英雄,比一个团队或者概念来得更容易记住,更容易承载感情。

正如《人类群星闪耀时》所言,世间一切伟大壮举总是默默完成。“袁隆平”这座丰碑背后,站着无数带领人类伸手摘星的科学家,他们带来的技术进步,让人类一次次突破文明发展极限,让我们和下一代拥有更安全的生存条件。袁隆平故去,他的幽默和真性情也随之远去。但他的团队、他的学生甚至他的对手还在推动世界向前。

很不幸,我们生活在一个浮躁和焦虑的世界——有人躺平等待宿命,有人掉进钱眼、靠收割他人换取一夕浮华,也有人总是愤愤不平却甘愿碌碌无为。懒惰、无知、贪婪……人总要在轻松和正确之间抉择,而轻松往往占据上风。

但袁隆平这座丰碑提醒我们,这个世界总会有英雄,成为人类在漫长黑夜中航行的北极星。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