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信号!聪明外资正在疯狂加仓这个行业

这个行业调整了三个月!

1

医药成为外资偏爱

外资对A股的配置意愿不断增强已经成为不变的事实,尤其今年,外资对于中国资产的配置在加速。这是因为在量化宽松和低利率政策的引导下,全球越来越多国家的国债收益率降至“负利率”水平,相反, 以人民币一直在走高。所以,中国资产成为境外投资者青睐的“确定性”资产。

根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23日,北上资金合计净买入额达1953.51亿元。其中,4月、6月和11月实现净买入额超过500亿元,分别达到532.58亿元、526.79亿元和579.29亿元;1月、2月、5月和7月成交净买入额达百亿元以上;10月份净买入金额基本持平,约0.23亿元。仅有3月、8月以及9月呈现净卖出态势。

单从12月来看,北向资金合计净买入436.57亿元,其中前十大活跃个股累计净流入170.09亿元,占比近40%。

电气设备、医药生物均超过60亿元净买入,分别达71.55亿元、68.72亿元;食品饮料、计算机、银行也受外资青睐,分别净流入35.60亿元、20.94亿元、16.35亿元。家用电器、电子则净卖出居前,金额依次为32.30亿元、30.92亿元。

在一个月时间里,北向资金流入前十大活跃个股金额达73.48亿元,其中创新药龙头恒瑞医药获净买入46.87亿元,排名第一;其次是隆基股份、京东方A、贵州茅台、阳光电源,净流入分别为24.73亿元、16.97亿元、11.66亿元、10.72亿元。

除了恒瑞医药之外,爱尔眼科、长春高新、药明康德、迈瑞医疗等医药生物细分领域龙头均在近日获得北向资金1-5亿元的净买入,相对应的股价也有不错的表现。

2

外资要医药,自然有他的道理

首先,医药行业在今年最大也是最后的利空因素——医保谈判已经落地,因为8月初高点以来已经调整了4个多月。

在今日上午,医保局正式发布《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0年)》就谈判结果而言,共对162种药品进行了谈判,119种谈判成功,其中包括96个独家药品,谈判总成功率高达73.46%。

与2019年价格平均下降60%相比,此次谈判成功的药品平均降价50.64%,这一结果与业内普遍预期的“灵魂砍价”稍有差距,也是近期资金蠢蠢欲动的主要原因。

集采的推行短期内考验的是企业产品线的丰富度,而长期看的是企业的创新性与成长性。某种角度上,将逼迫相关企业加快创新转型的步伐。对于那些竞争格局较好的创新药品种,一旦获准进入医保,以量换价的效果会非常有吸引力。

此前备受关注的创新药PD-1药品谈判结果也已出炉。7个参与谈判药品,最终3个国产PD-1药品成功入选,其中包括君实生物的特瑞普利单抗、恒瑞医药的卡瑞利珠单抗、百济神州的替雷利珠单抗。加上2019年医保谈判入选的信达生物的信迪利单抗,目前国内上市的4个国产PD-1药品均入选国家医保目录。

PD-1药品市场空间有多大?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国内PD-1及PD-L1抑制剂市场规模由2019年的42亿元以CAGR133.5%增长至2023年的664亿元,并以CAGR5.8%进一步增长至2030年的人民币988亿元,10年几乎20倍增长。

所以,对于入选的药企,无疑是增强了未来增长的信心。这也就不难解释,恒瑞医药12月以来股价高歌的原因。叠加其抗肿瘤创新药氟唑帕利胶囊于14日获批等利好因素刺激,恒瑞医药12月累计涨幅近30%,股价屡创新高,当前市值已接近6000亿市值关口。

从估值角度看,经过近期的持续调整,医药生物板块PE(TTM)已由8月的高点61.27倍回落至45.23倍,调整幅度超过25%。

一方面随着医保谈判的落地,医药板块阶段性利空出尽,悲观情绪也有所修复;另一方面,经过近期的持续调整,估值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消化。

此外,最近海外第三波疫情来袭,包括中国在内的超过10国已经下令停止与英国的航班轮船等交通工具往来,日本再次“封国”。在变异病毒已蔓延近20国的背景下,医药板块又将被推向资本市场的舞台中央。

截至11月,WHO统计全球有48款新冠疫苗进入临床研发阶段。兴业证券在一份报告中预计,2021年底国内新冠疫苗的累计产能将突破20亿剂。其中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已经完成生产车间建设,产能将达10亿剂以上。复星医药、康希诺、智飞生物、康泰生物的疫苗产能分别规划为1亿剂、2亿剂、3亿剂、4亿剂。

如果说今年新冠疫情带来医疗设备、核酸检测等细分领域红利,那么明年,医药板块很可能随着新冠疫苗投产有所表现,而涉及药物终端销售、门诊手术等业务领域的公司也将恢复增长。

在一个具备长期成长逻辑的赛道上,理论上并不存在价值崩盘这一说。利空或利好,该来的总会来,相反,一旦风口来临,能否抓住还看造化。外资一向被誉为聪明的资金,在这半个月的时间里,疯狂买入医药股,尤其是恒瑞医药这种龙头股,是一个可以关注的信号。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股票

相关阅读

评论